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領域有哪些業內常識是外行人感覺不可思議的?

meng0130

作為一個學習心理學的人,我常常被問到關於催眠的問題,“催眠是真的嗎?”“學心理的都會催眠嗎?”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催眠的業內常識。

也就是說,被催眠者在催眠環境中會經歷一個高度受暗示的階段。催眠師在這個階段中與被催眠者交流、引導他們放鬆,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內在的體驗上,從而讓被催眠者接受催眠師的“暗示”,影響被催眠者的感覺,情感,認知和行為。

1. 催眠是介於睡眠和清醒之間的一種狀態

催眠不同於睡眠,人在被催眠時,腦部血管血流的變化,基礎新陳代謝都與睡眠狀態不同。並且,人在催眠過程中可以和諮詢師保持交流,並對周圍環境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2. 不是每個人都會被催眠

能否被催眠取決於一個人的個人特質,比較容易被暗示的人,更容易被催眠。

根據一個人接受暗示的程度,催眠師可以將他進入到不同程度的催眠狀態:淺層催眠能控制個體的肌肉活動;中層催眠可以影響個體的感官和知覺;深層催眠則可以進一步控制個體的思想和意識。有研究發現,能進入淺層催眠的人約有95%,中層催眠的約為75%,但只有30%-45%

3. 不願意接受催眠的人不會被催眠

能否進入催眠狀態與一個人的意願密不可分,一個不願意接受催眠的人是無法被催眠的。也就是說,電影中被人強行催眠的情況在現實中並不會發生。

4. 通常人們會記得催眠時發生的事

人們對催眠中發生了什麼會有記憶,除非催眠師引導被催眠者忘記這其間發生的事。

比如說,催眠師可能會要求被催眠者回憶曾經痛苦的經歷,如果催眠師判斷這個人在清醒時無法接受、處理這些記憶,他可能會在喚醒他之前,引導他忘掉部分催眠中發生的事。

5. 催眠不能包治百病

希望大家都能科學地認識催眠~

References:

Arnaudo, A. (2000). Hypnosis: Are you really getting sleepy? 2000 Third Web Report.

Barabasz, A. F. , Olness, K., Boland, R., & Kahn, S. (2010). Medical Hypnosis Primer: Clinical and Research Evidence. New York, NY 10016.

Harris, T. (year unknown). How Hypnosis Works. Internet source.

James, U. (2010). Clinical Hypnosis Textbook. Oxford. United Kingdom.

Kouguell, M. (year unknown). Brookside Center for Counseling and Hypnotherapy: Possible Dangers and Complications.

Li, J. W. (2010). The Nature and Definition of Hypnosis.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Humanistic &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31(9).

Riley, K. (year unknown). Who can be hypnotized? Internet source.

Ye, B. (1998). Can Hypnosis be used as a universal cure?Internet source.


知我心理學

江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其實當我進入心理學這個行業後,我就時時刻刻被誤解著·······真是一言難盡啊!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曾經歷過的那些誤解。


誤解一:可以給熟人做諮詢

好友A:” 你是心理諮詢師啦,我最近覺得自己有強迫症,快來幫我諮詢諮詢!“

我:”我真的不想破環我們之間的友誼,雖然我不能幫你諮詢,但是我可以推薦身邊的優秀諮詢師為你服務。”然後,你就等著好友那深深的鄙視的眼神吧!

估計這也是眾多專業諮詢師經常遇到的誤解吧!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有關這方面的心理學常識。


心理諮詢是有嚴格的設置的,我們所有的諮詢都必須在這個設定之內進行。其中一條設置就是:不能有雙重關係。什麼叫雙重關係?即來訪者和諮詢師已經是諮訪關係了,他們就不可以有諮訪關係以外的關係:朋友,戀人,親人,同學······


大家一定會問為什麼,你都是諮詢師了,卻不能為身邊的朋友帶來好處,這有點不符合中國國情啊!如果,你們本來就是熟人,諮詢時,諮詢師很難做到中立,這會影響到諮詢的效果。如果你們先有諮訪關係,而在離開諮詢室以後,又建立私交,在以後的諮詢中,來訪者與諮詢師建立起的朋友關係會很自然的尊從社交規則(禮尚往來),而這種朋友關係不可能與先前單向諮詢關係同時並存。

