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駕崩的時候如果不傳位給雍正,雍正會造反嗎?

有聲小插曲

雍正不需要造反,雖然生他的母親比較的低微,但是這恰恰是他的好處,因為數大招風,當初的太子二立二廢,就足以證明康熙皇帝對於下一代的皇子不僅僅只是靠實力來傳承帝位,反而是通過觀察他們本身的能力來判斷。

所以就是有勢力也不會被立為太子,當初的胤禩和胤禵都是有實力的人,反觀雍正的實力是遠遠不及他們的。

皇帝最討厭的就是自己的太子太過於的囂張跋扈,為了鞏固自己的儲君多次勾結死黨是大忌,當初的太子就是因為這個事情兩次被自己的父皇廢除,但是有了前車之鑑的胤禩和胤禵依然不把這個當一回事,反而是暴露出稱霸之心,其中胤禩在看到父皇廢除了太子之後,不能平復自己的心中的浮躁,見到儲君之位有機可乘,於是就大肆的籠絡各方誌士,勾結死黨,但是無奈被父皇發現,被斥責之後儲君之位估計是沒戲了。

而另一個和胤禩關係很好的胤禵也是做著和一樣的事情就是聯絡各方誌士,估計也是為了儲君之位做打算,但是康熙又不是傻子,既然你也不明目張膽,我也不斥責你就是了,但是他已經被排除在儲君位之外了。

最後來看雍正,他自知出生卑而且沒有別人有實力,自然就不會去勾結黨羽,而是提升自己的才能,和諸位兄弟也是和睦相處,同時對於自己的父親的很謙卑忠誠,在加上雍正的能力,更是得到康熙的讚賞,後面就慢慢的贏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

在雍正四十四歲的時候,康熙多次命雍正代替自己去祭告祖陵,前往參加會試的試卷複查,後面又清查京,通兩倉。所以對於雍正來說這已經是相當於提前實習自己的皇位了,通過多次的代辦,他已經對當時的多個地區有了深入的瞭解,同時各個地方的物產,風俗,更是瞭如指掌。除了這些之外,他更是學到了康熙的做事準則,學到了很多經驗,對於以後的治理國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這個皇位一定是會給雍正的,並不需要他去爭。

感謝!歡迎留言討論!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換個問法,雍正有沒有武力奪取皇位的實力,答案是肯定的。

“九子奪嫡”中,八爺黨和太子黨被公認是最強的兩股勢力,在太子胤礽被廢之後,“八爺黨”一家獨大,由於八爺頗會做人,廣結善緣,在朝中有著不錯的口碑,支持他的人很多。相對之下四爺就顯得有些勢單力孤,但是仔細分析,並非如此。

先說老四的身份

雖然是德妃烏雅氏所生,但是撫育四爺的卻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佳氏是佟國維的女兒,隆科多的親姐姐,諸皇子中除了被廢的太子,是皇后嫡子,康熙的其餘兩位皇后都沒有生育皇子,所以說佟佳氏養育的四爺,後臺很硬。

而四爺也一直向佟佳氏這一脈靠攏,繼位後隆科多被奉為國舅,雍正每次見面都尊稱他為“舅舅”。

再看老四的勢力

雍正能夠順利繼位,一內一外,隆科多和年羹堯功不可沒。

《清史稿》記載隆科多:“五十九年,擢理藩院尚書,仍管步軍統領”。主要負責京城九門的守衛工作,俗稱“九門提督”。有了隆科多四爺才能在繼位後坐穩皇位,如果出現意外,萬不得已的情況也可以控制住紫禁城。

此時的年羹堯川陝總督,鎮守邊疆,手握兵權,康熙去世後雍正第一件事就是派人通知年羹堯接替了十四爺的兵權,掌握了撫遠大將軍的印信。

有了後臺,再加上內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堯,再加上戴鐸的出謀劃策,雍正才能順利繼承皇位。這些人加在一起是有可能實力實現武力奪權的。


