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後悔殺了韓信?

用戶65750998632

劉邦是第一位平民天子,有濃重的流氓氣息,雖然有善於用人,所謂“將將”的能力,但是對嫡系以外的功臣將領,也就談不到服氣與忠誠。

劉邦所封諸侯王,很多人都是之前項羽分封過的。劉邦登基前,他的身份也不過是漢中王,其地位與4年前的項羽一樣,是諸侯之長,其他異姓諸侯王對劉邦沒有上下之分,更談不上君臣之禮。劉邦的分封動作,是承認既成事實。所以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一些人,被封了王,而劉邦軍中的樊噲、曹參、蕭何等人,只是封侯而已。

(劉邦只是漢中王)

在劉邦的嫡系中,有一個人例外——韓信。他被劉邦封了齊王,而且封齊王的時機,是楚漢之爭最為關鍵的垓下之戰,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應該是感到了深深的背叛與脅迫的意味。項羽被擊殺之後,劉邦立刻闖進韓信兵營,褫奪了他的兵權,並且改封他當楚王。

劉邦雖然被後人認為能夠共富貴,不吝惜封賞的帝王,但那都是慷他人之慨。當劉邦封了很多異姓王在關東後,他甚至都不敢在洛陽定都,因為他不清楚這些人會不會背叛他——劉邦心裡實際上沒有貴族式的領導,如項羽、李世民那樣的自信,他只有通過這種形式上的上下尊卑,以及兵權的統一來維持自己在團隊中超然的地位。他的嫡系人馬一般也服他,可韓信封王事件,還是深深刺激到他了。

韓信政治低能,在劉邦對他不信任的時候,他又收留了原楚國將領鍾離昧,被人告發。劉邦投鼠忌器,害怕逼反韓信。後來,用陳平的計策,藉口去雲夢澤遊玩,讓諸侯們前來會面,把韓信捉回長安去了。

(劉邦的嫡系團隊)

韓信是做過齊王、楚王的人,在當時,漢朝還有很多其他異姓諸侯王,像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 、燕王臧荼 、長沙王吳芮 、韓王信,都是與韓信同級的,使得這些諸侯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劉邦對韓信的處置,一時間頗為棘手,顯得投鼠忌器。如果劉邦貿然以謀反罪殺死韓信,相信不用等到漢景帝時,劉邦時期就會發生動亂了。實際上,在韓信的遭遇前後,各個異姓諸侯王都陸續反叛,連劉邦的發小盧綰最後也反了。

劉邦在長安時,改封韓信為淮陰侯。韓信深知高祖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在家中悶悶不樂。

對於自己從齊王到楚王,再到淮陰侯的封爵,韓信肯定不會舒服,加上和絳侯周勃、穎陽侯灌嬰(這些人之前都是他的手下大將)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樊噲是個粗人,居然也會行禮?而且韓信已經被褫奪了王爵,只是淮陰侯,樊噲只呼“大王”,其中戲謔揶揄的意思太明顯了。

可想而知,韓信當時的處境有多麼尷尬,等於被劉邦的嫡系們給圍堵、監視起來了。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

(國士無雙:韓信)

後來劉邦出征去平叛,韓信託辭不去,想作為內應舉行反叛,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抓住殺死,先斬後奏,殺了韓信三族。劉邦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劉邦收服不了韓信,也沒有辦法做到與異姓王共享天下,一代“兵仙”,不能效力於疆場,落得個身死婦人之手。

劉邦60多歲了還在外面平叛,臨老了回到家鄉念舊,做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盡了平民皇帝心中的淒涼,沒有人可以倚重,值得信賴嗎?劉邦平叛的事,真真假假,可能借著平叛的事試探異姓王的吧。可是幾個異姓王都沒來,韓信也不來。劉邦縱然惜才,然而自己都鎮不住的一代兵仙,文弱的劉盈又怎麼能鎮住呢?