所以,諮詢師不僅不能為熟人做諮詢,他和來訪者在諮詢室外也將保持陌生人的狀態。


誤解二:諮詢師和算命先生一樣都是靠猜的。

好友B:” 你是心理諮詢師?這和算命的有什麼區別?都是靠瞎猜,沒有科學依據。“

心理諮詢師= 算命先生,寶寶心裡苦啊,那麼多年書白讀了,那麼多理論知識都白學了。


而真正的心理諮詢師,都是通過多年的理論學習的。他們有些本科就是心理專業,有些是相關專業的中級職稱(醫學和教育學)才可以報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非本專業本科畢業生是需要先考三級,然後才有資格考兩級證的。拿到兩級證才有資格開始諮詢。而考證的過程就比較難,基礎心理學+專業技能+面詢。我當時參加的北京的考試,據說通過率只有15%。當時我們一起去的三個人,她們一門都沒有通過。由此可以知道它的難度了。去年11月份,是人社部最後一次舉行心理諮詢師專業考試。以後,要去哪考上崗證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算命先生是否需要先本科畢業再考證嗎?


誤會三:心理諮詢師一眼就能看出我在想什麼

好友C:“你現在是心理諮詢師了,快來猜猜我現在在想什麼?”

我很無奈的告訴你,我什麼都不知道。心理諮詢師是可以通過言行舉止收集到一些信息,但是更多的信息是需要靠語言的交流來獲得的。至於猜猜猜的遊戲真的不是我們的特長。如果真有這特長,審訊嫌疑犯都可以靠諮詢師來一眼定乾坤了。


誤會四:心理諮詢是暴利行業

好友D:”聽說現在心理諮詢師都很掙錢啊,一小時的收費都是幾百幾千的?”

我聽的只能趕緊喝口白開水壓壓驚。心理諮詢是有收費很高的,但那都是大咖級別的。在正規的心理機構裡面,我們諮詢師前五年幾乎都是入不敷出的。在考證之前我們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金錢在學習上。二級證的報名學習費就是一萬左右。我還沒有算上北京的飛機費和旅館費。證考出以後,加入機構,開始為期一年的實習期,必須達到規定的學習時間,必要的課時還有實踐分,然後還要通過老師的面詢才有機會成為正式的心理諮詢師,才有資格在機構接個案。要知道心理學的課都很貴,一天都在一千左右。而級別低諮詢師,個案量不多,諮詢費用也很低,卻必須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否則自己就沒有成長,那麼職業也就沒有發展空間。這就是為什麼二級證考出的人裡,真正在做諮詢的只有2~3%。就拿我自己來說,考出證三年了,不知道書費有沒有掙回來,能在五年內把學費掙回來那就已經很成功了。


其實,我們很多諮詢師來做這一行都是因為真正喜歡這個專業。大部分都是兼職在做,用其他工作的收入來填補這邊的空缺,否則真的飯也吃不起。


誤會五: 聊聊天,就能把問題解決了?


一樣是聊天,為什麼我們收費?就因為我們的聊天是有效果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個人總是愛和領導吵架,和其他人不吵架。正常聊天會是這樣的版本:你不要和領導吵架啊!或者怎麼可以和領導吵架呢?還有就是你脾氣差,應該忍一忍的。而我們心理諮詢師呢?會從他的這個行為(總是和領導吵架)去找到根本原因(心理學成因),是不是兒童期權威崇拜沒有發展好?


在我們所有看似閒聊的背後,都是有我們的理論依據以及假設在那裡,所以我們並不是兩個人簡單的閒聊。


誤會六:和看病吃藥一樣,去個兩次就好了


誤會七:諮詢師會洩密嗎

很多來訪者都會擔心這個問題,我和諮詢師在諮詢室裡說的話,很多是很隱私的事情,萬一他說出去了怎麼辦?