一點點歷史

造反是要有本錢的,在雍正(當時還是雍親王胤禛)憑什麼造反?在《雍正王朝》劇中,雍正最大的依仗是十三阿哥允祥。但當時十三爺只是一個被囚禁在府邸中的皇子,康熙在駕崩前都沒有放他出來,如果不是康熙傳位於胤禛,就不可能拿到康熙的金牌令箭,也就不可能放允祥出來奪取豐臺大營的軍權,沒有軍權在手的雍正憑藉什麼出來造反呢?在真實歷史上,雍正能夠登上皇位,確實有三個擎天保駕的功臣,一個是九門提隆科多,一個是十三爺胤祥,另一個可能會令大家大跌眼鏡,他就是在劇中曾擁立八阿哥胤禩為儲君,卻遭到康熙嚴厲斥責的上書房大臣

馬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日,也就是康熙駕崩後的第二天,剛剛即位的雍正便任命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四人為總理事務大臣。隆科多掌管京城九門防務,深受康熙信任,且他的姐姐孝懿仁皇后就是雍正的養母,所以雍正一直以舅舅相稱,而不稱其名。雍正能夠順利繼位,宣讀傳位詔書,掌握京城兩萬兵馬的隆科多實為保駕第一功臣。十三爺允祥是諸皇子中與雍正關係最親密的兄弟,史料上並無允祥奪取軍權的記載,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雍正繼位過程中,允祥作為四爺最堅定的支持者,肯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駕功臣的稱號實至名歸。
不起眼的馬齊在康熙晚年是首席滿洲大學士,兼任戶部尚書,是文臣領袖,位同宰輔。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初三,也就是雍正繼位21天后,頒佈諭旨說“馬齊在此番大事中甚是勉力勤勞。他的勤勞,非尋常勤勞可比,勝於一切功績。”這道諭旨說明了馬齊在雍正繼位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實的託孤重臣,因此雍正繼位後任命馬齊為總理事務大臣之一。

世宗即位,降敕褒諭,予一等阿達哈哈番,尋命襲其祖哈什屯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進二等伯,加太子太保。雍正元年,改保和殿,進太保。三年,復降詔褒其忠誠,加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其子富良襲。《清史稿》

可能很多童鞋會覺得奇怪,上書房大臣,康熙最信賴的張廷玉哪去了?實際上,在康熙駕崩前,張廷玉只是吏部左侍郎(人事部副部長),根本不是機樞重臣,還輪不上他來參與新舊政權交接期間的重大事務。至於另一個總理事務大臣八爺允禩,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那是雍正為了籠絡這個強大的政敵而刻意為之。

好了,說了這麼多,還是迴歸正題,如果康熙不是傳位於雍正,他想造反只能勉強獲得允祥一個人的支持,而實際掌握兵權的隆科多和擁有宰相之實的馬齊一定會採取措施應對,更不要說還有一個虎視眈眈,居心叵測的八爺黨在旁邊伺機而動,所以,雍正絕對不敢造反,他根本就不具備這個實力,倒不如安安心心做個為朝廷出力,為百姓謀福的富貴王爺豈不更舒心和痛快。諸位覺得是不是這麼個道理呢?




歷史茶坊

如果正確的解釋就是:傳位給老四是“雍正”;不傳位給老四也是“雍正”,這叫解釋嗎?可以分析當時的形勢來判斷!

首先;大阿哥胤禔如同死人一般禁錮在宗人府,原太子胤礽康熙帝已經有旨意,有論復立胤礽為太子者斬,老三胤祉只不過是窺探而已。

餘下的就是老四胤禛與老八集團的對抗。那就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了!


