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之婚嫁:傳統婚俗的堅守

客家民俗是在多元民俗文化的社會中產生。它既繼承了中原漢族古傳統,又融合新環境中的不同習俗,並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發展,不斷地流傳、演變、消亡、複合,同時新的民俗也在不斷的萌發和演繹。

客家民俗之婚嫁:傳統婚俗的堅守

婚嫁—一傳統婚俗的堅守

寧化客家人稱娶親為“歸親”,稱女子出嫁為“行嫁”。寧化客家人在婚嫁方面,一直是遵循漢民族的古老傳統的。其程序基本上是按古“六禮”。

客家民俗之婚嫁:傳統婚俗的堅守

即:納采:向女方送禮求親;問名:向女方問清女子的生辰八字;納吉:卜得吉兆後,到女家報喜、送禮、訂婚;納徵:訂婚之後,向女家送較重的聘禮,亦稱納幣;請期:選定完婚吉日,請求女家同意;親迎:新郎到女家迎親。

客家民俗之婚嫁:傳統婚俗的堅守

寧化客家的婚俗,過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還要掐算生辰八字。現在的青年男女絕大多數是自由戀愛的,但在結婚的過程中,還是有些舊的程序是必不可少的。納采問名、納吉訂婚、擇日等,主要還是父母做出決定。所以,現在的基本情況是,年輕人儘管是用新的方式方法談他們的戀愛,而父母親等長輩還是會按照傳統的婚俗禮儀來安排年青人的婚事。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民俗在和時代的互動中與時俱進的一面。

客家民俗之婚嫁:傳統婚俗的堅守

在寧化客家,女家一方出嫁前要提前一天,請親友族人來幫忙,幫忙的人可以得到女方家的紅包,所以有非請不幫之說。女家一方出嫁的這天,男方一大早就要送來此前雙方“禮貼”所議定的雞鴨魚肉等物品。一般來說,午時新郎便前來迎娶,如完全按照舊的習俗,事情就比較多且繁瑣了,諸如“接傘”點心”、“拘席”、“遊廚”等等。但是,現在這些程序大多數都簡化或改良了。

客家民俗之婚嫁:傳統婚俗的堅守

不過,新娘在晚上出門“上轎”這點基本沒有改變。在“上轎”之前,還有很多的程序,比如梳頭,沐浴等。新娘出屋前與家人同桌吃飯話別,謂之為“告別餐”。出門前,雙腳踏進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脫去舊鞋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表示辭故土、創新業。上轎(現在多為車)時,新娘要大哭,以表示捨不得離開父母,“有孝心”,婚後有好運,此謂“哭好命”。無論路途遠近新娘都要按此前確定的時辰(一般是天亮前、城區則更多的是在子時前)到達男方家。

客家民俗之婚嫁:傳統婚俗的堅守

拜堂吉時一到,由男方“牽嫁娘”(一般要“命好”,有子有孫且夫妻雙全的婦女)攙扶新娘下轎(舊時下轎要用兩個篩子交替放著讓新娘踏篩而行,足不沾地直至新房),然後要跨過燒紅木炭的火爐走進男方家門,表示帶來興旺,然後按時辰與新郎到廳堂拜堂。拜堂一般都由長者主持,拜堂結束後,迎娶儀式基本完成。

客家民俗之婚嫁:傳統婚俗的堅守

在女方嫁女宴的第二天中午,男方就舉行結婚宴。也是有很多的講究,比如催客、拘席、掛聯、下禮等等,現在有些程序也被省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