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平均一學年32%的學生患有抑鬱症,留學生的壓力有哪些?

只為__的杜雯潔

說到留學生的壓力,更多的來自於心理,包括:語言溝通、人文融入、學業壓力等。語言上,雖然現在華人遍佈全世界,但總歸出門生活還是離不了英文,(除了生活紐約法拉盛等中國城外)又或者誰都會想結交幾個說英文的朋友,互相交流下文化。很多學校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和國內城市有著天壤之別,生活上的巨大落差,特別是社交的急劇下滑,導致心理不適。語言本身並不難攻克,難的是不同成長的背景、話題、玩笑的把控等。

其次,米叔認為最大的壓力應該來自於學業。例如,在美國讀書,特別是生物這樣的專業,非常辛苦,專業性特別強。本科、研究生、讀博都是面臨著各種壓力,前不久有新聞報道說國內一博士因學業不順及和導師相處不好,自殺了。但是國內讀博通常還會有家人。在美國讀博舉目無親,只能靠自己。

讀本科也未必容易。語言總會是個大問題。另外還有文化。很多時候即使語言過關了,卻也不知道該和美國人聊什麼。這年頭大學總是提倡group project。中國學生應該或多或少有過被歧視的經歷吧。別人也未必就說你不好,但是能感受到別人不把你當回事,或者背地裡給你很差的評價。

生活上的壓力也會有,比如搬家、做飯、打工等。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一般需要住校1-2年,但學校宿舍也會在每個暑假重新分配,因此搬家是特別正常不過的。剛來的留學生行李較少無所謂,但誰不想好好佈置下自己的“狗窩”?米叔當年室友,全家幫忙搬著沙發、私人小冰箱、大地毯到宿舍,整理得有模有樣。當時我還問他:“住兩個學期又可能要換宿舍,不麻煩嗎?”室友則說:“到時候家人會來幫忙,最重要是舒舒服服的。”而我當時為了方便搬家,桌上幾本書、電腦、水杯有多簡便多簡便。(住在外面的學生另當別論)

最後米叔想說,壓力到哪兒都是會有的,與生活磨合的同時,也多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找到自己調整的方法很重要。


這才是美國

近年來,我國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看到這個問題使我回想起了2017年的一篇新聞報道:一名就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留學生因為抑鬱症在宿舍內自殺。這樣的新聞報道並不少見,留學生多是學習的佼佼者,但是深處異國,面臨諸多方面的壓力。尤其是近些年,隨著我國留學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心理健康與行為問題、文化適應問題等方面。留學生的壓力具體有哪些?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適應壓力。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較大差異,我國學生前往歐美澳等地區留學,容易出現跨文化適應問題。所謂跨文化適應是指在異文化等社會環境中,文化價值觀念等變化、衝突,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心理壓力問題。例如可能因為文化衝突導致人際交流問題,因為說話方式和習慣不相同,各有各的語言規約和行為習慣,如果不能很快適應西方文化,則可能會導致人際衝突或引起誤解。

第二:學業壓力。外國院校的特點是易進不易出,進入的時候通常注重語言成績,但是畢業比較困難,國外學校治學嚴謹,教學方式和學業考核不同於國內,學習壓力可想而之。

第三:生存壓力。留學生在外一切事情只能靠自己,通常沒有可依靠的家人和朋友,吃穿住行、材米油鹽事事都需要自己張羅。對於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人來說,在留學的初期往往很難適應。

第四:孤獨感、無助感。身在異鄉,如果缺乏社會支持,在遭遇生活壓力後,往往會產生孤獨感和無助感。這一點是非常普遍的。長期遭受這些負性情緒的困擾,很容易產生精神心理問題。


鵜鶘心理陳小康

留學生表面光鮮,卻承受著咱們難以想象的壓力!

