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哪些比较出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原晚报

太原是一座历史悠久、才俊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已经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5项。

清徐老陈醋

清徐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酸醇、味烈、味长。而且,一般的醋存放长时间,就会腐化变质。但清徐老陈醋储存越久越香酸。甚至储存几十年变成固体醋后,用开水冲开,仍然鲜酸如初。

晋剧

晋剧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其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深受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人民喜爱。

山西民居砖雕

砖雕是古代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山西民居建筑中,主要存在形式有:脊领、影壁、花墙、墀头、门楼等。在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的建筑中均有精美的砖雕制品。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山西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汉族传统锣鼓音乐。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区都要组织锣鼓表演,两支锣鼓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这种对抗式表演,凸显太原人粗犷剽悍、不屈不挠的特性,也奠定了太原锣鼓在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

风火流星

风火流星是融杂技与武术为一体的传统民俗社火表演艺术,一米多长的绳子两头各拴着一个拳头大小的铁笼,里面装满炽热的炭火,表演者通过两手做背花、满头花等动作,使绳子两端的铁笼在空中旋转,火花四溅,形成各种图案。

琉璃烧制

琉璃烧制在山西分布广泛,太原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生产琉璃,至明清达于鼎盛。琉璃是宫殿、园林、陵墓、佛塔、寺庙等建筑中的主要材料,至今在山西境内寺庙古迹中还能见到大量琉璃屋顶。

传统面食制作

太原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太原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龙须面、刀削面、抿尖面、猫耳朵……这些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的面食技艺,对太原主妇来说只是寻常技艺,如此更能说明太原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郭杜林月饼

郭杜林月饼是山西传统月饼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根据现存文字记载,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在太原周边地区以至全省各地深受民众欢迎。光绪时,郭杜林月饼已成为当时风行晋地的节日礼仪食品。

六味斋酱肉

六味斋酱肉是太原市的传统名食。据有关资料记载,六味斋酱肉始创于本世纪30年代,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而著称省内外。最早的六味斋老店坐落在太原市繁华的柳巷与桥头街交叉路口,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民间过去就有“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之说。

药膳八珍汤

俗名头脑,以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八种中草药和粮食为原料,外加腌韭菜佐味。头脑是太原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已经有370多年历史,至今,老太原们冬天早餐仍以一碗头脑为乐。 相传“八珍汤”原本是傅山研制出来为其母调养身体,后来有位朵姓回民到太原做小饭馆生意,傅山看他生意冷清,便无偿地将“八珍汤”制作方法传给他,并为这家饭馆起字号为“清和元”。从此小店生意日渐兴旺,“八珍汤”也在太原城名声大振。

晋祠庙会

晋祠庙会是晋源区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为祭祀圣母诞辰举办的盛会。七月初二是晋源水神圣母的诞辰,自1369年(明洪武二年)给圣母加封号后,七月初二为祭祀圣母的活动已形成传统盛典。到了现代社会,晋祠庙会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看戏、看热闹、吃喝玩、会亲访友的一种风俗习惯。

清徐彩门

清徐彩门楼是一门集民间古建筑技艺、民间美术、民间彩绘、民间手工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最早起源于唐代,逢年过节,人们采回柏叶绑在竹杆和木棍上,插在自己家房顶的最高处,祈福来年百业兴旺。经过历朝历代演变,彩门楼如今已经成为喷绘的彩门楼,但门楼上寄托着的美好心愿,亘古未变。

太原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表演者自说自唱自伴奏。上世纪八十年代,太原莲花落曾经盛极一时,上年纪的人都应该还记得曹强,记得那个“迎泽大街开了个家具城”的莲花落广告。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莲花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太原晚报

但至今还没有一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有可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做前期宣传工作,我们愿为太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做贡献。

《信使》杂志世界语版主编黄银宝信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