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做人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做人

文|孟繁偉

近幾年學科核心素養成了熱詞,不談點學科素養似乎上不到檯面,其實學科素養早就是學校分科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這些年家庭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很多學業問題、情感問題以及社會問題究其原因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說起來似乎很可笑,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是家文化,家庭教育早就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可這些年我們卻忽視了家庭教育而過分重視了學校的學科教育。學校教給學生更多的是學科知識,這些內容可以說是硬件,而家庭教育給孩子更多的是做人,可以說是軟件。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要軟硬結合兩手抓且都要抓的實抓的硬。

其實人的一生無外乎做人做事,這四個字的內涵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我認為做人與做事即是分開的也是統一的。要想把事做好就要先把人做好,做不好人不可能把事做好,這是千古不變得道理。儒家思想內核之一是做人,例如格物、修身、齊家、慎獨、溫良恭儉讓、誠實、守信等。尤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最基本準則之一。但這些年在教育方面我們過度關注了學校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中的智育,現在越來越發現做人猶如百尺高樓的基礎,大樓蓋的越高基礎就需要越牢固,否則就會出現大問題。學識高不會做人就是通常說的才與德不配位。可家長們重點關注的卻不是做人而是分數成績,當然在目前的考試選拔和用人制度面前分數成績固然重要,但從個人長遠發展看學業成績只是其中之一,很多學業成績優秀的人工作業績卻不是很突出,這也許就是大家所詬病的因升學教育所造成的高分低能吧。

中國自古對人的品行就有很多方面的論述,例如明代大思想家呂坤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老子說:“大辯若訥大智若愚、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清中興名臣曾國藩說:“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人物誌》作者劉劭講的識人唯“平淡”二字。所有這些即是對人品能的論述也是對做人方法的說明。

什麼時候家長和社會把做人看的比學業分數更重要,我們的教育就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