隨著中國赴美留學的趨勢呈現出“自費化“和平民化,龐大數目的中國留學生在美的精神健康問題也逐漸進入美國大學校園視野。抑鬱、焦慮、人際關係問題、嚴重的精神疾病甚至自殺、他殺的案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留學生群體中。有許多家庭認為,只要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持就足夠了,其他需要孩子自己“放手去闖了”,這就是當初送他們出國歷練的目的啊。甚至在留學生向父母索取支持的時候,家長覺得, “我為你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你還有什麼不滿足?怎麼還能不優秀?還提什麼壓力?”或是簡單的表達,“加油!你要堅持啊!”這都是對留學經歷的不瞭解產生的不理解,有時還會引發衝突。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國內更多人能夠對留學生的經歷產生同理心,同理心是溝通的第一步。

由於國內對美國教育和社會環境並不瞭解,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把出國留學當做人生成長的最好課堂,對美國社會美國夢充滿憧憬,甚至將在美國社會生活等同於成功。其實在美國生活的時間越長越覺得美國社會和中國社會存在的社會問題並沒有太多不同。

為什麼在美國留學比在留在國內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社會適應方面

語言溝通是社會生活的基礎。試想如果你突然穿越(用“穿越”這個詞來描述坐飛機到地球另一邊的國家生活的經歷並不誇張)到一個只會講A語言的國家,沒什麼人懂得漢語,你不僅需要開始學習A語言來買食物,坐公交,上課做作業,與房東交涉租房子,還要用A語言找工作,與老闆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業餘時間提升自我修養但只有A語言的書,觥籌交錯為了爭取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實現自我價值……你需要多久才能熟練的像你說中文一樣說A語言呢?任何一本穿越小說的主人公估計都會被虐的體無完膚。即使是做父母的,事業成功的,心理積極健康的中年人,如果你們突然一無所有地到了另一個“星球”生活,語言能力變成了一個“小學生水平”,你們有多大把握能承受這種鉅變呢?

安全問題是在美國生活的另一個不適應。當美國人都可以合法擁有槍支而你卻因為身份不可以有此類武器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不安全呢?一到天黑就在馬路上看不到人,路燈不像國內一樣燈火通明,持刀持槍搶劫強姦案件在報紙上時常刊出,你會不會因為這種生活環境而感到不安呢?

有些美國人標榜美國是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多並不代表他們之間相處的和諧。種族歧視問題在美國從來都被熱議且不容忽視。正如《我從新疆來》的故事側面反映出的社會問題,留學生,亞裔美國人,拉美裔非裔……在美國主流白人或者其他少數民族人群眼中的形象就是你們看“新疆人”“外地人”“南方人”“文科生”的印象。如果你問問自己你這一個月中有幾次和新疆人主動交流?有幾次看到他們就走開?有幾次遇到普通話不標準的同事你心中產生了對這個人某些帶有偏見的心理活動?想過說過聽過“外地人”來搶我們的工作啦,汙染我們的城市啦,“沒素質”啦……國內這些“自然”的想法就是很多美國人對你們的孩子、朋友的看法。大部分的漢族人,尤其是來自城市的學生,對來到美國突然變成“二等公民”的社會身份十分不能接受。

文化方面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美國留學生在國外有哪些朋友可靠?許多中國留學生因為“困”在中國學生圈子而感到苦惱,美國社交圈又無法融入。社交上的成功依賴許多文化認同以及熟悉。比如你美國同學今天又講了一個段子,所有人都笑了,可是你不知道Geico,%¥#@是什麼,你一點也沒聽懂。好不容易你想到了一個段子,用拗口的英語終於講完了,你自己都不覺得好笑了,美國人禮貌地“哦~~”這樣得需要多少耐心能交到朋友?由於你的英文沒有那麼出眾,經常會被人打斷,你說著說著別人就去聊別的了。你跟美國朋友出去玩,有許多不知道的活動,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美國人有耐心給你解釋是幸運的,但美國人更注意活動流暢和大部分人的情緒。在美國,如果有一個美國朋友問你有關你在中國的生活,估計都會感動得想哭。美國人對中國人,不像中國人對美國人那麼好奇,那麼熱情。

