仁和义的区别是什么?

爱老歌的人

孔孟之道,惟“仁义”二字而已。

孔子曰仁,孟子取义。

其实不管是“仁”还是“义”,其内在的核心本质是一致无二的。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此句是程子读《论语》《孟子》时对孔孟二人境界的分判。

所谓“自然”,就是浑然一体,自自然然,《论语》里孔子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自然本心,毫无造作,先天纯然。

孔子说: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就是“仁”的化身,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可以说都是“仁”说的话。

所谓“真实”,就是切实不虚,事实如此,实话实说。《孟子》里的每一句话都真得不能再真,无从反驳。

比如孟子说的恻隐之心,真的是人皆有之,真实不虚。

那么孔子的“仁”主要表现在内,即内在品格、修养;

而孟子的“义”多引申于外,即外在行为、表现。

可以说,“仁”即为“义”之内在,“义”即是“仁”的外显。

这两者实为一体两面之存在。


大道之光

仁义是中国儒学的核心精神。孔子说仁者爱人,而孟子则替孔子更好的总结了仁,他说,仁者人也。孔子的仁者爱人是说人要有仁爱的精神,你要爱父母兄弟朋友,然后把这个爱,推广到别人身上,推广到全世界,这样世界就和谐了,就是大同世界了。

孟子则从人性的角度和哲学的高度,把孔子的仁学更加系统化了。孟子说仁就是人的本性,爱人就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性是善是的。也就是说,仁是发自内心的善,不是谁强制的,而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义,是应当做的事情。孔子重视仁,而孟子更加重视义。孟子认为,义,就是一种社会准则和道德规则,是外在的世界,是外力的要求。

所以,一句话总结的话,仁是发自内心的要求,义,是社会规范的要求。


好玩的国学

孔孟之道,仁义二字。

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对于“仁”的追求,孔子甚至主张“杀身成仁”,对人“仁”的追求可以用生命来去捍卫。“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义”,对于“义”的的追求,同样比生命重要,那就是“舍身取义”。

有人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又有人问:怎么爱?孔子说:博爱。

孔子的仁,包含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家庭: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对于社会:君君晨晨,父父子子。对于个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公。

总的来讲,孔子的“仁”,重点是说个人修为。给个人的修为提出了一个标准。是“做什么人”的问题。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在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该怎么做”。

“义”是行为准则,也就是任何人做事都要遵从的共同的准则。这个准则的核心,还是“仁”。

也就是说,孔子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才是“仁人”。给“仁人”提出了一个标准。而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仁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就是行为准则。

孔子诠释了什么是仁,孟子诠释了如何得到仁。

孔子制订了标准,标准就是“仁”。

孟子制订了规程,规程就是“义”。

通过“义”的规程,达到“仁”的标准。


步武堂

这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而且众说纷纭分歧较大的问题。

比较常见的说法,仁和义的区别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有学者认为仁的内涵比较固定,如“仁者爱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方面;而义的内涵是变化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阶层不同,义的观念和行为也不同。

二、有学者认为仁是思想核心,而义是仁的表现形式。因而仁多体现在观念上,如“仁心”、“仁德”;义多体现在行为上,如“义行”、“义举”。

三、有学者认为仁的的层次高于义,范围大于义。这在孔子的著述中比较明显。孔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准则是仁,义是与礼、智、信等次一级准则并列的。

四、有学者认为义的范围大于仁。这在孟子的著述中比较明显。孔子的仁是必须合乎礼的,是受礼约束的;孟子的义是可以不合乎礼,可以不受礼约束的。孟子认为国君如果无道,天下人推翻他是合乎义的。这显然是与反对犯上作乱、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孔子的观点不同。

在现代,对仁和义的理解和认识也因人而异。我个人觉得仁和义的区别可以理解为:

1、仁主要表现为仁慈、仁爱、宽恕、行善;义主要表现为道义、正义、义气、惩恶。二者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2、仁更具有普遍性,而义更具有特殊性。

举几个例子:

(1)春秋时期,晋国智伯攻打赵襄子,兵败而死

豫让是智伯的门客,受到尊宠,被智伯称为国士。智伯死后豫让改名换姓,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被抓住,赵襄子都赦免宽恕了他。豫让知道刺杀难以成功,最后要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

