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金庸武侠小说里,魔教往往比正派人士更加光明磊落?

推你一把

因为光明磊落,本就是黑道对自己的要求。

《笑傲江湖》故事之初,一群五岳剑派的大佬在刘正风家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江湖上最有名气的采花贼万里独行侠田伯光,挟持了恒山派一个女尼姑仪琳。没曾想还没开始动手采花,田伯光就被令狐冲盯上了,于是在一个山洞里,令狐冲自称自己是“劳德诺”,从此开展了解救仪琳之旅。

当恒山派的定逸师太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大怒,一掌差点拍碎了桌子,表示令狐冲是一个登徒浪子,抓住他必须要把他碎尸万段的时候,刘正风开口表示:

由于当时天黑什么都看不清楚,所以如果令狐冲自己解救仪琳,孤男寡女极容易惹人非议,但劳德诺一个老崽子,年龄长相都是仪琳爷爷级别的,就算日后江湖中人说起这个事情来,仪琳的名声也不会受损。所以刘正风对令狐冲的智谋,还是非常赞许的。

当然,随着令狐冲的误解被不断的消除,令狐冲终于成为了一个正派人士。

但不论如何,令狐冲这个好人,当的实在是太难了。

首先当好人,自己光明磊落是完全不够的,换句话说,好人真正遵循的标准,其实是“别人的标准”,但是由于好人实在是太蠢,连定逸师太都不能做到兼听则明,指望一般人,如何能等到事件水落石出之后再做判断?

所以当冲虚道长对令狐冲说:“我派人暗中查访,你并没有什么劣迹”的时候,令狐冲直接拜倒在冲虚的石榴裙下了。

其次是当好人,其实需要受到很多约束。

还是在"营救仪琳“的故事里,令狐冲明明武功不如田伯光,营救田伯光是需要依靠极大的智谋、勇气,甚至被田伯光砍了几十刀,几乎是拼死才能完成的举动。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你令狐冲就是不能喝田伯光在一起喝酒,不能说”一遇尼姑,逢赌必输“这样的话。

”你为什么不把田伯光一刀劈了?“

废话,令狐冲当时要是有不戒和尚的功力,田伯光早就不能祸害姑娘了。

所以我们看到,令狐冲完全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但就是因为各种好人的标准制约,然后各种被诋毁,各种被误会。而这种误会基本上在成人世界里是不可调和的。毕竟别人在要求你是好人的同时,还需要完成自己的利益。

所以定逸师太根本不是不想让令狐冲救仪琳,而是希望令狐冲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营救仪琳。如此做好人,当然困难了。而魔教没了这些卵规则的束缚,做起好事来更加得心应手,自然就会显得更加光明磊落。


酒骑风

因为正派人士的光明磊落,实在是太难了。

武侠世界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正邪的对立的江湖中人。江湖之外的人,也就是普通人,是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的。无论正派人士还是魔教之人,都不是普通人。正派的不普通,在于正派往往是道义的化身,担着维护世界和平,造福全人类的责任。


作为道义化身的正派,有着比普通人更高的责任和理想,自然也就有着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约束。换言之,正派人士,得是世间的道德楷模。你得比一般人更勇敢,更讲义气。正派间有一种彼此默契的评判标准,形成一种有着极强约束力的评判体系。


正道联盟的这种评判体系,以整个正道的力量作为其约束力的保障。一旦违反了这种评判体系的标准,后果是很严重的。会遭到整个正派的谴责,身败名裂。如果门派包庇,武当派这么大的门派,张三丰这么大的名声,还不是被江湖中各大派围逼,要张翠山说出谢逊下落。当然,这次错不在武当,所以武当也能理直气壮的护着张翠山。后来宋青书犯下大错,张三丰也是亲手了结了他。


门派自己出来清理门户,要么严厉惩处,终身监禁。要么废掉武功,逐出师门。这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

正派人士有着极高的道德约束,而违反这种正道评判体系后果极为严重。这种情形,必然导致虚伪。人人都讲仁义道德,都伟大崇高,都是大侠。可是,人人不计私利,胸怀天下;不求私欲,舍己为人。这可能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作为一个正派人士,你敢表达自己的私欲吗?