美國的食物實在是無話可說了,除非你生活在一個大城市,是真正的大城市。美國所謂的一般城市可能還不及國內三線城市。並且你有足夠的錢讓你出去吃你在國內可以用很少的錢吃到的美食。娛樂?除了少數真正的大城市,大部分美國人的娛樂活動真的是不敢恭維。你會發現美國人笑點如此的低,動不動就激動的要跳到天上了,一定是生活太無聊了。一個全國大學生球賽可以動員國內相當於全省的人開著車大老遠一路上呼哈亂叫的跑去看,這在中國能想象嗎?只有奧運會的級別才可能吧。沒有好吃的飯店可以呼朋喚友,沒有商圈可以招上心儀的對象逛街,一片綠地就可以叫公園,公園也看不到人。當酒吧就像國內茶館一樣供大叔大媽們消遣看球賽,跟“夜店”這個刺激的詞一點關係也沒有,KTV只能是站在酒吧中央對著全酒吧的大叔大媽唱。一到晚上一個人都沒有,回到國內再看到廣場舞大媽的時候,真希望她們能佔領美國。人是社會動物,熱鬧的集體活動一定能讓人心理健康多一重保障!

學業方面

且不說聽說讀寫都在用英文,當你的生活、社交都不順心的時候,可能唯一有所慰藉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剩下了學業。而且中國人本來一直都對成績很看重,並不是說這有什麼不好,不好的是將學習成績看得比個人健康生活well-being還要重要。導師期望和家長期望可能讓留學生壓力更大。由於文化和教育系統背景的不同,有些導師認為你應該知道的事而我們並沒有那麼“應該知道”,因此會被誤解為無能,沒有責任感,不上進。在遇到難題時很多留學生不敢跟家裡說,報喜不報憂怕家人擔心但又不能做什麼也是徒勞,學業上也無法“成功”的時候最害怕面對父母以及他們經濟上的投入,因此就更容易被逼上絕路。

情感方面

留學是一個情感拉鋸的過程。當美國同學都有經濟收入來支撐自己的生活的時候,你卻找不到工作甚至在基本生活層面上掙扎,自尊受到嚴重的挑戰。你想要有家人在身邊,想要照顧你的父母或是祖輩,但是卻因為留學不能盡義務而感到內疚和罪惡。然而在國外沒有“成功”,沒有好工作,似乎更成為了對父母的一種傷害,這種害怕父母失望的恐懼更深刻地挑戰著留學生的自我價值感。所以留學應該是慎重的決定,不僅是經濟上,更是在情感上、精神承受能力上能夠“支撐”的起。如果留學生真的有想念家人,想要承擔家庭責任,承擔經濟負擔的想法,只是因為他們也開始走向成年人的正常過程,而不該將他們像孩子一樣高高掛起。希望任何一個認識留學生的人,都不要用“只要你學習好也值了。”“你只要關心學習,其他的都不要在意。”“堅持就是勝利!”“失敗由於XXX,成功由於XXX”這樣的話來回應,因為沒有以上對他們的經歷的同理心,這樣的話並不能真正減輕他們的壓力,甚至相反會催化問題嚴重程度。當一個人的精神生活連米麵都吃不上,一個吃著魚肉的旁觀者告訴他“不能安心啃糟糠是不能成功的”是殘忍且不負責任的行為。