赵襄子宽恕豫让,是符合“仁”的做法;豫让出于家臣对主人的道义去刺杀赵襄子,不成功而自杀,是符合“义”的行为。但豫让的行为与“仁”关系不大,可以称为“义士”,但不能称为“仁人”。春秋时期其他几位刺客专诸、庆忌也都是类似的“义士”。这说明了仁和义在出发点、表现方式上的区别。

(2)宋襄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打仗时对敌军讲仁,导致战争失败、称霸宏图成为泡影。这说明讲“仁”是有前提的,不能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讲条件地讲“仁”。

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时杀了无罪的统军大将晋鄙,夺取兵权打败了秦军。此后信陵君成为抗击秦军的核心人物,屡次率领联军打退秦军,成为秦军东进的障碍。秦国于是鼓动想为晋鄙报仇的晋鄙门客散布流言,说信陵君已架空了魏王,有取而代之之心。魏王中计便罢免了信陵君,信陵君郁郁而死。晋鄙门客想为无罪而死的主人报仇,是符合家臣忠于主人、报答主人之义的;但是这种行为在当时是损害魏国国家利益的,是符合敌国利益的。这说明讲“义”也是有“小义”与“大义”之分的,有的“小义”是有害于“大义”的。同样在窃符救赵这个事件中,如姬窃符对信陵君、对抗秦救赵来说是“义举”;但对魏王来说,如姬的行为是不符合君臣之义和夫妇之义的。

所以,仁和义都是应该有边界的,不是可以无限应用的。只是仁和义的边界有所不同,相对而言,义的边界更窄,适用范围更小。

(3)西汉文帝时期,医生淳于意被告发有罪,按照律法应当押送到长安处以肉刑。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就跟着囚车到长安,上书朝廷说:“我的父亲犯法应当获罪受刑。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奴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汉文帝听到后很感动,这年就废除了肉刑。缇萦的行为是“义举”;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做法是“仁政”。这是一个特殊性的“义举”促成普遍性的“仁政”的例子,也能体现仁和义的联系和区别。


西北风212827095

迄今所见就儒学所提的哲学聪明第一问。仁有广义、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仁代表了儒家的所有伦理美德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子的哲学思想非仁莫属。狭义而论,仁就是恕、礼让、谦让,实为不争、无为的社交言行伦理,也就是儒家道德哲学的一字解,也就是老子所谓的上德、常道。换言之,孔子的道德定义来自老子,老子的道德发现来自天地自然,是真的。

理解、珍惜、弘扬国学的最有效方法是如实地与西学作比较。不妨比较一下西学的美德和善恶观——注意:不要再说什么西学道德,西学没有道的说法;无论神学还是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善恶观均来自超自然的神、上帝——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善恶观是真的吗?

(继孔子之后,孟子强调义,即助人、立人、达人,企图教化君主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私地帮助别人、救赎百姓。狭义而论,义显然是狭义之仁和无为不治的反面。如何协调仁和义、无为和有为之间的平衡就是孔子的中庸大智慧。对你我常人而言,就是在家庭与社交场合懂得何时何地做和不做、说和不说。)


Lauzi

一茶入心后,在英雄深耕心田时,与英雄有了回真心对。

茶问:英雄是君子吗?英雄回答:当然是。


茶又问:你凭什么自封君子?英雄答:英雄已做到慎独,不自欺。


茶再问:道德仁义礼,英雄怎么看?英雄回答:《道德经》里说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英雄认为,老子所言甚善。


茶还问:君子应在何处?英雄答:应在德中,德上。


茶继续问:做君子难吗?英雄回答:难也不难。难者,道至礼为顺,君子不谨,雅还俗易,一落千里;礼至道为逆,登高为难,力倍步半。不难者,任何人,不枉顾左右,只积极向上,日垒一善,一心往雅,自有君成之日。


茶六问:一心往雅,具体该如何做?英雄答:首遵法,从良好市民做起。再谨言守信,一诺千金。然后远消遣,近知识,博闻广记,触类旁通,增强情智而求慧。接着起恭敬之心,端中正之姿,尊顺序,守规矩,事神致福,处处讲礼。礼上身后,自会悟得,何事能做不能做,升发羞恶心,以不义为耻。知丑知耻,就逐渐明心见性,感到自已的良心,学会换位思考问题,推已及人意,达到“已所不俗,不施于人”的境界,人格初显,慈善偶现。最后,人会渐渐平静,少愁少乐,自在居多,修身养性,修的是肉身健康,养的是精神上的品行品性,且具有了传播正能量的意识,有此意识为下德,依意识有所行动为德中,行动有果为上德。