劉邦年長韓信將近30歲,他是帶著欣賞的眼光看著這個年輕的後生的,然而,即使自己被圍白登,也不願讓韓信帶兵出征,可能是要告訴韓信,即使大漢朝打爛了,依然姓劉吧。

所謂劉邦聽聞韓信被殺心中暗喜歡,且憫的原因在此吧。劉邦受傷躺在床上,看著初創的大漢朝,想起韓信的十面埋伏,可能心生憐意:吾敬汝之才,吾悲汝之遇,吾惜汝之殤。

歷來做王的,都需要對臣下保留生殺予奪之權,韓信在討封才發兵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不能善終。《滿城盡帶黃金甲》中一句臺詞:孤不給,你不能搶。

後來,劉邦殺白馬為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而知而行

說不上後悔吧。

這裡有兩個點不太準確,第一是,韓信是呂后殺的,不是劉邦殺的。第二,韓信死後,劉邦不是後悔。

首先,韓信被殺時,劉邦正在外面征戰,是呂后讓蕭何將韓信騙來殺掉了。劉邦得知以後,是又高興,又憐憫。高興是,韓信能力超強,但又一直不是很聽話,多次關鍵時刻抗命,忠心有限,一直為劉邦所擔憂。憐憫,則是韓信畢竟能力很強,且也是劉邦多年部下,戰功赫赫,劉邦也一直有點不忍心殺他。所以當年韓信任楚王時,被劉邦抓了,也只是廢了他的王位,改封淮陰侯,軟禁在京城,但沒有殺他。

呂后劇照


或許有人會說,呂后如果沒有劉邦授意,是不可能殺韓信的。這個還真不是。呂后一向心狠手辣,比劉邦狠多了。比如說,彭越,原來是梁王,被舉報謀反,審訊之後,被判定有罪,當斬,報給劉邦的時候,劉邦最終放過了他,免除死罪,將他流放四川。彭越從洛陽(最初京城在洛陽,長安在孝惠帝期間才建造完畢)去往四川時,碰到了從長安來的呂后,就被呂后抓回去,要求劉邦殺了他,最終倒黴的彭越被殺了。韓信也是呂后動手的。另外,呂后在劉邦死後,將戚姬砍手砍腳,割耳朵、挖眼睛,泡在糞坑裡面,真是慘絕人寰,不光如此,劉邦的幾個兒子都被她殺的差不多了。她的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當時燕王盧綰,跟謀反的陳郗有往來,被告發後,逃到匈奴邊境觀望,後來又打算去向劉邦請罪,結果,還沒等到他請罪,劉邦就駕崩了,盧綰趕緊逃往匈奴——怕被呂后誅殺。

所以說,韓信肯定是呂后誅殺的,而且,估計肯定沒有得到劉邦的旨意,但說回來,呂后是劉邦的老婆,這個鍋他是背定了。

韓信劇照


第二個問題是,劉邦在韓信死後,有沒有後悔。

這個肯定是沒有的。劉邦的情緒是又喜又憐,有可憐他,但不是後悔。因為韓信能力超強,又曾經多次抗命,劉邦是無法對他放心的。

劉邦劇照


當初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韓信就派人送信,要求立他為假齊王,把劉邦氣的不輕,還是陳平踩他的腳(不是張良),讓他穩住韓信,他才立即醒悟,改口說要封就封真齊王,封什麼假齊王。而後來,劉邦約韓信、彭越一起進攻項羽,結果他們都不來,劉邦大敗。

劉邦沒辦法,找謀士商量,張良獻計,讓他將沿海大片地區分封給韓信,其他選了一片地方封彭越為梁王,他們才肯過來打項羽。有這些抗命的先例在,劉邦是無法對韓信放心的。

所以,劉邦是一直想除掉韓信的。

但是,劉邦沒殺他,為什麼?不忍心。

這個不是瞎掰,或者美化劉邦。韓信為楚王時,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召集眾將,結果眾將說打他是送死,最後採用陳平計謀,才抓了韓信。抓了韓信以後,按說劉邦該立刻殺了他,但劉邦沒有,而是將他封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這樣一直持續了很多年。其實劉邦是不想殺他的,因為他內心多少有點不忍心。這從彭越身上也能看出來。

