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都兵變和興教門之變對後唐意味著什麼

鄴都兵變和興教門之變對後唐意味著什麼

唐明宗李嗣源(866或867—933),五代後唐皇帝。公元926—933年在位。沙陀部人,原名邈吉烈。李克用養子。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貝州(治今河北清河)譁變,推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鄴都。唐莊宗初命元行欽征討,但卻連連失利,只得起用李嗣源,讓他率從馬直(皇帝親軍番號)北上,會合元行欽平叛。三月,李嗣源抵達鄴都,駐紮於城西南,並定下攻城日期。從馬直卻在攻城前夜譁變,劫持李嗣源,聲稱要與鄴都叛軍合勢,擁其稱帝河北。趙在禮率將校出城迎拜,將李嗣源迎入鄴都,但不許亂軍入城。李嗣源藉口收撫散兵,逃出鄴都,抵達魏縣。 他命牙將張虔釗前往元行欽營中,召其前來一同平亂。元行欽卻疑其有詐,率一萬步騎退至衛州(治今河南衛輝),誣奏李嗣源與叛軍合謀叛亂。

李嗣源初抵魏縣時,部下不滿百人,後召集霍彥威所部五千鎮州軍,才稍微恢復了些兵力。他欲返回成德藩鎮,等待皇帝降罪。但霍彥威、安重誨皆反對,建議他返回朝廷,向皇帝當面自辯。李嗣源遂率軍南歸,並數次上表申訴,向唐莊宗表明心跡,但皆被元行欽阻遏,未能上達。當時,李嗣源長子李從璟正在洛陽禁軍效力,奉莊宗之命去招撫李嗣源,也被元行欽扣留在衛州。 李嗣源疑懼不安,乃採納女婿石敬瑭的建議,決定攻取汴州,謀求自立。齊州防禦使王晏球、貝州刺史房知溫、北京右廂馬軍都指揮使安審通、平盧節度使符習皆擁戴李嗣源,率部前來與其會合。李嗣源兵力大增。

唐莊宗親自率軍東征,欲坐鎮汴州指揮平叛。他命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八百馬軍為前鋒,又命指揮使潘環率軍護衛糧草。姚彥溫、潘環皆投降李嗣源。這時,李嗣源已搶先佔據汴州。莊宗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行至萬勝鎮(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士卒沿途逃散過半。他決定前往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會合長子李繼岌統率的徵蜀大軍,再聯兵進剿李嗣源。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動叛亂,率所部攻入興教門。莊宗親率宿衛出戰,結果中流矢而死。 當時洛陽大亂,通王李存確、雅王李存紀等宗室諸王皆逃散。朱守殷遣使到李嗣源軍中,請他速入京城,安定局面。

同年四月,李嗣源率軍入洛陽,命諸將平定京中亂勢。他讓百官各安其職,等待李繼岌回京繼位,並表示自己在安葬莊宗後便會歸藩成德。宰相豆盧革、韋說與樞密使李紹宏、張居翰率百官勸進,皆被拒絕,又改請李嗣源監國。李嗣源遂入居大內興聖宮,以監國的名義接受百官朝拜。 他任命石敬瑭為陝州留後,以防備徵蜀大軍,同時命各地訪尋諸王。安重誨暗中派人殺死李存確、李存紀。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則被亂軍所殺,薛王李存禮、皇子李繼嵩、李繼潼、李繼蟾、李繼嶢皆不知所蹤。不久,魏王李繼岌在渭南自縊而死,徵蜀大軍則在任圜的率領下歸附李嗣源。李嗣源稱帝的障礙被全部掃清。

後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時期一個少有的開明皇帝,加之他在位時間稍長,因此能使國家穩定,政治清明,人民休養生息,對歷史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他晚年也有嚴重的失誤,這主要是他的疑心過重,隨便殺戮大臣,尤其是連續誅殺宰相任圜和樞密使安重誨,使得君臣離心,父子猜忌,國家元氣大為凋傷。所以當他晚年患病之時,變起倉猝,禍生肘腋,身膺天下大元帥、守尚書令兼侍中的次子秦王李從榮,妄圖奪取帝位,率兵攻打宮門,列陳於天津橋。雖然禁衛親軍奮勇抵禦並殺死了李從榮,但他終因受驚、愧恨交加而很快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