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悅讀——烏山吟

烏山吟

戶外悅讀——烏山吟

我想,我的心是被烏山勾去了。也許,這是我和烏山彼此修來的緣分。

古代官場“貶官現象”常態化,催生了許多文人的巒山情結。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他們都有一座或幾座生命中的山。一旦精神有了“靠山”,生命便有了彈性,進可仕,退可隱,或者在“仕”與“隱”之間自如切換,遊刃有餘。但“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的落第潦倒文人和草根布衣,更是大有人在。由此說來,我與近在咫尺的烏山結緣,應該是命中註定的事。

烏山山脈連綿逶迤閩南詔安、雲霄、平和三縣,面積9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117米,核心區沒有人煙,一片原生態的淨土。秀峰、奇石、叢崖、幽谷、澗流、飛瀑、山湖、雲霧、野生動植物……多姿多彩,內秀中透著狂野,岑寂中變幻莫測。

烏山一步一景,一景一洞天。對我而言,烏山是流放靈魂的棲息地,那裡有我得意後的放浪形骸,也有我風乾了的潮溼心事。

山野有靈氣,深山有深意,心不寂靜,無法感受。我一次次跋涉在烏山的高處和深處,像虔誠的朝聖者一次次叩響一座座山門,在現實與虛無交替中,心空澄明,彷彿自己前世為佛,今生轉世為雲遊山水的苦行僧。

戶外悅讀——烏山吟

一踏入烏山腹地,你最先驚歎的一定是烏山的石頭——不但多而且奇,簡直是一場石頭的盛宴。烏山石屬晶潤崗巖和流紋岩,呈烏灰色,烏山故而得名。登高望遠,琳琅滿目的巨巖奇石和叢崖深谷,恰似剛柔相濟的線條,淋漓盡致地刻畫出烏山巍峨雋秀的風骨。紅旗巖、真英巖、西山岩、龍床石、金瓜石、畫眉石、將軍點兵石,氣勢磅礴,威名赫赫;五指石、蘑菇石、大象石、三龜石、問天石、飛來石、風動石、男根石、乳峰石、石斑魚、石筍,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石林、石壁、石洞、石臼、石隧道,幽深盤紆,別有洞天。我很擔心,我搜腸刮肚而來的形容詞流於俗氣,褻瀆了烏山之石的神韻。慶幸的是,質樸大氣的烏山並不計較。

然而,從岩石的紋理中,我還是讀懂了烏山的滄桑之魂。烏山岩石就像一本厚重的經書,用心閱讀,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岩石的石體上都或多或少留下形狀不一的凹凸蝕痕,恰似千“瘡”百“孔”的傷口——堅硬如石,也終究難逃時間風化的宿命。岩石尚且如此,何況人乎。不管多麼堅硬的心,不管多麼堅硬的日子,誰能敵過時間無情的打磨?

戶外悅讀——烏山吟

如果說漫山遍野的岩石是撐起烏山的骨骼,那麼隱藏在峰巒疊嶂裡的峽谷澗流則是烏山律動的筋脈。

峽谷裡,怪石嶙峋,流水潺潺。爬滿崖壁的青苔,凝固著溼漉漉的舊時光;從樹縫漏下來的斑駁陽光,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而耐不住寂寞的山風,似乎想穿透你空蕩蕩的胸膛。烏山峽谷,是度你從喧囂到塵外化境的通關文牒。清幽,空靈,直逼心底,逼得你不得不放下自己,也不得不放下塵世。

烏山峽谷,有的蜿蜒逼仄,有的空曠舒緩。夾谷對峙的峰巒,連綿起伏,疊青瀉翠。懸崖峭壁湧出的清泉,像斷了線落地的珍珠,空谷裡彷彿迴盪著千年的經聲。飛瀑像雪白的綢帶,傾盆而下,在岩石上砸出茫茫水霧,轟鳴聲震撼在內心深處。腳底下,一股股澗水,沿溪底的石頭上流淌,翻騰的水花,晶瑩剔透,閃閃耀眼。一汪汪積水潭,清澈見底,魚躍一跳,濺起串串童年浪笑。抬頭仰望,一線碧空,白雲悠悠飄過。身旁野花搖曳,人不醉心自醉——醉眠花下,不問繁華富貴。