彭越也是被告謀反,各方審訊都說他該殺,劉邦還是決定將他流放,也是因為不忍心。包括劉邦最恨的雍齒,張良問他時,他也說,最恨雍齒,但因為他功勞大,不忍心殺他。

彭越畫像


當初楚懷王派將領出徵時,有討論該派誰去進攻關中,當時各位討論的結果是,項羽太殘暴,動則屠城,劉邦比較仁厚一點,派他去進攻關中,接收秦國的首都會比較好。這也能看出劉邦相對仁厚的特點。

總的來說,呂后比劉邦心狠手辣的多,所以劉邦不忍心乾的事,呂后都幹了,殺韓信,殺彭越。劉邦不忍心幹,但並不代表他認為這是錯的,其實他還是認同的,只是自己下不去手。因此,呂后代勞之後,他也有喜意,所以,最終這個鍋,他還是要背一點,沒法完全甩掉。


楓飛如雪

劉邦沒有殺韓信,殺他的是呂后。但劉邦也確實對韓信不放心,所以呂后殺他,頗為符合他的心境。

但人是很複雜的動物,劉邦想殺韓信卻沒有殺,其中有很深厚的原因。呂雉殺了韓信,確實幫劉邦做出了決斷(因為韓信已死,後悔也來不及)。

咱先說說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再講他為什麼又不殺(不殺,不是不忍心殺,更不是不願意殺,而是不能殺)。首先,韓信確實有幾件事做得不太妥當,讓劉邦感覺很不舒服。

頭一樁,便是韓信平定齊國之後,派人向劉邦求封代理齊王——這件事對劉邦刺激很大,因為劉邦此時也只是個王:漢王而已,如果韓信做了齊王,豈非兩人地位相近?而且,劉邦在這個時候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所謂危在旦夕之際,雖然有張良、陳平的謀劃,他最終還是給了韓信齊王的頭銜,然而,他心裡很不爽。

第二樁,是楚漢相爭之際,楚王項羽曾派人遊說韓信,來一招三分天下,稍後,韓信的手下謀士也勸他獨立。更以(韓信)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的理論來遊說韓信——老實說這些遊說之言不是沒有道理,後世也曾發生類似事件,最著名的岳飛冤死事件表面上是國策之爭,實際上就是因為岳飛功勞太大,已然震主。當然震主不一定就是一個死字,問題在於,已經有人兩次來遊說韓信,這樣的事必然會傳到劉邦耳朵裡。

所以,劉邦隨後就採取了對策,當垓下決戰結束,劉邦單車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同時把韓信從齊國轉封到陳以東一直到大海這麼一塊看上去蠻大的土地之上。

實際上,劉邦這是下了一招雙手鐧,一方面奪兵權是擔心韓信會謀反,另一方面把韓信的封地從齊轉移到楚,也是擔心他謀反——轉封之後,韓信忙著整理新封地的事務,就沒空胡思亂想了。

但劉邦依舊沒放心,很快他又聽說韓信居然收留了項羽舊部鍾離眛,隨後又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顯然這是劉邦自己人乾的勾當),於是陳平便為劉邦設計了雲夢巡遊事件。而在韓信這邊,又有人向韓信建議,殺了鍾離昧去見劉邦,你就沒事了(說話這人也很可能是劉邦或是陳平派去的奸細)。結果韓信便傻乎乎地提著人頭去見劉邦,劉邦這便笑了。

不過,這一事件對韓信的刺激是極大的,原本他以為劉邦能理解他的忠心,但事實證明不能。所以他的內心很苦悶,以至於在被貶的情形之下,還在灌嬰面前擺譜,說什麼:“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更在劉邦面前說自己帶兵越多越好,而劉邦只能統兵十萬。

但實際上對於劉邦而言,韓信並不是毫無價值了。漢高祖六年,他被匈奴騎兵包圍在白登之役,而他與他的將領們毫無應對之策,這裡便體驗出韓信的軍事才能價值來了。

然而,劉邦還是不用韓信帶兵打匈奴,他寧願和親,收買北方邊境的寧靜。這就更加激發了韓信的怨恨,終於在十年之後,陳豨反叛之際,劉邦親自討伐,韓信就託病拒絕隨從。於是就有人告發,說他其實暗地裡企圖襲擊呂雉。最終,蕭何和呂雉的一場設計,要了韓信的命。

