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亲子,八贤王赵德芳为何不继承皇位?

陈瑭

赵德芳的“八贤王”是戏曲中虚构的,实际上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活着的时候从来没被封过王,最大的职位也就是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23岁的赵德芳病逝,他的叔叔宋太宗赵光义追封他为楚王。至于赵德芳为什么没有继承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因为赵匡胤就没想过让儿子继位。

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一直是其心中的第一继承人,这从赵匡胤不听宰相赵普的劝阻,甚至于将赵普革职也要让赵光义担任开封尹、封晋王就能看出来。因为五代以来基本上就没有正式立太子的,“亲王爵位”加上“首都的府尹”就是皇储的标配,比如晋少帝石重贵,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都是“开封尹”,也就是说从973年开始赵光义就是以实际上的皇储身份在参与朝政,大权在握。而反观赵德芳根本是被他爹闲置了,身为赵匡胤的亲儿子根本没有任何实权,也没参与过朝政,凭什么继位。

赵匡胤会决定由自己的弟弟继位是由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公元960年宋朝立国到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宋朝还没有统一全国,南方、北方都有对手存在,特别是北方的大辽更是大敌,也就是说宋朝的基业还没有稳固,随时有倾覆的危险。而在五代时期,王朝第二代就被灭国、灭族的比比皆是,赵匡胤是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更替的人物,不可能不吸取之前的教训。因此为了宋朝的江山稳固,赵宋皇室的宗脉延续,让已经人到中年、证明了自己能力的赵光义继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赵匡胤自己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上位的,他篡位的本钱就是手中的军队和崇高的威望。虽然赵匡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于公元963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大将的兵权,但是短短10年时间是不够彻底消除这些宋朝开国大将在军中的影响的,凭赵匡胤自己儿子完全压不住这帮骄兵悍将。因此从小和赵匡胤一起南征北战打天下,在军中、朝中都很有威望的赵光义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赵光义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虽然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失败,但是确实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稳定了新生的大宋江山,让北宋享国167年。


当狗容易做人难

宋太祖赵匡胤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岁,当时他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长子德昭当时25岁,次子德芳当时十七岁。但直到宋太祖死时,两个儿子还都没有封王,反而是太祖的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光美都已封王。

因为太祖是突然暴崩而亡,而且当时才五十岁,应该是事先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结果,所以生前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看出来想以谁为接班人。这种情况下,太祖突然撒手人寰,就给了其他人发挥的空间。

率先发挥的是当时的皇后宋皇后。正常来说,既然太祖没有立储,那么当然应该按照嫡长子的习惯,长子德昭的排序在前面。但得到太祖死讯之后,宋皇后的第一反应是,让太监王继恩出宫,去找太祖的小儿子德芳入宫,也就是要让德芳继位,把德昭晾在一边。

宋皇后为什么这么干呢?因为当时她也才只有24岁,比德昭还小一岁。所以,如果德昭继位当皇帝,她可能会觉得自己一方面是比较尴尬,另一方面则是不利于她干预朝政。德芳年龄比她小,如果当皇帝,她当皇太后,就没那么尴尬了,她也可以保持一定的干预朝政的空间。

但是王继恩出了宫之后,并没有按照宋皇后的命令去找德芳入宫,而是直接去了晋王府,找来了太祖的弟弟晋王光义。为什么呢?因为晋王早就在为夺嫡做准备了,当然要收买一些关键的人,王继恩就是被收买的对象之一。

所以,晋王一入宫,宋皇后就知道完了。晋王能这么快入宫,比德昭和德芳都更早入宫,只能说明他的势力在宫中已经很大了,太祖和宋皇后事先完全没用察觉,也没有做任何预防。当然,反过来说,也可以手是太祖仁厚,完全没想到自己的亲弟弟会有这种想法。

正常情况下,即便是晋王先入宫,宋皇后也应该装作镇定的样子,先和他斗争一下,比如马上再派人找来宰相等重要的大臣,一起商量一下应该立德昭还是德芳为帝。但宋皇后连这个反应都没有,就直接缴枪投降了。

