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7):興教門

上篇說到李嗣源被魏府叛軍擁入城內,咱們這篇接著說。

此時的李嗣源內心沒有一絲喜悅,雖說眾人擁他為主,但是他不敢扯張虎皮就做大旗。原因很簡單,兵呢?別說皇帝,你自稱上帝都行,前提是你得有兵。

李嗣源安撫住城內眾人後,他帶著被一同搶進城的幾十人在魏縣停留,附近的李紹真聽說老大出來了便率手下五千鎮州兵前來歸附。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李嗣源帶了多少鎮州兵前來平叛,而反叛的魏州兵又有多少。不過很抱歉,沒有查到。從現在看,李嗣源估計也就有大幾千人。

後唐(7):興教門

圖片摘自網絡

看著身後的人馬,李嗣源有點虛。畢竟造反不是過家家,五千人實在是太少了。更何況魏州城南的元行欽(李紹榮)不僅不買他的賬還處處刁難他。

去他孃的,老子不反了。本來就是你們這幫人腦子發熱搞事情,怪我咯?

“我明天就回成德去,上奏陛下請求治罪。”

要是真這樣,倒省事了。

我無法判斷李嗣源這句話的真偽。因為從後面發生的事情來看,這句話極有可能是託辭。但是單說從眼下局勢來看,要我我也虛。

“大帥萬萬使不得,您身為平叛主帥反被叛軍擁入城內。萬一您回到成德,那就是坐地起價,佔著城池脅迫君主了。再說元行欽不戰而退,肯定回去給皇帝打小報告。”

安重誨和李紹真開口了,貌似前前後後的造反大業中李嗣源的手下們給出的建議倒是不少。

不回去怎麼辦呢?

後唐(7):興教門

圖片摘自網絡

“咱們還不如日夜兼程趕往朝廷向皇帝自證清白!”

“善!”

安重誨和李紹真的建議似乎很合理,不過我想他們應該還記得當初李存勖就是帶兵長驅直入直奔大梁而滅亡後梁的。大梁現在雖然不是後唐都城,但是其戰略意義及地位依然很重要。鬼知道你是奔洛陽請罪還是強搶大梁以行不軌。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3月11日,李嗣源率眾從魏縣奔往相州,中途他們遇到了朝廷的馬坊使(管戰馬的)並且得到了幾千匹戰馬。就這樣一隻人數不太多的騎兵隊組成了。

在宮中的李存勖很焦急,他只知道他的義兄在前線出事了,具體是個什麼情況他也不太清楚。聽元行欽說李嗣源反了,怎麼過了幾天還沒動靜?為了坐實消息,李存勖決定派李嗣源的長子李從審前去打探打探。

李存勖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機智的。李嗣源沒反最好,如果反了,沒準李從審還能勸回來。勸不回不來也無所謂,知道這事兒就行。

諸位看出來了吧,李存勖對外界發生的事情根本不瞭解。而造成視聽閉塞的原因正是因為他自己大肆用伶、宦為官導致正臣近乎滅絕。

後唐(7):興教門

圖片摘自網絡

元行欽是個很忠心的人,他把他的忠心保持到了最後一刻。即使是忠心,也難以掩蓋他的錯。除了一味的詆譭李嗣源之外,元行欽還把攜帶著李存勖口諭的李從審給扣了。也就是說李從審壓根沒走到他父親的大營。

李從審這孩子也實在,你不讓我走我就不走了,我回洛陽行了吧。

由於元行欽的阻撓,李存勖失去了最後瞭解事實真相的機會。而李嗣源那邊就更加慌張了,老子都到相州了,朝廷咋就沒點反應?

李嗣源的慌張逐漸演變成懷疑:這麼久朝廷還沒有個具體的動作,李存勖莫非玩了幾年真把大腦玩退化了?

“大帥,您且聽小婿一言。但凡做大事的人都是成於果決敗於猶豫,您仔細想想哪有統軍大帥與叛卒共入賊城還安然無恙出來的?”

李嗣源緊緊的盯著年輕的女婿,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大梁是天下之要,我願帶三百騎兵前往攻取,如若有幸攻克大梁,您再帶領大軍前來,這樣才是萬全之策。”

後唐(7):興教門

圖片摘自網絡

別人的看法都只能作為參考,我想真正讓李嗣源下定決心的是走投無路的絕望、申辯無門的恐懼以及內心深處對李存勖強烈的不滿。

被逼無奈也好,蓄謀已久也罷,現在都不重要了。李存勖,我便來取你的江山!

哦,咱們可以先說一下,李嗣源的這個女婿名叫石敬瑭。

3月26日,李嗣源果不其然輕而易舉的進入大梁。

李存勖聽到李嗣源進入大梁的消息後,他的心真的涼了。此時他正在從洛陽趕往大梁的路上。因為景進跟他說,應當去前線安撫反叛的軍隊。

從李嗣源進入大梁城開始,周圍的軍隊不斷的前去投奔,就連作為親軍之一的龍驤軍也溜了。既然大梁已經被李嗣源奪走,那就回洛陽吧,魏王李繼岌徵蜀的軍隊馬上回來,我還有機會不是嗎?

