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哪些比較出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原晚報

太原是一座歷史悠久、才俊輩出的歷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已經列入國家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5項。

清徐老陳醋

清徐老陳醋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酸醇、味烈、味長。而且,一般的醋存放長時間,就會腐化變質。但清徐老陳醋儲存越久越香酸。甚至儲存幾十年變成固體醋後,用開水衝開,仍然鮮酸如初。

晉劇

晉劇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戲劇劇種,也叫中路戲,其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深受山西省中、北部及陝西北部、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人民喜愛。

山西民居磚雕

磚雕是古代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廣泛應用於山西民居建築中,主要存在形式有:脊領、影壁、花牆、墀頭、門樓等。在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的建築中均有精美的磚雕製品。

太原鑼鼓

太原鑼鼓是流行在山西太原和晉中一帶的一種漢族傳統鑼鼓音樂。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區都要組織鑼鼓表演,兩支鑼鼓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一曲接一曲,一陣連一陣,越打越來勁,越看越振奮,這種對抗式表演,凸顯太原人粗獷剽悍、不屈不撓的特性,也奠定了太原鑼鼓在民間社火習俗中獨佔鰲頭的地位。

風火流星

風火流星是融雜技與武術為一體的傳統民俗社火表演藝術,一米多長的繩子兩頭各拴著一個拳頭大小的鐵籠,裡面裝滿熾熱的炭火,表演者通過兩手做背花、滿頭花等動作,使繩子兩端的鐵籠在空中旋轉,火花四濺,形成各種圖案。

琉璃燒製

琉璃燒製在山西分佈廣泛,太原約在明代萬曆年間就已經開始生產琉璃,至明清達於鼎盛。琉璃是宮殿、園林、陵墓、佛塔、寺廟等建築中的主要材料,至今在山西境內寺廟古蹟中還能見到大量琉璃屋頂。

傳統麵食製作

太原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太原麵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就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麵、蕎麵、莜麵做成數十種的麵食。龍鬚麵、刀削麵、抿尖面、貓耳朵……這些被列入國家非遺保護名錄的麵食技藝,對太原主婦來說只是尋常技藝,如此更能說明太原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

郭杜林月餅

郭杜林月餅是山西傳統月餅傳統技藝的傑出代表,根據現存文字記載,起源於清康熙年間,距今有300多年曆史。在太原周邊地區以至全省各地深受民眾歡迎。光緒時,郭杜林月餅已成為當時風行晉地的節日禮儀食品。

六味齋醬肉

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據有關資料記載,六味齋醬肉始創於本世紀30年代,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鮮香、味美可口而著稱省內外。最早的六味齋老店坐落在太原市繁華的柳巷與橋頭街交叉路口,從早到晚顧客絡繹不絕,民間過去就有“不吃六味齋,不算到太原”之說。

藥膳八珍湯

俗名頭腦,以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八種中草藥和糧食為原料,外加醃韭菜佐味。頭腦是太原地區獨具特色的地方名吃,已經有370多年曆史,至今,老太原們冬天早餐仍以一碗頭腦為樂。 相傳“八珍湯”原本是傅山研製出來為其母調養身體,後來有位朵姓回民到太原做小飯館生意,傅山看他生意冷清,便無償地將“八珍湯”製作方法傳給他,併為這家飯館起字號為“清和元”。從此小店生意日漸興旺,“八珍湯”也在太原城名聲大振。

晉祠廟會

晉祠廟會是晉源區的一種民俗活動,是為祭祀聖母誕辰舉辦的盛會。七月初二是晉源水神聖母的誕辰,自1369年(明洪武二年)給聖母加封號後,七月初二為祭祀聖母的活動已形成傳統盛典。到了現代社會,晉祠廟會已經成為當地百姓看戲、看熱鬧、吃喝玩、會親訪友的一種風俗習慣。

清徐彩門

清徐彩門樓是一門集民間古建築技藝、民間美術、民間彩繪、民間手工技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最早起源於唐代,逢年過節,人們採回柏葉綁在竹杆和木棍上,插在自己家房頂的最高處,祈福來年百業興旺。經過歷朝歷代演變,彩門樓如今已經成為噴繪的彩門樓,但門樓上寄託著的美好心願,亙古未變。

太原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傳統曲藝藝術。表演者自說自唱自伴奏。上世紀八十年代,太原蓮花落曾經盛極一時,上年紀的人都應該還記得曹強,記得那個“迎澤大街開了個傢俱城”的蓮花落廣告。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蓮花落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太原晚報

但至今還沒有一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雜誌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為有可能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做前期宣傳工作,我們願為太原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做貢獻。

《信使》雜誌世界語版主編黃銀寶信使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作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