晋王继位之后,是为太宗。过了几年,雍熙北伐失败,德昭随军前往,宋军大乱,找不到太宗了,军中有人想立德昭为主。回到汴梁,德昭进言说,虽然北伐失利,但是还是攻下了太原,灭了北汉,这个功还是应该赏的。太宗大怒说:“待汝自为之!”德昭惊惧,回家就自杀了,时年仅二十八岁。后来经过屡次追赠,被追封为秦王。

德芳也就是后来在包公案、杨家将等演义小说里经常出现的八贤王,实际上在太宗登基六年后就病逝了,时年只有二十三岁,只比德昭多活了两年,但死的时候年龄还没有德昭大。同样是经过屡次追赠,德芳才被追封为燕王。

太祖相对而言比较仁厚,在民间的形象更好,太宗的形象就比较糟糕一些。所以,太宗继位之后,民间传言中对德昭和德芳比较同情,以至于有了所谓的贺后骂殿的传说,德芳也因此而被封为八贤王。而且,因为德芳是宋皇后确认的继承人,所以很多传说就被附会到了德芳头上,而德昭作为长子,反而没在民间留下什么传说。

北宋末年,金军南下,东京汴梁的太宗一系宗室全部被俘,只有徽宗不太待见的九儿子高宗逃了出来,跑到杭州,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建立了南宋,延续了赵氏国祚。但高宗仅有的一个儿子早早夭折,没有了儿子,最后从宗室中选择继嗣。

当时奉高宗之命到民间选择继嗣的是德昭的后人,但选出来最后登基为帝的孝宗,却出自德芳一系。南宋的皇室基本上就在太宗一系后人中,但实际上全部出自德芳一系,还是没有德昭一系什么事。

民间传说自然有许多附会之说,但绝大多数也是有点来由的,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德芳的八贤王虽然不是从太宗手中争来的,但是南宋如果从1127年高宗登基算起,到元朝攻入临安灭亡南宋的1276年为止,南宋国祚总共150年,除了宋高宗的35年,其余的115年全部在太祖一系。也就是说,南宋接近八成的时间确实是德芳一系在当皇帝,所以八贤王的说法也就不奇怪了。


萧武

~第三只眼读金庸,第六感弹武侠,喜欢就关注哦~

他叔叔抢了位置啊,即使不抢,也轮不到他,他还有个比他大八岁的哥哥赵德昭,他没有机会。历史上,他也不是八贤王,他都没做过王爷,只是被叔叔封了个节度使头衔。

宋朝宗室子弟,亲王以外,就没有爵位了。他们老爸赵匡胤死时,两兄弟都没封王。

赵匡胤突然死亡前,除了北方的北汉之外,已经形式上,全部统一中原文化核心区。公元976年一个夜晚,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老爸死的时候,赵德昭已经25了。赵德芳,也17了。但是,赵匡胤生前,并没有册封太子。

为什么没有封太子?这里面,很有文章。主要就是赵光义集团崛起,野心昭然若揭,导致赵匡胤不敢随便册封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最大麻烦。没有太子,合法的继承人,就没有定下来。他们两兄弟的叔叔,赵光义,就可以乘机上台。

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首要支持者,杯酒释兵权后,大多数前朝高级将领,都已经辞职当地主老爷去了。只有武将赵光义,文官赵普等人还在。

赵光义得到重用,担任帝都开封府市长以后,就开始打造自己的人脉实力,后来统领禁军,又发展巩固了军中势力,进封为晋王,权势地位更是在宰相之上。

而这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还没有封亲王。

在赵匡胤死前,他已意识到,这个弟弟,已经羽翼丰满,难以节制,成为儿子继位后的巨大隐患。所以,开始逐渐打压。

但是此时他发现,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经过十多年的培育,赵光义的势力,已经操控了大半个朝廷和军队。

譬如,开封地势开阔,周边无险可守,不利于防守,赵匡胤就想迁都了。一是为了国防,二,也是为了脱离赵光义的地盘。开封早已经是赵光义的天下了,达官贵人,将军勋贵,都住在开封,早已被赵光义公关的差不多了。

赵光义也不是傻子,这摆明就是想动我啊。于是赵匡胤提出这个想法,就被赵光义联合一帮大臣,给压了下去。

然后,赵光义迅速先下手了。

这就是“烛光斧影”的故事。赵光义一定是嗅到了危险的信号,所以只好弄死了自己的大哥。然后第二天,他就上位了。

按道理讲,即位的应该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但是这做叔叔的,却很顺利的就上位了,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争议,没有大波折。可见赵光义蓄谋已久,势力强大,只要赵匡胤一死,天下就在他的掌控之中。