諮詢是有保密原則的。遵守保密原則既是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心理諮詢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我們一般會在第一次諮詢的時候就會向來訪者介紹保密原則並簽訂保密協議。當然,也有保密例外的情況,我們都會在第一次諮詢時就解釋清楚。


誤會八:諮詢師的生活一定都是完美的或者做心理諮詢的人都是自己受過創傷的

其實你們都妖魔化了諮詢師這個行業,他們都是普通的人。他們也有喜怒哀樂,正因為是普通人,他們才可以在諮詢時能做到很好的理解與共情。才能知道什麼是不正常什麼是正常。他們也有可能在生活中與親密的人發生不愉快,但是,他們會在事後很好的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忽視、迴避或激化矛盾。他們也更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內心也會更強大。

沒有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包括心理諮詢師。的確,有些諮詢師曾經自己也是求助者。比如非常出名的美國心理諮詢師---卡梅倫.韋斯特。他自己就是雙重人格,到處求醫,最終解決自己的問題。併成為心理學博士,出書《24重人格》。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來訪者都能獲得這樣的成就。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諮詢師自己都是受過創傷的,最後變成心理諮詢師的。

誤會九:找心理諮詢師的,都是有病的

其實,現在這樣的誤會已經越來越少了。國外心理諮詢的普及率已經非常高了,可以走醫保。

記得曾經有位心理學界的大咖給我們上課的時候說到過這麼一件事。他的一位來訪者問他:”來諮詢的都是心理有問題的嗎?“他當時的回答是:”我在諮詢室裡見過很多正常的人,相反,在諮詢室外卻有很多有問題的人。“其實,很多人是因為不同的原因來諮詢,有些人是為了改善關係,有些人是為了自己更好的成長,有些只是暫時的困擾。這些人都不是有病的。



江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簽約心理諮詢師。

整合多種流派的諮詢理論與技術,親切,自然,理性的陪伴來訪者一起探尋問題的根源。

諮詢領域:育兒問題,青春期問題,情感婚姻,人際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很多,下面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艾賓浩斯記憶法讓小時候的我很驚奇。在我11歲,讀初一的時候,才和鄉下的同學們正兒八經的開始學英語。最難的部分就是記憶,單詞、句子、課文,都記不住。於是,英語老師給我們講了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讓我們按照這個規律去記憶。當時,我就驚呆了,記憶這東西竟然能研究?研究的人叫艾賓浩斯,是個心理學家?不管怎麼驚呆,這個記憶法確實不錯:艾賓浩斯通過大量實驗,發現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所以,記憶的秘訣就是記憶之後多複習、遺忘之前早複習。此外,記憶的最高效點是120,就是學習100遍能成誦,那最好學120遍,多了浪費時間,少了記得不牢。後來,專業學心理學,發現當年驚呆的研究那真是業內常識了。
第二個,人格的邊界感讓我家人很驚奇。學習心理學之前,經常跟家人有摩擦,大人們覺得是叛逆、不懂事,所以愛頂撞;我覺得是大人們不理解我的作為,代溝太深,所以愛說我。學習了心理學之後,我發現這是人格邊界感的問題。就是大人們管得太多,侵犯了我的人格邊界,讓我有被吞噬感,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促成了我的反擊行為。我開始在家裡面要求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清晰一些,不要一團漿糊,互相干擾的時候,我媽媽和我弟弟感到不可思議,一度認為我學心理學學傻了。差不多過了兩年的時間,他們才逐漸可以感受到人際界限清晰的關係多麼清爽。
第三個,一個關於“女性出軌”的小樣本研究,向“家有醜妻是塊寶”的傳統主義提出了挑戰。很多男性通常認為,把漂亮女人娶回家很辛苦,因為你得嚴防死守,但是最新研究發現,向人們的這一思維定勢提出了挑戰。美國研究人員歷時三年半跟蹤調查了200多對已婚夫婦,他們發現,認為自己有魅力的女人保持忠貞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相比之下,婚前沒有什麼經歷又不太有姿色的女性在婚後更容易捲入婚外情。具體而言,女性自身的魅力值和不忠傾向呈負相關,也就是“家有美妻才是寶,越美越不容易出軌,越醜才越容易出軌”。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暖心理

