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不要补奥数?有什么用吗?

嘿老板好

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学习奥数,断断续续学到了初二,曾经获得过华罗庚杯金奖和希望杯银奖。高中时转向到物理竞赛,最后进入了北大物理系学习。现在我是一名中学物理老师。

每当回忆往事,我都会感谢我小学时代的奥数老师。我也建议各位家长,给孩子一段时间的奥数尝试。我将从奥数对学生未来学习的帮助、奥数对升学的作用说一下我的想法,再解释一下有人批判的奥数弊端。

首先必须强调:本人不赞成所有学生无差别的参加奥数学习,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

奥数对学习的作用

首先必须指出:小学奥数不同于高中数学联赛的数学,也不同于小学普通数学课的内容。它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通过更加奇妙的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和巧妙的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但是也能享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感。

我至今依然记得,在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在学校参加奥数课程,老师讲的一个问题。两个人从甲乙两地相向出发,到达对方出发点后返回,第二次相遇时一共走了多少路程?

当时这个问题老师讲完之后我没有明白,课间去学校旁边买馅饼垫肚子,嘴里一直念念叨叨,直到我买了馅饼边吃边往回走,猛然间就明白了。我觉得那个馅饼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馅饼。

奥数就是这样一个遇到困难-反复思考-解决困难的过程,一些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感,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知识为吸收知识。

小学时我参加奥数课从来不是家长逼迫的,我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这种乐趣在我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习惯于解决问题,这让我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强大的自学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我在未来的学习中顺风顺水。

奥数对升学的作用

国家虽然三令五申不许把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升学标准,但是大学录取时依然有保送和自主招生。对于顶尖高校,拼裸分实在太难了。例如高考满分750,在北京要进北大清华需要690多分,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在高考中手不抖一下呢?

相反,如果在高中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能拿到学科竞赛国家一等奖,就能免试保送到北大清华;如果拿到省级一等奖,就有希望被北大清华降分录取;如果拿到省级二等奖,也有希望拿到浙大南京等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如果考试通过了也会有几十分的加分。这么大的诱惑力,造成顶尖学生已经把竞赛和自招作为自己的必修课了。

我常年带竞赛,据我所知,现在的竞赛学生,小学都是学过奥数的。从高中开始突然爆发取得极好成绩的竞赛生,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对奥数的质疑

有人说奥数害人不浅,因为它严重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人说奥数教育成了辅导班敛财工具。

北极熊和企鹅就适合生活在寒冷的极地,斑马长颈鹿就适合生活在热带草原。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兴趣和特长,有些孩子的兴趣就在解决困难和获得快感上,这就是适合学习奥数的学生,不能把奥数一棒子打死。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的确不太适合学习奥数,在这方面我所看到更多的问题在于家长的期待太高,孩子通过奥数学习有进步他视而不见,却总是把孩子与顶尖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拿出来说事,过度的批评责备,才是孩子丧失自信的原因。

至于奥数敛财,的确,奥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比如著名的某个中小学辅导机构,最初就是靠奥数起家的。但是商人总要挣钱,只要是合法收入,大家都没理由眼红。

我觉得辅导班的问题在于: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奥数的竞争,使奥数难度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高,如果二十年前我学的奥数是1.0,现在的奥数就是7plus,好多小学奥数题我都不会做。如果教育部门可以规范奥数范围,限制奥数难度,才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好办法,因为奥数是打不死的,正确的引导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李永乐老师

近日,一则名为“清华大学教授叫停女儿奥数课”的新闻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据报道,王殿军曾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他笑言自己的女儿上了几次奥数就被他喊停了。

“她问我的题目我都做不出来。”王殿军说,不是因为题目难,而是奥数班解题的方法是“不正常”的。

在王殿军看来,良好的科学教育不是要教给学生千奇百怪的解题方法,这反而会让学生们“思维走歪了、兴趣学没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让堂堂的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都束手无策,败下阵来了呢?

