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尼德兰会分裂为两个国家?

凯风思雨

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可谓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这场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早的政治革命催生了后来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的荷兰共和国。然而,荷兰只是尼德兰的一部分,曾经的尼德兰领土还诞生了今天的比利时。为什么尼德兰会发生分裂呢?

图/荷兰与比利时


北方的革命

在尼德兰各地区中,以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北方诸省是资本主义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阿姆斯特丹约有3万人,是荷兰省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尼德兰北方的粮仓;它的捕鱼与航海业尤为发达,也建立起新兴的纺织、酿酒工场。阿姆斯特丹的船队从波罗的海地区运来粮食、木材,然后把这些物资销往西欧、中欧各国。因此,北方诸省在经济方面更为外向且十分独立。

图/荷兰商船


16世纪上半叶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得路德教与加尔文教在靠近德国的北方诸省迅速传播。1566年革命爆发之时,起义很快席卷尼德兰12个省(大部分是北方省份),这场史称“圣像破坏运动”实则是资产阶级借抵抗西班牙天主教为名发动的革命运动。当时总督玛格丽特慌了手脚,连忙发表宣言,答应停止迫害新教徒、允许加尔文教徒在指定地点传教、特赦贵族同盟成员,由此可知当时北方新教势力的强大。

图/荷兰联省共和国


南方的保守

尼德兰南部地区(今天的比利时)一直是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核心区域。1567年,新任总督阿尔发公爵率领西班牙军队1.8万人进驻布鲁塞尔,以此为基地对抗北方荷兰诸省的叛乱者。虽然尼德兰南部诸省在1576年曾经被起义者短暂占领,但是南方各省与西班牙较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却使得南方省份难以摆脱对西班牙的依赖而产生了离心倾向。更为失败的是,南方人民日益把连年来的战争看成是北方各省联军酿成的恶果,曾经的泛尼德兰主义逐渐消亡。

图/布鲁塞尔广场


1578年,巴马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奈斯出任尼德兰总督。他施展政治手段把南方各省拉到自己一边,并依靠尼德兰南部的天主教势力(阿拉斯同盟)逐步将布鲁塞尔与安得卫普重新收入囊中,同时在战争中将众多新教徒驱逐到了北方以保持南方的稳定。于此同时,南方由特兰托主教会议决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得到了极其广泛而有力的传播。

人们不仅采取措施来剔除教会里的积弊,而且在吸收和培养新圣职人员方面小心谨慎,以便大力加强圣职人员的影响。几乎在所有教区都建立起神学院,这使得天主教在南方的得到了复兴,而新教却几乎绝迹。

图/QS世界大学排名前十的天主教鲁汶大学(比利时)


正是在经济、军事与宗教的多方面影响下,尼德兰的南北双方才分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治实体,相对于在1648年就成为独立国家的荷兰,比利时的独立要晚了整整200年。


参考文献:

1. (比)让·东特著 南京大学外文系法文翻译组译,比利时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2. 陈钦庄,孔陈焱,陈飞雁著,基督教简史 (修订本),人民出版社


历史研习社

尼德兰地区包括今天的荷兰和比利时两国,指的是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在中世纪时,经济比较发达,属于法兰克人王国,是外国王侯。16世纪时,由于封建婚姻继承关系,成为西班牙的属地。当时的尼德兰人口众多,工商业繁荣,城市繁多,有城市之国的美称。当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尼德兰时,受到了尼德兰城乡民众的热烈欢迎。卡尔文教和路德派宗教等新教的力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西班牙封建统治的势力。16世纪60年代开始,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进入高涨阶段。为此,西班牙的统治者采取了专制手段,武力镇压,几度发生流血事件。1566年,尼德兰许多城市爆发破坏圣像运动。西班牙的统治者更是疯狂镇压,大肆捕杀起义者,甚至将未参加起义的人也以不起来反对异端的罪名杀害。