为了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赵光义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即位后,叔叔还假装仁慈,给俩侄子,大的封了个郡王,小的封了个节度使啥的。但是赵德昭3年后,就被迫自杀了,时年28岁。赵德芳在5年后,也死了,时年23岁。

侄子25岁,老爹可是开国国君,都这么大了,还被叔叔和平夺了皇位,太憋屈了,千古唯一啊。

(我是三生有画一书生,第三只眼读金庸,第六感弹武侠,喜欢就关注哦!)


三生有画

不是赵德芳不想继承皇位,而是中间被自己的叔叔赵光义“截胡”了,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之后,此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是与自己相濡以沫7年的开宝皇后宋氏,暴毙当晚开宝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不过在这个途中却出现了偏差。

王继恩出宫之后并没有按照开宝皇后的指示宣召秦王赵德芳进宫,而是直接去找了赵光义,然后赵光义得到消息后直接进宫,赵光义的到来对无权无势的开宝皇后而言,只能承认这个既定事实,赵德芳失去先机自然也就与皇位失之交臂。

事情转折的关键就在于年富力强的赵匡胤突然暴毙,也许他临终前给开宝皇后口头说了立赵德芳为太子的话,但因死的仓促没来得及写下诏书,口说无凭,这才有了开宝皇后急令王继恩宣召赵德芳入宫的话,可惜王继恩不靠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本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正史与演义;二,皇位继承的顺位。

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德秀(滕王),次子德昭(武功郡王),三子德林(幼年夭折),四子德芳(也就是后来小说演义戏剧中大名鼎鼎的八贤王。)

次子德昭文治武功均象太祖,颇为太祖喜爱和欣赏,被当做继承人在培养。

皇位继承,一般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明朝万历帝为争国本与群臣斗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屈从了群臣。可是这一继承制度的严肃和难以改变性。

当然历史上也有个案一一叫兄终弟及。最没有争议的是明天启帝生前传位于其弟一一崇祯皇帝。最有争议的宋太宗赵光义。"弑兄篡位,烛影斧声"至今流传不断,真假难辨。。

正史记载,5O岁的太祖半夜在宫中突发重病,急命奉旨太监召德昭、皇后来嘱托后事。未料这个太监直奔晋王府,让赵光义疾马进宫,然后才慢悠悠去通知皇后母子。

待天刚放亮,母子赶到朝堂时,太祖早已咽气,群臣肃立两旁,赵光义象他哥哥当年一样,己黄袍加身。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屈从。此时的太宗还大度地安抚"同保富贵,同保富贵。"这里面是有问题的。

接下来发生的事也可看出端倪,太宗登基,威胁其皇位的还有其弟赵廷美、太祖长子德秀、次子德昭、四子德芳。在很短时间内,前三位均莫名死去,仅剩的赵德芳年仅23岁,在德昭死的一年后,一次向太宗禀报事宜,太宗狠狠地甩下一句话"等你自已当了皇帝再说吧。",这对天性胆小、懦弱常感朝不保夕的赵德芳来说是重重的一击,他应是在惊恐中被吓死的。

朝中的议论对太宗很不利,此时老臣赵普拿出了一样东西一一《金匮之盟》



说是杜太后生前召太祖、太宗、赵普三人,由赵普执笔写的秘约,鉴于后周主少国疑、赵宋能轻易取代的教训,宋主应是成年之君,太祖传位光义,光义再传太祖长子,以保大宋江山永固!

