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驾崩的时候如果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

有声小插曲

雍正不需要造反,虽然生他的母亲比较的低微,但是这恰恰是他的好处,因为数大招风,当初的太子二立二废,就足以证明康熙皇帝对于下一代的皇子不仅仅只是靠实力来传承帝位,反而是通过观察他们本身的能力来判断。

所以就是有势力也不会被立为太子,当初的胤禩和胤禵都是有实力的人,反观雍正的实力是远远不及他们的。

皇帝最讨厌的就是自己的太子太过于的嚣张跋扈,为了巩固自己的储君多次勾结死党是大忌,当初的太子就是因为这个事情两次被自己的父皇废除,但是有了前车之鉴的胤禩和胤禵依然不把这个当一回事,反而是暴露出称霸之心,其中胤禩在看到父皇废除了太子之后,不能平复自己的心中的浮躁,见到储君之位有机可乘,于是就大肆的笼络各方志士,勾结死党,但是无奈被父皇发现,被斥责之后储君之位估计是没戏了。

而另一个和胤禩关系很好的胤禵也是做着和一样的事情就是联络各方志士,估计也是为了储君之位做打算,但是康熙又不是傻子,既然你也不明目张胆,我也不斥责你就是了,但是他已经被排除在储君位之外了。

最后来看雍正,他自知出生卑而且没有别人有实力,自然就不会去勾结党羽,而是提升自己的才能,和诸位兄弟也是和睦相处,同时对于自己的父亲的很谦卑忠诚,在加上雍正的能力,更是得到康熙的赞赏,后面就慢慢的赢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

在雍正四十四岁的时候,康熙多次命雍正代替自己去祭告祖陵,前往参加会试的试卷复查,后面又清查京,通两仓。所以对于雍正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于提前实习自己的皇位了,通过多次的代办,他已经对当时的多个地区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各个地方的物产,风俗,更是了如指掌。除了这些之外,他更是学到了康熙的做事准则,学到了很多经验,对于以后的治理国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这个皇位一定是会给雍正的,并不需要他去争。

感谢!欢迎留言讨论!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换个问法,雍正有没有武力夺取皇位的实力,答案是肯定的。

“九子夺嫡”中,八爷党和太子党被公认是最强的两股势力,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后,“八爷党”一家独大,由于八爷颇会做人,广结善缘,在朝中有着不错的口碑,支持他的人很多。相对之下四爷就显得有些势单力孤,但是仔细分析,并非如此。

先说老四的身份

虽然是德妃乌雅氏所生,但是抚育四爷的却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佳氏是佟国维的女儿,隆科多的亲姐姐,诸皇子中除了被废的太子,是皇后嫡子,康熙的其余两位皇后都没有生育皇子,所以说佟佳氏养育的四爷,后台很硬。

而四爷也一直向佟佳氏这一脉靠拢,继位后隆科多被奉为国舅,雍正每次见面都尊称他为“舅舅”。

再看老四的势力

雍正能够顺利继位,一内一外,隆科多和年羹尧功不可没。

《清史稿》记载隆科多:“五十九年,擢理藩院尚书,仍管步军统领”。主要负责京城九门的守卫工作,俗称“九门提督”。有了隆科多四爷才能在继位后坐稳皇位,如果出现意外,万不得已的情况也可以控制住紫禁城。

此时的年羹尧川陕总督,镇守边疆,手握兵权,康熙去世后雍正第一件事就是派人通知年羹尧接替了十四爷的兵权,掌握了抚远大将军的印信。

有了后台,再加上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再加上戴铎的出谋划策,雍正才能顺利继承皇位。这些人加在一起是有可能实力实现武力夺权的。


一点点历史

造反是要有本钱的,在雍正(当时还是雍亲王胤禛)凭什么造反?在《雍正王朝》剧中,雍正最大的依仗是十三阿哥允祥。但当时十三爷只是一个被囚禁在府邸中的皇子,康熙在驾崩前都没有放他出来,如果不是康熙传位于胤禛,就不可能拿到康熙的金牌令箭,也就不可能放允祥出来夺取丰台大营的军权,没有军权在手的雍正凭借什么出来造反呢?在真实历史上,雍正能够登上皇位,确实有三个擎天保驾的功臣,一个是九门提隆科多,一个是十三爷胤祥,另一个可能会令大家大跌眼镜,他就是在剧中曾拥立八阿哥胤禩为储君,却遭到康熙严厉斥责的上书房大臣