学奥数之风是整个教育体制畸形的一大乱象

什么是奥数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或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奥数。

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奥数是如何火爆起来的

奥数最近的火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追溯改革开放30年的基础教育发展史,一个明显的节点是1997、1998年。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呢?因为1997年前“小升初”实行全市统一考试,升什么学校是依据语文、数学统考的总分来决定——这和当前中考、高考是一样的,“一分定终身”。由于奥数派不上用场,所以,没有多少学生和家长买它的账,没有多少人理它的茬儿,也没有趋之若鹜青睐于它的气氛。

小升初直接导致了奥数的火爆

1997、1998年以后,“小升初”实行电脑派位。从此,决定孩子升什么学校由这个“洋抓阄”来决定。实行了不到两年,电脑派位遇到严峻挑战:一些家长不甘心自己的宝贝儿女被派到一些薄弱校或者普通校,一些重点学校也不待见派进来的“差学生”(有老师愤愤地说,“从来就没教过这么差的学生!”)。有电脑派位这道“大坝”横在那儿,倘若不能推倒它就不妨给它打几个眼儿。“奥数”就是打的一个眼儿。当然,打的眼儿还有别的,比如公(共)英(语)、比如文艺体育科技特长生、比如“共建生”等等;这么说吧,凡是能够使小学生跳出电脑派位的,都是“眼儿”。若不信,可以查查相关数据,“公英”、“特长生”、“共建生”都是在那个时候迅速膨胀起来的。

“奥数经济”

可以说,“小升初”、“择校”与“择生”为奥数派上了用场、喂肥了奥数,奥数又为“择校”与“择生”之风推波助澜、火上浇油。2005年“迎春杯”报名人数达到4万人,奥数火爆达到顶点。也是物极必反吧,当其时也,也是奥数从白热化走向衰微的一个拐点。

2005年北京市教委明令叫停大规模的奥数竞赛“迎春杯”,并且明确各校自办的奥数竞赛也属违规。

今天,“奥数”、“公英”的“眼儿”理论上已经被堵上——“小升初”不得再看它们的证书,初中也不得再设数学、英语的所谓“实验班”(“重点班”的别名)。

这里说“理论上”,是说现实中它还有市场;悄悄的、隐蔽的,还在小升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把奥数从不起眼推向极致的,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推手,就是——说得好听一点,称作“奥数经济”吧。

奥数经济的乱象

据媒体调查披露,某一培训机构举办奥数班的收入,一个学期就超过1700万,一套奥数教辅材料销售收入就超过780万。许多出版商是吃这个饭的,一套套的奥数教辅材料连续十几次甚至36次印刷,一家出版社2005年起出版奥数“图书”,至今已近1000万册!

办班的、出书的、教奥数的,都发了大财。有媒体测算,每年奥数经济可达几十个亿!

这就是奥数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深层次原因吧?这么丰厚的利润,各方面既得利益者都要拼命维护它。

这就不难理解当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时,除了得到一片赞成拥护的回应外,在反对者的声音中(正常的反对意见是应该容许的),夹杂了谩骂、诽谤,甚至恫吓。

奥数的本质只是“变戏法”的数学

当奥数教育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还有人对它满怀留恋。奥数这玩意儿闻着臭可是吃着香啊!善良人们大概有这样几种声音。一种是“奥数对于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还是有好处呀!”一种是家长的顾虑:“没了奥数,孩子怎么进好学校呀?”还有一种是“取消了奥数,孩子干什么去呢?”

我们先来看两道奥数题,领教一下它有什么奥秘。

例一:2005×3/8-0·375×1949+3·75×2·4 = ?

例二:污水处理厂有甲乙两个水池。甲池原有水960立方米,乙池原有水90立方米。如果甲池的水以每小时60立方米的速度流入乙池,问:多少小时后,乙池中的水是甲池的4倍?

这就是典型的奥数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第一题是一道小数、分数的混算题,如果学生知道1/8=0·125,会提取公因式即可;而知道这一点,雕虫小技耳。

第二题是“一元一次方程”,在初中是“小菜一碟”。对于小学生而言,奥数无非是“鸡兔同笼”这样的难题,在初中只是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水平。这种把中学的知识用来考小学生,对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是毫无价值的,只会使学生对于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还有一些题目,充其量是类似于脑筋急转弯那样的“捉弄”孩子的伎俩。

功利化教育才是奥数之风盛行的根本

数学大师看奥数

我们看看数学大师们是怎样批判奥数的吧!他们首先反对其如上述奥数题目的错误方向。第二反对其功利化、商业化的炒作。

中科院院士石钟慈认为“奥数”不是真正的数学:“比赛侧重的都是技巧性问题,那(奥数)只是会‘变戏法’的数学而已,失去了数学那种纯粹的美。”

