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后悔杀了韩信?

用户65750998632

刘邦是第一位平民天子,有浓重的流氓气息,虽然有善于用人,所谓“将将”的能力,但是对嫡系以外的功臣将领,也就谈不到服气与忠诚。

刘邦所封诸侯王,很多人都是之前项羽分封过的。刘邦登基前,他的身份也不过是汉中王,其地位与4年前的项羽一样,是诸侯之长,其他异姓诸侯王对刘邦没有上下之分,更谈不上君臣之礼。刘邦的分封动作,是承认既成事实。所以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一些人,被封了王,而刘邦军中的樊哙、曹参、萧何等人,只是封侯而已。

(刘邦只是汉中王)

在刘邦的嫡系中,有一个人例外——韩信。他被刘邦封了齐王,而且封齐王的时机,是楚汉之争最为关键的垓下之战,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应该是感到了深深的背叛与胁迫的意味。项羽被击杀之后,刘邦立刻闯进韩信兵营,褫夺了他的兵权,并且改封他当楚王。

刘邦虽然被后人认为能够共富贵,不吝惜封赏的帝王,但那都是慷他人之慨。当刘邦封了很多异姓王在关东后,他甚至都不敢在洛阳定都,因为他不清楚这些人会不会背叛他——刘邦心里实际上没有贵族式的领导,如项羽、李世民那样的自信,他只有通过这种形式上的上下尊卑,以及兵权的统一来维持自己在团队中超然的地位。他的嫡系人马一般也服他,可韩信封王事件,还是深深刺激到他了。

韩信政治低能,在刘邦对他不信任的时候,他又收留了原楚国将领钟离昧,被人告发。刘邦投鼠忌器,害怕逼反韩信。后来,用陈平的计策,借口去云梦泽游玩,让诸侯们前来会面,把韩信捉回长安去了。

(刘邦的嫡系团队)

韩信是做过齐王、楚王的人,在当时,汉朝还有很多其他异姓诸侯王,像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都是与韩信同级的,使得这些诸侯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刘邦对韩信的处置,一时间颇为棘手,显得投鼠忌器。如果刘邦贸然以谋反罪杀死韩信,相信不用等到汉景帝时,刘邦时期就会发生动乱了。实际上,在韩信的遭遇前后,各个异姓诸侯王都陆续反叛,连刘邦的发小卢绾最后也反了。

刘邦在长安时,改封韩信为淮阴侯。韩信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在家中闷闷不乐。

对于自己从齐王到楚王,再到淮阴侯的封爵,韩信肯定不会舒服,加上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这些人之前都是他的手下大将)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樊哙是个粗人,居然也会行礼?而且韩信已经被褫夺了王爵,只是淮阴侯,樊哙只呼“大王”,其中戏谑揶揄的意思太明显了。

可想而知,韩信当时的处境有多么尴尬,等于被刘邦的嫡系们给围堵、监视起来了。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国士无双:韩信)

后来刘邦出征去平叛,韩信托辞不去,想作为内应举行反叛,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抓住杀死,先斩后奏,杀了韩信三族。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刘邦收服不了韩信,也没有办法做到与异姓王共享天下,一代“兵仙”,不能效力于疆场,落得个身死妇人之手。

刘邦60多岁了还在外面平叛,临老了回到家乡念旧,做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尽了平民皇帝心中的凄凉,没有人可以倚重,值得信赖吗?刘邦平叛的事,真真假假,可能借着平叛的事试探异姓王的吧。可是几个异姓王都没来,韩信也不来。刘邦纵然惜才,然而自己都镇不住的一代兵仙,文弱的刘盈又怎么能镇住呢?

刘邦年长韩信将近30岁,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个年轻的后生的,然而,即使自己被围白登,也不愿让韩信带兵出征,可能是要告诉韩信,即使大汉朝打烂了,依然姓刘吧。

所谓刘邦听闻韩信被杀心中暗喜欢,且悯的原因在此吧。刘邦受伤躺在床上,看着初创的大汉朝,想起韩信的十面埋伏,可能心生怜意:吾敬汝之才,吾悲汝之遇,吾惜汝之殇。

历来做王的,都需要对臣下保留生杀予夺之权,韩信在讨封才发兵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不能善终。《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一句台词:孤不给,你不能抢。

