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句话?

新农资360

俗话讲: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大家怎么看?



这句长长的俗话是指为人父母者,千万别生养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在长大后赡养年老的父母时会象轮流养官家的马一样,被儿子儿媳们踢皮球,互相推诿……养儿子更别养三个,养了三个儿子后老了时连家都没有了,三个儿子儿媳更是互相明争暗斗,将父母们视为包袱……都不知道哪个儿子的家门是为自己敞开的!


这句俗语已产生了多年,流传了不知多少代……这句俗语产生于封建社会,时代背景是民众们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况!

然而,如今,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都已脱了贫,进入了小康时代……父母们一来自己还有点积蓄,不必过早投靠子女们,二来,父母们只有在丧失劳动能力了或有了病痛时才会给子女们添麻烦!

反观身边的老人,有两个儿子或三个儿子或女儿们的,都很幸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们几代同堂,众星捧月般被子孙们宠着,孝着,顺着,疼着……

为何如今的养了几个儿的老人与过去养了几个儿的老人命运截然不同?

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生活经济条件好了……温饱和住房已不成问题了!老人们的吃住花不了多少钱,儿子们负担得起,他们有这个经济能力……除了大病要花掉很多钱,是一种负担,必须兄弟们平摊……

二,老人自己手里还有一点点积蓄,房子也有住的,除非是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了才会跟儿子们过日子;



三,现在的人整体素质和情商提高了!妯娌们相处得比较愉快……儿子儿媳们和父母和兄弟们相处得更融洽了……以前的公婆喜欢端起架子能媳妇,儿媳心怀恨意,多年媳妇熬成婆后打击报复,挑拨家庭关系!如今的家庭中公婆将儿媳当女待,儿媳们也将公婆当成自己的爹妈……

四,如今的妯娌之间没有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不住在一起的多,也没有多少利益的冲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节,大家庭的缩小,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珍惜,彼此相互帮助!所以,兄弟之间的情谊更浓了……在面对父母养老时会互相合作,让父母的晚年更幸福地度过……



永远都是艳阳天

古有养儿为防老一说,可是现实的情况又是儿多了也不能防老,反而变成了无人养老的可悲境遇。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了家,就是说了一个这样的事情。孩子多了,互相推诿,认为养老人是一种负担。


特别在农村尤为明显,农村老人一般会和幼子一起生活,因为大一些的孩子结婚成家以后,都会搬出去自己单立门户,老人就会一直跟随着幼子,帮忙带孙子料理家务,尽其所能。


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其他孩子会以老人偏向小的为借口,不愿意照顾老人,此时老小也抱怨,老人只是他一个人在照顾,不情不愿。所以也就有了,互相推诿,不尽心照顾老人的例子。



一个邻家姥姥为例,姥姥88岁,三子一女,按理说应该是多子多福。


其实不然。姥姥能行能走的时候跟着小儿子搬到了镇上,照顾小儿子一家的饮食起居,还有两个孙子。生活也到乐此不疲的过着。孩子也大了,姥姥的身体也不如从前,还得了一种浑身颤抖的病,常年吃着药,姥姥也不喜欢喧闹的小镇,想回到幽静的老家,但是,此时的姥姥更需要人照顾。


二儿子和小儿子都在镇上居住,女儿远嫁千里,老家只有大儿子,经商量,老大出力,其他三子女每月出生活费也要经常回来看望老人,这样姥姥就搬回了老家,由老大照顾。


但是回到老家不到半年,听说姥姥服用过量的药剂导致的中毒,差点没了命,这却是姥姥的故意为之。那么又是什么事情导致了一个古稀老人这么决绝的,想要终结自己的生命。


原因便是,其他的两个儿子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能经常回来看望,女儿又是远嫁,不能守在床前尽孝,在家的大儿媳妇,就会经常抱怨自己一个人照顾老人。老人无奈的接收着儿媳妇语言和行为的信息,节喻的思绪无处排解。这一日,姥姥口渴伸着颤颤巍巍的手,准备要拿一杯已经冰凉的水,不曾想,杯子掉到了地上,此时,身边无一人帮忙。姥姥感到了无助和绝望。


其实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都觉得很悲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当我们为孩子为家,含辛茹苦,无私付出的时候,不曾想过,老来回报你的却是孤独。


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书君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一是教养的问题,二是社会养老的问题。


首先是教养的问题,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不懂感恩的孩子,藏着父母失败的教养。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培养阳光心态,塑造健全人格,热爱生活,敬畏生命,懂得感恩感,是现代家庭教养最关键所在。


试想,一个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孩子你又怎么期望他来养你终老?


