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田文鏡能遭人多恨,屍骨到底被誰弄走了?

田文鏡,監生出身,曾扶持康熙雍正兩帝,數次立功,由漢軍正藍旗抬入漢軍正藍旗,在大清的歷史上可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他二十二歲就開始任福建長樂縣丞,可謂少年有為,這還不算什麼,《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記載得很詳細:田文鏡(康熙)三十一年(1692)遷山西寧鄉縣知縣,四十四年(1705)遷易州知州,四十五年(1706)內遷吏部員外郎,四十八年(1709)遷刑部郎中,五十一年(1712)改授監察御史。

總督田文鏡能遭人多恨,屍骨到底被誰弄走了?

田文鏡在官場上死抱當朝皇帝的大腿,使他以後的仕途平步青雲。雍正十年田文鏡因病走完了他讓人眼紅的一生,雍正帝“賜葬”於泰陵附近,諡端肅

田文鏡的一生充滿傳奇,備受爭議,生前是封疆大吏,為人極“苛”,死抱雍正皇帝大腿,不顧同僚感受,也不恤民眾,怨恨深重,在其任職上幹了很多得罪人的事兒,所以死後為人詬病。

清史稿田文鏡本傳說:“文鏡希上指,以嚴厲刻深為治,督諸州縣清逋賦,闢荒田,期會促迫。諸州縣稍不中程,譴謫立至。”對百姓也不怎麼樣:“是歲山東水災,河南亦被水,上命蠲免錢糧。文鏡奏今年河南被水州縣,收成雖不等,實未成災,士民踴躍輸將,特恩蠲免錢糧,請仍照額完兌。”正因如此,田文鏡受世宗眷遇,雍正六年,授河南山東總督,要知道,這可是雍正單為他設的官。也因他生前沒有走下人緣兒,到了乾隆朝,河南巡撫雅爾圖上奏說,田文鏡在豫百姓至今怨恨,不應入豫省賢良祠,要把他從賢良祠裡清理出去。只是乾隆怕落下個“有悖前旨”的罪名,才沒有給撤出來。

總督田文鏡能遭人多恨,屍骨到底被誰弄走了?

唐國強扮演的雍正

對田文鏡的怨恨一直延伸到他的埋骨之地易縣。《易縣誌》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

在乾隆皇帝繼位的第三年清明節前夕,乾隆帝來西陵掃墓,御林軍前面開道,鑾駕儀仗,文武官員、車輛、差役浩浩蕩蕩緩慢行進,連接數里,旌旗蔽日。當行進到田文鏡墓前隊伍突然停下,乾隆帝問侍臣為何停輦,其中一侍臣騎馬上前問御林軍。有個御林軍斗膽回話:“我們正要回稟萬歲,這是田文鏡總督墓,田公墓的門牆佔了御路三尺多,車輦不能通過,請萬歲定奪。”田文鏡生前是雍正皇帝的心腹近臣,乾隆皇帝聽了覺得不便追究,隨口說了句:“拉倒吧!”隨即起駕西行。誰料想,乾隆皇帝祭祖回來,沒幾天工夫,就見田公墓成了一片平地,僅僅剩下兩座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墓中所有建築均被拆毀。乾隆看後,不知怎麼回事,問:“田文鏡墓為何如此一片平地”?御林軍回稟皇上:“萬歲,不是您老人家說‘拉倒’嗎?”乾隆皇帝聽完,嘆了口氣,但並沒有怪罪拆墓的人們。

總督田文鏡能遭人多恨,屍骨到底被誰弄走了?

真正可嘆,田文鏡生前那麼大的官,死後竟遭此憎恨。

這還沒完,據《易縣民國縣誌》載:田文鏡,康熙間曾任易州知州,後官總督,歿後葬於易州之北高村,墓前有雍正十一年御製文臣碑。十餘年前(據縣誌成書時間,可推算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有冒稱田氏裔孫數人云將檢骨還葬原籍,村人不察,聽其破墓,悉卷所有以去。

這不是傳說,這是真的。這就給人們留下一個謎:是真被田氏後人弄走了,還是給仇家弄到什麼地方措骨揚灰了?到現在都是個謎。

不過說,田文鏡的一生還是完美的,他碰上雍正這樣的明君才能才得以發揮,不然像他這樣“苛”的人,是很難在歷史的舞臺上演繹一番的。

雍正給他很高的評價:田文鏡老成歷練,才守兼優,在任督撫時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暴,不避嫌怨,庶務具舉。

拿到現在來說也是好官啊。

總督田文鏡能遭人多恨,屍骨到底被誰弄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