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時,面對父皇留下的眾多妃子,怎麼處理?

Gavinmini

新皇帝登基後,對於父皇留下的遺孀主要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現羅列如下,歡迎大家補充點評。



其一、在後宮之中養老。皇帝生母一般升級成太后,在後宮之中頤養天年!年老色衰又沒有生育子女的則在後宮伺候太后,也算有歸屬。


其二、到兒子封地養老!生有兒子且兒子被封為王侯的,則到兒子的封地養老!沒有封地的則在後宮養老,但不用伺候太后。

其三、放歸民間。年輕貌美的女子且沒有跟皇帝上過床的女子,一般給她們一部分錢財,有家的歸家,無家的回家鄉,讓她們到民間婚配,充實國家人口!


其四、給先皇殉葬!這是一種悲慘的歸屬,歷史上雖然很少發生,但是確實有。秦二世就將秦始皇的嬪妃弄去殉葬了,明朝也有這樣的事發生!

其五、新皇帝接收了先皇的嬪妃!這種事也很少發生,但是確有其事。曹丕就把他父親的部分嬪妃居為己有;五胡的政權沿襲草原習慣,也是接收先皇嬪妃;楊廣也收了幾名父皇妃子。


大體而言,前三種是常態,後兩種是特殊情況。帝王之家也是將人倫道德的,因此這麼多封建皇朝,新帝登基後讓先皇嬪妃殉葬或者居為己有的情況相當少!


大秦鐵鷹劍士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做法。先秦時期,不說帝王,就是大夫級別的貴族,也有權力讓老爸的小老婆陪葬。有一個成語,叫“結草銜環”,其中“結草”兩個字,就蘊含著一段和殉葬有關的故事。說是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愛妾,沒有生子。魏武子生病時,囑咐兒子魏顆:“我死之後,你要選個好男人,把她嫁出去。”後來魏武子病得快死,又改變了主意:“我死之後,記得把她給我殉葬。”但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讓那愛妾為父親殉葬,而是將她外嫁。其弟責問:“為什麼不尊從父親遺願?”魏顆說:“人病得快死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們應該遵守父親清醒時的命令。”後來晉國和秦國打仗,魏顆是貴族,必須服役,在戰場和秦將杜回相遇,正打著,魏顆突然見一老頭用草繩把那秦國力士絆倒,魏顆得以輕鬆將杜回俘虜。當天晚上魏顆夢見那老頭,老頭告訴他:“我是你父親那愛妾的父親,你沒有讓我女兒殉葬,所以我結草來報答。”可見先秦時的女性有多悲慘。目前發掘的先秦各國墓葬,都存在大量女性殉葬的情況,而且都很年輕,最老的也很少超過25歲,其中不少有可能就是墓主的小妾或者性夥伴。

戰國時代,各國從制度上廢除了殉葬,但由於文化習慣,事實上殉葬的情況還很多。秦漢以後,因為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帝指定要那個姬妾殉葬,也不是辦不到的,就看他願意與否。比如秦始皇死了,雖然秦國早廢除了殉葬,但秦二世下詔書:“先帝后宮凡是沒有生孩子的姬妾,全部殺死殉葬。”

漢朝好多了,文帝遺詔說,凡是後宮沒有孩子的姬妾,都放出去嫁人;後來的皇帝沒有文帝這麼好,但也一般是把後宮姬妾放置到死去皇帝的園陵守墓,不會殺死。曹操的遺令中,也是這麼安排的。不過到了明朝,朱元璋這個傢伙很壞,下令恢復姬妾殉葬,還假裝表彰說這些姬妾是不忍捨棄君主,自願殉葬的。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才又廢除殉葬。

總之,古代皇帝對死去老爸的姬妾,或者拿去殉葬,或者讓她們守陵,或者放出去嫁人,還有一種情況則是,把老爸的姬妾收為己有。當然,這種情況在那姬妾特別漂亮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畢竟古代美女資源稀缺啊。一般情況下,新皇帝還不至於做得這麼難看。