后来,刘邦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而知而行

说不上后悔吧。

这里有两个点不太准确,第一是,韩信是吕后杀的,不是刘邦杀的。第二,韩信死后,刘邦不是后悔。

首先,韩信被杀时,刘邦正在外面征战,是吕后让萧何将韩信骗来杀掉了。刘邦得知以后,是又高兴,又怜悯。高兴是,韩信能力超强,但又一直不是很听话,多次关键时刻抗命,忠心有限,一直为刘邦所担忧。怜悯,则是韩信毕竟能力很强,且也是刘邦多年部下,战功赫赫,刘邦也一直有点不忍心杀他。所以当年韩信任楚王时,被刘邦抓了,也只是废了他的王位,改封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但没有杀他。

吕后剧照


或许有人会说,吕后如果没有刘邦授意,是不可能杀韩信的。这个还真不是。吕后一向心狠手辣,比刘邦狠多了。比如说,彭越,原来是梁王,被举报谋反,审讯之后,被判定有罪,当斩,报给刘邦的时候,刘邦最终放过了他,免除死罪,将他流放四川。彭越从洛阳(最初京城在洛阳,长安在孝惠帝期间才建造完毕)去往四川时,碰到了从长安来的吕后,就被吕后抓回去,要求刘邦杀了他,最终倒霉的彭越被杀了。韩信也是吕后动手的。另外,吕后在刘邦死后,将戚姬砍手砍脚,割耳朵、挖眼睛,泡在粪坑里面,真是惨绝人寰,不光如此,刘邦的几个儿子都被她杀的差不多了。她的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当时燕王卢绾,跟谋反的陈郗有往来,被告发后,逃到匈奴边境观望,后来又打算去向刘邦请罪,结果,还没等到他请罪,刘邦就驾崩了,卢绾赶紧逃往匈奴——怕被吕后诛杀。

所以说,韩信肯定是吕后诛杀的,而且,估计肯定没有得到刘邦的旨意,但说回来,吕后是刘邦的老婆,这个锅他是背定了。

韩信剧照


第二个问题是,刘邦在韩信死后,有没有后悔。

这个肯定是没有的。刘邦的情绪是又喜又怜,有可怜他,但不是后悔。因为韩信能力超强,又曾经多次抗命,刘邦是无法对他放心的。

刘邦剧照


当初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韩信就派人送信,要求立他为假齐王,把刘邦气的不轻,还是陈平踩他的脚(不是张良),让他稳住韩信,他才立即醒悟,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封什么假齐王。而后来,刘邦约韩信、彭越一起进攻项羽,结果他们都不来,刘邦大败。

刘邦没办法,找谋士商量,张良献计,让他将沿海大片地区分封给韩信,其他选了一片地方封彭越为梁王,他们才肯过来打项羽。有这些抗命的先例在,刘邦是无法对韩信放心的。

所以,刘邦是一直想除掉韩信的。

但是,刘邦没杀他,为什么?不忍心。

这个不是瞎掰,或者美化刘邦。韩信为楚王时,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召集众将,结果众将说打他是送死,最后采用陈平计谋,才抓了韩信。抓了韩信以后,按说刘邦该立刻杀了他,但刘邦没有,而是将他封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这样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其实刘邦是不想杀他的,因为他内心多少有点不忍心。这从彭越身上也能看出来。

彭越也是被告谋反,各方审讯都说他该杀,刘邦还是决定将他流放,也是因为不忍心。包括刘邦最恨的雍齿,张良问他时,他也说,最恨雍齿,但因为他功劳大,不忍心杀他。

彭越画像


当初楚怀王派将领出征时,有讨论该派谁去进攻关中,当时各位讨论的结果是,项羽太残暴,动则屠城,刘邦比较仁厚一点,派他去进攻关中,接收秦国的首都会比较好。这也能看出刘邦相对仁厚的特点。

总的来说,吕后比刘邦心狠手辣的多,所以刘邦不忍心干的事,吕后都干了,杀韩信,杀彭越。刘邦不忍心干,但并不代表他认为这是错的,其实他还是认同的,只是自己下不去手。因此,吕后代劳之后,他也有喜意,所以,最终这个锅,他还是要背一点,没法完全甩掉。


枫飞如雪

刘邦没有杀韩信,杀他的是吕后。但刘邦也确实对韩信不放心,所以吕后杀他,颇为符合他的心境。

但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刘邦想杀韩信却没有杀,其中有很深厚的原因。吕雉杀了韩信,确实帮刘邦做出了决断(因为韩信已死,后悔也来不及)。

