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人都說栽竹子一棵是不會長竹筍,而多棵一起才會長?

賣萌的會長

為什麼老人都說栽竹子一棵是不會長竹筍,而多棵一起才會長?

對於毛竹而言,這種說法肯定是謠傳、誤傳,是錯誤的。農俗君家裡就有一大片毛竹林,栽竹子的流程也是非常清楚的。
去年(2017)年底回家過年,我就和父親一起去荒廢的果園裡種了毛竹。主要流程如下:

①取需要移栽的種竹。我們這邊取竹種是去已經成林的竹山上挖,取種竹時我們挑選和竹竿(農村曬衣服的橫杆)一般大小的為宜。因為太大不容易挖,太沉也不容易移植;太小生命力不強,成活率低。要取竹葉濃密,幾年生的壯年竹,竹鞭也要粗壯鮮活的。挖竹種時竹鞭也要連著挖起,不可挖斷或者挖傷,挖完後去頂,留取下端幾根枝條就好。


②移植過程要保護好竹種。因為這次我移植的地方離竹林不是很遠,所以沒進行處理直接扛到目的地。如果很遠甚至需要農用車運輸時,根部一定要包裹起來,防止碰傷和爆曬缺水。

③移植地以向陽肥沃的黃土地為佳。如果移植到荒山,一定要把周圍方圓幾米的雜樹雜草清除乾淨。因為我家這次是種在果園裡,所以省事不少。接著用鋤頭把種植點周圍深挖鬆土,然後挖開一個大坑,把種竹放下,填上土,用鋤頭和腳壓實。(注意:竹鞭一定理順,不能彎曲,用土壓實;種竹種直,儘量不歪斜。)

④後期幾乎不需要怎麼管理。第一年剛種是不會有新竹出生的,如果種活了的話兩到三年就會筍長出。期間,我們要防止野豬或者耕牛去破壞種竹或者是竹筍。我們可以用籬笆把種竹及周圍圍起來。

父親在同一塊地方種竹子一般會種上兩棵甚至是三棵種竹,但不是種在一起,只是種在相隔不遠的地方。父親解釋說:並不是因為種一棵種竹不會長竹筍,而是怕種一棵種竹如果沒成活就要白白浪費這塊地一年,還有多種兩棵也能加快變成竹林的速度。



農俗一點通為您解析和發現更多有趣有味的農俗農事,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歡迎指正和補充。【35】2018.3.13


一點三農

中國有句老話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那就是“獨木不成林”,可是海南、廣東那邊的朋友就要笑了,哈,我這邊獨木經常成林。所以有時候,一些流傳較廣的老話,由於古時候信息不便的原因,也會出現“失誤”。

正如話題所述“老人都說栽竹子一棵是不會長竹筍,而多棵一起才會長?”這句話,我很負責任的告訴關心這個話題的朋友,這句話是錯誤的,為什麼呢?且聽風兒說來,您就會明白。然後稍加修改,這句話就會非常準確了。

移竹造林是發展竹子最常用的方法

竹子造林方法多種,主要有移竹造林、育苗造林、埋鞭造林等,但只有移竹造林最為常見、最為便捷,而且發竹最快,滿園最早,是廣大農民朋友經常採用的新造竹園的方法。

移竹造林就是選擇1-2年生,地徑8公分以下(太大成活率不高,難運輸),健壯幼竹連同竹鞭挖起,挖起的幼竹稱竹母(這裡需要注意,毛竹無公母之分,竹母的意思就是可以萌發幼竹的竹子),運輸至需要栽種的地點栽植,就叫移竹造林。

標準竹母具備的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竹母一定要符合條件,即粗度不要太大(6公分左右最適),竹鞭的長度來鞭(芽頭指向竹母)不得小於20公分,去鞭(芽頭向外)不得小於30公分,連同包裹竹母與竹鞭連接部的土一起挖出(黃土山竹母最佳,容易帶土球),不得損傷竹母連接竹鞭的“螺絲殼”,留最下面三到五盤枝丫,逢節削平(防止空竹節積水爛竹)。

標準的竹母基本都是獨杆,當然叢生更佳

風兒移竹造林也栽過幾千畝,靠自己挖竹母沒有那麼多資源,一般都是向竹農購買,購買竹母是按株計數付款,試想,哪個賣竹母的竹農願意挖叢狀竹母賣給你?費工費力價格一樣虧大了。所以標準的竹母都是獨杆一根。


當然,叢狀的竹母由於竹竿之間相互支撐,更能保護連接竹母和竹鞭的“螺絲殼”,更容易帶土球,使得竹鞭不會受傷,竹母的成活率更高,發竹更快,這是事實,而且千真萬確。

移竹造林的栽植方法

毛竹一旦移植成活,發竹非常快,所以毛竹造林的密度非常小,一般每畝22-44株即可(風兒在1995-1998年期間新造的德援項目毛竹造林,密度就是每畝22株,2002年退耕還林為每畝33株),幾株毛竹栽一起,那會是啥狀態?所以毛竹造林就是按照正常距行距單株栽植。

當然在農村,的確有農戶叢狀(幾株栽一起)栽植,但不是很科學,大面積造林,不會採用的。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對錯自然明瞭,毋用多述,但這句話可以這樣說就非常科學了:“老人都說栽竹子一棵發筍很慢,而多棵一起才會快”您認為改的有道理嗎?