皇四阿哥胤禛的優勢

號稱為“孤臣”的四阿哥胤禛其城府最深,雖然康熙帝曾經有過考語說過他“喜怒不定”,這只不過是性格的使然,縱觀四阿哥胤禛處事極為慎密

關係網:一口一個舅舅的隆科多其實與四阿哥胤禛沒有一點血緣關係,那麼;為什麼親切的稱呼隆科多為舅舅,只為四阿哥胤禛自小在孝懿仁皇后跟前長大,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四阿哥胤禛的養母。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親弟弟,佟佳-隆科多就是康熙帝的小舅子。


殺伐決斷的年羹堯:康熙年間,年羹堯不到三十歲就當上了四川巡撫,那時候的年羹堯正是上升空間最大的時候與四阿哥胤禛交好,至於四阿哥胤禛納年羹堯妹妹為側福晉就不得而知了。

電視劇及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有說法:年羹堯為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二人曾經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四阿哥胤禛的扶持下,扶搖直上,此人有著殺伐決斷的能力,不久成為封疆大吏。

四阿哥胤禛有此二人,一文一武主宰著朝廷內外。年羹堯駐紮在西北大門甘肅,遏制著十四阿哥胤禵的幾十萬大軍。隆科多屬於康熙帝託孤重臣又宣詔大臣兼領著九門提督,此二人為老四所用


在看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的陣容:自打第一次廢太子胤礽又公推新太子開始,康熙帝就認識到這位八阿哥胤禩的潛在的威脅,一呼百應,使朝野振動。

背後有佟國維的串聯、煽動,動靜太大了,嚇壞了康熙帝,為了不能禍起蕭牆,馬上覆立了太子胤礽,直接打壓了胤禩集團。

西北噶爾丹叛亂,康熙帝為了分散八爺黨的勢力,緩解壓力,加封十四阿哥胤禵我大將軍王,領親王銜,不至於留胤禵在京為八阿哥胤禩推波助瀾。


老九胤塘,十阿哥胤哦就是扯淡瞎起鬨。如此:康熙勸退了佟國維回家致休,八阿哥胤禩還矇在鼓裡,沒有半點文武實力可言!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端倪,皇四阿哥胤禛登上皇帝位置是必然的,按照“鄔思道”的話說:即使給你八阿哥胤禩皇帝位置,他坐得牢嗎?

所以:傳位是雍正,不傳位還是雍正帝!胤禩說過:拿什麼爭!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日堯居k古史

如果清聖祖遺詔不是傳位清世宗,那麼清世宗造反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很簡單,造反是需要軍事實力的,手裡沒有硬傢伙不行。而彼時的清朝不是入關之前和入關之初,更不是明朝初年。宗室王公、包括皇子基本是沒有兵權的,即便執行任務被臨時授予,也是會受到皇帝的嚴格控制。所以,清聖祖駕崩時,清世宗自身除了為數極少的王府侍衛,根本無一兵一卒可以調動。而且,由於清世宗走的是小而精路線,其黨羽數量並不多。彼時清世宗身邊有能力可以調動軍隊的基本只有兩個人——川陝總督年羹堯和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隆科多。



先說年羹堯,年羹堯是清世宗的大舅哥,彼時如果清世宗繼位,對其家族是最為有利的;而清世宗一旦落敗,其家族很可能也會遭到清洗。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無論如何年羹堯都鐵定會跟隨清世宗,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彼時的年羹堯雖然已經是川陝總督,卻還不是日後手握重兵的年大將軍。眾所周知,清朝的總督能夠調動的軍隊其實很有限,而且還要受到駐防八旗將軍、都統的監視,以及提督和巡撫的掣肘。沒有皇帝的首肯,私自調兵其實非常難,更何況是調兵參與反叛?而且,川陝兩省位於西部,距離北京千里之遙,年羹堯即便能夠私自調動麾下軍隊,那也是鞭長莫及。