梁惠王

先看下漢朝吧。

號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的,就是王昭君。

昭君於漢元帝建昭元年時入宮,當時元帝已四十多歲了。放到現在四十多歲的人還算年輕,什麼事都能幹。

可是那個年代,生活條件差,營養不豐富。昭君入宮時,元帝由於長期縱慾身體已衰弱不堪,不再愛好那一口了。

公元前33年,匈奴一個部落的單于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這次他提出了和親的要求。漢元帝決定挑一個宮女給他,就公開在後宮宮女中發榜,自願報名。

“昭君出塞”是漢匈交往上的大事,《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尤以《後漢書》中的記載繪聲繪色:“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文中昭君自動求行和元帝為昭君的美麗所動“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節非常傳神,昭君之美躍然紙上。

經由上文可以看出,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後生了一個男孩,封為右日逐王。在呼韓邪死後,又嫁給了他的接班人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是呼韓邪的長子,但不是昭君的親生兒子。按照匈奴規矩,大閼氏死後,他的小老婆可以被接班人收入後宮,充當妻妾。這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曹操在五十六的時候寫了《述志令》,說道:“孤常以語妻妾,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

曹操死後,曹丕遵照父親的遺言,要求庶母們想改嫁的都改嫁,並公開表示全力支持。至於改嫁給誰嘛,嘿嘿,學了匈奴規矩,肥水不流外人田,我曹丕照單全收。當然了,那個時候的人對寡婦改嫁寬容,但是漢人中間絕對不能容忍嫡子娶庶母,所以曹丕接收庶母的事情只能學習小日本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

有一回,曹丕他媽卞太后來看曹丕,急匆匆趕去沒有提前告知。卞太后來的太急了,曹丕來不及讓他霸佔的庶母們迴避。等卞太后進入曹丕寢宮一看,發現曹丕身邊服侍的美女都是曹操小妾。這下子卞太后可就發火了,她罵兒子曹丕說:“狗鼠不 食汝餘,死故應爾!”

這件事情被記載在《世說新語.賢媛篇》,從那以後,就多了一個六字成語“狗鼠不食汝餘”。這個成語翻譯一下就是“狗和老鼠都不吃的,你卻吃得下,你飢不擇食,豬狗不如。”

其實到了唐朝還有更加離譜的事。

除了李世民死後,他的小老婆武媚娘,被表現上看上去老實的接班人李治收編外,後邊還有更高級的故事。

楊玉環,身材豐滿,膚如凝脂,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話說唐玄宗聽說,楊玉環是個美女,忙讓人招來,自己在幕後偷看。果然是絕色女子。

於是玄宗效仿李治的做法,,讓楊玉環先入籍女道士,賜號太真,然後再迎後宮。最後獨享專房,令六宮粉黛失去顏色。

壽王見媳婦被父皇搶去,半句話也不敢說,只好忍氣吞聲。玄宗為了補償,便聘韋詔訓的女兒為壽王妃。

紅樓夢中焦大說“……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

人家公公扒灰的扒灰,是偷偷進行的,這唐玄宗卻是公開搶劫。

不過唐朝皇帝不是漢人,是鮮卑族人,北方民族就是這麼豪放,你又能如何。


新知傳習閣

人和人的差別是巨大的。比如後宮裡的女人,同樣為皇帝服務,有人封后,有人封嬪,也有人被打入冷宮,甚至送命。老皇帝死後,差別更大,有人更進一步,有人墮入地獄,具體來說,先皇的妃嬪們的結局有以下幾種:

一是變成皇太后。這是最好的結局,一般是皇帝的生母的待遇。咱們普通老百姓家裡的婆婆地位都很高,更何況是皇家。做了皇太后,厲害的會專權,比如像

呂后、武后、慈禧這類,即使沒有權力慾望,也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二是殉葬,去地下繼續給先皇服務。在春秋戰國、兩漢,甚至宋金等朝代都有以後宮活人殉葬的例子。成為犧牲品的,一般都是沒有生育過子女的妃子、宮女。當然,也有強勢的女主要男寵殉葬的,比如秦宣太后羋月,死前非要讓情夫魏醜夫殉葬,後來,在別人勸說下才罷休。

三是做了太妃。雖然還住在宮裡,但基本退居二線,從此世事繁華已與己無關,變成白頭宮女,無聊的度過餘生。悽慘的,生活都會非常拮据,晚年淒涼。如果皇帝寬大,會放太妃到她所生皇子的封地去,母子團聚,得以共享天倫之樂。如果沒有生育,有的也會放回原籍,哪兒來的回哪兒去,也算格外開恩了。

四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老子死了,兒子笑納。這個一般都是少數民族王朝,或者有少數民族血統的王朝,比如唐朝。唐太宗死後,高宗李治就把武才人歡天喜地接到宮裡,封妃封后,還取了個“天后”的名號。最後,武則天直接把兒皇帝撥拉開,登上大寶。這也算空前絕後的手筆了。


飲水君

問題:怎樣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點擊文章右上角"關注"即可。



個別皇帝會對個別妃子佔為己有,有類似的先例,唐朝就出現過,除此以外有被陪葬的可能,在清軍入關前,多爾袞的母親就被逼死陪葬了,外加安排進入尼姑庵等場所,歷朝歷代幾乎都出現過,正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自古無情帝王家!


身心驛站

新帝登基時,面對父皇留下的眾多妃子,怎麼處理?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帝王、不同等級的妃嬪做法都不同,主要有四類下場。

第一種:給先帝殉葬

這無疑是下場最慘的一種,會這樣做的帝王很多,像比較著名的秦始皇、漢武帝、朱元璋死後都有大量宮女妃嬪殉葬,死法也有多種,例如上吊的、賜毒酒的、活埋等等,老皇帝到地下了還要人繼續服侍嘛,生是皇家人,死做皇家鬼。


第二種:守寡一生,皇家負責養老

會這麼做的朝代更多,已經算不錯的待遇了,至少比殉葬強,例如到指定寺廟出家為尼,武媚娘不就有這樣的遭遇,還有更多繼續圈養在皇宮內的,例如看護皇陵等,皇后貴妃等可能還能繼續享受高品級待遇有專門的寢殿,下等嬪妃生活就比較困難了,也需要自食其力,特別是晚年可能還不如一個年輕宮女。


第三種:放其自由

也有一些朝代允許先帝妃嬪改嫁,總而言之就是把她們放出宮去,今後再嫁也好獨身也罷自由選擇,說到底就是現任皇帝不管你了!許多朝代普通低等級的妃嬪、大量宮女可能就是這個下場,能留在皇宮養老的也不是一般人!


第四種:新皇帝納為己用!

這種有違倫理的事不少皇帝都做過,而且有些朝代蔚然成風!武媚娘是最出名的一位!


心安理得君

中國古代的皇帝哪個不是嬪妃成群,但這麼多女人中,大部分不要說給皇帝侍寢,連皇帝的面也沒見到過的人都有,皇帝死後這麼多人應如何安排成了大問題。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做法。

一,追隨子嗣。嬪妃,佳麗能給先皇育有子女的,其子嗣可在本朝享受王爺,公主待遇,而其生母可以追隨母憑子貴的生活,也就是去封地享福,如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

二,打入冷宮。如清代皇帝去世後,他的后妃們是不能居住在東西六宮的,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她們安置的房子,從此就在孤獨中度過,在這個豪華而枯燥的絢麗墳墓裡走完自己的一生。