马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日,也就是康熙驾崩后的第二天,刚刚即位的雍正便任命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隆科多掌管京城九门防务,深受康熙信任,且他的姐姐孝懿仁皇后就是雍正的养母,所以雍正一直以舅舅相称,而不称其名。雍正能够顺利继位,宣读传位诏书,掌握京城两万兵马的隆科多实为保驾第一功臣。十三爷允祥是诸皇子中与雍正关系最亲密的兄弟,史料上并无允祥夺取军权的记载,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雍正继位过程中,允祥作为四爷最坚定的支持者,肯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驾功臣的称号实至名归。
不起眼的马齐在康熙晚年是首席满洲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是文臣领袖,位同宰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初三,也就是雍正继位21天后,颁布谕旨说“马齐在此番大事中甚是勉力勤劳。他的勤劳,非寻常勤劳可比,胜于一切功绩。”这道谕旨说明了马齐在雍正继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托孤重臣,因此雍正继位后任命马齐为总理事务大臣之一。

世宗即位,降敕褒谕,予一等阿达哈哈番,寻命袭其祖哈什屯一等阿思哈尼哈番,进二等伯,加太子太保。雍正元年,改保和殿,进太保。三年,复降诏褒其忠诚,加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其子富良袭。《清史稿》

可能很多童鞋会觉得奇怪,上书房大臣,康熙最信赖的张廷玉哪去了?实际上,在康熙驾崩前,张廷玉只是吏部左侍郎(人事部副部长),根本不是机枢重臣,还轮不上他来参与新旧政权交接期间的重大事务。至于另一个总理事务大臣八爷允禩,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是雍正为了笼络这个强大的政敌而刻意为之。

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归正题,如果康熙不是传位于雍正,他想造反只能勉强获得允祥一个人的支持,而实际掌握兵权的隆科多和拥有宰相之实的马齐一定会采取措施应对,更不要说还有一个虎视眈眈,居心叵测的八爷党在旁边伺机而动,所以,雍正绝对不敢造反,他根本就不具备这个实力,倒不如安安心心做个为朝廷出力,为百姓谋福的富贵王爷岂不更舒心和痛快。诸位觉得是不是这么个道理呢?




历史茶坊

如果正确的解释就是:传位给老四是“雍正”;不传位给老四也是“雍正”,这叫解释吗?可以分析当时的形势来判断!

首先;大阿哥胤禔如同死人一般禁锢在宗人府,原太子胤礽康熙帝已经有旨意,有论复立胤礽为太子者斩,老三胤祉只不过是窥探而已。

余下的就是老四胤禛与老八集团的对抗。那就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了!


皇四阿哥胤禛的优势

号称为“孤臣”的四阿哥胤禛其城府最深,虽然康熙帝曾经有过考语说过他“喜怒不定”,这只不过是性格的使然,纵观四阿哥胤禛处事极为慎密

关系网:一口一个舅舅的隆科多其实与四阿哥胤禛没有一点血缘关系,那么;为什么亲切的称呼隆科多为舅舅,只为四阿哥胤禛自小在孝懿仁皇后跟前长大,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四阿哥胤禛的养母。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佟佳-隆科多就是康熙帝的小舅子。


杀伐决断的年羹尧:康熙年间,年羹尧不到三十岁就当上了四川巡抚,那时候的年羹尧正是上升空间最大的时候与四阿哥胤禛交好,至于四阿哥胤禛纳年羹尧妹妹为侧福晋就不得而知了。

电视剧及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有说法:年羹尧为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二人曾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四阿哥胤禛的扶持下,扶摇直上,此人有着杀伐决断的能力,不久成为封疆大吏。

四阿哥胤禛有此二人,一文一武主宰着朝廷内外。年羹尧驻扎在西北大门甘肃,遏制着十四阿哥胤禵的几十万大军。隆科多属于康熙帝托孤重臣又宣诏大臣兼领着九门提督,此二人为老四所用


在看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的阵容:自打第一次废太子胤礽又公推新太子开始,康熙帝就认识到这位八阿哥胤禩的潜在的威胁,一呼百应,使朝野振动。

