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字帖后,字变得非常丑应该怎么办?

七分号小野

两个原因:①读贴不到位!②后续巩固不到位!

先说读贴:我练的是实用硬笔行书,脱贴,能实用是第一位的!

每临一个字,至少要先看个半分钟,再临时,就心中有数了!所以,临贴,绝非机械式模仿!


看什么?

看下字贴的字,再看下自己的丑字,一对比,问题出在哪了,一目了然!

自己的字,究竟结体的问题,还是笔画、部首写的不到位?

看到位,分析到位后,你再临!我的经验是,临抄个50多遍,这个字基本上就搞定了!

当然,个别字,也确实太烦,或者我太笨吧,比如:都、雪、好几个字,我临的不只500遍了,一直都不太满意,但总归好一些了!


后续巩固不到位:

很多朋友学了字后,在工作学习时,又遇见这字,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性去写字,还是“江湖体”,那有什么意义呢?

再遇到临过的字,就应该写到位了,多写几次就熟了!我的巩固的方法是大量随抄,感觉也挺好!

随抄的过程,乐在其中:不但及时巩固学过的字,同时还能及时发现搞不定的字,又能练手感!

好吧,祝你书艺进步!




一笔一纸一个人

题主发的是硬笔,但其实不管是硬笔还是软笔,现在这种现象都很普遍。


在古代,练习书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用,跟我们现在的硬笔一样,而且要得到一本好的法帖很不容易,因此得到了以后都倍加珍惜的临习,然后用在日常的书写中。

而我们现在由于印刷和网络的发展,我们可以轻松得得到古人无法想象的资源,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就未必了,因为容易得到就不喜欢珍惜,不珍惜就不会专注,觉得哪种都好,哪种都想学!结果哪里都只学到皮毛,组合起来四不像!


其次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现在都流行讲入帖出帖,“要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然后再以最大的力气打出来”,学书法就得形成自己的面目等等玄乎的说法!我的看法不太相同,个人认为所谓的入帖就是跟字帖学习,学习他的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的规律,把这些规律总结好,出贴就是利用这些规律来写字。这样的话根本不存在离开字帖写不好的问题!

很多书友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临帖,只是以写得像为最终目的,到创作的时候写不出来,却认为是临帖不够造成!这是非常错误的!那么多帖你要临到何时?临只是手段,用才是目的!

前期临帖像是对的,这个过程会提高你的读帖能力和控笔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要学会总结规律,然后用规律写字。古人说得好:书法写的是道理。道理就是规律!


您觉得呢?


小宝的思考

问题:离开字帖后,字变得非常的丑怎么办?

学习书法需要临帖,临帖的过程中包括入帖和出帖。

入帖指的是对所学习的字帖已经完全掌握,能够随手写出和字帖上风格一样的字,能够进行自由的创作,但是这种创作算是集字创作,其风格和字帖上基本是一致的。

出帖是将所学习的各种字帖融汇贯通,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时的风格和原帖有出入,一般人看不出出自哪家哪派,但是行家能一眼看的出来。

题主说的离开了字帖字变的非常的丑或者不会写字了,说明还没有入帖,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1、入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长期临帖才能入帖,多练习、勤练习是入帖的最好方法。

2、找准方向,一定要找准方向,一定要找准方向!不要来回的换帖,换帖是入帖的大忌,每个字帖都不深入,到最后也会一事无成,这和我们平时做事是一个道理。

3、多多创作、多背临,临帖的目的就是为了创作,创作需要训练!不能老是傻傻的临帖,要主动去背临和创作,一是能够检验你的临帖水平,二是可以加深你对于帖的理解和记忆。

你觉得呢?


不二斋

原因可能有以下3点:临帖方式不对、记忆方式不对、缺乏技巧.

1、临帖方式不对

很多人认为练字就是买本字帖然后拓着描写,希望一段时间后能有好的字体,其实这样的方法是练字中最忌讳的,只描不临!