当时为何不拿出来,可信度存疑。

赵德芳与皇位继承扯不上关系。但他的六世嫡孙却成了南宋孝宗皇帝。后来南宋的皇室均是他嫡亲子孙。


晚亭与落霞同晖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赵德芳之所以不能继承皇位,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不应该,一个是不赶趟。

不应该

北宋版图

首先,中国传统的、合法的皇位继承方式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赵德芳作为赵匡胤的次子(实际上是第四子,除了二哥赵德昭外,另外两个兄长都早亡),如果说赵匡胤真的打算传位给儿子的话,也轮不到赵德芳。

宋太祖赵匡胤

其次,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金匮之盟”应该是确有其事,只不过后来被赵光义从三传篡改成了两传,按他的意思,杜太后当年规定的是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然后没有了,但即便是按照三传说,也是赵光义将来传位给赵廷美,随后是赵德昭,而不是赵德芳。

身为太祖次子的赵德芳,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继承皇位。那么他有没有机会呢?有!而且几乎就要成功了,但是可惜的是他没赶上趟。

不赶趟

宋太宗赵光义

“斧声烛影”之事的真伪一直没有定论,但之所以有很多人确信其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三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先后离奇身亡,太祖驾崩当晚很有可能在场的宋皇后也终生(乃至死后)遭到不公平待遇。其实要不要传位给弟弟赵廷美,赵光义是有决定权的,但是要不要传给侄子,赵光义却很难左右。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赵光义北伐之时曾因惨败而失联,大臣们曾经私下准备拥立赵德昭,赵德昭最终也因此事而自杀身亡。

司马光

赵德昭有没有称帝的念想我们无从得知,但赵德芳却真的险些成为宋朝第二任皇帝——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写到,开宝九年十月十日,太祖驾崩当晚,宋皇后曾经让太监王继恩火速请与她比较亲近的赵德芳入宫,而王继恩却直奔赵光义家门。当王继恩回到宫中时,焦急的宋皇后问了一句:“德芳来耶”,扭头却看见王继恩身后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

当晚宋皇后欲召赵德芳入宫即位而不成,就注定了宋皇后和赵德芳的人生悲剧。唉,当时万事俱备,就是没赶趟啊!


国史通论

试问芸芸众生中哪个人不想当皇帝?赵德芳也是人,而且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可以说他是最接近皇位的人,也是和皇帝血缘最近的人,他比谁都愿意继承这个皇位。

可是,他的叔叔赵光义一直对这个皇位虎视眈眈。赵光义是赵德芳继承皇位的最大阻碍,这个原因还是赵匡胤导致的。

原因是赵匡胤生前没有确立太子,太子不确定。这就会引起大家的猜测,赵匡胤是怎么想的?

他是想把皇位传给弟弟,还是传给儿子?

在当时看来,无论是赵匡胤的弟弟还是赵匡胤的儿子,都有可能是皇位的继承人。

我们先分析赵匡胤为什么不立太子?

赵匡胤死的时候,也就是五十岁。可以确定他的身体很好,他自认为不出意外的话,自己还可以多活很多年,至于立不立太子还可以向后推移。

在一个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的势力在都城已经很大了,大到连他都难以撼动的地步。他不想因为过早的确立太子来激化兄弟之间的矛盾。

他想把赵光义这边的势力给消除掉,但是这个是需要时间的,并非朝夕就能办到的事。

可惜的是他还没有等到那一天,他就提前死去了。

他死的前一天晚上是和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撸串,两个人喝到深夜。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就驾崩了。

赵匡胤死的太蹊跷了,昨天还是一个能说会跳的健康人,一夜之间就变为了一尊尸体。

这真的是让人很费解的一件事,为什么没有什么缘由,就是喝了一顿酒赵匡胤就一命呜呼了呢?

在赵匡胤死后,皇后是想让太监通知赵德芳赶紧进宫继承皇位的,可是,这个太监早就被赵光义收买了,他没有去叫赵德芳,而是把赵光义叫了进来。

在赵匡胤没有立太子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皇帝没有定下接班人来。这时候谁先到达皇宫,谁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赵光义就这样当上了皇帝,赵德芳和皇位来了一次完美错过。

据说赵光义在和赵匡胤喝酒之前,御医和赵光义经常有往来。至于御医和赵光义勾搭在一起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在回想赵匡胤是如何死的?死后的赵匡胤尸体上没有任何伤痕。他肯定不是和弟弟搏斗而死的。在联想医生,赵匡胤的死可能和毒有关,也许他是使用了带毒的食物,一命呜呼的。