尼德兰的人民也开始组成武装起义队伍,号称“森林乞丐”和“海上乞丐”的游击队水陆并进,沉重打击了西班牙的统治。1572年,一支海上游击队攻占了西兰岛上的布里尔城,这成为了各地大规模起义的信号。同年7月,奥兰治的威廉在北方各省会议上被推选为总督,统率各省联军,北方宣布独立。

北方独立之后,各省起义军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莱登保卫战、布鲁塞尔起义、根特起义等相继发生。南方的城市也爆发了起义,但西班牙对南方控制极严,一些市民上层和贵族有妥协倾向。南北出现分歧。1581年,北方各省宣布成立联省共和国,正式建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而南部的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又被西班牙军队占领。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所灭,荷兰共和国的胜利大局已定。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12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而它和天主教国正式承认荷兰是在三十年战争之后了。随着哈布斯堡家族的衰落,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原南部各省和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1830年南部脱离尼德兰独立,成立比利时王国。


国家人文历史

题目说的尼德兰分裂成两个国家应该指的是1830年比利时独立,因为1815年《维也纳条约》将原奥属尼德兰(法国大革命时期此地被法国吞并占领长达20年之久)划归荷兰,同时荷兰国王兼任卢森堡大公。荷比卢三国统一在一个国王的统治下。当时荷兰的正式国号就是尼德兰王国。所以1830年比利时独立,标志着统一的尼德兰出现了荷兰和比利时两个国家(荷兰国王仍然担任卢森堡大公,因此卢森堡并未独立)

为何比利时不愿和荷兰统一呢?

首先,荷兰比利时统一本来就是维也纳会议基于大国博弈的特意安排,并非比利时人民的意愿。我们都知道,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防范法国的东山再起,因此法国的邻国领土都扩大了。比如普鲁士获得了莱茵兰和威斯特伐利亚地区,比利时则被划入荷兰而非还给1789年的所有者奥地利。

下图为1815年英国讽刺漫画,用婚礼来形容比利时和荷兰的统一,但主持婚礼的神父(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参加婚礼的宾客(当时英普俄奥首脑)说明这个婚礼就是国际政治的交易

这项安排符合列强利益,但从比利时人的视角看来却存在很大问题

1,比利时在法国统治下,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是欧陆最发达的工业区,但荷兰一向以商业见长,在19世纪,比利时需要为工业寻找外销市场,荷兰则支持重商主义以利好商业,对工业不利,双方矛盾尖锐。

2,比利时人口多于荷兰,但荷兰王室为了保证荷兰在统一尼德兰王国的优势,拒绝在尼德兰国会里按人口比例给比利时人代表权。而且尼德兰王国军政高层人士都由荷兰人担任。

3.比利时语言和宗教上和荷兰不同,导致国家凝聚力不强。比如比利时通行法语,而荷兰则希望在全国推行荷兰语。荷兰大多为新教徒,比利时则是天主教徒占优势。统一的尼德兰规定,只有懂荷兰语才可以担任公务员,引起比利时法语人口的不满。

总之,因为经济利益,政治代表权,宗教语言的差异以及比利时在尼德兰王国中的政治弱势地位,导致比利时人越来越倾向于从荷兰独立,建立独立国家。

这个动议得到了法国的支持。法国当然希望肢解尼德兰,因为这个国家的设立就是制衡法国的霸权。

1830年比利时爆发革命,成立比利时王国。尼德兰从此分裂成两个国家(此时卢森堡和荷兰仍为共主联邦,但因为比利时独立,领土不再相连,完全独立也是早晚的事情)


昭杨

原本就不是一个国家,都是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查理五世生于根特(现比利时)所以尼德兰与帝国关系很好。

查理五世死后,儿子菲利普二世接西班牙国王,对尼德兰政策近乎压榨,所以引发尼德兰独立运动,但尼德兰南北本就有天主教和新教(加尔文派)之分。经过了短期的联合后,1830年,信仰天主教的南部还是分了出去,就是比利时。北方七省就是现在的荷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