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而老地名则是城市历史的底蕴和见证,她载着一座城市的地方特色,萦绕着人们的记忆和乡愁,更是城市文脉的传承。

今天,跟着乐游三晋一起,借由李泽峰老师篆刻的太原老地名印章作品,一起来品味太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了解太原的历史、感受太原的文化,唤起你内心深处的记忆和乡愁。

桃园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大约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前后,太原阳曲人党氏看中了水西关外一处水患猖獗、令人谈虎变色的荒僻之野。出钱购得这片官地后,他雇用一些精通园艺的林工花匠,开辟荒原,种植桃苗、杏枝,辟建了这片园林。没过几年,桃杏成活长大,每逢早春二三月间,桃枝摇曳,杏花含雪,“桃园”美名油然而生。从50年代中叶开始,太原市政府和中共太原市委,相继迁到这块土地,一条条街巷也先后出现,1958年,市政府又根据这些先后问世的街巷的走向、宽窄,将较宽的、东西走向的定名为“桃园”,较窄的、南北走向的定名为“杏林”。这样,桃园诸巷和杏林诸条,经纬纵横,而其中这条最宽、最长,呈南北走向的大街,便是“桃园北路”。

柳巷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元朝守敌详情,曾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困境之下,幸被一位孤寡老妇人柳氏所救。常大将军获救后,深感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随着时光的推移,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南华门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明朝初年,太原被明政府确定为“九边”重镇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驻守太原。朱棡在太原城内修建了晋王宫,宫城有四个城门,即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和后宰门,现在的“南华门”即由此而来。清顺治三年,晋王府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至雍正、乾隆时期,清王朝在原晋王府宫城的废墟之上,辟建军营,驻扎了“标太三营官兵”。这个标太三营属于绿营兵中的“精骑营”,简称“精营”,于是又有了“精营中街”“精营东边街”“精营西边街”等街名。民国时期,一些富贾大户、社会名流、军政要员纷纷在附近建宅安家,于是此处便遗留下来一大批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

大东关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据《阳曲县志》和《太原府志》记载,明清两代的山西地方政府,对大东关的守备最为重视,投入炮位弹火之多,驻防守兵之众,皆是太原八门之最。解放前夕,困守的阎军把大东关与东部山地的防御视作一体,称为“太原东部要塞”。不仅城垣上筑满了明碉暗堡,就连古城墙也难以幸免,被修筑成地堡地道。但失道终究寡助,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仅用时20多分钟便突破东城,攻入城内。现在的大东关街道,是太原市杏花岭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杏花岭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杏花岭因明朝晋王府花园而名。明洪武年间,这里曾是晋王府的花园,多植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名“杏花岭”。

享堂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太原享堂,其地名来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村里的老人讲,有人家的享堂最远可以追溯到唐代。明洪武二十年,一批洪洞县移民出发前往河北、山东等地。但是,当他们途经太原时,移民中的老弱病残人群,经过长途跋涉,变得疲惫不堪,实在走不动了,经允许,临时栖居于卧虎山西畔一个土质发白的小山丘上,并集为村舍,取名为“新村凹”。然而,在新村凹建成不久,晋王一个姓谢的王妃病逝,葬在了卧虎山一带,并在新村凹建了孝堂,暂时栖居新村凹的洪洞移民被充为王妃墓的守陵人。到了清代,孝堂村民以“孝堂”村不雅不吉利为由,更名为“享堂”,一直沿用至现在。

敦化坊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说起享堂,就不得不提敦化坊。《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为以道德教化使民风淳厚。明晋王朱棡妃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晋王府官员、亲眷前往祭奠,所乘马匹圈养之地称马片,后演化为东马坊。因谐音逐渐演变为较为文雅的敦化坊。据道光《阳曲县志·建置图》,享堂东、西两侧正有地名东马坊、西马坊,又载有敦化坊村。

奶生堂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清光绪《阳曲县志》载:道光年间,曾设有育婴堂,为哺养幼婴的机构,故取名奶生堂。

棉花巷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棉花巷自古是买卖棉花的集市,民国时定名为棉花巷。

坝陵桥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明代时,坝陵桥地区原是荒草野地,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低下,北面高于明晋王府,东山水经黑土港直泻城东,为防水患,挖壕垒坝,以保王城。坝外一片荒野,王府官员死后,陵墓皆建于坝外。坝上有桥,通往王府后宰门。故称该地为坝陵桥。

黑土巷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黑土巷清代称黑土港,系河道。东山洪水沿此河由东北流向西南,至太原城东入护城河。后河水干涸形成道路,民国时东山煤运往市区即通行此道。清末、民国期间,形成村落名黑土港。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改称黑土巷。