再說隆科多,彼時的隆科多是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換句話說,整個北京城幾乎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所以他的態度才是舉足輕重的。但這位仁兄雖然名義上是清世宗的“舅舅”,但並沒有血緣關係,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不過是清世宗的嫡母之一加養母而已。況且,他背後有龐大且盤根錯節的佟氏家族,即便和清世宗私交很好也不得不考慮整個佟氏家族的切身利益(從後來清世宗收拾隆科多看,二人私交也好不到哪去,無非利益聯盟罷了)。彼時,清聖祖遺詔傳位清世宗,名正言順,加上這層甥舅關係,隆科多自然把寶全部壓在這個“外甥”身上,因為這樣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正確打開方式。但是,如果遺詔不是傳位清世宗呢?隆科多還有必要趟這趟渾水嗎?如果其他皇子繼位,隆科多隻要跟著走,依然可以有擁戴之功,即便不是利益最大化,也還是有利可圖的。況且,彼時的佟氏家族已然地位尊崇、權傾朝野,號稱“佟半朝”。所以,隆科多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為了這個掛名的外甥拿整個佟氏家族去冒險。



綜上所述,如果清聖祖遺詔不是清世宗繼位,那麼,年羹堯即便有心幫助清世宗武力奪權也是鞭長莫及,而且其實力根本不夠。而隆科多不見得會堅定地站在清世宗一邊。到時清世宗即便想孤注一擲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最後的結局只能是接受既成事實,然後像後來的廉、恂一樣被清洗……



順便叨一句,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有十三爺去豐臺調兵這麼一段,似乎除了以上兩位,胤祥彼時也是可以調兵的。但那是電視劇,事實上並不太可能。在沒有履行正式調兵手續的情況下,僅憑胤祥一人拿著一支所謂的“金牌令箭”就能調動京畿駐軍,這似乎太兒戲了。話說回來,如果他真有這個能力,估計離死也就不遠了。試想一下,一個宗室王爺,隨時能夠憑藉自身威信調動京畿駐軍,哪個皇帝還敢留著他?那不等於是在自己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嗎?


農民工老楊

皇帝沒了,肯定要造反呀,不造反沒皇帝做;

做臣子是不可能做臣子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做臣子;

太子又不會做太子,八王爺又要結黨,就是靠著自己,才能維持的了大清這樣子。

當皇帝感覺像回家一樣,在朝廷的感覺比家裡感覺好多了!

裡面各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裡面的。

不過,說實話如果康熙駕崩的時候不傳位給雍正,雍正多半是不會造反的。因為這可是大清朝呀!清朝是起源於建州三衛,一直聽從明朝的調遣,初期是由努爾幹都管理。1616年的時候,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明朝沒有處理好,後金開始發展壯大,最後趁著大明內亂,奪取了天下,也就是後來的大清。大清為什麼不像明朝那樣有東廠,錦衣衛?因為大清有八旗制度,這些旗人是有特權的,而獲得這些特權的代價就是他們是皇帝的奴才。曹雪芹就是天子家奴,他們家的人乾的活,在明朝的時候,就是宦官乾的。

所以大清朝是以少御多,依靠少數的人口統治多數人口,當時全國各地都有滿城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雍正是多半不會造反的,因為朝廷動亂傷害的是統治階層的力量。自大清一朝,大清上層基本上都是相當團結的,因為大清統治自始至終都是有著非常大的壓力的。比如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雍正的古州起義,乾隆朝的天地會起義,嘉慶的白蓮教起義等等。所以大清的皇帝權力是非常大的,各地官員基本上就是皇帝的奴才,這是歷朝歷代所不一樣的地方。漢代的時候,大臣能夠立皇帝,比如周勃,後來的霍光等人,明朝的時候大臣跟皇帝懟。雍正如果造反,他能夠調動得了誰?康熙的皇子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都是拼命希望成為繼承者。最悲催的就是太子,做了幾十年,廢了立,立了廢,這要是過去,康熙多半是被餓死在皇宮了。


歷史是什麼

文/炒米視角

不知道都是咋想的,康熙駕崩,胤慎有毛線實力造反。炒米的觀點就是,在那一刻真正有能力決定誰做皇帝的,只有一個人,叫隆科多。


其實隆科多遇到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時,他首先考慮的是讓誰當皇帝,對自己最有利?當然是老四 。他不怎麼關心政治,一天到晚吃齋唸佛。最關鍵的是他是自己親姐姐的養子,而且老四跟他親媽不親。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是自己的“外甥”上位自己最有利。別看自己老爹是老八的粉絲。老八上位,他會覺得理所當然,根本不會感激自己,自己也不會得到重用;老十四?歇著吧,本身關係就一般,還要擔皇位空懸的險,等他回來繼位,那暴脾氣,還不如老八呢!

