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审美(六):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书法审美(六):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6,疾 与 涩

疾笔是一种迅急痛快的笔画。涩笔是一种迟留沉着的笔画。疾涩与行留、速迟等因素有密切联系。在审美意味的表现中 , 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 , 创造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书法审美(六):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疾笔具有迅畅、爽利、锐劲等特色。为了很好地说明这些特色 , 人们把它放在“永字八法” 中进行考察 , 通过磔、啄、趯几个笔法进行体味。蔡邕说 : “ 疾势 , 出于啄磔之中 , 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九势》 ) 。从这些笔画的具体分析看 , “ 短撇为啄者 , 如鸟之啄物 , 锐而且速”( 包世臣《艺舟双楫》 ) 。“ 啄腾凌而速进”( 《永字八法·诀一》 ) 。这是论“ 啄” 。“ 捺为磔者 , 勒笔右行 , 铺平笔锋 , 尽力开散而急发也;后人或尚兰叶之势 , 波尽处犹袅娜再三 , 斯可笑矣”( 《艺舟双楫》 ) 。“ 右送之波皆名磔 , ……在劲迅得之”( 《永字八法详说》 ) 。这是谈“磔” 。再看“趯” 之笔意 : “ 钩为趯者 , 如人之趯脚 , 其力初不在脚 , 猝然引起 , 而全力遂注脚尖; 故钩未断不可飘势挫锋 , 有失趯之义也”( 《艺舟双楫》 ) 。从上可见 , “ 锐而且速”, “ 腾凌而速进”, “ 尽力开散而急发” ,“迅磔” ,“迅劲” ,“猝然引起” 等等 , 是“ 疾笔” 的突出审美特性。

书法审美(六):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张猛龙碑》用笔行处见留,留处见行

涩笔、涩势则与“ 永字八法” 中的“ 勒” 、“弩”( 或作“ 努”) 相关。古人用“ 勒” 指横画。“ 勒” 是马衔 , 又指拉紧缰绳 , 控制马的行奔。马本来向前疾冲 , 却要把它勒得迟进 , 不放纵 ,说明一种敛控紧涩的劲儿。“ 平横为勒者 , 言作平横 , 必勒其笔 , 逆锋落纸 , 卷毫右行 , 缓去急回; 盖勒字之意 , 强抑力制 , 愈收愈紧。”“后人为横画 , 顺平过 , 失其法矣”( 包世臣《艺舟双楫》 ) 。“ 为画必勒 , 贵涩而迟”( 李世民 ) 。“ 勒”又用“ 鳞” 字说明 , 强调其不平滑的涩意。“ 鳞勒之法……取劲古涩 , 无求活利 "( 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 ) 。人们还用“ 长锥界石” 来形容横画之用笔。“ 要用利锥将石划开 ( ‘界 ' 的动词本义 ), 锥如在石面平拖滑过 , 肯定不会‘界 ' 得开 , 必须将锥立入、力按 , 而这样石与锥一定产生很大的摩擦──两种力的对抗。这就必然是涩进 , 是鳞迟。”“ 永字八法” 之“ 弩”( 努 ) 指楷书之竖画 , 强调用力迟进。“ 直为努者,谓作直画 , 必笔管逆向上 , 笔尖亦逆向上 , 平锋着纸 , 尽力下行 , 有引努两端向背之势 ,故名努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 ) 。“ 努者 , 势微努。……笔诀云 : 努笔之法 , 竖笔徐行 , 近左引势 , 势不欲直 , 直则无力矣”( 《永字八法》 ) 。“ 为竖必弩 , 贵战而雄”( 李世民 ) 。“ 引弩” 的横势与“ 下行” 的竖势也形成了两种力的抗争 , “ 用力” 的“ 徐行” 产生了沉健的涩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周汝昌《书法艺术答问》,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书法审美(六):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对涩笔、涩势的把握要充分体味其抗争之力。刘熙载说 : “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 , 然每不知如何得涩。唯笔方欲行 , 如有物以拒之 , 竭力而与之争 , 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艺概》 ) 。这种与阻拒之力的争势、争力很好地说明了涩笔的力度特征与运笔感觉。徐谦说 : “ 《九势》曰 : ‘涩势在于紧驶战行之法 ' 。言涩势出于战笔也。书不欲光滑 , 而欲其涩 , 而涩则非战笔不可。……如撑急水滩船之喻 ,颇尽其妙 , 盖战笔 , 非执笔处与下笔处成两有力点不可。此两点既有力 , 则行笔自然能战。 行笔非以画界线为能事 , 如铁线篆、玉箸篆 , 非不坚光 , 然非篆法之至者 , 以其势不涩而笔不战也。战笔 , 一画之中必有粗细 , 且非齐平如界线; 但其粗细合度 , 横直得势 , 虽时有出入而弥觉雅观 , 全无匠气。此其故何也 ? 缘执笔处与下笔处 , 成两有力定点而行笔 , 作竖则受左右牵引之力;作横则受上下牵引之力 , 此两有力定点之力 , 与牵引之力相争 , 自然笔战。 定点之力胜 , 则牵引之力只增涩势; 若牵引力胜 , 定点欹斜 , 则其笔败。故涩势战笔 , 殊不易作 , 非有空际盘旋之力 , 不能胜也。苟有其力 , 则如凭虚御风而行 , 他人无着力处 , 失驾驶之能 , 而此犹能于风力震撼中 , 依定向而进 , 此战笔之难能也”( 《笔法探微》 ) 。他也强调了“ 涩势战笔” 的抗争之力 , 并具体说明了此力主要体现于执笔、下笔的“ 定点之力” 与笔画运行方向两旁的“ 牵引之力” 的相争。用笔 “ 紧驶战行”, “依定向而进”, 战胜牵引力 , 则“ 涩” 意自生。