我不知道問這個問題的是位先生還是女士,但可以肯定的是,您對心理學充滿

好奇。同時呢,似乎你也有意願要進一步靠近它。其實,很多心理學的愛好者和從

業人員都是這樣起步的。

我領會你所說的“不可思議”是指不能理解。其實跨專業是會有因為不熟悉某

些知識而覺得不能理解的,比如我對於機械製造就存在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如果

我真的感興趣,多接觸多瞭解就會好很多。共勉哈。

針對你的問題,我樂意給你說說心理學效應(心理學效應:指社會生活中較

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

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它們,心理諮詢

也會用到。

心理學效應很多,這裡我先給你介紹幾個:

1.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有時又稱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

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

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往往

比較偏頗。如果在招聘考試和考察員工績效時,只憑第一印象,就會被某些表面現

象矇蔽。

首因效應在招聘過程中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對儀表堂堂、風度翩

翩的應聘者容易贏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懸河、對答如流者往

往給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選拔人才時,既要聽其言、觀其貌,還要察其行、考其

績。

這就可以理解相親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要打扮一番,還緊張怕自己說不好話了。

2.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

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

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此後,父母又讓他改

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如此“ 笨

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做事一絲不苟,具

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

終於獲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

,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

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

也就是育人要因材施教。

3.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

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

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

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

生效應”一個傑出的典型。

這個可以對現在不少新聞報道稱某大學一個寢室集體考上研究生做出解釋了。

心理學效應還有不少,今天就先只舉這幾個例子,後期還會根據大家的問題來

展現更多的,或者你也可以到網上查詢到更多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專家劉愛民

我只說一點:眼見不為實——感覺與知覺是分離的

最早讓我對心理學發生興趣的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是我在和一位心理學領域的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的,那就是著名的“盲視” (blindsight)病例

有一些人本來是能看見的,但是在遭遇腦外傷或者是中風之後,他們發現自己什麼也看不見了。但是後來醫生們發現,當你把一個圖形(比如三角形)舉到有些病人面前,讓他們“猜測”圖形形狀,(比如在三角形、圓形、方形中選擇正確答案),他們蒙對的概率遠遠高於隨機水平。研究者還運用了一些生理指標,比如當人民看到別人充滿情緒的表情時,瞳孔會產生變化。他們把這些情緒表情呈現在這些病人面前並觀測他們的眼睛,結果發現他們的瞳孔也發生了變化。然而這些病人卻一直宣稱自己什麼也看不到,難道是他們在撒謊麼?後來研究者們發現,這些人就是產生了盲視。簡單地說就是,他們的

視覺感受器與感覺器官系統依然在工作,但是他們“視知覺”的系統出了問題。也就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看到了”。這種“看見而且知道自己看見”的神經機制是以大腦枕葉的初級視皮層(V1)為核心,如果V1皮層受到損傷,病人就會出現盲視現象,即“看見不知道自己看見了”。

這個例子提示了人們,我們認識到的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的真實樣子之間,是有這麼一個“變形透鏡”的,而這個變形透鏡就是我們的大腦。

大腦將世界進行了我們想要的解讀。心理學教科書上關於知覺最常舉的例子就是,我們每天都看見落日,但是真的是太陽落下去了麼?實際上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使我們的視角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把太陽運動的感覺進行了“知覺重組”,混雜進去感知者的需要、期望、態度的、價值和信念。

所以,“眼見不為實”,而是“信在眼中”。


鯨魚小星球

“認知失調”

我們對某個事物的態度真的是發自我們內心嗎?其實不然,我們的態度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並且我們甚至意識不到這種影響,態度就被潛移默化的轉變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認知失調”的經典實驗。實驗設計者讓一群人參與旋轉釘子的任務,並且讓參與完這個任務的人告訴將要參加的人這個任務很有趣。實驗者將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在任務後能得到20美元的報酬,另一組在任務後只能得到1美元的報酬。最後詢問參與者覺得這個任務是否真的有趣。

其實,我們可以想象得出這個任務其實是很乏味的,那麼兩組參與者誰會覺得更有趣呢?實驗結果令人吃驚:得到20美元的報酬的參與者認為這個任務是無聊的,而只得到1美元的報酬的參與者認為這個任務非常有趣!