所以隆科多把這機會給雍正,那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反正這個皇帝自己又當不得!送了就送了吧!


但如果此刻九門提督不是隆科多,而是老八的舅舅,這事就有點懸了。老四手裡就剩一張四川總督的牌了,也就是年羹堯。但關鍵這牌沒法打。


四川總督節制西北的兵馬是可以的,但是此刻兵權可以再老十四手裡啊!老四最多能做到讓老十四的兵馬全部潰散。但老四是要借這個兵馬去造反的。所以不可行!

那沒有野戰兵權,沒有京城的戍衛兵權。老四又是孤臣,又很長時間遠離政局。他拿什麼反?所以洗洗睡吧!


炒米視角

康熙帝駕崩,如果不傳位給四爺胤禛(後來的雍正),那麼四爺未必敢造反。換句話說,四爺多半做個親王,能不能當上皇帝,還得兩說!

為什麼?如果你真想聽中肯的答案,就往下看。如果是要刺激的回答,可以止步啦。



“倒推”的謬誤

首先,人們只是受“倒推”理論推斷的影響,一切多是在臆測和自認為成立的前提下,倒推而得出的結論。然後再去收集各種理由,順推 來證明所謂的“結論”。

倒推法,就不免陷入“事後諸葛”的分析說。很多人就會認為有實力、可能性大、按照邏輯會、應該會……等這些推演法,去下結論,而往往忽略了一點:99%不代表就等於100%。

我舉個例子。

歷史上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這是一場大戰。拋掉影視的虛構和誇張成分,拋掉所謂的領導個人更英明(英明也是事後才得出的結論),迴歸真實歷史,平心而論,其實按人們這種推理法,袁紹實力遠遠大於曹操,一開始佔據絕對優勢,可以說是壓倒性優勢,應該袁紹勝才對啊,可是袁紹勝了嗎?一個“突襲烏巢”的臨時突發變量,讓袁紹所有的優勢急轉直下,甚至最後蕩然無存。

△諸葛亮上方谷 戰司馬懿(劇照)


好,有人說影視劇也是“有一定”依據的。可以,那咱們就姑且再舉個影視劇裡的例子。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設計將司馬懿引入上方谷,司馬懿中埋伏困於谷中,火光沖天、死傷無數,司馬懿被逼入絕境,幾無生還可能,而且要拔劍自殺。按理必死無疑,但是天忽降大雨。一個突發變量,讓智力過人的諸葛亮所有的優勢,瞬間化為烏有…於是,諸葛亮發出了三國裡最無奈的一句感慨:天命助曹不助劉啊!(天不助我,助爾曹!)

無論是真實現實,還是影視劇小說,都可以說明一點:可能性大,不代表就一定會。

如果康熙帝沒有傳位給四爺胤禛,四爺胤禛也未必就敢造反。

為什麼?主張從3個方面說:

△康熙帝 密命隆科多(劇照)


1、九門提督,王牌不一定是王牌

與四爺相比,九門提督隆科多 更忠於康熙帝。說到底,九門提督這個重要職位是康熙帝給的,這是康熙帝的隆恩。同時,隆科多也是精明的康熙帝,重用的“護新君金剛”。

隆科多受康熙帝大恩,這是一方面。再有,如果真的像影視劇裡康熙帝“恩威並施”準備了兩份聖旨:一份提拔重用隆科多(施恩,賜九門提督要職),一份是誅殺隆科多(施威,為防止隆科多不遵傳位遺旨。若隆科多不遵傳位遺旨,康熙帝已安排好力量,執聖旨誅殺隆科多)。