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他尖锐地指出“数学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拿了多少奖,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瞿钧说:“‘奥数’是数学里的‘杂技’,对学生思维发展没有太多好处,只会让他们从此惧怕数学而远离数学,有的地方更是靠开设大规模竞赛班来赚钱。即使是那些‘奥数’获奖者,在数学家眼里也只是会考试不会独立思考的应试学生。因此,学校应该拒绝‘奥数’题目、‘奥数’教材进门,初中学校也不应该为招到好生源而把‘奥数’作为测试手段。”

裘宗沪教授说:“今天的奥数班学的东西太多,内容不胜其烦。”“现在报纸上登一些广告,说什么奥数班,什么名师授课之类,简直是夸大其词。这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人人争入奥数班 “这是不正常的。”

菲尔茨奖得主、俄罗斯数学大师安德烈·奥昆科夫对中国小学生拼命学奥数十分不解。他说,他本人没有参加过也不喜欢这类数学竞赛,因为过于急功近利,孩子们不应该把竞赛看得太重,更重要的是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应该让他们善于发现数学的乐趣,发掘生活中的数学”。


十项全能斜杠青年

请家长端正态度:学习奥数是帮助孩子训练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绝对不是为了冲刺比赛拿到更多学校的加分和各种准入门槛,要知道能在比赛中拿到名次的孩子一般都不差,而且对学习奥数有很大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奥数的基础条件是:

1.孩子配合度好,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对父母安排的各种奥数班不排斥。

2.孩子在学校的基础学习很扎实,在学校有点“吃不饱”的状态,特别是在数学的学科上。

3.奥数训练的是思维方式,而不是牛角尖的去研究高难度的题型。

学习奥数对孩子的帮助和好处在于:

1.孩子的思维方式得到多样性的训练。一般学校的数学学习是正常的思维,而奥数是逆向的、来回的多样性的,孩子训练奥数一段时间之后对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2.解决难题的思考习惯,当孩子认真的学习奥数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在做题的过程中遇到难题会主动去挑战,想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遇到难题就退缩,刚开始思考就已经准备放弃。

3.孩子坚持的耐力。如今学校的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多,很多孩子甚至在学校就能够完成,在学习上不少孩子回家如果没有一些作业的安排,就会出现玩游戏、看电视这些状态,给孩子安排一些课外的学习也是学习的一种状态,但是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时间。

4.奥数学习之后一段时间,在学校的学习孩子的数学成绩都能拔尖,这会给孩子更大的信心,去面对和迎接各种学习的挑战。

要知道思维方式会在很多年之后对孩子产生影响,而学习成绩的拔尖却是眼前立等可取的直观表现,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有挑战难题的意识,可以给孩子报奥数班。但是如果孩子基础知识还没有掌握到位,强行的给孩子报班,适得其反,因为他们听不懂,听懂了自己回家做题也不会!


九斗学生心理

近两年来,社会上关于小学生学奥数的问题,反映越来越强力,多数的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小学生不应该学奥数,原因是:

一、这样会加重学生本来就不轻的学习负担。
二、小学奥数实际上是把部分中学的内容提前来学了,这样既不合理,也不科学。

也有一部分家长和老师赞成学奥数,理由是:

一、学奥数可以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学奥数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思维。

那么,学奥数究竟是好是坏?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多?该不该学,怎么学?就这些问题,希望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家长甲:

  我儿今年上三年级,自从上一年级起周围人不时建议我给孩子报奥数,我一直坚持不学奥数。

  原因有1、自小我们就没学过奥数,数学成绩也还可以;2、现在教奥数的老师从前也没学过,没学的怎么可以都教孩子(岂不是误人子弟)。3、我姐的孩子从小就没上过奥数,外面补习班从来没上过,高中前每天8点30睡觉,高中也从来不超过10点,高考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全国重点大学。4、学了奥数难道数学一定好吗?