戶外悅讀——烏山吟

烏山天池是我最神往的地方。

初識烏山,便耳聞天池其名,當時想當然地認為,或許是人們為了美化天池而把它想象成跌落凡間的天上瑤池。直到有一天,驢友給我發來天池的照片,我霎時被它美若仙境徹底征服——登上有“東南第一石”之譽的龍床石,鳥瞰天池,一個碩大的“女”字形山湖,維妙維俏地鐫刻在寂靜的崇山峻嶺之中,好像是直接從複印機複印出來的。那種視覺衝擊,攝魂入魄。所以私底下我更願意叫天池為仙女池,一種迫切想去幽會這位姿容曼妙的仙女的衝動,便在腦海蕩起漣漪,揮之不去。我猜想,這天池會不會是哪位思凡仙女寂寞千年的化身。我期待,零距離和這位仙女呢喃私語,傾訴一往情深的相思。

天池位於烏山山脈南端、海拔700米的高處,四座壁立千仞的石頭峰環抱天池,宛如疏離俗世喧囂的天然屏障。俯視天池,像是嵯峨聳立的群山萬壑之中被突兀地抽空出一片迤邐天地來,才醞釀出這池瓊漿玉露。我忽而感到,你若心如止水,天是空的,山是空的,心也是空的,趁虛而入心門的便是明月清風和鳥語花香。

泛舟天池,水隨山勢,九曲迂迴,煙波渺渺。近處,層巒疊翠,奇石崢嶸,標誌性的太極仙翁石、筍石、大象石、彌勒佛石,活靈活現。遠處,獨巖成山,獨山成峰,峰巒交錯,望不到盡頭的山色,空濛奇幻。

天池,我無法駕馭你的飄逸靈秀,也抵擋不住你的萬千風情,我惟有把自己幻化成一條魚,與你融為一體,瀲灩我半世清愁。

戶外悅讀——烏山吟

烏山雲霧多。烏山的雲,烏山的霧,氣象萬千,變幻莫測。

身在烏山,不經意間便會墜入雲裡霧裡,讓你分不清是在山中,還是在世外。這雲,那霧,或許是從遠處的天際捲過來的,或許是從山腳下漫上來的。如果都不是,那一定是飄蕩在烏山深處的靈氣聚集而成的。

當你轉山轉水艱難地跋涉,橫在峰谷間大片大片白雲,低低地壓在樹梢上,好像為了赴一次與你擦肩而過的無言相約,在這裡等候了千年萬年。烏山因為白雲相伴而不寂寞。寂靜的山巒,深幽的空谷,天藍得如同一面倒扣著的海。那白雲,有時像棉花糖,團團簇簇;有時像銀白魚鱗,鋪天蓋地;有時只是輕飄飄的一抹,來去無蹤。

我喜歡獨坐烏山頂,看雲捲雲舒,彷彿思緒也飄落在某片行雲上,漸漸地心淨湧躍,感覺遠處更遠,高處更高,烏山也好像大到無邊無際,而自己更微渺。多想,心隨雲走,從此浪跡天涯。

烏山氣候飄忽。明明是豔陽高照,天清地遠,忽而滾滾黑雲從四面八方壓過頭頂。與此同時,輕紗般的霧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越積越濃,很快就籠罩了一切。一陣山雨過後,草尖上樹梢上掛滿晶瑩欲滴的水珠,空氣如同洗過一般。此時,近處是霧,薄薄的,虛無縹緲;遠處是雲,厚厚的,或峰腰繚繞,或山頭上纏綿。

烏山雲霧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站在茫茫雲霧面前,你會發現自己的悲歡並不重要,一切終將化為虛空。

排版/林藝娜

閱過山丘人生隨筆、生活隨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