實際上,所謂韓信造反事宜,很可能純屬虛構。就如同之前有人說他收留鍾離昧,試圖造反一般。韓信在漢朝建立之後,幾乎不可能有奪取皇權的可能與決心,就如同當年的姜子牙在周朝建立之後不可能奪權一樣。歷史上從來沒有開國大將能起兵造反奪取皇權的事例,五千年中一樁都沒有,由此可見劉邦的擔心純屬多餘。

所以這就是劉邦想殺又不殺韓信的心態,一方面他抹殺不了韓信的功績,另一方面他對韓信半信半疑,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韓信呆在封地,只管喝酒吃肉跳舞,那是最好的。又或者,韓信向劉邦表示願意帶兵去打匈奴,然後死在草原之上,也比受冤被殺滅子絕孫來得好啊!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很顯然,劉邦在演戲,何出此言呢?

我們都知道韓信被譽為:兵仙,啥意思呢?兵法這件事被他玩的出神入化,可是人無完人,一個人優點越大,缺點也就越大,比如韓信雖然擅長玩兵法,但是不圓滑。

這並不能怪韓信,因為人無完人。古往今來很多史學家在總結韓信悲劇的時候,總是給貼個標籤:傻。

真是這樣?當然不會,韓信沒我們想的那麼笨,他只是不夠圓滑而已。比如老闆不喜歡自己,應該怎麼辦?圓滑的人馬上就會想到退。

但是韓信卻是選擇躲,韓信其實一開始也是躲。《史記》裡寫的很清楚: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通俗的說就是韓信知道劉邦對自己有想法,所以就一直躲著劉邦。

你要知道韓信曾經是集團分公司董事長齊王,現在成了一個區域經理淮陰侯,甚至更自己曾經屬下週勃平級,韓信還不知道低調點,你覺得他真傻嗎?

有人會說,不對,韓信咋會集團分公司董事長呢?其實太史公寫的很明白,韓信當過是齊王和楚王,所以韓信的自稱不是“我”,也不是“俺”,而是:寡人。比如蒯通打著看相的名義慫恿韓信搞事情時,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

可是為什麼劉邦非要跟韓信過不去呢?因為韓信被殺時才三十多歲,比劉邦足足小26歲。這樣的人權傾一時、驍勇善戰,更要命的是他是“兵仙”,

比如韓信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提出統一天下戰略,並自己實現了的名將,一個胸懷天下的人。比如韓信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打敗頂級名將項羽的頂級名將。這是兵勢家和兵謀家的對決。比如韓信是漢代軍法的創立者,曾與張良一起首次系統整理了中國兵法。周勃和周亞夫在韓信眼裡都是兵法業餘人員,跟周勃站一起,韓信覺得丟臉。

換著你是劉邦你能放心?所以他是項羽之後的頭號威脅,所以韓信必須死。

為什麼韓信會任人宰割呢?因為韓信尚未覺悟。這並不能怪韓信,一個人白手起家,沒靠爹媽,從一個要飯的變成了一個可以自稱“寡人”的男人,對年輕的他已經夠了。我堅信劉邦西遊之後,韓信會搞事情。人心本來就是如此。

所以你會發現最想搞死韓信的是誰?是呂后,而不是劉邦。因為劉邦能鎮住韓信,可是呂雉是不可能的。因此呂后千辛萬苦想解決韓信,這個邏輯就通了。實際上韓信被滅,劉邦去世後,呂氏的狐狸尾巴馬上露出來了。