背后有佟国维的串联、煽动,动静太大了,吓坏了康熙帝,为了不能祸起萧墙,马上复立了太子胤礽,直接打压了胤禩集团。

西北噶尔丹叛乱,康熙帝为了分散八爷党的势力,缓解压力,加封十四阿哥胤禵我大将军王,领亲王衔,不至于留胤禵在京为八阿哥胤禩推波助澜。


老九胤塘,十阿哥胤哦就是扯淡瞎起哄。如此:康熙劝退了佟国维回家致休,八阿哥胤禩还蒙在鼓里,没有半点文武实力可言!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端倪,皇四阿哥胤禛登上皇帝位置是必然的,按照“邬思道”的话说:即使给你八阿哥胤禩皇帝位置,他坐得牢吗?

所以:传位是雍正,不传位还是雍正帝!胤禩说过:拿什么争!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日尧居k古史

如果清圣祖遗诏不是传位清世宗,那么清世宗造反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很简单,造反是需要军事实力的,手里没有硬家伙不行。而彼时的清朝不是入关之前和入关之初,更不是明朝初年。宗室王公、包括皇子基本是没有兵权的,即便执行任务被临时授予,也是会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所以,清圣祖驾崩时,清世宗自身除了为数极少的王府侍卫,根本无一兵一卒可以调动。而且,由于清世宗走的是小而精路线,其党羽数量并不多。彼时清世宗身边有能力可以调动军队的基本只有两个人——川陕总督年羹尧和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隆科多。



先说年羹尧,年羹尧是清世宗的大舅哥,彼时如果清世宗继位,对其家族是最为有利的;而清世宗一旦落败,其家族很可能也会遭到清洗。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如何年羹尧都铁定会跟随清世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彼时的年羹尧虽然已经是川陕总督,却还不是日后手握重兵的年大将军。众所周知,清朝的总督能够调动的军队其实很有限,而且还要受到驻防八旗将军、都统的监视,以及提督和巡抚的掣肘。没有皇帝的首肯,私自调兵其实非常难,更何况是调兵参与反叛?而且,川陕两省位于西部,距离北京千里之遥,年羹尧即便能够私自调动麾下军队,那也是鞭长莫及。



再说隆科多,彼时的隆科多是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换句话说,整个北京城几乎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所以他的态度才是举足轻重的。但这位仁兄虽然名义上是清世宗的“舅舅”,但并没有血缘关系,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不过是清世宗的嫡母之一加养母而已。况且,他背后有庞大且盘根错节的佟氏家族,即便和清世宗私交很好也不得不考虑整个佟氏家族的切身利益(从后来清世宗收拾隆科多看,二人私交也好不到哪去,无非利益联盟罢了)。彼时,清圣祖遗诏传位清世宗,名正言顺,加上这层甥舅关系,隆科多自然把宝全部压在这个“外甥”身上,因为这样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但是,如果遗诏不是传位清世宗呢?隆科多还有必要趟这趟浑水吗?如果其他皇子继位,隆科多只要跟着走,依然可以有拥戴之功,即便不是利益最大化,也还是有利可图的。况且,彼时的佟氏家族已然地位尊崇、权倾朝野,号称“佟半朝”。所以,隆科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了这个挂名的外甥拿整个佟氏家族去冒险。



综上所述,如果清圣祖遗诏不是清世宗继位,那么,年羹尧即便有心帮助清世宗武力夺权也是鞭长莫及,而且其实力根本不够。而隆科多不见得会坚定地站在清世宗一边。到时清世宗即便想孤注一掷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接受既成事实,然后像后来的廉、恂一样被清洗……



顺便叨一句,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十三爷去丰台调兵这么一段,似乎除了以上两位,胤祥彼时也是可以调兵的。但那是电视剧,事实上并不太可能。在没有履行正式调兵手续的情况下,仅凭胤祥一人拿着一支所谓的“金牌令箭”就能调动京畿驻军,这似乎太儿戏了。话说回来,如果他真有这个能力,估计离死也就不远了。试想一下,一个宗室王爷,随时能够凭借自身威信调动京畿驻军,哪个皇帝还敢留着他?那不等于是在自己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吗?