接下来是社会养老问题,面对老龄化的到来。老有所依,依靠的不光是子女,更多的是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福利。例如,养老金补贴,让老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依靠。



未来养老院也是养老的一大需求,就像爸爸妈妈说:当他们有一个人先离开,另一个人就约朋友一起去养老院养老,这样既减轻孩子的负担,又能和老伙伴们一起聊天。虽然,我不太赞同,但似乎更符合现实。


老人的幸福,是家庭的幸福基础,是社会的和谐基石,有书君也祝愿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有书共读

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远房伯伯的情况,很现实的应证了这句话的含义。



伯伯婶婶有两个儿子,简称大叔和二叔吧。我真实的讲讲他俩是怎么样对待自己父母的吧。

一、情况描述

1、伯伯婶婶当时的情况:伯伯已确诊为皮肤癌,婶婶有些老毛病,但尚不致命,两人在老家,自给自足,平时由大儿子一家照料着。

2、两个叔的情况:大叔和二叔都是农民,大叔夫妇年近60,二人常年在老家;二叔年近50,一家常年在外省务工。



二、事件描述

事件一:伯伯病重,不久去世。

因为之前伯伯已经确诊为皮肤癌,后来当伯伯病重的时候,大叔电话通知二叔赶快回家,但是二叔以厂里活儿多走不开为由(其实就是怕影响挣钱,再者想到反正家里有哥嫂在,可以靠边站),当时就没有回来。

这种情况,怎么也得回来了吧?确实,二叔也安排了回程,但是却是买的一张汽车票(24小时到家,约300元),而不是机票(3小时到家,约1500元)或高铁(8小时到家,约800元)。这还不是最绝的。

结果后来,接到病危通知书没有几个小时,伯伯就走了,这个消息肯定第一时间传到了二叔那里,二叔再次做的事情让所有人寒心:他再次将汽车票退掉,换成了最慢的那种绿皮火车票(36小时,约100元)。当然,等他到家的时候,伯伯也已经入土为安了。



事件二:婶婶病重,撒手不管

伯伯去世的事情,让二叔的良心不安,但是却依然换不回二叔的孝心。

就在今年春节后不久,婶婶病重了,二叔正好春节回家过年,还没有出去,就给了他一个照顾自己母亲的机会。但是,二叔的表现再次让人寒了心。

婶婶病重后住了院,两个叔轮流照看,一周后出了院,但是生活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自理了,必须要有专人照看。但是二叔就动歪脑筋了,他要出去打工挣钱,自己照顾不了,说大叔反正常年在家,就让大叔照顾就行了。但是,婶婶那时候已经是卧床不起的状态了,大叔夫妇也已经是过60岁的人了。于是二叔的话搁那里之后没几天,就走了,不出钱,也不出力,实在让人寒心。

俗话说,养儿防老。还有话说,儿子多有福气。但是现实生活中,儿子、子女越多,仿佛老来越无依靠,因为他们都想着责任往外推,利益往家揽。

希望二叔以后能在婶婶弥留之际,好好做个儿子吧,不然也没有机会了。


两性学院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话说得太对了,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啊!

    搁过去,养儿子是真的要养老用的,国家不会养着谁的,那些养一个儿子的,养老没得攀比,做好做坏都指他一个,自己的老爹老娘他不管就得饿死在大街上,作为独生儿子的很容易就有责任心了,就算不心疼养大自己的老人,他也怕儿女效仿,将来对他不孝顺,何况邻居亲友眼睛盯着会笑话呢。

    而那些养了二个儿子的,责任心就减半,儿子越多,责任心就分割的越多,谈及养老,不是攀比,他付出多了兄弟付出少了,就是他又吃啥亏了,责任心一淡,攀比心一起,老人死活他还放在心上吗?就算儿子不攀比,自家媳妇也容易去攀比,如果自己家付出多,媳妇肯定不愿意,为了不闹家庭茅盾,儿子们也只好眼睛盯着兄弟的举动了,导致老人像官家轮养的马一样受委屈就是必然了。

   那些儿子多于二个以上的,让老人轮流在各家住的,真的就是没有家了。说个真实案例。我的一个亲戚,老太太已经90多岁了,以前身体特别好,完全能自理,直到85岁以后得了老年痴呆,逐渐失去自理能力,虽然认不清人了,但身体还行,喜欢挪着小脚走路,必须得专人看着,要不一不留神就走出去找不到了。老太太有五个儿子,原来五个儿子商量好了,每个儿子家住一年,照顾一年,你看,这样搬来搬去老太太哪儿能有家的感觉呢。大儿子二儿子还好,儿媳妇们也年纪比较大,性格温和,伺候的周到,一年到头老太太也不怎么生病。但轮到三儿子以后,儿媳妇们大概是年轻,不吃气,痴呆后的老太太常胡乱骂人,儿媳妇们不让她,老太太骂,她们急了也骂,儿子也懈怠,不怎么管她,虽然老太太一年到头生好多次病,但一年总也平安过得去。