没有人敢。因为没人能承受后果。宋青书一开始不过是到女宿舍偷看了一下洗澡。相比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这不算什么大错。长久正派的道德压抑,看到美女欲望冲动。正确的教育引导,也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可宋青书和莫声谷都认为这是天大的事,甚至到了「门户有变」的地步了。


对宋青书而言,这件事抖出去,他整个人就完了。不会再有做武当掌门的机会,而且还要接受门派的严厉惩罚,很可能这辈子都不能下武当山。在江湖中他也身败名裂,之前的潇洒少侠人设轰然倒塌。人人说起宋青书,都说是个禽兽不如的东西。


所以江湖中正派人士,所作所为大可以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可万万不能这么说。以这么说就完了。一定得说这是为了世界和平,江湖正义。

正派的这种虚伪,实在是迫不得已。正派天然就具有比常人高的道德约束,这种约束是无法摆脱的。而违反这些约束的后果是整个人的废掉。而作为一个人,又不是神,实际上无法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所以只好打着正义的幌子行私利之事了。


正派人士违反了正道的道德,那身败名裂,人人唾骂。可是宋青书会害怕去女宿舍偷看女孩子洗澡被爆出来。田伯光就不怕。他本来就是个坏蛋了,就没有什么好的名声。你说他是臭名昭著的采花贼,他还洋洋得意呢。


岳不群满怀野心,也得装成「君子」,明明想一统江湖,非说成为了正义,生怕别人说他是野心家。任我行就不装,他就是野心家,他无所谓。


邪派人士,作为坏蛋,本来就没有什么道义上的名声了,所以也就不需要装的服从某种道义约束。人们会愤怒说没想到你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宋青书居然做出这种事,岳不群居然做出这种事。可换成田伯光,任我行呢,人们会说,他们是邪派嘛,做那些事也正常。正派人士不虚伪,会失去一切,魔教人士不虚伪,什么都不会失去。


这就是武侠小说中,魔教往往比正派人士更加光明磊落的原因。


因此,正派人中光明磊落的人,比邪派光明磊落的人,尤其难得,尤其值得尊敬。


孙虚白

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想过自己是魔教啊,日月可是神教,明教的宗旨更是驱逐鞑虏,比崆峒派这些正派觉悟高多了!

读者有这种感觉,是由于金庸写“正人君子”虽然精彩,写“奇人怪人”更显笔力精湛。

当小说中只是一味好人在行侠,或恶人在使坏,未免活泼度不足。像初期“陈家洛”这样「规规矩矩的大侠」或是张召重这种「规规矩矩的坏人」就导致书剑很乏味。

善恶二元的世界,需要介于善与恶之间,不属「绝对的善」,也不属「绝对的恶」的「奇人」,来为小说增添缤纷的色彩。

从《射雕》开始,「亦正亦邪」的「奇人」黄药师开始在小说中佔有一席之地。

《神雕》之后,从《倚天》开始,言行趣味,处事只凭自己好恶,不再盲目信仰道德的奇人更是组成了团体。

这就是《倚天》中的明教,在明教中,风流倜傥的杨逍、情根深种的范遥、吸人血的韦一笑、文武全才的谢逊或扮老逃祸的黛绮丝,都因行事各有其「格」,各见精彩。

再之后《笑傲江湖》中与令狐冲相好的,都是这样的人:田伯光、向问天、平一指、祖千秋。

写及《鹿鼎》时,金庸终于一反自陈家洛到令狐冲「白道挂帅」的一贯风格,乾脆让「奇人」当家,小无赖韦小宝成了男主角。想来以韦小宝的性格,若在早先的作品中,顶多也只能是魔教中的小妖人,但到了《鹿鼎》,却成了份量远高于正统侠士陈近南的男主角。

从这个「奇人势增,正人势减」的有趣衍进,也可以探知金庸写作风格渐进改变的脉络。

其实无需有这样的疑问,都是清朝的人,你是愿意和韦小宝交朋友呢,还是愿意和陈家洛交朋友?


二狗扯读

魔教更光明磊落?

我想这是一个误会。

说到金庸小说里光明磊落的反派,我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万里独行田伯光。可人家田某独往独来,不是魔教中人啊,而且读到后来,也真不能再把田伯光当反派来看待。



细思起来,金庸小说里真正称得上魔教的无非是明教、日月教、神龙教这三大教派。逍遥派、血刀门或许可以算一个,但五毒教明显不算。

明教作为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宗教,金庸并没有诋毁它,相反还颇多赞誉之词。所以说明教在作者心目中根本不是什么魔教,更应该是圣教才对。因此这一个“魔教”排除不论。



日月教教众自视神教,他们的行事光明磊落吗?先不说东方不败夺取教主的阴谋,就是向问天利用令狐冲探梅庄搭救任我行,他隐瞒事情真相欺骗令狐冲能说是光明磊落吗?任我行是一代枭雄,心机算计深着呢,行事也不见得光明。只不过他的武功超群,还没有用得到鬼蜮伎俩而已。