西羊市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1958年太原市人民委员会在调整部分街巷名称时,将东羊市、按司街并入钟楼街,改西羊市为“羊市街”。羊市街是太原市古老的街巷之一,宋朝,此街一带属阳曲县之唐明镇。

海子边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在太原市文瀛公园东边,与公园仅一墙之隔的那条街巷,就是海子边东街。“海子”,是太原的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水潭、水池、湖。早年,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其中海子堰,指今文瀛湖,而新南海则是民国期间对今迎泽湖的称谓。

三圣庵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三圣庵这个街名,实际上就是得自一个佛寺之名,北京也有个三圣庵,建于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而太原的寺宇早不见踪影,街名却留存下来。街名向世人招示:此街原有尼姑道场,曾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西方三圣”,所以叫做“三圣庵”。

太堡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所谓太堡,指的是汉代王太后的堡子。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封其子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刘恒即帝位(汉文帝)后,又封其子刘参为代王,迁都清河。1961年东太堡发现汉清河太后墓,墓中有铜钟、钴、鼎,并有重半两古钱42斤。唐贞元间(785年~805年)建太堡庄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清道光《阳曲县志》记曰东太堡庄、西太堡庄。民国初年称东太堡、西太堡。以太堡命名的村庄有东太堡村、西太堡村,街巷有太堡街、东太堡、西太堡及派生街巷等。

北营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据说在五代的时候,太原已经被人称为龙城,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对太原耿耿于怀,认为太原必有龙脉,一定要断去太原的龙脉方才心安。遂于公元979年毁灭晋阳城,另筑平晋城。在平晋城周围设有九营十八寨做防御,北营就是其中的北部营盘。

后北屯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据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记载:明朱元璋在位时,在现前、后北屯范围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为前、后北屯。

东社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社”为古代地方区域名。《周礼》载“二十五家为社”,《管子/乘马》亦言“方六里合之曰社”。因该村居“西社五村(上庄、下庄、王家庄、袁家庄、西南寨)”之东,故名东社。

彭村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河西原有大小两村,大为裴村,小为瓜地坡。明朝末年,因河道西迁,迁村于现址。村中原有真武庙,庙前有铁狮子一对(1581年造,今存晋祠),狮座载名为裴村。清道光《阳曲县志》为彭村。但村中既无裴姓,也无彭姓。一说,古代曾有裴姓或彭姓居住,故名。另说,因村无堤坝,汾河澎湃,村庄即成泽国。于是因汾河水澎湃取名澎村,世代相传,后减去“氵”旁,成为彭村。

千峰路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千峰路原系农田耕地,一九五六年,随着太原工学院的兴建而开拓成路。因驻有太原工学院,群众习称工学院路。一九八二年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以石千峰(西山的顶峰)命名为千峰北路。

尖草坪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尖草坪原来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据说叫菅草,即草菅人命的的那个菅草,由于是生僻字,人们误传成尖草,所以就叫这一带为尖草坪。

上兰村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古时,这里河滩马兰花茂密,村名兰花村。后河滩被淹没,兰花绝迹,改名兰村。为区别于村东南之另一兰村(今属新城乡,名下兰),故称上兰。

呼延村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呼延村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杨家将抗辽时,在太原西山一线驻军,大将呼延赞的养马场驻扎在该村,遂以呼延命名该村。

义井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清《太原县志》作义井,又记村名来历为:“元武管婴年十七未嫁,至正间避兵,其父被执,女奔救,请以身代父释。女绐曰:我有金藏井边。众掘果得,争取之,女即投井死。后人因名其井曰烈女井。”即此。

黄陵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黄陵,曾名王陵城。《清一统志》称,在太原县东北,有西晋太原王司马辅之冢,故名王陵城,今名黄陵村。

亲贤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古称凤凰村,道光《阳曲县志》记名“亲贤村”,取《四书》“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之意。明万历《太原府志》记载:当时的阳曲县城(今太原市)通往晋中、晋南等地的官道就从村中穿过,村中十字街有客店货栈、店面小铺,行人络绎不绝;村北有驻军的营房疙塔,村中有结义庙,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有古庙会,十分红火。

许坦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许坦村分为许东村、许西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原为一个村,叫许坦村,由于两村不相连,习惯仍称许东、许西。1955年冬至1956年春,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分成许东社、许西社。从此,也就分成了许东、许西两个行政村。

窊流

【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寻你的记忆与乡愁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窊流村,因该村地势低洼,村边有一条常流小溪,由此得名窊流。

篆刻:李泽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