   转眼到了小儿子家了。都说大孙子,老儿子是老太太的心头宝,但最让人伤心的就是这老儿子,也就是她的小儿子了。说好从老四家接老太太的日子还没到,小儿媳妇就离家去找自己的儿子去了。她儿子在上海上班,她去照顾还单身的儿子。小儿子呢,做生意,忙于赚钱,家里也有钱,就是没空照顾老太太。有钱他也不说雇个保姆,想起来了就给老太太买点东西吃,自己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出去吃,跟朋友们喝大酒,常常忘了给老太太吃喝。又怕老太太跑丢,他出去的时候就把老太太往家一锁。幸好老太太走动还行,卫生也讲的,不说床拉床尿的。没两个月,大儿子二儿子看不下去了,只好每天两人商量着谁有空去五弟家给老娘买菜做饭,虽然来回走动不方便,但也不能就接自己家去呀,儿媳妇不会愿意的,说好的一家一年呢。

   老大老二年纪也大了,来回跑也吃不消,只好五兄弟又坐下来商量。兄弟们也让着老五,说好该老五家的这一年再拆分,老太太以后一家养一周!老太太以后一家养一周!而且以后也不再换回一年一轮了,就一周一轮,将来在谁家没了就谁家为主料理后事,费用均摊。想想老太太万一生点病,还要来回搬腾,可不可怜?!

真不知道老太太怎么吃得消一周搬一次家的!本来就迷糊,人都认不清,这下子更迷了,也搞不清自己没事就搬来搬去是为啥了。本来精干长寿的老太太也不知道还够折腾多久,这样子看,儿子多了哪里是福哟,儿子多了是折腾!是受罪!


挺疯的二姐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到了邻居婶婶。她生了三个儿子。在生第三个儿子的时候,叔叔说,你要是给我生个女儿,我给你杀七个老母鸡。当得知又生了个儿子后,婶婶抱头痛哭,叔叔在一旁闷闷不乐的抽着烟。

一想到三个儿子,负担那么重,叔叔不是更加努力干活挣钱,相反却经常唉声叹气,借酒浇愁。而且还经常告诫婶婶,你没有女儿,老了连个鸡蛋碗都没人给你端,还是得指望我,你可得什么都听我的。

婶婶是一个很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到家还要忙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叔叔却很少帮忙,而且他的脾气也日渐暴戾,动辄对婶婶非打即骂。

我们一个村的人经常在背后议论,儿子多了有什么好,婶婶过的日子那叫一个身心俱疲!后来叔叔酒瘾渐大,也日渐懒惰起来,家里家外的事都由婶婶一人承担。



在大儿子和二儿子结婚之后,婶婶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带孩子。两个媳妇比着懒,都不愿洗衣做饭,可怜的婶婶像一个陀螺一样,为了那个家日日旋转不停歇。终于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婶婶因疲劳过度累死在地里。

彼时,婶婶还未满五十岁,她的三儿子还未婚。村里人都说,婶婶走了也是好事,她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她走后,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叔叔无人照料,经常一个人喝醉酒后,睡在猪圈里。如今几年过去了,三儿子也快三十岁了,还没找到对象。

由此可见,多子并非多福。正如这句俗话说的,养两个儿子轮官马,养三个儿子没有家!


三宝长成记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别养两个儿子,儿子长大后赡养父母时会互相推脱,养三个儿子就更惨了,老了连家都没有。当然这只针对不孝顺的孩子,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人心大部分还是美好的。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我奶奶的父母和我外婆的父母。我奶奶和我外婆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在那个年代,都生很多孩子,所以我奶奶和外婆都有很多弟弟妹妹。不同的是我奶奶只有一个弟弟,七个妹妹,而我外婆却有七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当时也许我奶奶的父母还挺羡慕我外婆的父母吧。我奶奶的爸爸和我外婆的妈妈死的早,他们的情况我不知道,当时太小了,可是奶奶的妈妈和外婆的爸爸处境简直是天壤之别。

奶奶的妈妈女儿多,她每年都会在每个女儿那住一段时间,当然嫁的地方也远近不一,所以走过很多地方。后来她病了,女儿们轮流照顾直到去世,也没人抱怨过什么。

外婆的爸爸就是儿子多,因为孩子多,家里穷,所以我的舅公们也都没什么作为。可是他们都把责任推到老爷子身上,于是老爷子就更辛苦,今天帮这个儿子干活,明天帮那个儿子干活。却总是得不到儿子的尊重,后来他也病了,养了那么多儿子却没人愿意照顾父亲,最后在他自己住的一间小房子里含恨而终。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心情挺沉重的,真的为我外婆的父亲感到不公,却也无可奈何。我也不明白我的舅公们为何如此无情,自己的亲生父亲都不管,也许是怕自己吃亏吧!