茶七问:还未说道。英雄回答:悟道尚浅,不敢妄言。


茶八问:还敢吹否?英雄答:一言之后,再无他言。


君与茶,相知一笑。


烟花英雄

我们先看一下孟子是怎样形容仁和义的。《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的意思是: 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这就是仁人的开始。

而义呢?“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的意思: 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这就是义,义的开始。义还有一种意思是恰当的意思。

下面我们看一下三国当中,仁的说法。在白门楼事件中,曹操抓住陈宫之后,陈宫不怕死。但曹操问了陈宫一句话:“你的妻子,老母如何呢?”陈宫回答:“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以仁治天下者,不害人之祀。”这里提到了孝和仁。译文:

以孝道治理天下的人不会加害别人的长辈,在天下施行仁政的人不会让别人断绝后嗣 。孝是对父母的慈爱。所以仁可以理解为对平辈或晚辈的慈爱。孔子讲的成仁,应该是对所有人的慈爱。

三国当中关羽讲义。在华容道把自己的敌人曹操放了,这个完全是出于义。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似乎就没有了敌人这个概念。所以说义就是在任何人(包括敌人)面前把事情做得公正合理。

曹操不杀陈宫的家小,也有义的成分在里边。因为曹操在逃难的时候陈宫也救过曹操。


校外讲堂

有一个成语叫:仁至义尽,指的是为了帮助别人,已经尽了最大的仁义,也就是努力。这个成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孔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

古代著名学者孔颖达把仁义这两个字做了清晰的定义。孔颖达有权利注解仁义,因为他是孔子的嫡系子孙。

那么孔颖达是怎么定义仁义的呢?不忘恩负义,懂得感恩就是仁。有了功绩就一定会报答就是义。

一个是内心所想,一个是外在所为,我们来举个例子。

有一天你被人欺负了,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感谢我的救命之恩,希望报答,这就是仁。当你有一天买了彩票中了500万,你第一时间拿出10万作为报答,这就是义。

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这还是要从儒家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说起。孔子曰仁,孟子取义。通俗的理解就好孔子提倡“仁”,孟子号召“义”。

正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孔子说:仁爱就是人,将爱父母亲放在第一位。孟子是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和延伸,提出了“义”。

宜:宜人,使人各适其位。仁的意思就是人与人互相亲爱,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义的意思就是使人人都有适宜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尊重贤才。指仁义的本义就是爱亲、重贤。

所谓仁义一个人指内在的修养,一个是指外在行事的标准,但是本质上仁义就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忠厚正义,品德高尚的人。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简单地说,帝王权益后继人才的爵位,乃由低至高地升迁的,故最低级别的男爵地位,儒家思想基层的孔氏曰“仁”也;而获得男爵地位后,欲要升迁子爵地位的话,就要学似孟氏尝试君子的东家君主地位,故而,孟氏曰“义”也。

因而,重点还是此二字的构造原理的意义吧?那么何为“仁”字的字义呢?[二格(乾位)人物]之[仁]培育出来的性格,需要讲究仁慈而不恶劣根性,就是一个“仁”字的核心价值观;那么什么又是“义”字的字义呢?[我羊]之[義]需要懂得让贤和不争执权益,就是一个“义”的字义核心价值观而已。

总之,东南面朱雀湘君+湘夫人讲究仁慈,而正东面的东君庄家讲究义气云云。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和内涵所在。

在春秋大梦时期如果帝裔后继人才,不懂得仁义道德门槛阻拦的话,这个人物上位者寿命的后果很严重吧?


蓝本动画

“仁义”,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一体,两个字构成了一种道德的传承。


但在古代圣贤那里,这两个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孔子曰仁,孟子取义,所谓孔孟之道也。孔夫子的“仁”,是广义的、普世的,“仁者爱人”,与世界和平共处,各守本分、相安无事;孟子的“义”,相对而言就带有一定的革命性,是一种反对“和稀泥”的态度,舍我其谁,舍生取义,内涵缩小了,但更加鲜明和彻底,是对“仁”的补充和强化。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道德遗产和文明载体,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