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田文镜能遭人多恨,尸骨到底被谁弄走了?

田文镜,监生出身,曾扶持康熙雍正两帝,数次立功,由汉军正蓝旗抬入汉军正蓝旗,在大清的历史上可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二十二岁就开始任福建长乐县丞,可谓少年有为,这还不算什么,《清国史馆原编清史列传》记载得很详细:田文镜(康熙)三十一年(1692)迁山西宁乡县知县,四十四年(1705)迁易州知州,四十五年(1706)内迁吏部员外郎,四十八年(1709)迁刑部郎中,五十一年(1712)改授监察御史。

总督田文镜能遭人多恨,尸骨到底被谁弄走了?

田文镜在官场上死抱当朝皇帝的大腿,使他以后的仕途平步青云。雍正十年田文镜因病走完了他让人眼红的一生,雍正帝“赐葬”于泰陵附近,谥端肃

田文镜的一生充满传奇,备受争议,生前是封疆大吏,为人极“苛”,死抱雍正皇帝大腿,不顾同僚感受,也不恤民众,怨恨深重,在其任职上干了很多得罪人的事儿,所以死后为人诟病。

清史稿田文镜本传说:“文镜希上指,以严厉刻深为治,督诸州县清逋赋,辟荒田,期会促迫。诸州县稍不中程,谴谪立至。”对百姓也不怎么样:“是岁山东水灾,河南亦被水,上命蠲免钱粮。文镜奏今年河南被水州县,收成虽不等,实未成灾,士民踊跃输将,特恩蠲免钱粮,请仍照额完兑。”正因如此,田文镜受世宗眷遇,雍正六年,授河南山东总督,要知道,这可是雍正单为他设的官。也因他生前没有走下人缘儿,到了乾隆朝,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说,田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不应入豫省贤良祠,要把他从贤良祠里清理出去。只是乾隆怕落下个“有悖前旨”的罪名,才没有给撤出来。

总督田文镜能遭人多恨,尸骨到底被谁弄走了?

唐国强扮演的雍正

对田文镜的怨恨一直延伸到他的埋骨之地易县。《易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在乾隆皇帝继位的第三年清明节前夕,乾隆帝来西陵扫墓,御林军前面开道,銮驾仪仗,文武官员、车辆、差役浩浩荡荡缓慢行进,连接数里,旌旗蔽日。当行进到田文镜墓前队伍突然停下,乾隆帝问侍臣为何停辇,其中一侍臣骑马上前问御林军。有个御林军斗胆回话:“我们正要回禀万岁,这是田文镜总督墓,田公墓的门墙占了御路三尺多,车辇不能通过,请万岁定夺。”田文镜生前是雍正皇帝的心腹近臣,乾隆皇帝听了觉得不便追究,随口说了句:“拉倒吧!”随即起驾西行。谁料想,乾隆皇帝祭祖回来,没几天工夫,就见田公墓成了一片平地,仅仅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墓中所有建筑均被拆毁。乾隆看后,不知怎么回事,问:“田文镜墓为何如此一片平地”?御林军回禀皇上:“万岁,不是您老人家说‘拉倒’吗?”乾隆皇帝听完,叹了口气,但并没有怪罪拆墓的人们。

总督田文镜能遭人多恨,尸骨到底被谁弄走了?

真正可叹,田文镜生前那么大的官,死后竟遭此憎恨。

这还没完,据《易县民国县志》载:田文镜,康熙间曾任易州知州,后官总督,殁后葬于易州之北高村,墓前有雍正十一年御制文臣碑。十余年前(据县志成书时间,可推算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有冒称田氏裔孙数人云将检骨还葬原籍,村人不察,听其破墓,悉卷所有以去。

这不是传说,这是真的。这就给人们留下一个谜:是真被田氏后人弄走了,还是给仇家弄到什么地方措骨扬灰了?到现在都是个谜。

不过说,田文镜的一生还是完美的,他碰上雍正这样的明君才能才得以发挥,不然像他这样“苛”的人,是很难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一番的。

雍正给他很高的评价:田文镜老成历练,才守兼优,在任督抚时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暴,不避嫌怨,庶务具举。

拿到现在来说也是好官啊。

总督田文镜能遭人多恨,尸骨到底被谁弄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