之所以出現了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得到20美元的報酬的參與者會覺得自己做這個任務是為了這20美元的報酬,因此這個理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自己要參與這個無聊的任務;相反,只得到1美元的報酬的參與者找不到很好的理由解釋自己為什麼要參與這個無聊的任務,他們的內心發生了衝突,因為自己的態度與表現出的行為發生了不一致,為了降低這種不一致帶來的內心衝突,他們會有強烈的動機去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合理化,因此,他們認為這個任務是有趣的。


心夥伴


這個問很難回答。因我作為業內人士,對心理學領域的常識自然見慣不鮮,難判斷外行人“感覺不可思議“感覺指的是什麼。若回答,其回答的所有內容,也都只是我--業內人對“感覺不可思議”的感覺,或叫我對外行人感覺不可思議的猜想,代表不了外行人本身的感覺。

這樣想之後,這個問提也不難回答。俗話說,術有專攻,業有所長。凡很特殊的行業,在外人眼裡都有不可思議之感。

可我認為,心理學領域令人不可思議的並不多,因為心理學是最貼近人的學科之一。人,無論從他的生物性還是社會性,其結構都離不開他的精神系統,這包括人的感覺、認知、情感、情緒等,以及從這些結構所衍生出來的各種需求、紛爭、愛、仇恨、理想.....這是作為人,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其中。從這個角度看,每個人都是心理學行家。

所以說,心理學常識性的東西,外行人並不陌生,而對於心理學研究的某些人類行為,主要指人的心理怪象,對外行人來說簡直就是無厘頭,理解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舉例兩個方面予說明。

(一)投射性認同。人際裡,那些奇奇怪怪的關係模式...

生活中,我們常見這樣的現象:家庭成員常為一些小事起爭執,同時或朋友之間,常為看法而衝突,甚至相互傷害;極端的是我們心理諮詢所見的,許多人際焦慮、疑病恐懼或人際恐懼的來訪者,他們的心理現實,可用心理學的理論依據—投射性認同來解讀。

投射性認同,是心理學最基本的關鍵詞之一,也是心理學深奧的常識。比較接近通俗的理解是,以己度人的意思。但又不只是“以己度人”那麼簡單。

稍微科普一下,人的成長包括性格、思維、價值觀等的成長,是通過認同而獲得的,認同,是一個人自我意識形成的機制。投射是伴隨認同的,比如,我們小時候,大人或外界所投射來的感受(包括情感和想法兩部分),不斷被我們認同並內化,也叫內射成為自我的感受。自我的形成過程中,我們也會將自己的感受外投射給他人。人早期的內心很單純,體驗只有黑白兩種,感到舒服就向你笑,感覺不舒服就衝你發怒,覺得是你的不好。這屬於嬰幼兒的投射性認同。

所以投射性認同,是人自出生後就有的一種心理機制,大部分是正性的。心理學關注的是神經症的防禦性投射認同,也叫病理性的投射認同。常見的有:依賴型投射認同,討好型投射認同,權力型投性認同。人們稍微留心,就不難識別你身邊多的是這樣的人。

比如,依賴型:使用這種投射性認同的人,通常在做決定或需要獨立行事的時候,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他會死皮賴臉有求於人,可實際上這種人是能夠獨立解決問題。

尤其在親密關係中,凡當事者以各種形式向你表達“如果你不幫我的話,我就走投無路”“如果你不關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或以歇斯底里、自殺相威脅的行為,都是採用的依賴性投射認同,迫使他人的關心或幫助。當然,是否接招(認同)對方投射性的東西,也取決被投射方的意志。往往是,那些“心軟”的接受者不得不就範,容易陷入當事者無條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為了當事者情感控制的對象。

再如,使用權力型投射認同的人,是誘導出他人的軟弱、無能感,以實現自己的控制慾和權力慾望。 例,有的人在工作環境中,總表現得盛氣凌人;與人交流中,總顯得“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的厲害,這顯然在投射他的自負或虛榮。我們在心理諮詢中,也常遇見這樣的來訪者,他什麼都懂,甚至會講出許多高深的人生哲理,或提一些刁鑽的問題,或總是否定你的意見...讓你感覺到“他很強”“你不如他”的無助感和壓力感。但實際上,人的害怕被瞧不起的深刻自卑,會驅策人使用權力型投射認同,只是他無意識的把自己置於了一種強迫自己逞強的“高位”。