说魔教比正教行事更光明,可能是受到了魔教十长老遭遇的刺激。不得不承认五岳剑派当年确实是用计赚死了十长老,可是那是生死存亡之争,不能力敌难道就不能智取吗?难道任人宰割才算高尚。果真如此,那就不是正教,而是佛教,而且是佛经里的佛教,西天上的佛教。



至于神龙教,似乎不必议论了,没有啥好鸟。血刀老祖就是一个恶棍,比起落花流水来,只不过是恶的光棍而已,无赖的彻底而已,也称不上光明正大。至于丁春秋更不用说了,背反师门的时候本来就是暗中下毒施黑手。更不要说和李秋水那种见不得人之事。其门下的阿紫受金庸小姨子情节的影响,有许多媚人之处,但本质却是整部《天龙八部》中最恶毒女。



所以说,魔教比正教更光明磊落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素衣山容瘦

强盗要抢你还需要隐藏什么么?



不是魔教就比正派人士更加光明磊落,而是他们压根儿无须隐藏。他们明摆着就是要抢你钱财,杀你家人。你说他们无理霸道,他们会哈哈大笑。说他们卑鄙无耻,他们会认为那是对他们的赞词。



就因为他们本身身处井底,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肮脏污秽之事,我们都会觉得那是在平常不过的事。如果做了半点丁点善事,反而像浪子回头,在读者心中顿时大放异彩。




拿《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来说,有哪个正派人士有他杀的人多?但是他对待令狐冲十分不错,甚至要传位给令狐冲。读者们顿时一个个都感激涕零,即便是有三分傲气的,也会觉得这任我行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醒醒吧兄弟!你不是令狐冲,任我行也不会传位给你。你不记得任我行无故屠你满门的事情了吗?




反观正派人士就不一样了。他们身处太阳之下,浑身都洒满暖阳。和魔教人士一样,他们做一百件好事,我们都会觉得那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为什么?因为他们是英雄啊!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啊!他们就应该如此!



但只要一旦我们心中的榜样,心中的英雄稍稍践踏了沼泽中的一点污泥,我便会掩鼻而逃,破口大骂,“你简直禽兽不如!你……你竟然去沾染污泥!”



《天龙八部》中的白世镜犯了多大罪过?不过是一时没有忍住,犯了色戒,于是便被天下英雄唾弃,读者鄙夷。可大家想想他面对是怎样的一个女人?连萧峰听到她说话都不禁感到脸红,讶异于世上竟有如此妩媚的女人。除此之外,他在丐帮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忠心丐帮几十年,人人为之敬仰。只因这一件事,他便从神坛跌入了泥粪当中。



生活中同样如此。好人做好事,我们不会觉得光明磊落,也不会心存感激,那是他们应该做的。坏人做坏事,奸淫掳掠,杀伤抢劫,那似乎也是他们应该做的。如果他们大笑承认,我们反而会觉得光明磊落,甚至还会产生敬意:那是一条好汉!



一旦行为被冠上“应该”这个词,歹徒应该行凶,侠客应该仗义,那么一切谈论都只是在油漆桶中互相涂抹。


狼牙峰老壮士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魔教的来源,第二个原因则是小说的技法。

第一,魔教是怎么来的?

金庸小说里被称为魔教的有两个:《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笑傲江湖》里的日月神教。

《倚天屠龙记》是元代的,《笑傲江湖》没有明确的年代,但一般认为是明朝的。日月=明,日月神教也有光明左使和光明右使。所以可以认为明教是日月神教的前身。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剿灭明教,也许明教因此改称日月神教也未可知。

那么明教是怎么来的呢?明教其实是波斯传来的摩尼教。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义所创的宗教,主张善与恶的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摩尼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明教,因为其教义崇尚光明。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人士对抗朝廷的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所以“摩尼教”的“摩”字被传成了“魔”字。

明教本就是崇尚光明的宗教,行事光明磊落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明教在传播中难免会吸收一些鸡鸣狗盗之辈,但总体还是好的。到了《笑傲江湖》时代,明教的理想已经被忘光了,日月神教真的成了魔教。

第二,金庸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读者一般会认为,名门正派弟子都是好的,魔教中人都是坏蛋,这是刻板印象。