咱先说说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再讲他为什么又不杀(不杀,不是不忍心杀,更不是不愿意杀,而是不能杀)。首先,韩信确实有几件事做得不太妥当,让刘邦感觉很不舒服。

头一桩,便是韩信平定齐国之后,派人向刘邦求封代理齐王——这件事对刘邦刺激很大,因为刘邦此时也只是个王:汉王而已,如果韩信做了齐王,岂非两人地位相近?而且,刘邦在这个时候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所谓危在旦夕之际,虽然有张良、陈平的谋划,他最终还是给了韩信齐王的头衔,然而,他心里很不爽。

第二桩,是楚汉相争之际,楚王项羽曾派人游说韩信,来一招三分天下,稍后,韩信的手下谋士也劝他独立。更以(韩信)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的理论来游说韩信——老实说这些游说之言不是没有道理,后世也曾发生类似事件,最著名的岳飞冤死事件表面上是国策之争,实际上就是因为岳飞功劳太大,已然震主。当然震主不一定就是一个死字,问题在于,已经有人两次来游说韩信,这样的事必然会传到刘邦耳朵里。

所以,刘邦随后就采取了对策,当垓下决战结束,刘邦单车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同时把韩信从齐国转封到陈以东一直到大海这么一块看上去蛮大的土地之上。

实际上,刘邦这是下了一招双手锏,一方面夺兵权是担心韩信会谋反,另一方面把韩信的封地从齐转移到楚,也是担心他谋反——转封之后,韩信忙着整理新封地的事务,就没空胡思乱想了。

但刘邦依旧没放心,很快他又听说韩信居然收留了项羽旧部钟离眛,随后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显然这是刘邦自己人干的勾当),于是陈平便为刘邦设计了云梦巡游事件。而在韩信这边,又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见刘邦,你就没事了(说话这人也很可能是刘邦或是陈平派去的奸细)。结果韩信便傻乎乎地提着人头去见刘邦,刘邦这便笑了。

不过,这一事件对韩信的刺激是极大的,原本他以为刘邦能理解他的忠心,但事实证明不能。所以他的内心很苦闷,以至于在被贬的情形之下,还在灌婴面前摆谱,说什么:“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更在刘邦面前说自己带兵越多越好,而刘邦只能统兵十万。

但实际上对于刘邦而言,韩信并不是毫无价值了。汉高祖六年,他被匈奴骑兵包围在白登之役,而他与他的将领们毫无应对之策,这里便体验出韩信的军事才能价值来了。

然而,刘邦还是不用韩信带兵打匈奴,他宁愿和亲,收买北方边境的宁静。这就更加激发了韩信的怨恨,终于在十年之后,陈豨反叛之际,刘邦亲自讨伐,韩信就托病拒绝随从。于是就有人告发,说他其实暗地里企图袭击吕雉。最终,萧何和吕雉的一场设计,要了韩信的命。

实际上,所谓韩信造反事宜,很可能纯属虚构。就如同之前有人说他收留钟离昧,试图造反一般。韩信在汉朝建立之后,几乎不可能有夺取皇权的可能与决心,就如同当年的姜子牙在周朝建立之后不可能夺权一样。历史上从来没有开国大将能起兵造反夺取皇权的事例,五千年中一桩都没有,由此可见刘邦的担心纯属多余。

所以这就是刘邦想杀又不杀韩信的心态,一方面他抹杀不了韩信的功绩,另一方面他对韩信半信半疑,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韩信呆在封地,只管喝酒吃肉跳舞,那是最好的。又或者,韩信向刘邦表示愿意带兵去打匈奴,然后死在草原之上,也比受冤被杀灭子绝孙来得好啊!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很显然,刘邦在演戏,何出此言呢?

我们都知道韩信被誉为:兵仙,啥意思呢?兵法这件事被他玩的出神入化,可是人无完人,一个人优点越大,缺点也就越大,比如韩信虽然擅长玩兵法,但是不圆滑。

这并不能怪韩信,因为人无完人。古往今来很多史学家在总结韩信悲剧的时候,总是给贴个标签:傻。

真是这样?当然不会,韩信没我们想的那么笨,他只是不够圆滑而已。比如老板不喜欢自己,应该怎么办?圆滑的人马上就会想到退。

但是韩信却是选择躲,韩信其实一开始也是躲。《史记》里写的很清楚: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通俗的说就是韩信知道刘邦对自己有想法,所以就一直躲着刘邦。

你要知道韩信曾经是集团分公司董事长齐王,现在成了一个区域经理淮阴侯,甚至更自己曾经属下周勃平级,韩信还不知道低调点,你觉得他真傻吗?