李存勖,你沒機會了,這盤棋不是一天兩天輸的。

李存勖終於感到孤獨了。這種孤獨不是“我與人友善卻好獨來獨往”的孤獨,而是每日目睹眾叛親離卻又無能為力產生的悲哀。李存勖每到一個關口看到站崗的士兵都會主動前去慰問他們,在平日裡這些普通的士兵是進不了他的眼的。

後唐(7):興教門

圖片摘自網絡

“適才魏王來報,說他又進貢了很多蜀中的金銀財寶,等財物到了朕便將其分賞給你們。”

這是身為堂堂一國之君的李存勖對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守城小兵說的話。不是善意的謊言,不是有功賞有罪罰的嚴明,而是無力的哀求。

“陛下賜予太晚,人家根本不會感激您的恩情!”

回應李存勖的只有冰冷冷的諷刺。

28日,帶著無限絕望的李存勖回到洛陽。不管從哪個層面說,假如李存勖坐穩洛陽、守住汜水,一方面等待李繼岌回來,另一方面自己做一些積極的事,李嗣源能不能成功真的很難說。且不說李存勖軍事天賦極高,就算他能力一般,他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內就完蛋。

錯不是一天兩天鑄成的,狼也不是一時半會就養成的。

郭從謙知道自己起於伶人,雖然現在皇帝陛下喜歡唱兩嗓子,但是保不齊下一任皇帝就不好這口了。為了能站住腳,他參加工作後一直很用功的在戰場上拼殺,為了有身份,他認了李存乂為義父,拜了郭崇韜為叔叔。

都沒了,人沒了不說,自己還被李存勖唬了一把。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去死吧,李存勖。

後唐(7):興教門

圖片摘自網絡

4月初1,準備親自前往汜水的李存勖在宮內吃午飯。

“啟奏陛下,宮外反了!”

“何人?”

李存勖的聲音有些驚恐。

“是...是郭從謙。”

郭從謙啊,他果真反了嗎?

“傳朕令,命諸王隨朕率親兵外出平叛,另外速詔蕃漢馬步使朱守殷,命他統軍前來!”

回過神來的李存勖立刻做出安排,他提起身邊的寶劍飛奔出宮和親軍們將叛軍趕到了興教門之外。

“朱守殷呢?”

李存勖怒吼著。

“啟奏陛下,沒有找到朱大人。”

朱守殷知道宮中發生了什麼事,他也知道李存勖在詔見他。但是他就是不去,他率兵在宮外的樹林中休息,遠遠的望著這一切。

混到這步田地,李存勖心中著實不是個滋味。

“陛下,叛軍將興教門燒了,他們爬牆打進來了。”

“爾等隨朕迎敵!”

李存勖艱難的撐起疲憊的身軀回顧四周才發現身邊只有十幾個人。除了戰死的,有很多人都逃跑了。

“你們都以為朕要輸了?”

李存勖冷哼一聲擦乾劍上的血跡,再次衝向叛軍。

“嗖”,不知道哪個方向飛來一隻冷箭正中李存勖。不過還好,不是要害部位。李存勖被身邊的下屬扶到絳綃殿的門口,他親自拔出那支箭。

“皇后,朕要喝水。”

李存勖大聲叫著,但是他的聲音很快被淹沒在嘈雜的宮殿中。他很心煩意亂,沒死在李嗣源手裡,卻要被郭從謙這麼個小角色弄死了。

後唐(7):興教門

圖片摘自網絡

劉皇后正在忙著逃跑,她沒有時間管自己的丈夫。她聽說皇帝受了傷要喝水,便派了一名小宦官給李存勖送去了乳漿。不知道是因為失血過多還是乳漿有毒,抑或者是失血過多不能喝乳漿,很快李存勖就死了。一名叫善友的伶人收拾完樂器後,將李存勖就地焚燒。

沒過幾天李嗣源進入洛陽,由於皇子李繼岌還未回來,他主動監起了國。在後面的一系列清算中,李存勖的嫡系兄弟們、兒子們基本上都雨打風吹去。退保鳳翔的李繼岌由於勢單力薄,也只能自殺飲恨。而這期間李嗣源嘴上說著自己有罪,卻絲毫沒有接李繼岌回來的意思。

好吧,我們要給李存勖寫寫評價了。

李存勖以危難起於河、汾,以苦戰平定汴、洛,從與朱溫對戰到滅亡後梁最終興復唐室,他的軍事能力在同時代的確罕有人敵。然而他入主中原的4年中任用宵小,枉殺功臣,日夜縱情聲色、不理國政,他的皇帝生涯卻十分難看。

開始我認為李存勖是第二個有機會也有能力統一亂世的人,不過後來想了想他似乎更適合做一名將軍。

然得之孔勞,失之何速”,這應該是對李存勖最好的概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