農民工老楊

皇帝没了,肯定要造反呀,不造反没皇帝做;

做臣子是不可能做臣子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做臣子;

太子又不会做太子,八王爷又要结党,就是靠着自己,才能维持的了大清这样子。

当皇帝感觉像回家一样,在朝廷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

里面各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里面的。

不过,说实话如果康熙驾崩的时候不传位给雍正,雍正多半是不会造反的。因为这可是大清朝呀!清朝是起源于建州三卫,一直听从明朝的调遣,初期是由努尔干都管理。1616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明朝没有处理好,后金开始发展壮大,最后趁着大明内乱,夺取了天下,也就是后来的大清。大清为什么不像明朝那样有东厂,锦衣卫?因为大清有八旗制度,这些旗人是有特权的,而获得这些特权的代价就是他们是皇帝的奴才。曹雪芹就是天子家奴,他们家的人干的活,在明朝的时候,就是宦官干的。

所以大清朝是以少御多,依靠少数的人口统治多数人口,当时全国各地都有满城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雍正是多半不会造反的,因为朝廷动乱伤害的是统治阶层的力量。自大清一朝,大清上层基本上都是相当团结的,因为大清统治自始至终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压力的。比如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雍正的古州起义,乾隆朝的天地会起义,嘉庆的白莲教起义等等。所以大清的皇帝权力是非常大的,各地官员基本上就是皇帝的奴才,这是历朝历代所不一样的地方。汉代的时候,大臣能够立皇帝,比如周勃,后来的霍光等人,明朝的时候大臣跟皇帝怼。雍正如果造反,他能够调动得了谁?康熙的皇子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都是拼命希望成为继承者。最悲催的就是太子,做了几十年,废了立,立了废,这要是过去,康熙多半是被饿死在皇宫了。


历史是什么

文/炒米视角

不知道都是咋想的,康熙驾崩,胤慎有毛线实力造反。炒米的观点就是,在那一刻真正有能力决定谁做皇帝的,只有一个人,叫隆科多。


其实隆科多遇到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时,他首先考虑的是让谁当皇帝,对自己最有利?当然是老四 。他不怎么关心政治,一天到晚吃斋念佛。最关键的是他是自己亲姐姐的养子,而且老四跟他亲妈不亲。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自己的“外甥”上位自己最有利。别看自己老爹是老八的粉丝。老八上位,他会觉得理所当然,根本不会感激自己,自己也不会得到重用;老十四?歇着吧,本身关系就一般,还要担皇位空悬的险,等他回来继位,那暴脾气,还不如老八呢!

所以隆科多把这机会给雍正,那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反正这个皇帝自己又当不得!送了就送了吧!


但如果此刻九门提督不是隆科多,而是老八的舅舅,这事就有点悬了。老四手里就剩一张四川总督的牌了,也就是年羹尧。但关键这牌没法打。


四川总督节制西北的兵马是可以的,但是此刻兵权可以再老十四手里啊!老四最多能做到让老十四的兵马全部溃散。但老四是要借这个兵马去造反的。所以不可行!

那没有野战兵权,没有京城的戍卫兵权。老四又是孤臣,又很长时间远离政局。他拿什么反?所以洗洗睡吧!


炒米视角

康熙帝驾崩,如果不传位给四爷胤禛(后来的雍正),那么四爷未必敢造反。换句话说,四爷多半做个亲王,能不能当上皇帝,还得两说!

为什么?如果你真想听中肯的答案,就往下看。如果是要刺激的回答,可以止步啦。



“倒推”的谬误

首先,人们只是受“倒推”理论推断的影响,一切多是在臆测和自认为成立的前提下,倒推而得出的结论。然后再去收集各种理由,顺推 来证明所谓的“结论”。

倒推法,就不免陷入“事后诸葛”的分析说。很多人就会认为有实力、可能性大、按照逻辑会、应该会……等这些推演法,去下结论,而往往忽略了一点:99%不代表就等于100%。

我举个例子。

历史上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这是一场大战。抛掉影视的虚构和夸张成分,抛掉所谓的领导个人更英明(英明也是事后才得出的结论),回归真实历史,平心而论,其实按人们这种推理法,袁绍实力远远大于曹操,一开始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说是压倒性优势,应该袁绍胜才对啊,可是袁绍胜了吗?一个“突袭乌巢”的临时突发变量,让袁绍所有的优势急转直下,甚至最后荡然无存。

△诸葛亮上方谷 战司马懿(剧照)


好,有人说影视剧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可以,那咱们就姑且再举个影视剧里的例子。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司马懿中埋伏困于谷中,火光冲天、死伤无数,司马懿被逼入绝境,几无生还可能,而且要拔剑自杀。按理必死无疑,但是天忽降大雨。一个突发变量,让智力过人的诸葛亮所有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于是,诸葛亮发出了三国里最无奈的一句感慨:天命助曹不助刘啊!(天不助我,助尔曹!)

