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小房间内,85岁的赵建德戴着老花镜,正在忙着为人们配制钥匙。这是他的工作常态,数十年如一日。他也许没有听过“工匠精神”一词,却实际践行着“工匠精神”,初心不改。


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小房间内,85岁的赵建德戴着老花镜,正在忙着为人们配制钥匙。这是他的工作常态,数十年如一日。他也许没有听过“工匠精神”一词,却实际践行着“工匠精神”,初心不改。

1956年,赵建德开始从事配钥匙行业,从此一坚持就是60年。以前为了防盗,各家各户的大门和房门上都配把锁,每个家庭成员随身带着钥匙,以便随时开门。这时,就要找配钥匙的匠人给每把锁都要配几把同样的钥匙。当然,如果钥匙丢了,也会找到配钥匙的匠人。

20世纪50年代,没有专门的配钥匙机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不多,配钥匙全靠手工打造。1957年,赵建德曾花13元钱买了一个木柜子作为工作台,如今这个柜子依然在使用中。

柜子中,放着毛刷、钳子等各式工具,台上则是配钥匙机。老人说,旧时配钥匙十分辛苦,全靠手工,钢锯、锤子、钢锉等都要用到,钥匙坯子要手工裁剪。

配一把钥匙需要40分钟到一个小时,能挣两三角钱。老人回忆说,那个时候牛头锁、挂锁比较多,将锁拆开后需要根据其槽型,一点一点地手工配制,不敢有丝毫马虎,否则配出来的钥匙开不了锁。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开始用机器配钥匙,效率大大提高。1989年,赵建德花1500元钱购买了一台高精度自动配钥匙机,两三分钟就可以配好一把钥匙。

随着时代发展,锁具越来越复杂、精密,赵建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研究,精益求精。每天7时许开门,天黑前闭店,成了赵建德几乎雷打不动的生活规律。

靠着配钥匙,赵建德养育了6个孩子。60年的经验“告诉”他,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完美地配制一把钥匙,而且从来都是一遍即成,从不返工。

赵建德的工作柜子已经有59年历史了。

赵建德闲暇之余,会停下来听一听新闻。

“是艺都养人,就怕艺不真!”老人说,手艺活儿必须认真,要做就得过硬。赵建德用60年的坚守阐释着一位匠人应有的素养,人与技艺日日相依,在时光的年轮里令人肃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