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的發展歷程如何?

兵志點讀

圖注: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

殲轟7“飛豹”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自行研製的一款主要用於戰役縱深、對地、對海攻擊的多用途殲擊轟炸機。

20世紀70年代,西沙海戰爆發,我國雖然在西沙海戰中取得了勝利,但卻暴露出一個問題,即空軍對海支援攻擊力量薄弱,當時我國裝備的殲擊機基本沒有對海攻擊能力。因而,我國決定研製一款可用於對地、對海攻擊的多用途戰機,殲轟7項目成立。歷經多年波折和研製,殲轟7最終於1988年完成首飛,1992年正式服役。

殲轟7在當時,採用了諸多先進的技術,航電系統方面,採用“神鷹”平板縫隙脈衝多普勒雷達,對地對海效能顯著;機動性方面,最初採用英國的Mk202發動機,後改為2臺國產渦扇-9加力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加力推力10噸,該機最大起飛重量約34噸,作戰半徑1650千米,約是轟5的兩倍;武器系統方面,其首次採用了以數據總線為核心的作戰系統,有六個武器外掛點,最大外掛重量大於10000千克。

殲轟7服役後,立即成為我國空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現在,其已然是我國空軍的主力,仍在繼續發展。目前,殲轟7已經衍生出殲轟7A和殲轟7最新改進型(網上稱其為殲轟7B)兩個型號。其中,殲轟7A在機體結構、航電系統方面進行了大幅改進。機體方面,殲轟7A進行了結構減重和結構調整,增加了大量機載任務設備,空重基本不變,但機內燃油增加了1噸以上,外掛能力可達8-9噸;其雷達採用了“神鷹”改進型雷達,重點強化了對地對海功能,對空能力變化不大,並改用了新型綜合航電系統,自動化綜合化程度較高。

殲轟7B則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改進。航電系統上,其採用了航空工業雷電所新研製的低成本氣冷有源相控陣雷達,對空功能明顯改善,對地對海功能更完善,該機綜合航電系統已達到三代半戰鬥機水平。同時,該機還安裝了大型被動定位電子設備,可以遠距離探測強敵航母編隊的電磁信號並定位,然後發射遠距離攻擊武器進行打擊;發動機則採用秦嶺改進型,發動機推重比超過6.1;另外,其外掛能力突破10噸,可發射的導彈武器種類更加豐富和先進。

殲轟7B的整體性能,並不輸於目前世界其他國家的殲擊轟炸機。


兵工科技

△解放軍海空軍的“飛豹”機隊,可以攜帶各類精確制導武器,打擊各類陸地、海上目標

1975年11月,空軍呈報了對新機的技戰術要求;1976年3月,海軍也提交了自己的要求。之後,國防科工委決定研製一個機型分別滿足空軍和海軍的需求。當時,參與競爭招標的主要有瀋陽飛機制造廠、南昌飛機制造廠和西安飛機制造廠。

沈飛提出的方案為殲8的改進型號,主要由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這一方案雖然技術難度相對較小,但是載彈量距離要求指標相差很多,沒能中標。不過,這個原本被稱為“殲轟8”的設想方案卻最終成了殲8Ⅱ的研製起點。南飛提出的方案是強6,是三個方案中技術難度最大、最為激進的一個——懸臂式高可變翼設計、機腹進氣、裝備一臺渦扇6大推力發動機。

而這個方案最後下馬,也正是緣於此。當然,作為一型攻擊機,強6即便載彈量能夠滿足要求,在航程和作戰半徑等指標上也無法得到軍方的青睞。西飛提出的方案是一型採用較為傳統氣動佈局的前線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殲擊轟炸機,其無論是在技術難度還是性能指標上,均比前兩個方案顯得更為穩健、成熟。因此,西飛的方案最終中標。值得注意的是,西飛的中標方案已經從最初純粹的超音速戰術轟炸機演變為具有一定自衛能力的戰鬥轟炸機,其定位近似於蘇-24。