我們換個角度,如果劉邦讓韓信進宮,你猜韓信會不會去?他就是因為在雲夢溪被劉邦誆騙才會被貶稱楚王的。

所以韓信必然會防備劉邦。只是韓信怎麼也沒想到,他防住了劉邦,卻會被一個女人算計。這個世界上很有趣,可預期的敵人往往不是最危險的,不可預期的才是最危險的。

那麼韓信是怎麼被人幹掉的呢?因為蕭何。蕭何是怎麼幹的呢?兩個字:忽悠。我們知道韓信其實一直在躲著老劉家的人,惹不起躲得起。再者由於他是王,不需要天天在皇帝面前轉悠,所以老劉家其實已經感覺到想控制韓信很難。

可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關於如何搞死韓信這件事,呂雉和蕭何著實花了些功夫。

怎麼做的呢?太史公寫道: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

注意最後一句,韓信是告訴朝廷,他生病了。所以蕭何才會回信說:就算身邊了,勉強來參加這個party吧,畢竟是老劉家辦的。

所以韓信就進宮了。他的原因也很簡單,1、呂后是個女人,2、蕭何給自己當內應。3、老劉家的面子還是要給一點的。當然最重要的是,韓信堅信,就算劉老闆再不夠意思,也不會對自己下黑手的。再者一手提拔自己的是蕭相國也會幫自己說情的,於是韓信起身了。

你知道韓信為什麼要去嗎?因為他選擇相信,所以結果你懂的。

韓信被殺,事後劉邦的表現很有趣,史料記載: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注意,他是“且喜且憐之”,先是高興然後又是憐憫。高興的是大患已除,憐憫的是畢竟曾經一起征戰沙場的夥伴。

但是絕對稱不上是後悔。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劉邦對於韓信的死態度是暗喜,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劉邦是在心裡偷著樂。為什麼?因為劉邦不能殺韓信,韓信對於劉邦來說太重要,而且韓信在軍中的威望過高,只能降職不能殺害。所以當劉邦聽到韓信死於呂雉和蕭何兩人聯手時,內心是

心花怒放的,但是表面上還要裝作一副可憐韓信的樣子來掩飾。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那麼劉邦為什麼心裡想著韓信死呢?這跟劉邦的為人有很大的關係。劉邦一生好賭,他這一生中賭的最大的一票就是賭韓信的才華。為什麼?

劉邦的部下很多,能征善戰的將領也很多。例如

樊噲,截止到鴻門宴之前,樊噲親自斬首敵軍178人,其中侯爵一人,都尉一人。俘虜168人,降卒2900人。可謂是冠勇三軍。灌嬰擊敗項羽愛將龍且、殷王司馬卬,智勇雙全。但是他們都抵不上韓信,韓信跟他們不一樣,他們都是泥腿子出身,而韓信屬於科班出身,換句話說叫兵法是從書上學來的,因此指揮起來是一板一眼很有套路。

那麼韓信屬於哪一類人呢?應該往前朝看,也就是說從秦朝往前看,韓信屬於典型的門客類型的人。類似於蘇秦、張儀、犀首公孫衍、商鞅之類的人。韓信有才華,但是實現才華就需要找到好的主人,韓信的第一個主人是項羽,項羽不才,任命韓信為執戟郎,即使如此,韓信還是給了項羽很多建議,但是項羽置之不理,後來韓信就去找了劉邦,希望在劉邦這裡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

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

其實劉邦比項羽好不到哪裡去,剛開始的時候韓信也是不得重用的,但是劉邦手下的蕭何是個識貨的人,要不然為什麼蕭何以後可以當

丞相呢,丞相必備素質之一就是為君尚舉薦賢人。韓信逃跑之後,蕭何把韓信追了回來,在劉邦面前極力舉薦,這時劉邦開始下賭注,他把自己的前途壓到了韓信的身上。

韓信初用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漢中,緊接著平定三秦。劉邦意識到自己賭對了,這時劉邦心裡對韓信是萬分佩服的,直接封了韓信左丞相。後來韓信擊敗魏國,代國,趙國,齊國,這時事情開始慢慢起變化。

韓信讓劉邦封他為假齊王,這其實就是一個信號,這個信號極為不好,導致劉邦暴怒。為什麼呢?按照王、公、侯、伯、子、男的順序,韓信連個都不是,直接向劉邦要這個頭銜,明擺著是跟劉邦強地盤的,不要忘了,劉邦此時才是個漢中王而已。