  • 练字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先读贴,再描写,最后临摹,一气呵成,不要看一笔写一笔,吃透字帖中某个字的要领,定位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汉字的结构特征,一次写成就行。

  • 读贴可不是看看那么简单,建议初学者练字临摹的时候使用田字格进行定位,一段时间后再脱离田字格使用横线纸,这样不至于立马脱离田字格就歪七扭八找不到对应笔画位置。


2、记忆方式不对

很多人练字的记忆方式都是动作记忆,也就是希望通过长时间的书写来达到字体形状记忆的目的,写出一手好字!结果就是很难,不知道何时市场上出现过一种凹槽字帖,这款字帖就是名副其实的动作记忆,笔尖置于凹槽中滑动就能写字,多简单,不停的描不停的描,然后会写出好字吗?我没试过,但是即使你能练成,也需要百十年吧!

  • 动作记忆,就是通过重复多遍相似的动作,然后记住这个书写的动作,而没有真正理解汉字的结构特征,这样的记忆最容易忘掉,小时候背过文言文吧,读100遍记住,和理解释义记住,哪个记忆时间更长呢?答案自己想。

  •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象形记忆,就是通过研究字体结构、定位笔画位置、运笔路径以及分散程度等,来达到记忆汉字书写的目的。初学者前期推荐使用田字格,有助于对笔画的定位,后期利用字体的主笔画定位其他笔画记忆。

3、缺乏技巧,下推荐几点练字技巧

  • 练字一旦选定字帖,那就少更换或者不更换最好,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字帖有不同的方法,容易混乱。

  • 先练习偏旁部首,这是汉字的公用部分,每个汉字都要部首,就等同于数学中的公约数,学会偏旁即等于约数过程,也就能提高练字效率。

  • 从常用字开始练习,练字要做到练写合一,不能练字写的挺好,到平常写字的时候又是胡写乱花,练习常用字的目的就是让你有充足的机会对于刚练习的字进行实践巩固。达到更好的记忆目的。

  • 练字宜写大字,不是毛笔字,就是临帖的时候字写大一点,这样就能发现你的字与字帖的规范字体的差距,便于纠正,起码比字帖的字大一点就好。


希望以上分析对你有用,我是手写咖!


手写咖

照着字帖会写,离开字帖不会写,这说明你处于由临向创转变的过渡期。

临帖写的好,说明把握原帖特点的能力强,能抓住笔法和结体的要点。

离开帖写不好,说明消化能力弱,不会运用临帖所学的笔法。

建议:

1、进行背帖训练。将原帖形式记下来,依靠记忆将其背临下来,抓大放小,求大的相似,细节方面不毕过于纠结。

2、进行字组训练。将原帖中的几个字拎出来,重新组合成一个新词书写。可逐步增加字数,直至形成一件作品。

3、进行仿意创作。按照原帖风格,试着进行作品创作。

总之,由临到创是每位书法家必经的一个过程。现在的状态,表明你离l书法家又近了一步。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你好,很高兴能与你探讨这个问题!


离开字帖后,字依然没有改观,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积累的时间还不够,二是死临帖,没有从中汲取技巧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下面我分开说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脱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我们开始学书的时候就要树立一个这样的观点,就是临帖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我们临帖就是要把自己以前的坏毛病改正,就是对字的结构进行不断的规范,相当于哪吒的换骨的过程,我们之前的那一套江湖体就是通过这种长期的临帖去扭转的。从临帖到脱帖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时间短一些有的人可能在这上面要经历很久的时间段,这也和自己开始认真临帖前的基础有一定关系的,每个人的起点不甚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你先考虑一下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功课够不够。


二:死临帖不得其法,我认为这个可能性要大很多,就是可能闷头临帖或者摹帖,没有读帖和思考的过程,那么这种重复性的为了完成任务似的临帖是没有意义的,对自己的提升是很有限的,我们要明了,学习别人的帖子要学他的技法,就是学其中的规范,把这些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能够做到伸手就来,那么我想你脱帖就不会出大问题。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小小的见解:在临帖前一定要有一个读帖的过程,就是不要急着下笔,从字的间架结构出发,仔细看笔画的穿插,刚开始一定要借助有辅助线的格子练习,一方面帮助自己定位,另一方面规范自己的书写大小;临帖后也有一个重要的过程,那就是反思与总结,临写一个字之后不要急着写写一个字,看看自己所写的与原帖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定点突破,学会精临,而不是一篇篇的抄帖那时没有什么意义的,把一个字写好比写一页都不准的字要重要得多,这是我想给你分享的最重要的部分。