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西飛在殲轟7的研製上經歷了無數波折。首先,在確立了先研製串列雙座型的方針後,並列雙座型的研發事實上等於被放棄了,空軍以此為由退出。而且當時西方與我國關係改善後,表示願意出售先進的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與殲轟7相比更為成熟、更為先進的“狂風”戰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空軍對於殲轟7的態度。其次,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軍費開支銳減,國防工業企業經營困難,殲轟7的研製進度被迫放緩。另外,殲轟7的配套發動機——渦扇9研發進度也一度陷入困境。

但無論如何,殲轟7項目還是堅持下來,於1983年進入全面詳細設計階段;1988年首批4架原型機總裝完成,還在當年的北京國際防衛展上首次展出模型;1992年,殲轟7預批量生產型服役;1994年1月,殲轟7正式定型投產,並在4年後的珠海航展上一飛沖天。

△如今的“飛豹”能執行的任務更加多樣化,圖為其掛載電子戰吊艙


貞觀防務

歷程還是艱難的,而且個人感覺,飛豹是仿自鬼怪的,當然這是個人感覺,尤其發動機,渦扇9就是仿製鬼怪的斯貝,什麼型號記不住了,一仿就是30年,算是能用吧,記住,這是英國鬼子手把手的教,發動機拖累了飛豹。

70年代末,中蘇關係惡化,中美開始進去蜜月期,當時軍方提出要一款殲轟機,當時那個什麼幾機部的什麼討論,交給西飛(好像603),海軍和空軍又爭論,各自的要求不同,是不是仿鬼怪的,個人不敢亂說,但有一點,飛機的外形氣動佈局什麼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不是什麼難事,尤其,中國有風洞啊,但說一萬遍還是發動機,仿製了30年,渦扇9成了,當然前期買了很多斯貝,什麼型號記不住,應該說服役即落後,但對中國的飛機研製還是有著非常大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到九十年代,94年吧,飛豹裝備海軍,空軍嫌棄不要,應該說是海軍救了飛豹,後來又換新的多普勒雷達,再改,發展出A型,性能還是不錯的,和蘇30有得一拼,再後來空軍也開始要了,發展出中國的飛豹家族。

說了一些,不知道對不對,自己都不知道寫了些什麼,看看就好不必當真。


楊濟宇69439416

殲轟-7的研製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是西飛廠與603所聯合研製的。1973年開始研製1988年首飛,研製背景就是我國缺乏比較給力的空中對地支援戰機,這其中在西沙海戰中表現比較明顯。此後由於我國和西方關係逐漸改善,所以在殲轟-7研製過程中,我國得到了英制斯貝MK202發動機,這款優秀的發動機也奠定了殲轟-7良好的飛行性能。不過當年我國經濟實力較弱,所以殲轟-7的研製進度相對緩慢。通過1982年英阿之戰,我們認識到殲轟-7的重要作用,此後殲轟-7的進度才逐漸加快,至1988年殲轟-7完成首飛。此後我國在英制斯貝MK202發動機的基礎上完成了仿製,研發了國產秦嶺發動機,並在殲轟-7的基礎上有改進研發了殲轟-7A和殲轟-7B。

從設計上看,殲轟-7首次接納了一部分西方戰機的設計思想,對戰機整體的航電、雷達、導航等方面還是設計的相對不錯的。要知道當年我們除了殲轟-7就只剩下蘇-30MKK了,但是我們的蘇-30MKK數量很有限,所以大部分的巡邏執勤任務都由殲轟-7來完成。由於殲轟-7航程遠,作戰半徑達到1600公里,所以滯空時間長,戰術性能較為優異(主要是性價比高),畢竟周邊國家拿F-15這樣的戰機和殲轟-7一起在空中消耗飛行壽命是十分不划算的。

至2003年,我國開始有機會有步驟的對殲轟-7的電子系統進行改進,改進型的殲轟-7A被稱為國內電子設備最好、最先進的戰機,空軍對殲轟-7A十分喜歡,大量換裝。主要還是因為殲轟-7A是國產的,很多國產最新的新式武器都可以在殲轟-7A上使用,而蘇-30MKK則無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