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

劉邦又割捨了自陳以東至大海廣大區域給韓信,韓信方才出兵。這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了。劉邦心知肚明,暫時隱忍,最後把垓下之圍的大權交給韓信,等到項羽自刎而死,劉邦當時就闖入韓信營中奪了韓信的兵權,後來把韓信改封到楚地。這一招其實用意很深。

楚地之人彪悍異常,而且極其痛恨韓信,因為韓信擊殺了他們心中的英雄項羽,因此把韓信封在楚地,韓信不容易造反。這其實是劉邦的一舉高招。既奪了韓信以前所有的封賞(齊王、齊國領土及陳以東領土),又將韓信至於將不知兵的區域。

可惜韓信覺悟太低,在明知道劉邦猜忌他的情況下還收留了項羽舊將鍾離眛,後來劉邦為了穩住韓信,假借巡遊的機會在雲夢澤逮捕韓信,將韓信貶為淮陰侯。

韓信這時錯上加錯,密謀造反,暗通陳豨,希望能夠裡應外合奪了劉氏政權。這一切被呂雉發現,呂雉聯合蕭何騙韓信到未央宮,處死了韓信。

這時劉邦心裡是暗自高興,一個自己始終想下手處死的人終究死於別人之手,而且造反證據確鑿,可謂是天助我也。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邦算是第一個平民天子,身上流氓氣息太濃,因此往往不能服眾。韓信算是舊時門客的最後一位,有古風。不得權則罷,得權則會翻雲覆雨,影響深遠,和春秋戰國時的蘇秦、張儀等是一個類型的人。因此劉邦氣量太狹小,造成手下的人屢屢造反。韓信也是其中一位,而且是實力最強的一位。可惜的是韓信還保留有舊時門客忠心不二的傳統,沒有明著造反,最後婦人之仁害了自己,韓信死後,劉邦沒有後悔,相反劉邦心裡非常的高興。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被別人完成了,劉邦高興還來不及呢,何來後悔之說?


每日趣評

這個問題,我必須先指出兩個錯誤,第一,韓信不是劉邦殺的,而是由呂后與蕭何聯手設計,將韓信殺死於長樂宮的鐘室。第二,劉邦回來之後,看到韓信被誅殺,他的態度,按史記的記載,是喜且憐,並沒有後悔。

那麼劉邦喜的是什麼呢?因為韓信一直是他心中的大患,他是很樂意看到韓信被殺的,也可以說如果韓信此次不死,也很有可能也會被殺死的。

那麼劉邦憐的是什麼呢?韓信畢竟是漢初三傑之一,為大漢王朝立下了很多功勞,劉邦在雲夢澤之後,把韓信抓來之後,並沒有殺掉,而是貶成了淮陰侯,如果韓信能夠低調點的話,那麼有可能不會被殺死的。

如果有後悔,那後悔的是韓信,韓信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造反。

劉邦問呂后,劉韓信死之前說了什麼話,呂后說韓信說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話,劉邦就派人把蒯通抓了過來,質問蒯通是不是他勸韓信造反的。

蒯通說,是的。劉邦想要將他殺掉,蒯通說,我那個時候是齊王韓信的手下,並不知道陛下您,我那個時候,也只是為我的主公辦事而已,而且那個時候想要奪天下的人也很多呀。劉邦覺得蒯通說得有道理,就將蒯通給釋放了。

我覺得韓信該殺,理由主要有如下幾條。

1.韓信自稱假齊王,劉邦被形勢所迫,在張良和陳平的勸說下,不得不封韓信為齊王。

2.劉邦當時召彭越與韓信過來圍項羽的時候,兩人都沒來,劉邦吃了敗仗,最後是許諾封地給他們才來,可以看出韓信不聽令於劉邦。

3.劉邦軍事才能比不上韓信,漢軍比不上楚軍,一旦韓信造反,那麼朝廷是無力抵抗的,另外事實上,各諸侯國除了長沙王吳芮都反了,劉邦不能把大漢王朝寄希望於韓信的忠誠之上。