无论是真实现实,还是影视剧小说,都可以说明一点:可能性大,不代表就一定会。

如果康熙帝没有传位给四爷胤禛,四爷胤禛也未必就敢造反。

为什么?主张从3个方面说:

△康熙帝 密命隆科多(剧照)


1、九门提督,王牌不一定是王牌

与四爷相比,九门提督隆科多 更忠于康熙帝。说到底,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是康熙帝给的,这是康熙帝的隆恩。同时,隆科多也是精明的康熙帝,重用的“护新君金刚”。

隆科多受康熙帝大恩,这是一方面。再有,如果真的像影视剧里康熙帝“恩威并施”准备了两份圣旨:一份提拔重用隆科多(施恩,赐九门提督要职),一份是诛杀隆科多(施威,为防止隆科多不遵传位遗旨。若隆科多不遵传位遗旨,康熙帝已安排好力量,执圣旨诛杀隆科多)。

那么,在现实利益(既得利益、稳稳到手、且还不错)和个人最大利益(期货,未兑现,最大利益要顶着杀头灭族大风险)之间,你敢确定他就一定会帮四爷?不一定吧。

悖逆圣旨,行篡逆之举。这在清朝严酷的皇权制服下,不仅危及自身,还会连累家族。弄不好身败名裂,家族覆灭,饱受千夫所指。隆科多纵然有贼心,也得掂量掂量后果吧。

△清朝 摄政王多尔衮(剧照)


比如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其实后期都已经是大权独揽了,完全有废掉顺治帝的实力,但还是没有自己当皇帝,这是基于多重因素的,不是单纯的有野心有实力,就能得出所谓的结论。这应了我开头的那句话主旨:有实力、有野心、按逻辑推理会、应该会,但始终不代表就一定会。

有人说老皇帝都死了,遗旨还有个毛用?千万不要说先帝遗旨没有用,威力还是很大的。

据说,东太后慈安 就曾握有一份诛杀西太后慈禧的咸丰帝遗旨(咸丰帝交代,只在慈禧太后乱政时启用),慈禧太后还为此提心吊胆,幸亏慈安死得早,遗旨被慈禧想方设法骗到手烧掉了,才能睡上个安稳觉。

这事真假暂且不论,但却足以反映出当时的一件事:古代老皇帝虽死,但遗旨照样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在皇室的影响力犹大。一般遗旨尚且如此,何况是关系帝国命运的传位遗旨?

2、十三爷胤祥,卧虎还是卧虎

△十三爷胤祥 (剧照)


如果四爷的王牌九门提督隆科多,都不一定确定能帮四爷了,那么四爷(及亲信们)就无法控制京城,连城门都出不了,无法传递消息,又如何能救出被康熙帝生前下严旨圈禁的十三爷胤祥?十三爷这只卧虎,不能跃出牢笼,也怎么能去丰台大营夺兵权呢?也就是:卧虎还是卧虎,卧着吧。

何况,丰台大营是拱卫京城的重要防务力量,关系皇帝的身家性命,这九门提督要职一样,皇帝必会安排自己最可靠的心腹亲信掌握。

而且想调动丰台大营的兵力,是需要皇帝的凭证的,也是有手续以及程序的,不是任谁想调就能调的。再有,就是清朝丰台大营的将领们,是“认证不认人的”,没有令他们信服的凭证,一兵一卒也调动不了。影视剧里只是为了制造冲突效果,才夸张的缩减过程,上来就能夺兵权,像上街买菜似的,真以为是随便挑随便拿啊!

