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安全的男人11

关于“无后”的真正含义,争论不断。我之前也回答过相关的问题。您认为无后指没有优秀的后代,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原文

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这句说的是舜不告而娶,舜在结婚的时候并没有事先请示父母,孟子就是就这个事情评论的。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这里的为有两种解释:

1.为:是,也就是说不告而娶这件事情是无后;舜不告而娶,没有做到后辈的责任,所以不孝。

2.为:因为,不告而娶是因为无后,因为舜的父母不给他张罗结婚的事,再不结就没有子嗣了,此为最不孝,所以不告而娶。

以上原文只说到娶,自然无法延伸至子女教育。

三不孝为何

这个也是个千古谜题。

现在认为无后是没有子嗣,是因为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明确三不孝为: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而孟子《离娄章句下》则提出过五不孝:

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总结起来也是三不孝:不养父母,蒙羞父母,危及父母;

从孟子自己的解释中是没有无子嗣这一条的,所以无子嗣应为后人强加。

解释为不尽后辈职责,也算勉强过关。


总之,三不孝应是虚指,而无后从原句解为不尽后辈责任;

若脱离原句,无后解释为无优秀的后辈也是符合价值观的。毕竟新时代对于孝也应有一些新的解读。

圣贤书导人积极向善,只要三观正,自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圣贤本意也旨在教化世人


萌萌觉悟高

无后为大,就是没有子嗣,在汉语语境中就是没有儿子;没有儿子,就是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是祖宗断了香火;断了香火,祖宗没有人供奉,那还了得!

无后,就是没有子嗣。今天的人们也许会觉得,生了女儿,那就意味着一笔投资,是有回报的;

不过在古人看来,女儿是不能认为是“后人”的。 没有了后人,没有了继承人(古代的女人是不能继承家产的),这一支家族的血脉就此也就没了。

辛辛苦苦、流血流汗一辈子的挣来财产,没有人继承,这个事儿还小吗?

“姓”这个字,从字面看来是“女生”,女人生的。 不过,奇怪的是,嫁了人的女人,却连自己的姓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某某氏”。比如当女儿的时候性李,嫁个男人姓张。从此,她就成了“张李氏”。

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里,在讲究“嫡长子继承制”、血统纯正的宗族社会中,没有儿子就成了人生一世最大的悲哀。

在中国古代,朝廷就曾经专门制定法律将“妾”合法化,允许没有儿子的家庭娶“二房”。

这个时候,“大房”也往往鼓励丈夫讨小老婆,为夫家生儿子,传宗接代。 二房没有儿子,可以讨三房、四房姨太太,一直到生了儿子才罢休。

而这几房“太太”们都可以相安无事,这也是封建社会家庭的一桩奇观了。

总之,生儿子是“玉”(弄璋之喜);生了女儿就是“瓦片”(弄瓦之喜)。玉和瓦,哪一个值钱?

无后为大,是对“男女平等”最大的嘲笑。


闲看秋风999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之口,全文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要也。”关于这句话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 “后”被理解为后代,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没有后代最为不孝。
2.“后”被理解为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而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为最不孝。

孟子在《离娄章句下》中讲说: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这句话中总结了“不孝”,但没有提及“无后”,如果说“无后”为大,那这应该在首句就该提及。所以“后”被译为“后代”并不妥。



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底是什么含义?

下面首先说“不孝有三”指的是什么。

据《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三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白话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由此可见“第三个不孝”原意指的是“不结婚的人”。

再来说“无后”,孟子此句话是对舜说的,说舜娶亲是没有请示父母,是因为“父顽母嚣”(父亲愚钝,母亲浮躁)。所以孟子是赞同舜这样做,所以孟子说:“君子犹以告也”(君子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就像已经请示过父母了。)