4.韓信收留了朝廷重犯鍾離昧,預謀造反,即使被降為淮陰侯之後,與陳豨內外勾結,陳豨最終造反,韓信也陰謀造反,最後事情敗露。


歷史簡單說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寫道:“(劉邦)見信死,且喜且憐之”。這句話太傳神了——劉邦得知韓信被殺之後,既感到高興,又覺得對他的死感到哀憐。所以,劉邦對韓信之死是說不上後悔或者內疚的,要不然就不會“喜”了。



劉邦對韓信的感情非常複雜,封壇拜將前後,劉邦對韓信可謂是非常欣賞的,但是隨著韓信的能力越來越突出,立的功勞越來越大,手下的精兵越來越多,甚至到了逼迫劉邦承認他為齊王的地步。楚漢相爭的決勝階段,劉邦又不得不聽從張良的建議,對韓信列土封疆,拉攏他的勢力,雖沒有史料讓我們斷定劉邦此時已對韓信起了殺機,但君臣嫌隙已經構成。



在韓信做大之後,他雖然並沒有完全掌握劉邦給他的隊伍,但項羽拉攏過他,蒯通勸諫過他,他也對自己是否要背叛劉邦而進行過慎重的考慮,雖然他最終選擇忠誠,到君臣嫌隙已經構成。



想陳豨、盧綰等人的叛亂,劉邦還有能力鎮壓,但是韓信在巔峰時期造反,劉氏江山可能就要重新洗牌了!也許是劉邦對韓信還是有感情的,所以他抓住機會把韓信從王貶為侯,而出手利落而狠毒的呂雉則直接將一代戰神殺害。

韓信的死,劉邦是心裡有愧的,到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欣然接收這種兔死狗烹的結局。但是,國史君(國史通論)相信,在劉邦暮年躺在病榻上,回顧當年提三尺劍打天下的日子,一定會想起曾經與自己並肩作戰,為自己出生入死的老戰友——淮陰少年韓信!


國史通論

這裡有兩個小錯誤,韓信是呂后和蕭何誘殺的,劉邦是事後才知道的;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劉邦得知這事的心情是“且喜且憐之”,並不能說劉邦後悔殺了韓信。

雖然韓信不是劉邦殺的,但劉邦對韓信一直是又愛又恨的,早就有想殺了韓信的心,只是自己又不好意思殺他,呂后和蕭何的做法正合他的心意,所以才沒有責罰他們,甚至連責罵一句都沒有。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劉邦想殺韓信,但又不好意思殺他!

劉邦建立漢朝後的一次朝會上,讓群臣分析他能打敗項羽的原因,群臣們的說法都沒有說到劉邦的心坎上。劉邦認為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奪得天下,是因為他有張良、韓信、蕭何三人,可以看出韓信的功勞是非常大的。但對於一直手握重兵的韓信,劉邦顯然是擔心他會造反的,而且發生在韓信身上的幾件事情也確實讓劉邦不太高興。

第一件:當年韓信平定齊國後,上書給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以安撫齊國百姓。雖然名義上是假齊王,但也是一個王了,要知道劉邦當時也只是一個漢王,封你韓信為假齊王就意味著地位相近了,你韓信什麼意思啊?

而且劉邦當時正被項羽大軍圍困在滎陽,這不是乘火打劫嗎?雖然後來聽從張良、陳平的建議封韓信為齊王,但估計劉邦心裡早已經把韓信罵了一百八十遍了。

第二件:項羽在齊國失利後,曾經派人遊說韓信背叛劉邦,然後三分天下自立,只是韓信拒絕了。這之後,韓信謀士蒯通也勸他擁兵自立,不然功高震主、將來也不會有好下場的。雖然兩次遊說韓信背叛劉邦都沒有成功,但是這事情難免不會傳到劉邦的耳裡,尤其是第一次項羽的遊說。