有人会说,不对,韩信咋会集团分公司董事长呢?其实太史公写的很明白,韩信当过是齐王和楚王,所以韩信的自称不是“我”,也不是“俺”,而是:寡人。比如蒯通打着看相的名义怂恿韩信搞事情时,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

可是为什么刘邦非要跟韩信过不去呢?因为韩信被杀时才三十多岁,比刘邦足足小26岁。这样的人权倾一时、骁勇善战,更要命的是他是“兵仙”,

比如韩信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提出统一天下战略,并自己实现了的名将,一个胸怀天下的人。比如韩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打败顶级名将项羽的顶级名将。这是兵势家和兵谋家的对决。比如韩信是汉代军法的创立者,曾与张良一起首次系统整理了中国兵法。周勃和周亚夫在韩信眼里都是兵法业余人员,跟周勃站一起,韩信觉得丢脸。

换着你是刘邦你能放心?所以他是项羽之后的头号威胁,所以韩信必须死。

为什么韩信会任人宰割呢?因为韩信尚未觉悟。这并不能怪韩信,一个人白手起家,没靠爹妈,从一个要饭的变成了一个可以自称“寡人”的男人,对年轻的他已经够了。我坚信刘邦西游之后,韩信会搞事情。人心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你会发现最想搞死韩信的是谁?是吕后,而不是刘邦。因为刘邦能镇住韩信,可是吕雉是不可能的。因此吕后千辛万苦想解决韩信,这个逻辑就通了。实际上韩信被灭,刘邦去世后,吕氏的狐狸尾巴马上露出来了。

我们换个角度,如果刘邦让韩信进宫,你猜韩信会不会去?他就是因为在云梦溪被刘邦诓骗才会被贬称楚王的。

所以韩信必然会防备刘邦。只是韩信怎么也没想到,他防住了刘邦,却会被一个女人算计。这个世界上很有趣,可预期的敌人往往不是最危险的,不可预期的才是最危险的。

那么韩信是怎么被人干掉的呢?因为萧何。萧何是怎么干的呢?两个字:忽悠。我们知道韩信其实一直在躲着老刘家的人,惹不起躲得起。再者由于他是王,不需要天天在皇帝面前转悠,所以老刘家其实已经感觉到想控制韩信很难。

可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关于如何搞死韩信这件事,吕雉和萧何着实花了些功夫。

怎么做的呢?太史公写道: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注意最后一句,韩信是告诉朝廷,他生病了。所以萧何才会回信说:就算身边了,勉强来参加这个party吧,毕竟是老刘家办的。

所以韩信就进宫了。他的原因也很简单,1、吕后是个女人,2、萧何给自己当内应。3、老刘家的面子还是要给一点的。当然最重要的是,韩信坚信,就算刘老板再不够意思,也不会对自己下黑手的。再者一手提拔自己的是萧相国也会帮自己说情的,于是韩信起身了。

你知道韩信为什么要去吗?因为他选择相信,所以结果你懂的。

韩信被杀,事后刘邦的表现很有趣,史料记载: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注意,他是“且喜且怜之”,先是高兴然后又是怜悯。高兴的是大患已除,怜悯的是毕竟曾经一起征战沙场的伙伴。

但是绝对称不上是后悔。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刘邦对于韩信的死态度是暗喜,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刘邦是在心里偷着乐。为什么?因为刘邦不能杀韩信,韩信对于刘邦来说太重要,而且韩信在军中的威望过高,只能降职不能杀害。所以当刘邦听到韩信死于吕雉和萧何两人联手时,内心是

心花怒放的,但是表面上还要装作一副可怜韩信的样子来掩饰。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那么刘邦为什么心里想着韩信死呢?这跟刘邦的为人有很大的关系。刘邦一生好赌,他这一生中赌的最大的一票就是赌韩信的才华。为什么?