书法审美(六):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米芾书法用笔“沉著痛快”,得行留疾涩之妙

对“涩”的把握要注意体会其中的“ 留” 意。能“ 留得笔住”有助于“ 涩” 的形成。董其昌说 : “ 能留得笔住 , 不直率光滑”( 《容台集》) 。朱和羹说 : “ 信笔是作书一病。”“处处留得笔住 , 始免率直”( 《临池心解》 ) 。“ 留” 意更体现在运笔的中截过程。“ 古人运笔 , 一画三折 , 就是从近中起 , 收也收向近中处 , 已说到‘涩 '字 , 但是未曾说清楚 , 可以说只说到一半 , 只说到画的首尾 , 未曾说到中截。因为‘无垂不缩 ' 、‘无往不收' , 不过只说到起画和收画 , 中截必须停顿 , 未曾说到。唐宋以后书家 , 渐渐忘了‘涩 ' 字的意义 , 画的中截 , 就觉薄弱 , 两寸以上字 , 就是苏东坡也不能免 , 画的中截 , 就乏饱满劲健了。‘涩 ' 的用法 , 是要步步停顿 , 是要把长画变为短画 ( 长画是由短画积累而成的 ) 。所以画无论怎样长 , 也不会靡弱而成强弩之末。也就是孙子所说的 : ‘善战者 , 其势险 , 其节短 ' 。我们写字的道理也是这样的。”

“ 留” 则不飘不浮 , 有停顿则步步蓄势 , 使抗争的紧、战之力得以保持和加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祝嘉《论书法中的“ 疾涩” 》。《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版。

书法审美(六):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有“ 留意” 的“ 涩”, 在运笔速度上主要体现为迟、徐、缓。“ 轻、重、疾、徐四法 , 惟徐为要。 徐者 , 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一熟 , 则诸法方可运用”( 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 ) 。中国画的画线的最基本原则是画得慢而留得住 , 每一笔要送到底 , 切忌飘滑。这样画线才能控制得住。线要一点一点地控制 , 控制到每一点。这种画线原则是本于书法用笔规律的。以徐为主的用笔 , 便于控制住笔画的运行 , 能遒紧有力地送到底 , 避免轻飘浮滑。


涩笔迟、徐 , 疾笔速、急 , 但不能单纯以运笔的徐、急速度来求涩、疾之意。“涩非迟也 , 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 , 无之”( 刘熙载《艺概·书概》 ) 。只是求快 , 容易流滑 , 片面求慢 , 则会滞钝。“太缓而无筋 , 太急而无骨” (虞世南《笔髓论》 )。“ 运用不宜太迟 ,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 , 速则窘步而失势”( 宋曹《书法约言》 ) 。“最不可忙 , 忙则失势;次不可缓 , 缓则骨痴” (欧阳询《传授诀》 ) 。“ 捷则需安 , 徐则需利”( 徐浩《论书》 ) 。只有运用适度的速、迟之笔才有助于达到疾、涩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