那麼,在現實利益(既得利益、穩穩到手、且還不錯)和個人最大利益(期貨,未兌現,最大利益要頂著殺頭滅族大風險)之間,你敢確定他就一定會幫四爺?不一定吧。

悖逆聖旨,行篡逆之舉。這在清朝嚴酷的皇權制服下,不僅危及自身,還會連累家族。弄不好身敗名裂,家族覆滅,飽受千夫所指。隆科多縱然有賊心,也得掂量掂量後果吧。

△清朝 攝政王多爾袞(劇照)


比如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其實後期都已經是大權獨攬了,完全有廢掉順治帝的實力,但還是沒有自己當皇帝,這是基於多重因素的,不是單純的有野心有實力,就能得出所謂的結論。這應了我開頭的那句話主旨:有實力、有野心、按邏輯推理會、應該會,但始終不代表就一定會。

有人說老皇帝都死了,遺旨還有個毛用?千萬不要說先帝遺旨沒有用,威力還是很大的。

據說,東太后慈安 就曾握有一份誅殺西太后慈禧的咸豐帝遺旨(咸豐帝交代,只在慈禧太后亂政時啟用),慈禧太后還為此提心吊膽,幸虧慈安死得早,遺旨被慈禧想方設法騙到手燒掉了,才能睡上個安穩覺。

這事真假暫且不論,但卻足以反映出當時的一件事:古代老皇帝雖死,但遺旨照樣有巨大的威懾作用,在皇室的影響力猶大。一般遺旨尚且如此,何況是關係帝國命運的傳位遺旨?

2、十三爺胤祥,臥虎還是臥虎

△十三爺胤祥 (劇照)


如果四爺的王牌九門提督隆科多,都不一定確定能幫四爺了,那麼四爺(及親信們)就無法控制京城,連城門都出不了,無法傳遞消息,又如何能救出被康熙帝生前下嚴旨圈禁的十三爺胤祥?十三爺這隻臥虎,不能躍出牢籠,也怎麼能去豐臺大營奪兵權呢?也就是:臥虎還是臥虎,臥著吧。

何況,豐臺大營是拱衛京城的重要防務力量,關係皇帝的身家性命,這九門提督要職一樣,皇帝必會安排自己最可靠的心腹親信掌握。

而且想調動豐臺大營的兵力,是需要皇帝的憑證的,也是有手續以及程序的,不是任誰想調就能調的。再有,就是清朝豐臺大營的將領們,是“認證不認人的”,沒有令他們信服的憑證,一兵一卒也調動不了。影視劇裡只是為了製造衝突效果,才誇張的縮減過程,上來就能奪兵權,像上街買菜似的,真以為是隨便挑隨便拿啊!

3、四爺外援年羹堯,鞭長莫及

△西北大將 年羹堯(劇照)



四爺的親信大將年羹堯,遠在西北帶兵,遠水解不了近渴,等年羹堯來援,黃花菜都涼了。

何況,西北還有十四爺手裡握有幾十萬大軍,對年羹堯“無形之中”起到了制衡作用。四爺雖想用年羹堯制衡十四爺,但別忘了十四爺也是在制衡年羹堯,這是相互制衡的。就算年羹堯想提兵去救四爺,恐怕也走不出西北地區。

四爺胤禛,手裡的這三張牌,如果是這樣,誰敢說四爺就一定敢造反呢?恐怕連搞個小範圍政變,都得掂量掂量自個兒了。

如此,四爺是不是雍正,雍正又是不是四爺,還會不會有雍正王朝,誰敢說呢?