生活中的迎合型更多,使用這種投射性認同的人,通常是竭力誘導他人身上的內疚和感激之情,從而實現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慾望。 例,某女士,她在生活中對人特別地好,從來是為別人著想,愛幫助身邊人,但別人對她並不那麼感恩,甚至不理解,為此她很傷心,也百思不得其解。人際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總顯得很謙卑順從,不時地對你的衣著、說話、觀點...讚口不絕。這些行為給你的初始感覺是被認可、被喜歡的好感,不久你會有一種說不出滋味的不舒服感覺。

解讀迎合型的人,他們是未建構足夠好的自我同一性,因缺乏自我認同,才渴求他人的認同以讓自己感覺有價值。但卻是 “ 以自己缺失的意義,只有在他人身上尋找 ” 的投射性認同而達到。

究其根源,作為防禦性的投射性認同,其深層心理動機是分離焦慮、和接納情結。也可這樣來理解,那不同模式的投射性認同,是人們渴望被接納的種種手段。

(二)強迫性重複。為何有人總是,強迫性重複不好的事情?

強迫性重複,從字面理解,就是對某件事控制不住的反覆。人們也常聽說,什麼強迫思維、強迫洗手之類。但未必理解人為什麼會有控制不住的強迫?

強迫性重複一詞,是由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所提出。他在對孩子行為的觀察中發現,當孩子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會在以後不自覺地反複製造同樣的機會,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弗洛伊德把這種現象稱為強迫性重複。

強迫性重複具有自動化反應的特點,即在人們的生活中,個體一但遇到與早年相似的情景,會激發人用早年相似的反應來應對,而且是不自覺的條件反射一樣的反應。此反應,可以在各個層面,如情感反應上、人際關係上、防禦手段上、認知上和行為上,以直接的或象徵的方式重複體現出來。

對於強迫性重複,若是重複好的事情,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若重複的是一些自己都覺得很不好的事情,就不僅害苦自己,也會殃及他人。我們常見的例子:一個性格非常溫和的女人,她有過3次婚姻,每次婚姻在5年左右,每次找的都是她極其討厭的賭鬼;某中年男士,不僅有嚴苛的潔癖,選擇異性也一個標準,他的婚姻對象,以及婚外情對象,不是精明能幹者,就是霸氣強勢的女人。

也有,一個女孩每次找對象,她都遇到的是花心大蘿蔔; 某20幾歲的男孩,不知多少段感情,他都控制不住會迷戀上已婚的氣質女人,或單身的中年女人,親朋好友怎麼勸都無用,下次他仍然要找同樣類型的,死不悔改。

凡此現象,常不太為人理解,只好無奈說:哎,這就是人的命吧。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完全可以理解。強迫性重複,之所以是自動化的強迫性重複,跟無意識的強烈動機有關,主要有二:一是對快感的依戀。因為人早期所經驗的(無論是對食物、性、情感等)深刻的舒服感,會成為一種極敏感的感覺記憶。也可以叫情結固著。

二是,重獲掌控感,這是強迫性重複背後的核心動力。任何情結的固著,跟過往的創傷性事件,以及對事件的處理方式有直接關聯。幼時的自我,在創傷性的情景中,正是自我處於極度虛弱、無助的失控狀態。他之後的歲月裡,不自覺地為了掌控感,練習應對技巧,以期望控制和改寫當初——無助、無掌控力所致的不好結果。

因此可理解,為何有的人受不了母親太黏,什麼事都要控制,長大後便娶了個很愛管事的妻子,然後開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戰爭,就是要從她身上重獲自己追求了一輩子的尊重,贏取心理空間與獨立自主的權利。也有人,受不了父親的太過懦弱,不能保護自己,長大後不知不覺地就嫁了個身上帶著自己所熟悉的父親懦弱特徵的“耙耳朵”,潛意識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這個“耙耳朵”變得強大,能夠帶給自己從父親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包括前面所列舉的,那些強迫性重複的例子也都一樣,其行為背後存有一塊無意識黑洞,裡面是濃濃的、無可控的掌控欲。