倍思校庫網

近來留學生抑鬱自殺的消息也越來越多,作為一名有過海外交換經驗的人,在國外的生活的確不同於國內,需要揹負更大的壓力

1.孤獨,不言而喻,在國內,雖然你可能在外省讀書,背井離鄉,但至少你還有志同道合的夥伴,社團朋友,輔導員等。可在國外,你就要真正學會獨立了。語言的不同,膚色的不同,都造成了比國內夥伴相處更大的隔閡,文化不同,交際方式不同,你可能很難在短時間內融入那個集體,在潛意識上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外來闖入者,而拒絕一些社交活動。國外的教育理念和觀念可能都會比國內開放,你也經常能看到很多同齡小夥伴做著你所認為的不和綱常的事,這些也會在社交活動中形成一種牴觸。地理上的隔閡、心理上的隔閡,共同形成了一個屏障,將你與其他集體隔開。我還記得之前我在澳大利亞交換的時候,恰逢中秋,那個時候獨自看月亮,真的很想哭。



2.經濟。現在大部分留學都傾向於去到發達國家,高昂的學費也會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雖然我只交換了一學期,但也和其他當地留學生交流過,一年學分學費加上學費,少說也得10萬,加上生活費,住宿費,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外留學的人也都處在從學校邁向社會的十字路口,心理上會急切希望經濟獨立,不想給父母添負擔。我在那裡認識的小夥伴很多都會兼職打工,或做代購賺取學費。而且由於心疼機票,大多數小夥伴在求學期間都會選擇不回家,試想在過年過節都只能背井離鄉,對於心理也是會有很大壓力。



3.學業.不同於國內的應試,國外的教育更多是開放式的,需要你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通常你要自己去閱讀許多又臭又長的文獻,做很多交流展示的ppt,其實國外的高等教育比國內的壓力要大得多,學業上的競爭,獎學金的競爭也是很殘酷的,這一些都會成為壓死駱駝的稻草


4.語言。我是修語言學專業的,在語言學領域,薩丕爾曾提出語言決定世界觀,不同的語言決定不同的世界觀,現在想來也是有一定道理。我們從小生活在中文的語言環境中,中華文化講究中庸,講究儒,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思維。在國外,即使是說英語,但我們所使用的仍舊是中式思考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我們對於國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入。而且有些小夥伴剛到的時候英文不好,也會有一定自卑情緒.

5.飲食。去過很多地方旅遊做項目,最最最美味的食物當然是中國菜啦,說真的國外的食物很多都滿足不了我的中國胃,特別是在你想吃點好吃的卻又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會有濃郁的思鄉情緒


Cherry_kolosov

對留學生來說,說到底還是文化適應、學業顧慮和孤獨感

在文化適應中,留學生對東道國的文化融入程度確實和其心理幸福感有正向關係,但得到的社會支持並不一定能幫助留學生解決來美后產生的心理問題,也不一定能有效地幫助他們融入美國文化和社交圈;

中美教育的差異和美國帶來的壓力不是留學生主要的學業顧慮,他們自身的完美主義傾向才是造成壓力的主要原因;留學生所顧慮到的中美文化差異是他們不主動尋求心理諮詢的最主要原因,但多數留學生否認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直接影響。

大部分留學生和家長多多少少都關注過心理問題這個話題,可是真正的研究和更深入的探討卻依舊缺乏。很多時候,我們在網絡上看到很多各種意見和各種“成功”案例,可是“到底要如何才能提高這些學生的心理幸福感“卻眾說紛紜。一些人認為留學生需要在行為上變得更美國化才能被大眾接受,另外一部分人卻覺得這是喪失自我的表現。


對壓力較高的學生:國內國外生活滿意度均較低,容易抑鬱(自我要求高或學習能力差,孤僻,不懂得如何緩解壓力)課餘時間學習比重明顯加大,融入社會難,壓力較大時不傾訴比例較高傾訴效果不佳。

-給家長建議:多進行開導,多進行調節壓力的教育,適當勸導學生休息社交或娛樂

-給學生建議:適當放鬆自己,適當降低自我要求,提高學習效率,開發自我並融入社會,盡力化壓力為動力。大多數學校都有心理諮詢醫生,推薦學生可以與心理醫生進行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