刘邦的部下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很多。例如

樊哙,截止到鸿门宴之前,樊哙亲自斩首敌军178人,其中侯爵一人,都尉一人。俘虏168人,降卒2900人。可谓是冠勇三军。灌婴击败项羽爱将龙且、殷王司马卬,智勇双全。但是他们都抵不上韩信,韩信跟他们不一样,他们都是泥腿子出身,而韩信属于科班出身,换句话说叫兵法是从书上学来的,因此指挥起来是一板一眼很有套路。

那么韩信属于哪一类人呢?应该往前朝看,也就是说从秦朝往前看,韩信属于典型的门客类型的人。类似于苏秦、张仪、犀首公孙衍、商鞅之类的人。韩信有才华,但是实现才华就需要找到好的主人,韩信的第一个主人是项羽,项羽不才,任命韩信为执戟郎,即使如此,韩信还是给了项羽很多建议,但是项羽置之不理,后来韩信就去找了刘邦,希望在刘邦这里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其实刘邦比项羽好不到哪里去,刚开始的时候韩信也是不得重用的,但是刘邦手下的萧何是个识货的人,要不然为什么萧何以后可以当

丞相呢,丞相必备素质之一就是为君尚举荐贤人。韩信逃跑之后,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在刘邦面前极力举荐,这时刘邦开始下赌注,他把自己的前途压到了韩信的身上。

韩信初用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汉中,紧接着平定三秦。刘邦意识到自己赌对了,这时刘邦心里对韩信是万分佩服的,直接封了韩信左丞相。后来韩信击败魏国,代国,赵国,齐国,这时事情开始慢慢起变化。

韩信让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极为不好,导致刘邦暴怒。为什么呢?按照王、公、侯、伯、子、男的顺序,韩信连个都不是,直接向刘邦要这个头衔,明摆着是跟刘邦强地盘的,不要忘了,刘邦此时才是个汉中王而已。

汉王曰:“善。”於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

刘邦又割舍了自陈以东至大海广大区域给韩信,韩信方才出兵。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刘邦心知肚明,暂时隐忍,最后把垓下之围的大权交给韩信,等到项羽自刎而死,刘邦当时就闯入韩信营中夺了韩信的兵权,后来把韩信改封到楚地。这一招其实用意很深。

楚地之人彪悍异常,而且极其痛恨韩信,因为韩信击杀了他们心中的英雄项羽,因此把韩信封在楚地,韩信不容易造反。这其实是刘邦的一举高招。既夺了韩信以前所有的封赏(齐王、齐国领土及陈以东领土),又将韩信至于将不知兵的区域。

可惜韩信觉悟太低,在明知道刘邦猜忌他的情况下还收留了项羽旧将锺离眛,后来刘邦为了稳住韩信,假借巡游的机会在云梦泽逮捕韩信,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韩信这时错上加错,密谋造反,暗通陈豨,希望能够里应外合夺了刘氏政权。这一切被吕雉发现,吕雉联合萧何骗韩信到未央宫,处死了韩信。

这时刘邦心里是暗自高兴,一个自己始终想下手处死的人终究死于别人之手,而且造反证据确凿,可谓是天助我也。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刘邦算是第一个平民天子,身上流氓气息太浓,因此往往不能服众。韩信算是旧时门客的最后一位,有古风。不得权则罢,得权则会翻云覆雨,影响深远,和春秋战国时的苏秦、张仪等是一个类型的人。因此刘邦气量太狭小,造成手下的人屡屡造反。韩信也是其中一位,而且是实力最强的一位。可惜的是韩信还保留有旧时门客忠心不二的传统,没有明着造反,最后妇人之仁害了自己,韩信死后,刘邦没有后悔,相反刘邦心里非常的高兴。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被别人完成了,刘邦高兴还来不及呢,何来后悔之说?


每日趣评

这个问题,我必须先指出两个错误,第一,韩信不是刘邦杀的,而是由吕后与萧何联手设计,将韩信杀死于长乐宫的钟室。第二,刘邦回来之后,看到韩信被诛杀,他的态度,按史记的记载,是喜且怜,并没有后悔。

那么刘邦喜的是什么呢?因为韩信一直是他心中的大患,他是很乐意看到韩信被杀的,也可以说如果韩信此次不死,也很有可能也会被杀死的。

那么刘邦怜的是什么呢?韩信毕竟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大汉王朝立下了很多功劳,刘邦在云梦泽之后,把韩信抓来之后,并没有杀掉,而是贬成了淮阴侯,如果韩信能够低调点的话,那么有可能不会被杀死的。