  家长乙: 
  奥数本身没错,问题出在教育体制上。奥数其实和体育、音乐、美术和棋类的特长班一样,没有必要把没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塞在一起学习。把孩子和家长赶进同一个课堂的只有考试和升学的指挥棒。如果没有重点名校择生对数学尖子,也就是具备超常数学能力奥数特长生的看重,就不会有奥数超常规火爆又超常规被诅咒的景象。

如愿高考咨询

补课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有想法,对某一学科不满意,自觉自愿要求补课,那就是分分钟的事,家长就要尽己所能为孩子请名师指点。这样有针对性的补课,有利于把孩子学习的缺陷补起来,成绩提高很快。

如果孩子不情不愿,家长跑前跑后为孩子找老师补课,你忙你累只是一厢情愿,孩子心理有抵触情绪,补课效果可想而知。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都希望孩子是全才,现在上学厉害,将来有个好前程、好生活,自己做家长的也脸上有光。

其实,这是功利心在作怪。

家长积极给孩子准备补课,愿意花大价钱请名师一对一授课,都在为分数奋斗,都在为自己的虚荣心辛苦努力。

家长都有未完成的梦想,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就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作为自己的补偿,将自己未了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嘴上说,为了孩子的将来,其实归根结底是家长内心的需要。故而,家长不顾孩子的内心需求,牺牲孩子的健康和自由,没完没了地搞那些重复低效的补课。

盲目补课,会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天天忙于补课,成了一个木偶人,任人摆弄。他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补课,脑子乱成一团,还有分析、思考、想象、辩证、求新的能力吗?

孩子心里苦,还不敢抱怨。家长的辛苦付出他看在眼里,自己的成绩徘徊不前让他烦恼痛苦,内疚,挫败感、不安全感让他思想麻木,心灵关闭,经常处于惶恐不安之中,与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真正的优秀学生,不是补课补出来的。补课不可能补出好成绩。

抓好课堂教学的几十分钟,是孩子成绩提高的关键。

上课时认真听讲,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作业保质保量,抓住学习中的问题各个击破,将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彻底攻克。这些学习习惯决定孩子的成绩,也决定孩子的未来!

如果,孩子的课堂学习有问题,再补课也是白搭。

孩子是一株幼苗,需要家长精心呵护,细心培养。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感情需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毕竟,成绩不能代表一切。


张公子说

我先说一件有意思的事。在2007年四川省举办一次奥数比赛,结果第一名的却是从来没有参加过奥数班的一位女学生。

我很理解,孩子成绩不好,家长们都揪心。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孩子补课。我的回答是补课奥数真的没用。

1、奥数对于高考真没用。以前奥数获奖还有加分,现在已经完全取消了。

2、好成绩都不是补课补出来的。一线老师最清楚,学霸们都不补课的。参加课外培训的孩子成绩都不拔尖,优秀生根本不需要补课。

3、补课也很难提高成绩。成绩是由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决定的。如果孩子在学校连基础知识都学不好,上课专心听讲的学习态度没有养成,那就算天天一对一家教也毫无帮助的。

4、有多少孩子是自己喜欢补课的?成绩差的孩子一般都不喜欢学习。如果是家长一厢情愿,那也仅仅是浪费补课的金钱而已。

最踏实的做法就是:家长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学校老师好好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读书状态。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再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最后由家长和老师监督执行。总之,家长盲目攀比,强迫孩子参加奥数补课是最不靠谱的。


小李滔滔

对于小盆友来说我不认为拿“不是每个人适合学奥数”来告诫父母。

因为适不适合只有学了才知道不是吗?

所以我认为孩子学奥数最首要的问题是家长不要焦虑,正确引导、耐心辅导(督促),万万不可因为孩子没学懂就指责孩子或者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强加大量的练习题。

以我这些年辅导儿子学习的经验来看,我建议幼儿园阶段尽可能的结合生活实践把“数字”的意义理解了,注重“数量”的认识!然后幼儿园大班之前可以完成加减法(不限位数)的运算基本方法掌握。 这里特别提醒一下,整个小学阶段都不行停下计算题(口算)的练习!建议每天都能计时做一些。而题目的难度最好不要太简单,注意搭配,不用等课内的进度,孩子只要能够熟练掌握了就继续往下进行。

这里建议等到孩子计算能量有所提高之后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一下“巧算”并且做一些针对的练习。网上有很多资料,如果嫌麻烦可以买针对性的书籍,比如学而思的计算秘籍就很不错。

计算属于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重要性极高!一定要认真对待。 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让孩子养成书写计算过程的习惯!跳步出结果一律算错!这个习惯越往后你就知道越重要了。

至于所谓的“奥数”学习,如果可以最好一年级就开始。实际上一二年级还称不上“奥数”,最多算个数学思维启蒙!在我看来,这个阶段的“题目”之所以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孩子并不理解题目说的是什么事!