三,有的荒淫的皇帝可能會將老皇帝留下的一部分貌美的妃子,新皇帝繼續封她們為妃,納入自已的後宮。在歷史上這種現象也是常見的,唐朝也比較流行,隋煬帝也迎聚過自已父皇的妻子。

四,修行,守皇陵。有些帶發出家或者在宮裡修行,為家人祈福,新皇帝還會讓更多的嬪妃去給老皇帝守靈,看管墓園,這些妃子看守墓園要看到自已去世,最後和巳去的皇帝葬在一起,歷史上著名的班婕妤就為漢成帝守了一生墓園。

五,活人殉葬。這是嬪妃們最殘酷的結局就是為老皇帝殉葬,很多年輕的嬪妃在皇帝死後,被宣佈名單後要不喝毒酒,要不上吊而亡。皇權至高無上,皇帝指定哪個殉葬就得去殉葬,如秦始皇死了,秦二世下詔書,先帝中凡是沒有生孩子的姬妾,全部殺死殉葬。在周朝那個丟了江山的周幽王,在他的墓中有百餘屍體,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餘全部為女性,都是他的殉葬姬妾。在元代是高潮,殷周君王死後就很盛行,他死後把生前享受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豔妾都統統送到墳墓中去。在明朝朱元璋更壞,不僅要姬妾殉葬,還假裝表彰說是不忍捨棄君主,是自願殉葬的,並用箭把妃子們射死為自已陪葬。但也有好皇帝,如漢朝就好多了,漢文帝遺詔說,凡是後宮沒有孩子的姬妄,都放出去嫁人。曹操的遺令中也是這樣安排的。清朝溥儀退位後,沒落的清政府由於無法支付巨大的後宮開銷,釋放了大量宮女嬪妃,在那個動盪年代裡,雖然宮女仿獲得了自由,她們出去悲傷的命運又會怎樣呢?


周明建16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所必須經歷的,哪怕是古代的帝王,站在了權利的巔峰,在其年邁之後,也難免會有一死,古往今來,歷史上每個皇帝都有一個長生夢,可惜誰也無法實現,有趣的是,明朝的每個皇帝都大量服用丹藥,只為長生。

中國古代民間總是說,皇帝后宮有佳麗三千,當然這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實際沒有這麼多,但也不少了。那麼新帝登基之後,面對父皇留下的妃子們應該怎麼處理呢?以歷史記載來看,新皇帝們都是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題目說有很多妃子沒見過皇帝,也沒有侍寢過,這種女子一般情況下,新皇帝都會格外開恩,給她們一筆錢,讓她們出宮去在尋找一個男子嫁了。一般來說,這種的還是比較幸福,出宮之後有人就會搶著去娶,畢竟以前人家名義上是皇帝的妻子。

侍寢過的則不同了,她們有很多下場。第一種,新皇帝會讓她們去廟裡做尼姑,因為她們已經被皇帝臨幸,如果再嫁了他人,有損皇家顏面。第二種,為老皇帝陪葬,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人殉制度,朱元璋曾讓大批妃子為自己陪葬。

第三種則是有子嗣的女子,這種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是王爺,那麼這些女子也要跟著自己的孩子前去封地,一生無憂。如果自己的孩子就是新皇帝,那她自然還是繼續留在皇宮中,享受榮華富貴。最後一種較為可恥,那就是新皇帝將其娶了,違背倫理道德,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這樣的事情其實沒少發生。除了上述這些,歷史中肯定還有其他辦法,因為每個皇帝的脾性都是不同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新皇登基時如何處理父皇給自己留下的眾多的小媽?有一條太殘忍!