如果作者这么写,小说就成了正邪大战,不会好看。因为这说明作家的思维没有跳出读者意料之外,读者没有惊喜,阅读没有挑战性。

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蜀山剑侠传》就是这么写的,很乏味。

所以作者要制造反差,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名门正派里有很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魔教中却有许多真性情的好汉。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发现真相的过程,可以带来乐趣。


梦露居士

金庸先生笔下极少有真正的坏人,真正的邪魔外道。这些所谓的魔教,只是形式古怪,不被名门正派所接受,所以是被他们称之为魔教的。

《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中的教众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也是以驱除鞑虏为己任。他们行事光明磊落,快意恩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像名门正派那般受条条框框束缚,他们敢爱敢恨。


而那些名门正派,主要是以传承和发扬自己的门派为己任,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名声。他们规矩甚多,束缚太多,这样一来行事就不能随心所欲,发生一些违背门规或有损名声的事时就会刻意遮盖,去做更多的错事来圆谎,让自己面子上过得去。他们做一件事,要顾虑的事情太多了,反而不能那么光明磊落了。总而言之就是过于迂腐死板。

再来说那些名门正派为何要叫明教,日月神教为魔教呢?主要是他们都是一群有信仰而聚在一起的人,明教有圣火,日月是神教。他们不同于一般的帮派。而且他们规矩少,管理松,虽然大多数人都是江湖义士,但也难免有些武林败类。而这些人做了坏事,他们也不屑于像名门正派那样遮遮掩掩,解释澄清什么的。他们只要问心无愧就行,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行我素。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被冠上“魔教”的称号。



品侠论江湖

里面正派人物就好比现在的体制单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每个门派也是。

而武林盟主这个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位置有只有一个,为了做老大肯定会用一些手段。每个门派有各自的规章制度,而整个江湖之中名门正派有那么多,所以人员也就复杂。你在体制内做事就要按着体制内的规矩来,天天都做同一件事。

你会不腻?腻了你会不会乱来?乱来了之后爽了,那怎么办?只能是自己找借口,所以名门正派很多伪君子。


而魔教就一个老大,而且没什么规律,做事就没什么压抑的了,所以比较光明磊落。


经典港味

整体与个人的区别。正派指的是以侠义自居武林正道,如少林,武当,丐帮,华山,峨眉等,武林之中维护正义除暴安良还得依靠他们,约束他们的是教义或门规。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门派众多门徒也多,自然就会出现一些伪君子和不肖之徒。而魔教的门规对教众个人行为约束较少,如果某个魔教之人并不是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只是性格孤僻行为怪异,行事反而恩怨分明,显得光明磊落,那自然会得到好感。但是这些仅仅都是个体,对整个江湖整个武林影响不大。就如同警察和黑社会,难免会有部分坏警察,但社会治安还是需要依靠警察来维护,不能因为有个别坏警察就否定整个警察阶层。同样,黑社会中肯定会有豪迈讲义气为朋友两勒插刀的好汉,但黑社会整体做事对社会不利,他们小到坑蒙拐骗偷、逼良为娼、收保护费、放高利贷,大到抢劫强奸杀人贩人口贩毒贩军火,总不能因为某个贩卖儿童的人贩子因为他是个孝顺父母的人就选择原谅,让他逃避法律制裁吧?金庸这样描述只是为了彰显人性的复杂,不能用简单的用好和坏去评价。维护正义依靠的是执行法律法规的职业,而不是依靠人性。


果子煎饼

所谓魔教,是所谓正派人士、朝廷称呼明教、日月神教这些行事乖张的教派,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教义是行善去恶,拯救世人,坚决对抗朝廷,和一般江湖门派梦寐以求的首先是称雄江湖、对朝廷主要是不合作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志趣、行为自然与一般江湖有异,明教教徒吃素,死时「裸葬」认为人赤条条的来,应该赤条条的去,行为异于常人,故被视之为「魔」。

跟明教相比,日月神教行事诡异,多造杀孽,倒是贴合魔教的称呼。

要说比正派人士更加光明磊落,倒也不然,明教倒还好些,比正派人士更加值得尊敬,可日月神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有时候为了突出正派人士中不正派的一面,需要用所谓反派人士去衬托,明教与各派均结下深仇,虽明教站在朝廷的对立面,但六大门派依旧要将其剿灭,而日月神教中人更是造下诸多杀孽,手段之狠毒,令人不齿,可是正派中不也有像岳不群、左冷禅、余沧海这样的无耻败类,比较下来,所谓正派也并非人人都是行得正、坐得直,不过是披上了正派外衣的邪派人士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