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家網約車的興衰背後:不對用戶負責,最後一定失敗!

最近,滴滴司機因為“空姐案”成了輿論的焦點,對於滴滴司機的監管,以及對於乘客隱私的保護,民眾對於打車行業的質疑空前高漲。

現在基本上都習慣了滴滴打車的方式出行,這讓滴滴形成了行業壟斷,在一些監管的措施上就疏忽了。

說到國內的網約車,滴滴並不是第一家,曾經網約車也是百花齊放,那個時候,打車出行比較方便,用戶的優惠非常大。

有個經典的例子說:有位跑遠途的乘客,手機上了裝了好幾個叫車軟件接力打車。滴滴的紅包用完了就下車叫uber,然後再叫其他。本來100多塊錢的路程,最後花了不到20塊。

關於網約車的歷史,筆者今天想說一家公司,現在已經很少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但它是國內第一家網約車公司:易到。

從易到的興衰,我們可以窺探下網約車演變的歷史。

國內第一家網約車的興衰背後:不對用戶負責,最後一定失敗!

從創業到財富自由

易到的創始人叫周航,是70後,曾經是一名大學退學生。

19歲那年,周航在廣州讀了一年大學就退學了。因為周航更喜歡商業的氛圍,人一旦過早嗅到金錢的味道,對讀書也就失去來了興趣。

一開始周航去北京,幫做音響器材生意的舅舅打工。

幹了一年多後,周航又選擇回到學校讀書,一直等到畢業,才跟哥哥去創業,創業的項目是音響。

起步階段,周航的音響公司,定位是專業級音響,雖然市場小,但是比較好開拓。

當時很多公司做的是家用音響,需要的資金比較多,不太好操作。

籌集創業資金的時候,姨夫借了他5萬塊,結果第一年,周航就賺了60萬。

一畢業就賺到這麼多錢,周航簡直開心瘋了,覺得賺錢這麼容易,於是開始大肆擴張。

賺錢太快,流失得也快,連續虧了三年,周航不僅把錢全虧了,還背了不少債。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每天都在賠錢,連房租和水電費都欠著,經常被債主罵。

周航覺得前途很迷茫,但是他哥告訴他,堅持總是有辦法的,這句話給了他很大鼓舞。

國內第一家網約車的興衰背後:不對用戶負責,最後一定失敗!

周航

1999年,周航的公司開始做索尼的代理商,本來有一家公司在搶這塊業務。

但是這家公司突然選擇退出,把業務集中在房地產方向,周航不戰而勝,公司也慢慢起死回生,成了較有影響力的公司。

到了2000年,公司的盈利可以達到2000萬,從此走上了財務自由之路,這一年周航30歲。

定位網約車

年紀輕輕就財務自由,周航是很多人眼中仰慕的對象。但是對於他自己來說,人生突然間就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接下來幹什麼?

他的夢想是40歲賺到足夠多的錢,就開始享受生活,結果在30歲就做到了,反而令他陷入了很大的恐慌。

從2003年到2010年,前後七年的時間,周航一直在尋找人生目標,最困難的時候,甚至要去看心理醫生。

那個時候,周航已經去到加拿大,每天過著悠閒的生活,但他覺得,這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就這樣,周航開始琢磨第二次創業方向。

因為好幾次在虹橋機場,周航排隊等出租車都需要等很久,這讓他印象深刻。

當時他就在想,要是有一種商業服務,走到哪都有自己的專車,不用這麼焦急地等待,就好了。

在大城市,僅依靠公交車和出租車作為出行工具,確實非常不方便,隨著人口猛增,就必須有新的交通解決方法。

國內第一家網約車的興衰背後:不對用戶負責,最後一定失敗!

於是,周航決定做網約車。2010年5月,易到用車創立,從商務租車切入,通過網絡約車解決痛點。

這不僅是中國第一家網約車公司,更是世界第一家,因為美國的Uber,直到三個月後才在硅谷成立。

可能周航也沒想到,這個看似邊緣的行業,最後會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爭奪最激烈的行業。

然而易到上線的前三年,整個行業就只有他們一家,更重要的是,網約車的市場和當時的政策存在衝突。

有一次周航和律師跑去通州考察黑車業務,還自嘲易到會不會被認為是黑車業務。

因為網約車只有易到,周航覺得很多政策出來就是針對自己,各地的交通部門也是天天寫舉報信,投訴易到。

一有風吹草動,周航就被有關部門約談,很是無奈。

國內第一家網約車的興衰背後:不對用戶負責,最後一定失敗!