3、四爷外援年羹尧,鞭长莫及

△西北大将 年羹尧(剧照)



四爷的亲信大将年羹尧,远在西北带兵,远水解不了近渴,等年羹尧来援,黄花菜都凉了。

何况,西北还有十四爷手里握有几十万大军,对年羹尧“无形之中”起到了制衡作用。四爷虽想用年羹尧制衡十四爷,但别忘了十四爷也是在制衡年羹尧,这是相互制衡的。就算年羹尧想提兵去救四爷,恐怕也走不出西北地区。

四爷胤禛,手里的这三张牌,如果是这样,谁敢说四爷就一定敢造反呢?恐怕连搞个小范围政变,都得掂量掂量自个儿了。

如此,四爷是不是雍正,雍正又是不是四爷,还会不会有雍正王朝,谁敢说呢?

对待历史,我们不妨中肯一点。


峰子奇观

其他答主的回答大多是四阿哥有没有能力造反,个人觉得这有些答非所问了。四阿哥有没有能力造反是问题题干“会造反吗”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而且就造反能力来说,你四阿哥有造反能力,那八阿哥又何尝没有,十四阿哥又何尝没有,甚至后两个的造反能力更强。那历史结果呢,八阿哥有造反吗,十四阿哥有造反吗?可能有人会说,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四阿哥继位后先发制人。那么结果一样,若是八阿哥或十四阿哥继位,他们就不懂先发制人吗?

好了,笔者现在正式回答“能”“会”造反的问题。

必要条件——能造反吗:有能力造反吗?答案是有的,不说他自己已经暗中布局了不少,而且还有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势力帮助,的确有造反的能力。那能力有多大呢?其实也一般,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隆科多和年羹尧的确是军中要员,但是他们一定会死心塌地跟踪四阿哥造反吗?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隆科多:的确,隆科多是四阿哥名义上的舅舅,但是他亲母德妃在世、而且二人又没有血缘关系,政治纽带式的联系,在死生大道上,是否仍然坚挺,值得考虑。年羹尧:年羹尧把妹妹嫁给四阿哥做侧室,一旦不是四阿哥继位,年氏一族是否要纵容雍正造反,也是值得两商,不然即便自己不参与,也难免株连,因此,年羹尧要么的确是会跟着四阿哥造反,要么则是“卖主求荣”以背叛造反的四阿哥作为投名状给新帝。

充分条件——会造反吗:能造反成功吗?笔者觉得可能性很小。自明朝起,皇权至上、中央集权越发明显,皇帝与藩王间的实力差距悬殊,而清朝的亲王大都是无兵权的而且被束缚在京城,亲王与皇帝间实力悬殊,即皇权与王权、臣权的实力悬殊,无论谁,只要继承大统的那一刻起,就具备了无上的权利与资源,不是竞争者所能撼动的,至少在清朝这个皇权集中的朝代来说不太可能(撇除清初期)。


平章知事

你好!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应该说,这只有理论的可能性,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事。

先不谈康熙帝属于那种突然驾崩,让皇子们毫无准备那种,就说给雍正足够的时间准备,临机决断也很难,下面我们就模拟一下。


康熙驾崩后,皇位如果不是给雍正,那么按照正常程序他就没法最后受到康熙的接见,这样他把握不住康熙驾崩的时间点,好多事就会慢半拍,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去抢时间,争取走在前面,因为篡位来说,你只能和正常接位的人抢时间,抢在他之前控制一切,否则一切都将是一场梦。

那么最快的就是派出府中的杀手去刺杀那个接位的新君,一旦成功,就能浑水摸鱼,大大增加夺位的可能性,但是风险也是极高,一旦败落,马上就可能暴露,而使自己处于几乎无法翻盘的位置。



所以派出杀手的同时,还要去夺兵权,这才是根本!京畿的兵权分成不同的几股,京里九门提督两万多人是隆科多掌握,京郊有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善扑营等兵马,分别掌握在各自的提督手上,只接受皇帝的命令。要想非法夺取这些兵权并不容易,虽然雍正是孤臣,但是有老十三在,还是能夺取一部分兵权,那么火并就在所难免,打赢了怎么都好说,输了就惨了,这种风险也是超高,而且还连累太多人,争斗中,人们的心理会有变化,太不好把握了。



如上所说,这是一件成功概率极低,一旦失败却会被夷族的大祸,不仅如此,年羹尧,李卫这些人的三族或九族就都没了,这还是小事,弘时,弘历这些儿子恐怕都得跟着死,剩下的女眷发给披甲人为奴,整个历史都会彻底改变,我相信凡是有点理智的都不会这么干,除非别的皇子继位会灭你全家族,否则谁也不会冒这个险,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