如果有后悔,那后悔的是韩信,韩信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造反。

刘邦问吕后,刘韩信死之前说了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话,刘邦就派人把蒯通抓了过来,质问蒯通是不是他劝韩信造反的。

蒯通说,是的。刘邦想要将他杀掉,蒯通说,我那个时候是齐王韩信的手下,并不知道陛下您,我那个时候,也只是为我的主公办事而已,而且那个时候想要夺天下的人也很多呀。刘邦觉得蒯通说得有道理,就将蒯通给释放了。

我觉得韩信该杀,理由主要有如下几条。

1.韩信自称假齐王,刘邦被形势所迫,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

2.刘邦当时召彭越与韩信过来围项羽的时候,两人都没来,刘邦吃了败仗,最后是许诺封地给他们才来,可以看出韩信不听令于刘邦。

3.刘邦军事才能比不上韩信,汉军比不上楚军,一旦韩信造反,那么朝廷是无力抵抗的,另外事实上,各诸侯国除了长沙王吴芮都反了,刘邦不能把大汉王朝寄希望于韩信的忠诚之上。

4.韩信收留了朝廷重犯钟离昧,预谋造反,即使被降为淮阴侯之后,与陈豨内外勾结,陈豨最终造反,韩信也阴谋造反,最后事情败露。


历史简单说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刘邦)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这句话太传神了——刘邦得知韩信被杀之后,既感到高兴,又觉得对他的死感到哀怜。所以,刘邦对韩信之死是说不上后悔或者内疚的,要不然就不会“喜”了。



刘邦对韩信的感情非常复杂,封坛拜将前后,刘邦对韩信可谓是非常欣赏的,但是随着韩信的能力越来越突出,立的功劳越来越大,手下的精兵越来越多,甚至到了逼迫刘邦承认他为齐王的地步。楚汉相争的决胜阶段,刘邦又不得不听从张良的建议,对韩信列土封疆,拉拢他的势力,虽没有史料让我们断定刘邦此时已对韩信起了杀机,但君臣嫌隙已经构成。



在韩信做大之后,他虽然并没有完全掌握刘邦给他的队伍,但项羽拉拢过他,蒯通劝谏过他,他也对自己是否要背叛刘邦而进行过慎重的考虑,虽然他最终选择忠诚,到君臣嫌隙已经构成。



想陈豨、卢绾等人的叛乱,刘邦还有能力镇压,但是韩信在巅峰时期造反,刘氏江山可能就要重新洗牌了!也许是刘邦对韩信还是有感情的,所以他抓住机会把韩信从王贬为侯,而出手利落而狠毒的吕雉则直接将一代战神杀害。

韩信的死,刘邦是心里有愧的,到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欣然接收这种兔死狗烹的结局。但是,国史君(国史通论)相信,在刘邦暮年躺在病榻上,回顾当年提三尺剑打天下的日子,一定会想起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为自己出生入死的老战友——淮阴少年韩信!


国史通论

这里有两个小错误,韩信是吕后和萧何诱杀的,刘邦是事后才知道的;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刘邦得知这事的心情是“且喜且怜之”,并不能说刘邦后悔杀了韩信。

虽然韩信不是刘邦杀的,但刘邦对韩信一直是又爱又恨的,早就有想杀了韩信的心,只是自己又不好意思杀他,吕后和萧何的做法正合他的心意,所以才没有责罚他们,甚至连责骂一句都没有。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刘邦想杀韩信,但又不好意思杀他!

刘邦建立汉朝后的一次朝会上,让群臣分析他能打败项羽的原因,群臣们的说法都没有说到刘邦的心坎上。刘邦认为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夺得天下,是因为他有张良、韩信、萧何三人,可以看出韩信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但对于一直手握重兵的韩信,刘邦显然是担心他会造反的,而且发生在韩信身上的几件事情也确实让刘邦不太高兴。

第一件:当年韩信平定齐国后,上书给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以安抚齐国百姓。虽然名义上是假齐王,但也是一个王了,要知道刘邦当时也只是一个汉王,封你韩信为假齐王就意味着地位相近了,你韩信什么意思啊?