也就是说由于孩子年龄以及阅读能力的影响,使得他们对题目的要求、一些术语等理解不了。如果题目都理解不了,那么肯定是很难做出来的。

而这种情况对于1、2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就认为孩子太笨或者其“不用功”,这真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急,耐心给孩子解释一下,孩子理解了之后以后就记住了。

还有一个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奥数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其实很多题目你会发现孩子现在不会做,但是放一段时间就会做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是需要一个“消化”过程的,这跟孩子的接触面,也就是所谓的学习阅历有直接关系。

因此孩子如果有不会做的题家长不用太焦虑,要么放一放要么耐心给他解释一下。 当然了,检验一个孩子是否完全消化掉了这个题的知识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给你讲一遍!如果孩子能够非常清晰的表达清楚,那么就没问题了。

学习奥数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的一件事情。很多人之所以被奥数折磨的不堪,是因为他们的要求过高而孩子的能力达不到。我的建议是这样的,你可以尝试给孩子做一些极难的题,但是如果孩子确实是在接受上有困难,那么就放弃这一部分题目,我们不需要给孩子做特别特别难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一种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如果因为做难题,而导致这些兴趣都受到了破坏,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一点,我希望当你学习奥数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数学的学习是离不开做题的巩固。

如果只是让孩子去听听课,然后就认为孩子能学会了,这是不现实的,没有一些题目进行针对性练习是不可能非常好掌握的。往往这也是造成很多孩子负担加重的原因,因为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去掌握这些知识点,就会给孩子加大刷题量,那么这样就极可能增加孩子的负担甚至打击兴趣。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家长注意一下。我的建议是,坚持做,但是不要搞得那么辛苦。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有没有用主要取决于你想要干嘛。

如果用于全面的数学水平提高,那就有必要去去学,原因很多老师啊,学者啊等等都已经给足了充分的回答。

但是如果是用于高考,我认为大可不必!而且我还要多说两句:绝对对考生提升不大!那么高考数学需要什么呢?我下面我会用曾经一个作为学生的角度来做一下阐述:(注意!学生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完全是两回事!!!)

1,高考数学题面会分为很多块,例如平面几何,代数,立体几何,函数,三角函数,统计等等!面对这些部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的进阶学习,题型的见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题型的见识,因为很多考生高考的时候会见到一些考题会顿时发蒙,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原因不是他基础不扎实,而是因为这样的题型根本没见过,思维中无法将所学的东西很好的用于解决眼前的题目。举个例子来说一下,你会砌砖垒墙但不代表你会盖房子,你会盖一层的不代表你就会盖十层楼的房子。这其中需要摸索和方法的传授。

一般情况下“摸索”来的东西更具属于自身思维的系统性而且更扎实更有张力,但是弊病就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方法的传授”相比就来的更容易些,先人研究,后人学习,这看起来有点速成,因为你会感觉一下子掌握了一种解题思路,所有想不通的东西一下子全都通了,对于同一题型或者高考时见到相同的题型分数一下就拿到了,非常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上了补课班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成绩多少都会有所提高。不是因为他们聪明了,是因为他们比那些“不主动”学习的孩子“被动”的接触到了更多的题型!!!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病非常明显,那就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题型稍微变化一点,或者同一个题型稍微变化的多一点,信息量大一点,内容复杂一点,仍然会将我们的学子打回原形,回到原点,重新望着一道题发呆,无从下手。

所以,学好数学“摸索”和“方法的传授”都必不可少,先掌握方法,再去摸索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具体的过程概括一下是“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完全经历了这三个过程的考生,才能完全有把握的去面对高考数学!

2.高考就像是两个筛子,其作用有两个,一是筛掉成绩差的,二是筛出保留成绩好的,而重点是后者,因为后者对于国内数学的发展相当重要。奥数得作用可以稳步提高数学水平,但是因为它本身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要比基础数学高很多,所以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学的了,或者说能坚持学下去的,它对于普通学生来讲,与其用奥数来提高倒不如用锻炼常规题型提高分数来的快,因为学生就那么点时间,就那么点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你学奥数100小时可以提高10分,但这100小时用在其他学科或者常规训练上能提高30分!“短板理论”即使如此,高考就像是一个木桶,每一个科目就是组成木桶的木板,你对各学科的掌握程度代表着每一块木板的长度,里面的水就是分数,想要提高存水量,只需要吧最短的那根木板加长就好了,光在最长的那根木板上下功夫,简直不可取!