對待歷史,我們不妨中肯一點。


峰子奇觀

其他答主的回答大多是四阿哥有沒有能力造反,個人覺得這有些答非所問了。四阿哥有沒有能力造反是問題題幹“會造反嗎”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條件,而且就造反能力來說,你四阿哥有造反能力,那八阿哥又何嘗沒有,十四阿哥又何嘗沒有,甚至後兩個的造反能力更強。那歷史結果呢,八阿哥有造反嗎,十四阿哥有造反嗎?可能有人會說,不是他們不想,而是四阿哥繼位後先發制人。那麼結果一樣,若是八阿哥或十四阿哥繼位,他們就不懂先發制人嗎?

好了,筆者現在正式回答“能”“會”造反的問題。

必要條件——能造反嗎:有能力造反嗎?答案是有的,不說他自己已經暗中佈局了不少,而且還有隆科多和年羹堯的勢力幫助,的確有造反的能力。那能力有多大呢?其實也一般,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隆科多和年羹堯的確是軍中要員,但是他們一定會死心塌地跟蹤四阿哥造反嗎?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隆科多:的確,隆科多是四阿哥名義上的舅舅,但是他親母德妃在世、而且二人又沒有血緣關係,政治紐帶式的聯繫,在死生大道上,是否仍然堅挺,值得考慮。年羹堯:年羹堯把妹妹嫁給四阿哥做側室,一旦不是四阿哥繼位,年氏一族是否要縱容雍正造反,也是值得兩商,不然即便自己不參與,也難免株連,因此,年羹堯要麼的確是會跟著四阿哥造反,要麼則是“賣主求榮”以背叛造反的四阿哥作為投名狀給新帝。

充分條件——會造反嗎:能造反成功嗎?筆者覺得可能性很小。自明朝起,皇權至上、中央集權越發明顯,皇帝與藩王間的實力差距懸殊,而清朝的親王大都是無兵權的而且被束縛在京城,親王與皇帝間實力懸殊,即皇權與王權、臣權的實力懸殊,無論誰,只要繼承大統的那一刻起,就具備了無上的權利與資源,不是競爭者所能撼動的,至少在清朝這個皇權集中的朝代來說不太可能(撇除清初期)。


平章知事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應該說,這隻有理論的可能性,實現起來困難重重,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事。

先不談康熙帝屬於那種突然駕崩,讓皇子們毫無準備那種,就說給雍正足夠的時間準備,臨機決斷也很難,下面我們就模擬一下。


康熙駕崩後,皇位如果不是給雍正,那麼按照正常程序他就沒法最後受到康熙的接見,這樣他把握不住康熙駕崩的時間點,好多事就會慢半拍,即便如此,他還是要去搶時間,爭取走在前面,因為篡位來說,你只能和正常接位的人搶時間,搶在他之前控制一切,否則一切都將是一場夢。

那麼最快的就是派出府中的殺手去刺殺那個接位的新君,一旦成功,就能渾水摸魚,大大增加奪位的可能性,但是風險也是極高,一旦敗落,馬上就可能暴露,而使自己處於幾乎無法翻盤的位置。



所以派出殺手的同時,還要去奪兵權,這才是根本!京畿的兵權分成不同的幾股,京裡九門提督兩萬多人是隆科多掌握,京郊有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善撲營等兵馬,分別掌握在各自的提督手上,只接受皇帝的命令。要想非法奪取這些兵權並不容易,雖然雍正是孤臣,但是有老十三在,還是能奪取一部分兵權,那麼火併就在所難免,打贏了怎麼都好說,輸了就慘了,這種風險也是超高,而且還連累太多人,爭鬥中,人們的心理會有變化,太不好把握了。



如上所說,這是一件成功概率極低,一旦失敗卻會被夷族的大禍,不僅如此,年羹堯,李衛這些人的三族或九族就都沒了,這還是小事,弘時,弘曆這些兒子恐怕都得跟著死,剩下的女眷發給披甲人為奴,整個歷史都會徹底改變,我相信凡是有點理智的都不會這麼幹,除非別的皇子繼位會滅你全家族,否則誰也不會冒這個險,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