心理學所研究的人類怪象很多,不能一一贅述。介紹的以上兩方面,算是人心理現象的典型,但願令外行人多少有點解惑。


熊玲心理諮詢

其次是對別人行為意識的操控了。以前在湖南我看過《魅力湘西》的表演,裡面敘述了少數民族的“趕屍人”,就是他們通過一種巫術把戰場中戰死的族人的屍體操控他們的靈魂意識,讓他們自己走回家,這讓人相當感到詭異。當然這種已經超越我的認知,我個人還是不相信的。不過這幾年風靡外國的一個節目《達倫·布朗:推》,節目裡是達倫·布朗實驗是在七十二小時內,使得一個好人變成殺人犯。結果他通過一系列的情景設置還真的做到了。這個比較讓人感到不寒而慄。其實布朗在節目中想要研究社會屈從性帶來的行為效應。研究並誘發人本性中陰暗的一面,在不自覺中做出自己平時難以想象的事情來。當然這個實驗的目的不是指責任何人,而是在於揭示社會屈從性的危險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人的行為心理在特定情境下的變化。不過這也不能說每個心理從業者都有此深厚的知識功底,並且即便有,也是有很多人的配合才能完成了。在節目中還是看到有人在堅守自己的底線,這也表明有了強大的自我認知,別人是不可改變自己的。

我們常說世上最難做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大腦,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所以只要自己不想放棄自己的主動權,那你的秘密始終還是你的秘密,你的意識依然是你的意識。心理學並沒有什麼神秘和不可思議的了。


鵜鶘心理

題主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題主您問這個問題,能看得出來您對心理學的喜歡與探究之情,那就我學習心理學這麼久以來所認為的不可思議的業內常識來分享一下吧。

第一點:願賭服輸!

來訪者說:我很痛苦,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對他那麼好,他還是要跟著外面的人跑;為了履行他的“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我離開我的父母,從千里之外的江南來到滿是冰雪的雪鄉;我天真的以為他說的他都能做到,可是,為什麼,他還是會離開我!!十年青春,十年感情,怎麼會如此蒼白···

或許很多人,會和這個來訪者的另一半做的很不地道,會一起討伐她的另一半,但是,很遺憾,在心理學裡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稱之為:“片面思維”,我們總是以為,我們對別人好,別人就該對我們好,但是實際上,我們對一個人好的時候,就像是在博弈,他對你有可能也是那麼好,但是也有可能並沒有那麼好,如果你不幸賭輸了,那麼你可以痛苦,可以難過,但是必須接受,願賭服輸嘛!

推而廣之,在生活中,就會有很多這種情況,友情是、愛情也是。

第二點:你以為你不喜歡她,其實是你不喜歡自己

這個主要是針對親子方面的,曾經有一個朋友分享了一件事情,就是她經常對她的女兒發脾氣,因為她覺得她女兒總能很輕易的挑起她的火氣,平時能夠很好管理自己情緒的自己,在女兒這裡,一觸就炸,這讓她很苦惱,也很後悔。

按照精分的套路,首先來分析一下原生家庭,奧,原生家庭是重男輕女的,並且她也是一直不被家人所認可,所以從她小時候開始她就開始討厭自己的女性身份,不認可自己是人女兒的身份,在她結婚生子之後,她把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女兒身份投射在自己的女兒身上,她不喜歡的不是她女兒,而是她自己。

其實,心理學對我來講,最大的改變不是我行為怎麼樣了,而是改變了我的思維,改變了我的認知,而心理學所包含的內容遠遠是說不盡的,一句話總結:一入心理學,終生推!


文:高晶

主編:劉瀅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專注心理學


瀚思心理

就以我比較熟悉的臨床心理學或者諮詢心理學為例,這其中就存在許多的基本原則會讓外行人感到不可理解,或者有時候,來訪者對我們從業人員會提出一些感到不可思議的要求。

所以,心理諮詢需要收費,需要在特定的場所以固定的時間完成。心理諮詢也最好避免諮詢師和來訪者存在諮訪關係之外的任何關係。上面這些或許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吧,但卻是這一專業的基本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