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解体的前兆

“华约”的形成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解体的前兆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冷战对峙状态。

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逐渐形成了北约组织。

为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1955年5月14日,苏、东德、波、阿、捷、匈、罗、保八国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关系紧张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做的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提出了批评,波兰、匈牙利等华约国的共产党体制面临了很大的危机。作为华约国之一,虽然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进入六十年代以后,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经济增长减缓问题、斯洛伐克的自治主张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改革运动。从60年代初开始,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虽然从1967年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但形势仍未好转。经济困难导致部分工人罢工。在政治方面,当时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兼共和国总统的诺沃托尼对经济改革和为50年代初政治冤案的受害者平反采取消极抵制态度,压制批评和民主,在党内外引起强烈不满。在民族关系方面,由于1960年制定的宪法取消了斯洛伐克的民族自治权,民族矛盾也进一步尖锐。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解体的前兆

面对社会矛盾的不断加重,捷共中央紧急召开了全体会议,会上选举了杜布切克作为新的第一书记。杜布切克上台后积极推动社会改革。

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 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

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埋下伏笔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解体的前兆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而且破坏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威信与团结。使其在后来的发展中严重受挫。在入侵事件发生后,来自共产主义世界的批评和抗议之声不断,除了极个别小国如圣马力诺、莱索托等,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都对苏联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从长远来看,由于苏联入侵打断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进程。阻碍了东欧各国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为日后东欧的巨变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