風兒悠悠


農家院落很早就有栽竹子的習慣.不僅編個筐簍啥的,還給院落增添了一種幽雅的風韻,但是栽竹子的時候有的第二年就冒出了新筍,有的幾年還是獨孤孤的幾根呢?這是人們許多的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栽的時候沒公母搭配,那麼怎分公母呢?區別是從第一節枝分,枝是雙開的就是母竹,枝是單出的是公竹,栽的時候公竹搭母竹就是了,現在你知道了吧!


牧牛老叟

您好,農醫生為您答疑解惑

在湖南省益陽市沅江縣、常德市鼎城區花巖溪、福建省福清市、湖北省恩施、以及全國各地的竹子生產區,人們發現單株、或少量幾株竹子很少見長竹筍,而竹子較多的地方,竹筍長得又多又大,這種情況在竹子實際生產中比較常見。

在竹子生產中,竹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除品種、地力、肥水、氣候等因素外,主要是由於竹子在抽筍之前既要有足夠的葉片面積提供光合產物,又要有較多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生長髮育所需要的營養。單株竹子葉片少,根系也不多,能夠提供的光合產物、以及根系吸收的營養無法滿足竹筍生長髮育的需要,因此也就很少看見長出竹筍,即使有筍,也很小,很難長成竹子。而竹子越多,其葉片提供的光合產物、以及根系供給的養分也就越充裕,這樣就有利於竹子長新筍。

希望能夠幫到您,農醫生祝您成功!


農醫生

為什麼老人都說栽竹子一棵是不會長竹筍,而多棵一起才會長?這個問題你算是問到家了,而且我也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栽竹子不會長筍子,那是因為你沒有掌握栽竹子的技巧。別說一棵,就算是你栽一百棵,它也不會長筍子。

栽竹子竹秧的選擇很重要,最好是一至二年生竹苗,直徑在1,5---3釐米之間為宜。太大了難挖,同時運輸也不方便;過於小會影響成活率和出筍率。

挖竹秧時要耐心,不能過於急躁,不要將竹鞭弄殘弄傷,也不要將竹鞭與竹子的連接處搖松,農村人稱菸袋鬥,這會直接影響到竹子的出筍率。

泥土挖開時要注意觀察竹鞭的顏色,儘量選鮮黃色的,帶黑色的不要;要是竹鞭上帶有手指大小的竹筍更好,更容易長出新的竹鞭來。


斬竹鞭時要根據出鞭長進鞭短的規律,要是弄反了竹鞭生長會很慢,對竹子的成林快慢有直接的影響。即觀察竹鞭上的嫩芽,芽尖所指方向為出鞭,反之則為進鞭。

竹秧挖出來時先要取頂,留下三到四根竹叉,然後輕輕敲掉竹蔸上的泥土。如果運輸不遠的話,最好帶點原土回去,有助於竹秧的成活。

移栽前先將荒地煉好,然後挖一個大坑,將竹鞭平展入坑內。值得注意的是,出鞭所指的方向,就是未來竹林的發展方向。所以,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地界情況來種植。要是反了,自己的地還不長,就長到別人家的地裡去了。


竹秧放平之後,用泥土蓋住踩緊即可。過了兩三年,就會長出竹筍了。待到竹筍長成竹子之後,就將之前移栽過來的竹秧砍掉,往後就根據砍小留大的規律作適當的梳理。竹筍就會越長越大,最後成了一片竹林。

農林芳草地,關注農村事,描繪新農村,解答農村疑難問題,致力農村經濟發展。






鄉村田園生活網

看了很多的回答,有幾個回答是比較正確的,我就不重複了。我就村民移植毛竹的一些誤區補充幾點:

1、毛竹是沒有公母之分的。第一節分枝單椏的,只是另一支椏在發育生長階段夭折了,並非天生就是單椏。無論的單椏雙椏,都能長筍,都可以做為母竹移植造林,沒有任何區別。

2、母竹去梢,要注意梢口處別裂下來,梢口可用塑料袋裹紮,避免積水。

3、不要選擇竹蔸太深的毛竹做母竹,因為這種竹子的竹鞭一般不健壯,根鬚少,筍芽也發育不良。

4、如果是在村莊或其附近栽植毛竹,最好用竹梢或樹杈、權木圍住毛竹及周邊,以避免牛來蹭癢搖松毛竹,也避免牛羊吃掉新生竹筍。

5、不要在毛竹竹蔸處堆塘泥。農村很多人新植毛竹後,喜歡堆上肥沃的塘泥,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堆塘泥加深了竹鞭的埋藏,且塘泥透氣性差,要很長時間長會變得比較疏鬆,不利於竹鞭竹筍的生長髮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