毕竟赵光义能把皇帝身边的太监收买了,也很有可能把御医给收买了。当然这也是推测而已。


汉史趣闻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经过太宗几年时间有意的运作,皇位的传承早已如愿以偿得到了太宗一脉。赵德芳虽然是赵匡胤第四子,但所谓的“八贤王”赵德芳即位的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赵匡胤崛起于五代十国乱世,深知乱世主少国疑、改朝换代的频繁,尤其是他本人就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军事政变手段,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皇位。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正是有鉴于此,才在去世前叮嘱赵匡胤制定“金匮之盟”,交代宋室的皇位继承顺序问题。按照杜太后的设计,皇位由赵匡胤先传至弟弟赵光义、赵廷美手中,再由赵廷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学术界多支持“光义——廷美——德昭”三传论,从这个观点上看,根本不存在赵德芳即位的可能性。假使金匮之盟的内容中帝位是在“光义——廷美——德昭——德芳”的顺位中传承,在赵光义的干涉下,赵德芳也几无可能即位。

从历史记载来看,赵光义即位后一开始封赵廷美为开封府尹(赵光义即位前就是开封府尹,廷美继任开封府尹相当于赵光义承认了他皇储的地位),公开称徳昭是皇子(等于第二皇位顺位人),这一系列动作明面上赵光义是在按照“金匮之盟”做皇位继承安排部署。但接下去的事态发展,看起来更像是赵光义在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剪除廷美、德昭。

公元979年,在北伐契丹辽国的战争中,宋军阵营一度发生混乱皇帝赵光义不知去向,情急之下军中将领拥立赵德昭即皇帝位,等到事态稳定赵光义出现后此事又作罢,这件事搞得赵光义十分郁闷,当赵德昭为北伐将士请赏时,赵光义生气得讲:“等你当了皇帝再由你自己来赏吧”,听了这话的赵德昭惊惧交加自杀而亡;公元982年,赵光义借机罢免了赵廷美开封府尹的职务,改为西京留守,后又贬为涪陵县公,两年后廷美忧愤吐血而死。至此,赵德昭、赵廷美两位皇储都死在了太宗前头。而问题的主角“八贤王”赵德芳在历史记载中,早已在公元981年23岁的年纪就染病去世,根本不存在太宗死后继位的讨论。

公元995年,宋太宗第三子赵恒被策立为太子,正式宣告北宋皇统在太宗一脉传承。直到靖康之变太宗后人被金人掳掠北上,带兵在外的赵构继位称帝,苗刘兵变时赵构的独子在惊吓中死去,血脉断绝的太宗一系不得已在民间寻找太祖后人立为皇嗣,宋孝宗因此才得以继位。


竹山的清溪涧

“八贤王”赵德芳是赵匡胤第四子,赵匡胤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逝,二子德昭,四子才是德芳。因皇位而被封为“八贤王”的只是《杨家将》等小说家言。其根据应该是《宋史》所载的宋皇后在赵匡胤死后,立刻命太监传召赵德芳一事。


其继位之事,也牵涉到历史上有名的无头公案“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据说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哥俩在宫内饮宴,起了争执,不一会内侍在外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做,好做”。赵光义离开后,当晚太祖驾崩。(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赵匡胤皇后闻报大哭不止,命太监王继恩连夜召四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出宫后没有传召德芳,而是直奔赵光义府,叫了光义入宫,宋皇后看到叔叔进宫,明白大势已去,向赵光义哭拜在地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随后,赵光义以兄弟二人曾在母亲床前立下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为由,继承兄长皇位是为太宗。由此可知,赵德芳不继承皇位,是不能,无法继承。981年,时年23岁的赵德芳病逝,宋太宗亲临哭祭,并辍朝五天。

阴差阳错,多年后,赵光义后代赵构绝嗣,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继承皇位,为南宋孝宗。在小说演义中,赵德芳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佞臣,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成为主持公道的正义化身。(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南方鹏

宋太祖卯足劲意欲完全一统天下时,与其弟赵光义前夜饮酒突然暴毙,是历史上一桩疑案!
事出太意外,又未“立储”,其母曾逼迫百年之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赵光义从“陈桥兵变”就处于权力的核心地位,多年经营根深蒂固;“杯酒释兵权”后,更是大权独揽!始终抱有一颗“皇帝梦”,从而捷足先登。

实为“篡位”,天时地利人和谓之都占。怎奈“德昭、德芳”与之相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