所以我认为,这里孟子在说舜,并没有不孝。因为不孝的行为,舜并没有做。


paranoid4078

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里的“无后”不可能是“没有尽到后代责任”的意思。


1、从语义范围看


“不孝有三,A 为大”,这其中的 A ,语义范围一定是小于并包含在“不孝”中的,是“不孝”的某一部分。


但“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和“不孝”,语义范围其实是一样的,是一回事,除非你能举出一件又“不孝”,又尽到了后代责任的事。


所以解释成“没有尽到后代责任”,语言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2、从文言习惯看


我们看原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伪科普里是这么解释这句话的:不孝有三,以没有尽到后代责任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妻,这种行为没有尽到后代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知父母比较好。


假设“后”真的有“后代责任”这种含义,那么文言的习惯表达“没有尽到后代责任”,应该说“不后”,而不是“无后”。“行为”一般也不会用“为”,而是用“行”。或者用“其行”。


所以孟子如果要表达伪科普里的意思,会写成:不孝有三,不后为大。舜不告而娶,(其)行不后也。


当然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在“君子以为犹告也”。“犹”是怎么都不可能有伪科普里那个“还是……比较好”的意思的。


3、“无后”解释成“没有后继“是先秦和后世的常见用法。


《礼记》 檀弓下第四: 毁不危身,为无后也。

《左传》 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

《左传》 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


那么,孟子的原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大致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以没有后代奉祀最严重。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妻,以免没有后代(的危险)。君子认为这就等同于已经告知父母了。


这里头涉及到一个舜的父亲和后母想要害死舜的典故,所以舜认为告知父母,父母肯定不会同意他娶妻。


这个解释可以得到孟子本人在另外一篇文章里的佐证。


《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人没有后代子孙,是最大的不孝。《孟子》书中,孟子以此理来为“舜不告而娶”辩护。舜与其父瞽叟关系很僵,虽然瞽叟每欲置舜于死地,而舜还是尽量以事亲之道对待瞽叟,然而,在娶媳妇这件事上,舜并未告请,于礼不合。孟子说:“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舜倘若告请其父,则不得娶妇,那就会无后代子孙,而这才是最大的不孝。舜不告而娶,只是情非得已之权宜行事,君子都认为舜如同已经告请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约古人是深信此理的。远古时期的华夏宗教,相信人在肉体死亡之后,还有鬼魂存在,而鬼魂也像生前那样有生活上的种种需求。这在甲骨文中大量关于祖先祭祀的卜辞及殷商墓葬的陪葬品中可以得到验证。《左传·宣公四年》也说:“鬼犹求食”。古人深深地忧虑因祭祀断绝而成为“饿死鬼”,所以把“无后”视为最大的不孝。

当然,中国文化是偏于人文主义和理性的,并不迷信宗教。对于祖宗崇拜,儒家提供了新的解释,认为那是一种诗意的情感表现。不过,千百年来,人们仍然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那又是为啥呢?据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对“家”非常重视。以无后为忧,不过是不愿“家”断绝了。大约人生于世,总要尽力做一件事以传之久远,中国人尽力经营的,就是“家”。读《左传》、《史记》、《汉书》等都可以看到,古时对于保家的人,即使他阁下在朝廷中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庸人,史家也要赞叹两句;对于因事灭家的人,不管他阁下所为何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史家都不免要斥责一番。比如晁错先生,在汉景帝时创议灭七国,对大汉帝国可谓确是尽忠,但他阁下也因此被诛三族,史家就颇有微辞,都要向晁先生翻几个白眼。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爱我国,我爱我家。


天下何思何虑

首先“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那从字面意思来讲呢,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其实个人认为从字面意思来讲有的地方是我们断章取义了:

第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离娄章句上•地第二十六节,然而在离娄章句下•第三十节中,孟子明确指出社会的不孝行为有五种,即: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博弈好酒,不顾父母之养;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从这里看出,“不孝”跟繁育后代没多大关系。

第二:其实愿意思也是在表达和强调孝顺的重要性,以孝为先,但不是我们理解的结婚没有告诉父母,没有生孩子就是大不孝,并不是父母之间的逼迫和曲解,流传至今一直说父慈子孝,父母慈祥,儿女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

