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五百里,黃梅五祖寺裡為什麼有個麻城殿?

起緣

昨日去天柱山遊玩,回程導航選了較遠的路徑,路過黃梅,就臨時起意宿於黃梅縣城,計劃著去大名鼎鼎的“五祖寺”遊覽。

相距五百里,黃梅五祖寺裡為什麼有個麻城殿?



吃過早飯,開車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五祖寺。先說說總體印象吧,寺廟歷史悠久,唐代時就很有名氣,名人留存較多,白居易、蘇軾等都留有詩作。前面的殿宇大多是近期修繕,後面的殿堂大多歷經幾百年。

五祖寺簡介

五祖法名弘忍,是中國禪宗的真正創始人,也是五祖寺(又名東山寺)的創建人,輝煌時有廟宇近千間,僧眾近千人。

五祖有兩個有名的弟子,一個叫神秀,他是禪宗北宗的創始人;另一個叫慧能,他是禪宗南宗的創始人。神秀的“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首偈語都出自於黃梅五祖寺。

相距五百里,黃梅五祖寺裡為什麼有個麻城殿?


唐代宗賜封弘忍大師為[大滿禪師],南唐加封為「廣化禪師」。唐宣宗改賜寺為[真慧禪師],宋黃宗御書[天下祖庭],宋徽宗御書[天下禪林],元文宗賜弘忍大師法號為[妙圓普覺禪師],並改賜寺額為[東山五祖寺],簡稱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相距五百里,黃梅五祖寺裡為什麼有個麻城殿?

神奇麻城殿

令人驚奇的是五祖寺裡最顯著的位置有一個殿堂叫麻城殿,殿的大門上方寫有“西來卯葉”四個大字,下書“萬曆卅三年乙己歲秋月麻城縣建”字樣,著實讓我這麻城人感到親切和自豪。據瞭解,麻城殿原名毗盧殿,目前這裡陳列著黃梅縣出土的歷代文物兩百餘件,其中以清乾隆年問綠松石磨製的編鐘最為珍貴。

相距五百里,黃梅五祖寺裡為什麼有個麻城殿?

黃梅縣和麻城縣相距近五百里,為什麼裡面有個麻城人建的殿呢?

相傳,五祖寺一和尚在麻城遊方,行前宰殺一牛,將肉曬乾磨成粉盛入袋中,飢時吞服。麻城人只見和尚化緣,卻不見和尚吃東西,都視為神人,以為五祖顯聖。恰逢五祖寺修繕,善男信女人人背瓦背磚,始壘起這麻城殿。古代交通不便,麻城縣又地處大別山區,但麻城的善男信女穿山越嶺,將本地生產的磚瓦,一塊塊、一片片地背到200餘公里外的東山。此情此景感動了黃梅縣人,便將此殿稱為麻城殿,以資紀念。另有傳說是萬曆卅三年,麻城大旱,五祖寺和尚幫助求雨,雨下來後,麻城人還願捐建了此殿。

麻城殿的感動

徘徊在麻城殿內,撫摸著這被汗水浸透的古磚,想起“佛在心中”這四個字,是的有佛在心中,肉體的痛苦又算得了什麼?正如六祖慧能在碓坊舂米時所言“以心役物,而不是以物役心,所以不覺得苦。”我被古代麻城人虔誠的精神所感動。

相距五百里,黃梅五祖寺裡為什麼有個麻城殿?

精神至上,古人如此辛苦和不便,尚且追求精神信仰,作為信仰缺失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所寄託,有所敬畏呢?

結語

筆者自覺文思淺薄,最後,以白居留在五祖寺的詩作結。“直上雲霄望八都,白雲影裡月輪孤。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