就這樣堅持到了2014年年初,Uber宣佈進軍中國;下半年,滴滴和快的先後推出專車服務,2015年,神州專車問世。

雖然競爭激烈,但周航認為整個行業起來,收入和利潤會擴大,政策也會有很大的談判空間。

不過,周航犯錯了。

三個錯誤

易到最輝煌的時候,是在2013年到2014年,佔據市場80%的份額,融資也非常順利。

這段時間,易到兩次拿到6000萬美元的融資,融資者是攜程,攜程還把接口開放給易到。用戶去機場,接送機都可以直接叫易到的服務。

2014年易到獲得了一億美元的D輪融資。

但這個時候,周航犯了三個錯誤:

1、對行業理解不夠深

2012年,滴滴和快的成立。2014年,騰訊投資了滴滴,打車成了移動支付的新入口,滴滴從此也打開了網約出租車的業務。

本來這塊業務,易到可以先下手為強,但是周航決心不夠,覺得這一塊業務不好操作。

其實周航不理解叫不到車的痛點,他覺得易到的用戶是高收入群體,易到的司機的溫和有禮的。

用他自己的話說,財務自由使他多年沒打車,對市場這塊嗅覺不敏銳。

2、算錯賬

本來周航想,在打車市場先積累大量用戶,可以帶起中高端的業務。

不過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這需要大量資金去推廣和宣傳,而周航覺得這種燒錢的模式不可取。

2015年3月,Uber宣佈在中國市場進行10億元的補貼,而滴滴立刻以同樣力度參戰。

雙方燒錢大戰開始,最高興的就是乘客了。

那個時候打車的朋友,一定印象很深刻,經常幾塊錢就可以坐一趟車,很多時候比出租車的起步價還低。

周航幫這個模式算了筆帳,覺得不會超過90天。

結果整個2015年,滴滴燒掉了122億元,Uber燒了25億美元。

國內第一家網約車的興衰背後:不對用戶負責,最後一定失敗!

等到周航意識到自己判斷錯誤時,這個市場已經上升到日均幾萬單,自己再想跟進,成本已經太高了。

其實,這種判斷很難說是周航的失誤,對於背過負債的創業者,周航肯定是理性的。

可惜這是一個全新的戰場,原來的商業邏輯並不適用。

3、融資託大

融資上面的託大,是周航犯下的最大錯誤。

2014年紅杉資本找到周航希望融資,卻被周航拒絕了,周航不願稀釋太多股份。這一年滴滴和快的加起來融資了十幾億美元。

周航認為,只要把產品做得足夠好,比靠撒錢去獲取用戶,更管用。

戰爭很快結束了,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宣佈合併,超過80%的市場份額成了新滴滴的盤中餐。

此時周航才意識到形勢不對,但很難再找到錢。無奈之下,在2015年10月接受了樂視7億美元的融資,樂視獲得易到70%的股權,成為第一股東,周航變成第二股東。

易主後的易到,就此在中國網約車行業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周航沒有成為那個天選之子,作為一個行業的先行者,也需要付出代價。

很長一段時間,易到承載著監管的壓力,和開拓市場的作用。

這是種無奈,卻也是光榮,更是偉大的嘗試。

國內第一家網約車的興衰背後:不對用戶負責,最後一定失敗!

難免重蹈覆轍

其實比起其他創業家,周航對易到,似乎並沒有投入多大熱情,更像個賺錢的活計,而不是事業,可能這也是易到最後走進困境的原因之一。

回過頭來看易到的歷程,其實一開始周航的想法也有道理,利用好的服務和產品,留住用戶,而不是撒錢。同時百花齊放也是對行業最好的發展,壟斷反而讓用戶提升成本。

一家企業一旦對市場形成壟斷,就會忽略一些細節問題,不把問題當回事,不把用戶當上帝。

就像易到會犯錯,滴滴也會犯錯,如果不及時正確看待問題,重蹈覆轍,也未嘗不是危言聳聽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