而且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大军围困在荥阳,这不是乘火打劫吗?虽然后来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封韩信为齐王,但估计刘邦心里早已经把韩信骂了一百八十遍了。

第二件:项羽在齐国失利后,曾经派人游说韩信背叛刘邦,然后三分天下自立,只是韩信拒绝了。这之后,韩信谋士蒯通也劝他拥兵自立,不然功高震主、将来也不会有好下场的。虽然两次游说韩信背叛刘邦都没有成功,但是这事情难免不会传到刘邦的耳里,尤其是第一次项羽的游说。

第三件:项羽兵败身亡后,他的大将钟离昧因为跟韩信关系比较好,就投奔了韩信。不久,刘邦知道钟离昧在韩信辖区内,因为十分怨恨钟离昧,于是下令韩信搜捕钟离昧。而且后来有人告发韩信想要谋反,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骗韩信前往陈地会见,韩信在谋反一事上犹豫不定,最终听从他人意见提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见刘邦。

虽然刘邦一直提防着韩信,也有很多机会可以杀了韩信,但是因为不确定韩信是不是真的想要谋反,也没有办法抹杀掉韩信的功绩,最终将韩信贬为淮阴候,带回京城半软禁起来。

对于功高震主的韩信来说,最好的出路应该是学张良功成身退,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好过日子。可能是韩信天生就缺乏政治头脑,也可能是他太过相信刘邦会善待自己,最终以悲剧收场,被吕后、萧何设计诱杀身亡!


小凌说史

首先,韩信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和萧何设计杀死的韩信。

其次,吕后杀了韩信后,等刘邦平叛异姓王回来。吕后告诉刘邦韩信已经被我杀了。刘邦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


这五个字司马迁写的很传神,但是,很遗憾的是,通过这五个字,我们根本看不出刘邦有悔恨的意思。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刘邦的心里。

【且喜】的意思是说刘邦很开心,高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刘邦是先喜。然后才【怜之】,怜之的意思就是说,韩信这么一个英雄了得的人物,最后却死在了一个妇人的手中,人生无常,真的是不可捉摸的呀。


你看韩信,大小仗打了几十场,就连霸王项羽都被他给打败了。最终他却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给收拾了。

不知是可惜还是可悲。


不过,可以肯定的说,韩信的死,刘邦是高兴的,毕竟他也不知道最终该拿韩信怎么办。

这下好了,吕后先下手为强,把韩信给灭了。

要知道韩信可是刘邦心里的头等大事,韩信活着对于大汉来说始终是个祸害。只有他死了,烟消云散了,大汉的江山才有可能稳固下去。

最后,韩信的死,刘邦是不可能后悔的。


史学达人

关于刘邦杀韩信,有没有后悔,这个真相肯定是只有当事人高祖本人才知道的,我们只能在此揣测一二,蜉蝣君就认为刘邦不会后悔。

一.刘邦是帝王,当以帝王度之

作为君主,进能睥睨天下,退能微如草芥,在心理素质上无疑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寻常的事情必然无法使其动心。韩信,中国历史上的名将,被尊为“兵仙”,在军事领域显然已经是佼佼者。但韩信虽然无敌于天下,却始终只是一员战将,对于刘邦来说也就只是一把利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楚汉争霸之时,韩信以其智谋兵法举世无双,被刘邦重用,作为对付项羽最为锋利的武器。但是天下太平以后,韩信的存在对于汉室江山显然已经弊大于利,以韩信的功劳,必是封王,汉朝只是多了一个异姓王爷而已,反而徒增了一分威胁。很多人说白登之围,韩信若在,必能大破匈奴,这话的确不虚,但养一个威胁巨大的异姓王爷去对付一个所图不大的敌人,刘邦也是不会这么做的。想想蓝玉,朱元璋都是宁愿杀了,剪除一个威胁,不然靖康之难,还有朱棣什么事啊。

二.不为刘邦所喜

在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的时候,韩信待价而沽,威胁刘邦封得了齐王王位,这对于刘邦来说就是一根刺。韩信感念刘邦知遇之恩,不忍自立为王,却又贪恋齐王的王位,韩信自然不能是刘邦的嫡系了,甚至已经触怒了刘邦。若不是项羽尚在,刘邦真想除之而后快。后来天下大定,韩信功高盖主,刘邦自然也不能马上就诛杀功臣,但韩信这个不被刘邦喜爱的肉中刺,拔掉是迟早的事。

因此,蜉蝣君以为,刘邦没理由去后悔诛杀这种对自己有威胁的异姓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