其实作为儿女之间应该以孝顺为先,结婚生子固然重要,但是平时的应当要做的事也不能无动于衷,比如赡养父母、洁身自好等行为都需自发进行;


随记空间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通俗解释是不孝的行为有三类,而不娶无子,导致祖先无人奉祀,是最大的不孝。无后便是没有后代之意。

至于孟子的本意是什么,我们先看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所说的“无后”是指“舜不告而娶”,即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尧的两个女儿这件事。

婚娶,乃人生大事!作为父母,肩负着把孩子养大成人的责任,而儿女的婚姻大事就是父母的“最后一班岗”,从此以后,父母将卸下“养育”之责。如果儿女自作主张,会让父母的责任没有一个“终结”,如果婚姻不幸,会给父母留下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此乃大不孝也!


思思思行行

二是按《孟子.离娄》原文:“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里无后为大应是:无(眼中没有),后(晚辈),为(尊重),大(长辈)。孟子整段话说的是:舜不道德有三点,没有把自己当作晚辈而不尊重长辈,舜不告诉长辈就娶了妻子,就是没有把自己作为长辈的晚辈(目无尊长)。做为君子之道娶妻应该先告之长辈。娶妻不告诉长辈,就是不尊重长辈,就是不把自己当作长辈的晚辈。

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文明传统道德观,蕴含着与生俱来的美德,这就是孝道,尊老爱幼。这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一代又一代弘扬的品德。每个人都生于父母,父母无论贫富都尽自己所能给予子女最好的生存环境,养育子女长大,在含辛茹苦中父母成了老人,这是人生的循环。而子女也开始了父母的人生,也在走向年老。而尊老爱幼就成为每一个人传递尊守的职责,因为现在尊敬你的父母就是你将来被尊敬的典范。

从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尊老爱幼的思想,这就是人性的善良。尊老爱幼有着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尊敬老人,也成了儿女对父母的感恩,家庭家风的传承,父母养育儿女不需要儿女挣多少钱,但是他们需要的是儿女的幸福,儿女的美好生活,儿女才是父母的幸福。作为儿女就应该孝顺父母,让他们晚年的生活健康愉悦。


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


兴林佳鄅

所谓无后最大,分为国家和家庭两个层次来考虑,但这句话的意思从古至今只有执行力度上的差别,所谓对无后的理解应该自古都是一样的。

中国古代极力推崇孝道,只要是从国家层次上讲的,国家最大的任务和目标就是不绝嗣,齐桓公为什么成为春秋第一霸,他做的主要功绩就是保证小国不灭,有国主来祭祀祖先。

古代是男权社会,把祖宗香火的延续看成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国家就是皇帝代表天下祭祀祖先和天地,家庭就是男丁祭祀自己的先祖,假如有一天先祖没人祭祀了,这就会被认为是国家和个人最大的失败。

这种观念在古代一直被遵循着,尤其是在民间,有些朝代的灭亡就是失去了祭祀天地的权利,但祭祀祖先的权力还是在的,只要还有人,祭祀祖先就不能中断。

中国有四大通天姓,孔孟颜曾,全部可以一直追溯到他们的先祖,孔子孟子颜回和曾子,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后代传承的观念。中间历经多少灾难,家族有后,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昭烈名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很简单,不用刻意去复杂化。在古代,后和後是两个字,它们的意思不同。我们现在用的“后”字,是把两个字合并成一个了。

在《孟子》的原文中,是“无後为大”,而不是无后。“後”的意思就是後人、後代,孔子曰:“子者,亲之後也,敢不敬与。”

古人之所以看重子孙后代,一是天性使然,使血脉延续,这一点今人又何尝不是?二是为了使其承担起祭祀宗祠的责任,因为古人有“事死如事生”之说。

之所以说“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因为其一,无后,亲心不乐。不能享子孙绕膝,含饴弄孙之天伦,何乐之有?其二,使父母死后不能享春秋祭祀。

农村大妈陋见,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