3.高考数学的得分原则一是多得分,二是不丢分,每一个都很重要。奥数可以让我们多的一些分数,但是他不能让我们避免丢分。

4.奥数不是一般老师能够教的了得,或者不是很多知名初高中老师能够教的了得,奥数非常的专业!非常的专业!如果假设说国内一线知名教师有1万人,其中又有多少能完全教的了奥数呢,踏入奥数得领域就必须需要那个领域中的人来教!那么好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高考出题时又有多少题目是奥数领域中的教师出的么?假如有,也真的很少,因为毕竟高考中卷面面对的是很多的中上等考生,而非上上等考生,否则高考数学想要及格都难于登天。再所以高考不会有太多必须需要学习奥数才能解决的问题!

5.最后需要说的是在高考数学中的思维定式和打破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可以让我们很快的掌握一种题型,但是往往很多高考题中都存在着陷阱。举一个比较偏的例子,是一道测试题“有一个哑巴去商店买钉子,他拼命的模仿钉子的作用,和钉子的用法,结果店员给了他一个锤子,这时哑巴更着急了,再三模仿下,店员终于明白了给了他一根钉子,这时走过来一个瞎子想要买把剪子,又会发生什么呢?”可笑的事情发生了,经过测试的很多人都举起手来模仿剪子。。。可殊不知瞎子本身会说话,直接跟店员要就好了!这就是思维定势。我们要用思维定式获得吸收更多的题型,再用打破思维定式来避开题目本身的陷阱,这才是重要的,而绝非用奥数来赌!

最后我想用一句深藏内心已久的话来结尾:切勿用奥数来妖魔化我们的高考!每个学生都不容易,请不要在增添我们的高考负担!每一个家长都不容易,请不要再让他们看到高考和奥数源自于同一个曙光!!!!


一粒海盐

学习奥数不是补课,是比课堂多学了一些知识,练的是思维,和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是拔高题。数学差一点的学生,根本学不会,课堂上虽然会做,到家里还是不会。家长也不会。浪费时间和钱。什么叫补课,是学校课堂上没学会,家长帮不上忙,只好补课,叫数学同步班,为了跟上数学进度,考个好成绩,才上补习班。和奥数没关系。小学语文也不是补习班,是作文班,专门教学生怎么写好作文。教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提高孩子写做水平。小学生没有语文同步班,因为课堂上的知识,一般家长都会,自己辅导一下,检查一下就行了。

我家小外孙三年级,奥数,作文,英语都在周末学习,家长都有忧患意识,怕自己孩子不够优秀,都在努力培养孩子,我们只能送孩子上课,别无选择。四年级开始就要参加各种比赛,不然,没有证书,小升初拿什么竞争。剑桥英语三级刚刚过。四年级又要考KET英语,以考促学。如果不给孩子压力,随心所欲,孩子一个小时就写完作业,然后就是玩手机,玩乐高。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三年级孩子有点小叛逆,不听话,我们只能连哄带夸,连蒙带吼。还好,慢慢懂事了,语数英都很棒!

补课是自愿的,望子成龙就多学点,想让孩子轻松点就多玩会,四五年级可就要抓紧了!


西里大姨666

我认为孩子要补奥数。奥数是数学的一部分,它培养的是孩子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孩子补不补奥数的问题上,孩子爸是反对的。我辅导孩子时,碰到特别简单的问题,孩子还一脸茫然,我就不免提高声调,他就说:“学这个有什么用,一天吵的吵哭的哭!”。我承认,因为内心对孩子的期望没有得到相等的回应,进而埋怨指责孩子,这是我的问题,而不是奥数的问题。现在很多家长反对孩子补奥数,主要是受到社会舆论、学校老师的反对、孩子学奥数过程中的不愉快等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奥数就是数学,只是在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或者说是在已有知识和能接受范围内培养一种发散思维、逻辑思维、逆推思维等思维训练。数学对人的影响是在思维层面的,能让人在认识、判断、处理事物时更有条理、更加理性。引导对了,对孩子将来的数学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促进作用,反而减轻了孩子未来学习的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