小涔涔c

谢题主相邀。象题目所说的:‘’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还存在。因此,延伸下来又有了新的俗语:‘’一个儿子座着吃,两个儿子轮着吃,三个儿子跑着吃,跑着跑着没饭吃。‘’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养两位老人不怎么费劲,但弟兄多了,容易产生依赖思想,谁也怕自己吃亏。这不是说儿子们有多么的不孝顺,主要是儿子有媳妇,儿子即使一个人愿意养,儿媳还不乐意呢,所以,儿子养的多了,父母就象皮球一样,被自已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们踢来踢去。我三奶就是这样子过来的,三奶年轻时就守了寡,辛辛苦苦养大了五个孩子,三男二女,一个人拉巴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很是紧巴,因此,直盼着儿子们都成家立业,自已好享几年清福。天随人愿,儿女们渐渐长大,很快都娶的娶嫁的嫁,各自成家了。儿女们都交待了,自已也老了,轮到儿女们养老人了,二儿子一家说什么也不肯养活老母,原因很让人无语,因为三奶丈夫去得早,需要自已做活养活这一大家子人,二儿媳生下孩子后,想让三奶看娃,三奶因着老三还没娶过媳妇,还得作工挣钱攒巴着给老三娶媳妇,就把给二儿媳看孩子这事给推了。如今想让三个儿子共同负担养老问题,老二一家第一个跳出来不养,原因就是:‘’谁让你不给看孩子,你没给我看娃,我忙时想用你你不干,如今要我养你,我还不干呢。‘’没办法,三奶哭过闹过无济于事,众人劝三奶去法院打官司,三奶不同意,她怕毁了二儿子的名声。最后还是大儿子和三儿子两个,一轮一年轮着养,免不了受两个媳妇的数落:‘’生着三个儿子,人家不养你,你没脾气,就把我们两家当冤大头。‘’三奶无言以对,忍气吞声地度着余下的日子。其实,人都有老的时候,年富力强时,你说什么干什么都不打紧,因为年轻就是你的本钱,但谁都会老,在孝敬父母的事上,要以身作则,给自已的儿孙留个榜样,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现在要播种孝道,为自已老来打基础做准备。



依然632


彩虹*飞雁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仨,养仨没有家”,这句话就是家庭版的“和尚担水”。

父母养一个儿子,到老了儿子自然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两个老人踏踏实实地跟着儿子就好。

养两个儿子,未免要由两个儿子轮流赡养,这就要来回奔波了。要是离得近还好,离得远不知道要多花多少路费呢。

三个儿子互相攀比,都指望别人先付出,谁都怕吃亏,结果辛苦半生的父母,连个能安心养老的家都没有了。

这句话就像“三个和尚担水”一样有道理,反应人的普遍的人性和思维特点,可是三个和尚还能吃上自来水呢。

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杜绝“轮官马”和“没有家”的事情发生。

1.首先相信这句话并不是真理。

生了两个、三个或更多儿子的父母,不要总拿这句话说事。这会形成一个心理暗示,你信什么,什么就会变为现实。

更不要在儿子们面前说“养俩轮官马,养仨没有家”的话,你说皮了,他听烦了,真的不孝反而理直气壮了:古语不都这么说吗?

2.父母要言传身教。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要在孩子小时候就进行正面教育。做父母的对自己的父母孝顺、温柔体贴,以身作则,孩子有样学样,自然也懂得孝顺。

孝顺的儿子不在乎是一个、两个还是三个,越多越好,所谓“多子多福寿”嘛!

3.父母尽量做到对子女公平。

不管是几个孩子,是儿是女,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千万不要厚此薄彼。

一个家庭里,每个孩子都得到父母相同的爱和关怀,孩子们自然都互相关心和体谅,融洽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争先恐后地照顾父母的。

不要被俗语、老话固定思维,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孩子们。相信有书君,安详晚年没有那么难。


24帧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