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鵬友程

謝謝!很高興在這裡也談一談中華文化。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領導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是如何看待的:

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靈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海內外無數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

2、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詞:精神家園,如何理解這個精神家園?就是精神支柱,就是我們中國人不管走到哪裡,永遠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就像是我們在大海航行,有一個掌舵的東西在,所以我們的船在大海上航行很穩當。

3、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什麼?它指的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可以成為主體部分,也就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國學,即中華文化最精華的部分。

4、當代有一位聖人,名叫馬一浮,在他一生84年中體悟出來一句話:國學者,六藝之學也。何為六藝?就是易、書、詩、禮、樂、春秋,學習國學必須要讀這6部經。馬一浮先生曾經又說過一句話:世界人類一切文化最後之歸宿,必歸於六藝,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國學者,人生之學也,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什麼?用3個字概括就是:真、善、美,6個字概括就是:至真、至善、至美

當代第二位聖人,名叫熊十力,他也說過一句話:義理以六經為依歸,六經歸宗於大易。他的說法基本跟馬一浮是一致的。所以作為一箇中國人,要有自己的中國精神、信仰、精神支柱,就必須堅持:易為主幹,三家互補,所以我們一生之中最起碼要讀5本書:《易經》、《論語》、《道德經》、《六祖壇經》、《黃帝內經》。

《易經》和《黃帝內經》:一輩子都要讀;

《論語》:少年、青年必讀,告訴你來到這個世上要做什麼;

《道德經》:中年必讀,告訴你來到這個世上不要做什麼;

《六祖壇經》:老年必讀,告訴你來到這個世上要到哪裡去。

5、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具體是什麼?一源三流

一源:《易經》

三流:儒釋道

這裡說一下佛家,主要是指中國化的佛家,主要是禪宗,所謂禪宗就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中觀派與中國三玄(易經、老子、莊子)結合的產物。

中醫是我們當代社會每一個人都會用的人文科學,它吸收了儒釋道的精華,而《黃帝內經》只是吸收了儒家、道家的精華,尤其是道家的精華,當時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

以上只是給大家理了一個大概的框架,有不足之處請大家留言,交流。

謝謝!


自由小小影

簡單來說,就四個字——立身行道。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中華民族是最講究孝道的民族,同時也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所以才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毀傷”之說。

另外,關於“孝”,還有“父母心,不遠遊,遊必有方”,以及“烏鴉反哺”和“羔羊跪乳”等等之言廣泛傳播,這些言論的盛行也是民族重孝的體現。

其實,中華民族一直有一本古老卻經典的大作——《孝經》,它在以前可是遠比《論語》的地位高,而且古代社會對有孝心的人可謂是“恩寵有加”,不僅可以被人尊敬和尊重,受萬民敬仰,更能被舉薦為孝廉,德化百姓。

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發展,難免會產生很多弊病,故免不了會出現江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情況,隨後必然會產生紛爭,有紛爭就必然有縱橫,故久而久之,《孝經》的地位便自然而然的下來了,但民族重孝仍長盛不衰,眼下,也就是現代,很多學校都要求學生必背《弟子規》也正印證民族重孝之風。

所以“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是傳統美德,但卻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

這裡一定要認真區分一下,儘管“立身行道”是《孝經·開宗明義章》裡“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的一個四字短語,但它可以凸顯出孝道,但卻不等於“孝”。

眾所周知,人類是群體性社會,沒人可以脫離社會而獨存,也鮮有人可以完全不跟外界接觸,故是人就免不了有交際,而交際的最終目的就是行自己的道。

《禮記·大學》中有言“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此文用想“明德天下”的為例,說出來“修身”,也稱之為“立身”的重要性,而至於“格物”之說,那就是題外話了。

有了“修身”,必然要有自己的“道”,就類似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追求一樣,無論是這個“道”是玄妙高深也好,是尋常平淡也罷,總歸比墮落頹廢的自毀根基的好。