从临帖到脱帖,不止是时间,更多的是自己对技法的掌握程度,做到无帖时心中有帖,无格时心中有格,我想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做到自由的脱帖书写把,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笔下春风

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请教过老师。老师说,临帖的方法首先是摹写。就是用透明而不透墨的纸,蒙在字帖上描摹。先用红色墨,其次用蓝墨,最后用黑墨。这样一张纸可以用三遍,还可以加深记忆。

第二步是对临。就是把字帖放在旁边,对照字帖临写。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要看完整个字,再一次写完这个字。不要贪多嚼不烂,每天临写一两个字就行。写完一次,就跟字帖对照一下,看看哪笔写的不对,再写,再对照,再纠正,直到写的很像为止。

第三步是背临。就是把字帖上的一句话,或者一行字,仔细研读一遍,然后合上字帖,在纸上背着临写一遍。然后打开字帖,进行对照,找出不足再加以纠正。如此反复临写,加强记忆。

第四步是出贴,通过以上三步的强化练习,自己练习按照字帖的格式和章法,写一段话。再进行比对和纠正,慢慢就可以出贴了。

以上观点,是我这几年练习毛笔字的一些心得,跟朋友们切磋。不对之处恳请老师们指正。


云中挥毫

当你发现学习书法过程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原因太简单了,学习方法不对。为什么?原因有几个。

一、你对书法的学习没有达到背临的层次,离开字帖自然就写不好了。如果把字帖中的字达到了背临的水平,在日常应用中直接把能够背临的字直接背写下来就行了。一开始可能掌握的字形较少,在日常应用中可能不够用,很正常,一般来说,至少能熟练背临掌握一千个字以上基本就可以满足应用。如能达到这个水平,能可以说是书法高手了。

二是没有掌握书法章法的基本规律,掌握了书法章法的基本规律,并能正确运用到书写实践中,就是单字不好看,但整体上会感觉舒服的。而且有了章法规律的基础还容易产生成就感,更加引发学习书法的兴趣。

三是没有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学到的书法知识不去用到日常生活的书写活动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书写的事情很多,我们应当把每次书写都当做是创作书法作品,坚持把所学单位书法知识尽可能多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到了一定的时间,自然就会好起来。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书法的规范和要求去做好日常生活中的书写活动。其实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匆匆忙忙的书写的机会并不多。除非是在校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书写速度。

但是只要我们采取聚沙成塔的办法,将能够熟练掌握的单字随着掌握的不断丰富,这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但必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翰墨书道

首先,基本赞同之前的6个回答。

再补充点内容:

一方面,练字时,有字帖作为参照,有规则作为书写指导。而日常书写时,顾不上思考这些书写规则,还没有把练字时的“有意识”变为“无意识”。因此,练字与应用之间的“脱节”,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手上功夫的提高,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书写状态。

另一方面,临帖,最好是越像越好。因为,当你临的特别像的时候,说明你笔画线条的方向、粗细、长短都很像范本了。这说明你的用笔方法和书写方法等等都和范本接近了。如果不像,那就是"抄帖",抄帖就跟抄别人作业似的,写再多,没啥用。


写一手好字

《离帖忘字,恭喜你!你的第一座礼程碑到了;下一步就该把书帖熟记心中,读帖读到心中有字》

“离帖忘字,离帖就丑”这是每个书法有会经历的发展期。“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俗语的道理就在这里。"离帖忘字"代表在这种练字环境下,旧的书写习惯快洗掉了。新的书写技巧正在形成。再多练下去,你会到达一个境界:把原贴临死。这时你就到达了“形神俱现"的第一阶段"象形"阶段!

不破不立,书法练习的道理。书法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洗掉旧习惯不易。新的书写习惯形成了,你的书法习惯也迟在咫尺了!

书法,一种手艺活。中国360行工艺大师,谁都苦练几十年才有了最后的手头自由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