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最早的皮影戏班子是怎样的?

精灵Jae

宁夏最早的盐池皮影班子史话,由陈菊英给我们讲讲那些年她所见所闻的盐池皮影戏班子

皮影,传说早在商朝开始,到了晋代有文字记载。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盛行,俗语又称“牛皮灯影子”。 我小时候在邻居家看过一次皮影戏,也是唯一的一次,现在回想起来,剧目剧情已没记忆,只对耍线子表演有个模糊印象。


盐池境内最早的皮影戏班子


皮影戏,是用牛皮(或羊皮)雕刻人形,公忠者正貌,奸邪者花面丑形。皮人彩色装饰,四肢用竹竿牵动。表演时用一白纸幕框(俗称“亮子”)放在桌子上,后面点亮大灯烛,烛光将剪影照到“亮子”上,一人执皮影在“亮子”上边舞动(耍线子),边演唱,旁边几人帮唱、鼓乐,拉开戏剧场子。由于皮影班子人手少,吃住好照料,演出的舞台简易方便,地点随意灵活,农民红白喜事、地方节庆集会都会找皮影。 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等地。盐池与陕、甘相连,受毗邻地区的影响,民间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将这一艺术传承下来。盐池县最早的皮影戏班演出班子成立于清末,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是皮影戏演出的鼎盛时期,演出班子尤以麻黄山、大水坑、红井子、王乐井等地6个班子最为突出,演出剧目多达几十部甚至上百部,演出地点除了盐池境内,还涉足到周边地区。


清朝末年王乐井乡牛记山许氏家族皮影班子的成立,是盐池境内组建最早的皮影演出班子,从清末传至20世纪80年代,已过了整整五代人。第一代许桃,陕西米脂县人,年轻时拜师学艺,演唱皮影,后来带着3个儿子走遍盐池及周边大部分村落,在他的指导下儿子也都成了皮影戏的演唱高手。许桃的三儿子许金宝,在盐池牛记山的一次演出中,为儿子许生玉定下了婚事,于是许金宝将家迁居到牛记山村。许氏皮影戏班在当地红极一时,相邻及周边村庄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他们演出。


鲁家班的辉煌时期


鲁家班是盐池县的另一支皮影戏班,虽然成立的比王乐井的许氏皮影戏班晚,但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将盐池皮影戏发展到历史高峰。


鲁仁,王乐井乡郑记堡人,原籍宁夏灵武。自幼聪明好学,因家境贫寒给地主徐向打工,他利用打工间隙自学,翻阅了上至远古神话,下至明清历代的传说故事,为他以后皮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20世纪20年代初,地主徐向从西安买来皮影箱子,在当地雇了两个会“耍线子”的人,又从秦腔剧团请来几个能拉会唱的艺人,开始筹建自娱自乐的牛皮灯影班子。鲁仁缘于喜爱也投身其中,敲板、击鼓、学板胡、学秦腔、学耍线子、编剧本,凡是涉及皮影技艺的一样不落,很快成了徐向皮影班子的得力助手。为了提高自己的皮影演技,他还师从当时吴忠的杨鞋匠,尤其在环县艺人谢小丹的指导下,他的皮影技艺更加纯熟。


20世纪30年代,马鸿逵统治宁夏,强捐暴税,拉补壮丁,民不聊生。为逃兵役,鲁仁带着两个儿子(妻子因病去世)靠手艺游走江湖,来到盐池。后来经人撮合,小儿子鲁海民给一姓郑人家招了女婿,从此,鲁氏一家结束了四处漂泊的生活,定居在王乐井乡郑记堡村。



正当盐池县皮影艺术蓬勃发展之时,“文革”开始了,将鲁氏和许氏的皮影演艺事业推到了低谷。1964年,鲁氏父子和许氏的皮影艺术被列入“四旧”,所有演出道具包括牛皮人全部被没收、销毁,演出班子也解散了。


20世纪70年代初,形势略有好转,鲁氏父子又在乡村演出。鲁仁,这个皮影伴随其一生的老艺人,不顾年迈,再次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直到80年代中期,由于体弱多病,不得不终止演出。


沉寂多年皮影戏重新走入盐池


皮影戏的演出在盐池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除上述代表性人物外,在盐池麻黄山、大水坑、惠安堡还活跃着一些小型的皮影班子。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盐池县文化馆为各乡购置了一些皮影箱子租给各乡能够演皮影戏的艺人。如租给麻黄山的箱子,由管记掌村贺记北洼的宋自明经营。宋从甘肃环县请来皮影艺人,办起了一个皮影演艺班子,在盐池南部山区一带演出,后因无人继承而停演。跟随鲁仁学艺的王氏兄弟等人,也相继在当地办起了各自的皮影班子。这些皮影班子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自行解散。

近年来,盐池县委、政府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切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盐池皮影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在县城东瓮城内,经盐池县民政局批准,成立了宁夏盐池县牛记山皮影艺术团,以路小花为代表性传承人物。自此,沉寂了多年的皮影戏又逐渐走入盐池人的视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