第三件:項羽兵敗身亡後,他的大將鍾離昧因為跟韓信關係比較好,就投奔了韓信。不久,劉邦知道鍾離昧在韓信轄區內,因為十分怨恨鍾離昧,於是下令韓信搜捕鍾離昧。而且後來有人告發韓信想要謀反,劉邦採用陳平的計策騙韓信前往陳地會見,韓信在謀反一事上猶豫不定,最終聽從他人意見提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見劉邦。

雖然劉邦一直提防著韓信,也有很多機會可以殺了韓信,但是因為不確定韓信是不是真的想要謀反,也沒有辦法抹殺掉韓信的功績,最終將韓信貶為淮陰候,帶回京城半軟禁起來。

對於功高震主的韓信來說,最好的出路應該是學張良功成身退,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好好過日子。可能是韓信天生就缺乏政治頭腦,也可能是他太過相信劉邦會善待自己,最終以悲劇收場,被呂后、蕭何設計誘殺身亡!


小凌說史

首先,韓信不是劉邦殺的,是呂后和蕭何設計殺死的韓信。

其次,呂后殺了韓信後,等劉邦平叛異姓王回來。呂后告訴劉邦韓信已經被我殺了。劉邦的表現是【且喜且憐之】。


這五個字司馬遷寫的很傳神,但是,很遺憾的是,通過這五個字,我們根本看不出劉邦有悔恨的意思。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劉邦的心裡。

【且喜】的意思是說劉邦很開心,高興。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劉邦是先喜。然後才【憐之】,憐之的意思就是說,韓信這麼一個英雄了得的人物,最後卻死在了一個婦人的手中,人生無常,真的是不可捉摸的呀。


你看韓信,大小仗打了幾十場,就連霸王項羽都被他給打敗了。最終他卻被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給收拾了。

不知是可惜還是可悲。


不過,可以肯定的說,韓信的死,劉邦是高興的,畢竟他也不知道最終該拿韓信怎麼辦。

這下好了,呂后先下手為強,把韓信給滅了。

要知道韓信可是劉邦心裡的頭等大事,韓信活著對於大漢來說始終是個禍害。只有他死了,煙消雲散了,大漢的江山才有可能穩固下去。

最後,韓信的死,劉邦是不可能後悔的。


史學達人

關於劉邦殺韓信,有沒有後悔,這個真相肯定是隻有當事人高祖本人才知道的,我們只能在此揣測一二,蜉蝣君就認為劉邦不會後悔。

一.劉邦是帝王,當以帝王度之

作為君主,進能睥睨天下,退能微如草芥,在心理素質上無疑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尋常的事情必然無法使其動心。韓信,中國歷史上的名將,被尊為“兵仙”,在軍事領域顯然已經是佼佼者。但韓信雖然無敵於天下,卻始終只是一員戰將,對於劉邦來說也就只是一把利劍。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楚漢爭霸之時,韓信以其智謀兵法舉世無雙,被劉邦重用,作為對付項羽最為鋒利的武器。但是天下太平以後,韓信的存在對於漢室江山顯然已經弊大於利,以韓信的功勞,必是封王,漢朝只是多了一個異姓王爺而已,反而徒增了一分威脅。很多人說白登之圍,韓信若在,必能大破匈奴,這話的確不虛,但養一個威脅巨大的異姓王爺去對付一個所圖不大的敵人,劉邦也是不會這麼做的。想想藍玉,朱元璋都是寧願殺了,剪除一個威脅,不然靖康之難,還有朱棣什麼事啊。

二.不為劉邦所喜

在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的時候,韓信待價而沽,威脅劉邦封得了齊王王位,這對於劉邦來說就是一根刺。韓信感念劉邦知遇之恩,不忍自立為王,卻又貪戀齊王的王位,韓信自然不能是劉邦的嫡系了,甚至已經觸怒了劉邦。若不是項羽尚在,劉邦真想除之而後快。後來天下大定,韓信功高蓋主,劉邦自然也不能馬上就誅殺功臣,但韓信這個不被劉邦喜愛的肉中刺,拔掉是遲早的事。

因此,蜉蝣君以為,劉邦沒理由去後悔誅殺這種對自己有威脅的異姓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