最後,想補充的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故此“立身行道”的精魂或者說精魄是龍。


魚遇雨欲浴

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關於傳統文化的話題,現在人們已時常提及, “至今已覺不新鮮” 。在“ 百家講 壇” 把學術殿堂的歷史、文學、哲學、文物鑑賞等傳統文化引至平民百姓;在北京奧運開幕式有一軸長卷盡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那麼傳統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就從歷史著作這個層面來說一下傳統文化的精髓,希望能對大家理解傳統文化精髓是什麼能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從總體上看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 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等等。


我們把他分開來講,用歷史著作來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那麼:

從歷史諸子百家方面看包括: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 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①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 德,無為、逍遙)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③法 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④名家(鄧析、惠施、《公 孫龍子》) ⑤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 《戰國策》) ⑦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⑧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 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⑨ 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⑩醫家 (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 )

從演奏樂器看包括: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代表名著有《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 《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 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

從傳統文學上看包括:《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 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 《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

從民間傳統中醫上來看包括: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 《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能夠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代表作,他們都對中華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希望以上列舉的對大家能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討論。


老紡車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戰國時期已經百家爭鳴,大家輩出,今天來談論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實在是大言不慚,就這麼一說,不要太在意!

我理解就一個字——“容”

就是“有容乃大”的“容”!

為什麼這麼講呢?

因為容的內涵比較廣泛:容納、寬容、縱容、從容、容量、容忍、容讓、容貌、容諒、容許、包容等等。和偉大的中華文化綿延數千氣量一樣,求同存異,寬容、包容、容諒不無關係!

從中華文化符號、社會關係兩個層面來論證。

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方面:

無論是圖騰、文字、建築、音樂、服飾等,均無不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包容、融合。以圖騰為例,我們的主要圖騰為龍,我們都稱為龍的傳人。其實,龍也是華夏民族“容”的表現,龍圖案的構成可以看出來包括:“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社會關係方面:

在上古傳說之中,文史記錄之內,成功的社會盛世或是傑出一時的風流人物,都是能做到都是大度能容之形態,如:舜得天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劉邦庸齒故事、唐太宗魏徵故事等等。雄漢、盛唐均可以包容天下,令四海威服!

另一個層面,容是給予對手、兄弟、臣民尊重,讓對方處於他們都按照自己的習慣活動、做事、生活才能安定祥和。也可以給予對手空間主觀的縱容、容諒、容讓、容許,從而某就機會以“兵者,詭道也”戰勝之。


塬為鳴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但其根本精神經過歷代學者的總結可初步概括為以下幾點: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將宇宙論與人生論結合在一起,提出“天人合一”思想;2,“實事求是”,將知識論與實踐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知行觀,主張“知行合一”。3,“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文化的哲學思維建立在兩點論上,“一陰一陽之謂道”,主張從正反兩個方面來把握動態的世界,形成了整體關聯而又動態平衡的思維方式。4,“以人為本,內在超越”,中國文化中人生論是重要內容,對中國人起著指導人生安頓價值的重大作用,肯定人本身的存在價值,指出人靠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超凡入聖,做一個更完善的人,這是漢民族為非宗教民族的主要原因。5,“萬物並育的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主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兼容且開放,沒有其它文化的那種排它性。


西山古賢


本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個人認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兩面性)。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兩點:仁義禮智信和中庸

仁:做人要厚道

義:不能坑朋友

禮:對待“客人”要熱情

智:生活要有智慧

信:借了錢要還

中庸之道在於修身安家治國平天下。達則兼擊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別看只有兩句話,做到很不容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流光雜影

鬥與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首先是順和自然的戰天鬥地文化。女媧補天,鑽木取火,大寨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大運河,萬里長城,南水北調,西氣東送。都是順應自然規律而又戰天鬥地文比其二是與人鬥又與人和的文化,這從改朝換代,反抗外侵中體現出來。


張立功123456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總結一下,應該是以禮相待,以和為貴,還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對待朋友應該以禮相待,以和氣為貴,對待來犯我中華的敵人,就應該象猛虎一樣、把來犯的敵人打敗丶殺光,並把來犯的敵人趕出中國。有道是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敵人來了,迎接它的是刀槍、大炮和棍棒。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