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會變成癌症嗎?

慧濟健康

絕大多數大腸癌最早的時候真的只是一塊不起眼的息肉,也不會引起什麼不適。

息肉是一種瘤狀的組織增生,可分為很多種,有的是良性息肉,不會發展成癌;有的則是癌前息肉,可發展成惡性腫瘤。研究發現,50歲以上人群中,約25%的男性、15%的女性存在癌前息肉。

從癌前息肉,到不典型增生,再到癌症,這一過程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有家族史的人可能發展得更快些。

為儘早發現癌前息肉、及時干預,建議中老年人在醫生指導下定期做腸鏡檢查。如出現便血、間歇性便秘或腹瀉、大便性狀改變、體重大幅減輕等症狀,更要及時就醫,排查大腸癌。


健康行者

我們知道癌症都是逐漸發展而來的,很多癌症是因為惡化產生的。腸息肉是常見的的一種疾病,常見於結腸、直腸等部位。凡是大腸黏膜上任何向腸腔突起的贅生物,無論其大小、形狀和組織學類型如何,臨床均統稱為“息肉”或“多發性息肉”。腸息肉本身是一種良性瘤樣病變,一些青壯年常見這種病症,本身不是很嚴重。

但很多人擔心腸息肉會變成腸癌,那他會變嗎?

腸息肉的細胞分化良好且速度緩慢,按理說是不會轉移的,所以變成腫瘤的幾率不大。但由於腸息肉多是單個的,少數但在多個部位發生,很容易被忽視。而且腸息肉的質地很脆,當大便經過腸管時很容易將息肉擦破出血,導致潰爛。一些形態上無蒂、寬基的息肉容易轉變為惡性腫瘤。所以,息肉還是有轉變為癌症的危險的。

那我們怎麼預防腸息肉呢?

息肉的產生與人後天的情緒、飲食、炎症、感染或免疫力的下降有關。最常見的引發息肉的原因是一些因素的刺激。比如飲食偏好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是精神因素影響,精神緊張或是壓力過大。而且酸化的液體環境會造成正常細胞突變,常吃鹼性食物就可以調節體液酸鹼平衡。

我們要限制自己不要吃太辣的食物,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能過度疲勞。過熱、過冷或變質的食物也儘量不要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如果可以做到不吸菸,5年後,世界上的癌症將會減少三分之一。

加強體育鍛煉,多在陽光下運動,可以將體內的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這樣可以避免形成酸性體質,有利於預防腸息肉的產生。


百科名醫

大腸息肉是什麼?

息肉可以簡單理解就是多長出來的一小塊“贅肉”,其實質是增生組織的團塊。 腸息肉是粘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樣病變,也可以是腺瘤或錯構瘤。主要見於大腸(結腸和直腸)。腸息肉可以是單個發生,也可以是幾個、幾十個或者更多發生,多數有蒂,少數是廣基的。個頭小、底部帶個蒂的息肉一般是惡性可能性的小。有些人的息肉個頭大、基底寬、表面潰爛出血,它是惡性或往惡性發展的可能性就很大。但總有些例外的情況,最準確的診斷還是活檢後病理診斷。所以做完腸鏡若取了活檢,要記得去追蹤病理結果。

大腸息肉的風險

大腸息肉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可能會癌變

大腸息肉之所以讓人害怕,是因為可能就是惡性的、或者有發展成為大腸癌的隱患。即使一開始可能是良性的,隨著時間的增長也可能發展成惡性的,尤其是那些基底寬、個頭大的息肉。

第二:發生率高

任何人都可能長息肉,但如果有下述四項高危因素,腸道里長息肉的風險更大。

  • 50歲以上

  • 體重超標


  • 抽菸

  • 有腸息肉或大腸癌家族史及既往史

第三:長了不知情

大腸息肉還會讓我們擔憂,是因為腸道內長了息肉,自身是沒有感覺的,不通過腸鏡檢查,幾乎是難以發現的。因此有計劃的篩查,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大腸癌可以有效防治!!!

美國曾經是大腸癌高發國家,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推薦5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定期檢查腸鏡(年紀越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風險越大),帶來驚人效果。從上世紀90年代美國男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為1‰降到0.6‰,女性為0.6‰0.27‰。

發病率是怎麼降下來的?這必須歸功於腸鏡篩查。因為在腸鏡檢查時發現的大腸息肉,醫生會將它們切除並送檢,這相當於切斷了大腸息肉演變為大腸癌的必經之路。

大腸癌篩查的另一個好處,是死亡率也會跟著降低。因為腸鏡普及了,大腸癌不再像過去那樣到了晚期才被發現。大腸癌在中早期的治癒率是比較高的。


南京耳科王慶奎

 研究發現如果息肉繼續生長會變為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據統計,有80-95%的大腸癌都是從腸息肉一步步“進化”過來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一般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的人進展很快。

  如今,很多人都習慣於把粗糧從膳食攝入名單上勾去。“去粗”的直接後果就是脂肪、蛋白攝入超標。粗纖維攝入不足的另一個結果則是便秘。大便就是人體的“垃圾”,如果不能每天清除,較長時間累積在腸道的話,糞便內的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對腸黏膜造成傷害,從而導致“自身中毒”乃至誘發癌變。

  對此,日常生活中應多食富含粗纖維素的食物如蘆筍、芹菜、韭菜、白菜、蘿蔔等。這些綠葉蔬菜可刺激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從糞便中帶走致癌及有毒物質。另外還需多吃含澱粉類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含鉀豐富,可維持腸道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也有利於大便的暢通,從而起到防治結腸癌的作用。像大米、玉米、小麥,土豆、山藥、地瓜,香蕉、火龍果,全麥麵包、燕麥片、玉米粥、大棗粥,這些都是含澱粉較多的食品。但是像炸薯條、炸薯片、含人造黃油高的小吃,大家千萬要少吃。

  另外,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大腸癌家族史或曾經長過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加工肉製品、低纖維飲食;年齡大於50歲的人)需要注意自己有沒有做過腸鏡,什麼時候該複查了。

  建議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大便隱血、肛門指檢。若有陽性結果再做一次腸鏡,若沒有陽性發現,則5年複查一次腸鏡即可。


華絡健康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