我們知道古代的皇帝都是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即使是後宮最少的清朝,康熙帝的妃嬪都有60多個。那麼,問題來了,一旦皇帝歸天,新皇登基,這些漂亮的妃子們怎麼處理?這可都是新皇帝的小媽呀。

處理這些妃子共有六大方法,第一個就是給先皇殉葬在,這是最多的,所以放在第一條,從夏商周到秦漢,到六朝再到隋唐,都有後宮為皇帝殉葬的制度,這個制度什麼時候被廢除的呢?是在明朝英宗時期。殷周時期,國王死後,會把生前用的所有東西,包括妃嬪、宮女、僕人全部殉葬,這個陋習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直到朱元璋時期,還有妃子殉葬朱元璋。

第二個就是移宮,待遇略好於打入冷宮,但是是把昔日集寵愛與榮耀於一身的妃子移入二線宮廷,繼續他們的生活,直到死亡。

第三個就是打入冷宮,皇帝去世後,后妃不能再居住在東西六宮,在清代,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她們修建的宮殿群,就是冷宮,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等等。那些太妃、太嬪門活不下去了就會做些針線活補貼。

第四個就是追隨子嗣前往封地生活,這個最典型的就是在漢朝,如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

第五個就是修行,守陵,這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武則天感業寺為太宗出家了。當然了,你既可以在宮裡修行,也可以選擇帶發出家。

第六個就比較扯了,遇到好色的皇帝,就會不顧綱常倫理,將這些先皇的后妃納入自己的後宮,這就還得說廣為人知的武則天了。基本上就是這六大歸宿了。


價值電商文少

中國古代的歷史,是一個從野蠻到文明的社會進化史,這種進化,使得中國人在較早的時候脫離了野蠻,成為一個文明人。

而繼任帝王處理先皇的眾多妃子,就是這種文明轉換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關於先帝留下來的妃子,如何處理,在中國歷史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1、繼承先首領妻妾的風俗。

在遠古矇昧時期的部落裡,由於當時的生產力嚴重落後,人民非常的矇昧。因此部落裡的首領也存在著前任首領去世後,繼任首領繼承前任首領所有妻妾的風俗。

這種風俗並不僅僅是因為首領都很好色,而是由於在當時的環境中,女人只不過是眾多財富之一,佔有先首領的妻妾意味著獲得了先首領的全部權利。所以那個時候,繼任首領這樣做也是一種習俗上的需要。

同時由於首領的妻妾一般都是部落裡有勢力人家的女兒,因此繼承了先首領的妻妾,也意味著繼任首領與部落勢力之間的相互接納,這對於一個部落的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等中華民族脫離矇昧,到了夏商周以後,由於中華民族對於人倫的認識不斷加深,這種繼承妻妾的風俗也就逐漸消失了,但是在中國周邊落後的遊牧中,仍然盛行這種風俗習慣。

2、給先帝殉葬

在中華民族進入奴隸社會之後,由於社會生產力開始逐漸發達,以及奴隸制度的興盛,導致中國王室擁有比較多的財富來進行相關的葬禮活動。

而由於此時的中華民族“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不斷的興盛,為了能讓先王在死後過上和活人一樣的生活,繼任的國王往往會大量的屠殺俘虜來給先王殉葬。

同樣也會將先王比較喜愛的或者一些地位不高的妃子拿來給先王殉葬。

有的時候也會有妃子因為先王死後過於悲痛,便自盡殉葬,這種情況在歷朝歷代,都會出現,比如大禹死後,他的兩位妃子,女英、娥皇便投水而死(傳說是這麼說,具體怎麼死的,估計沒人清楚,姑且這麼寫吧)。

這種殉葬制度從遠古就開始有,一直到明朝還有殘餘,《明朝小史》卷3記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為他伺寢的40餘名妃嬪全部陪葬於孝陵(目前基本探明陪葬方位)。

其後,成祖的長陵也有從殉妃嬪30餘人,仁宗的獻陵有7名妃嬪陪葬,宣宗的景陵則由10名宮人“殉節從葬”。

妃嬪殉葬時,其狀甚慘。明成祖死後,宮人殉葬者30餘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殺。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宮妃中,有一人名郭愛,進宮不到一月,就被迫作了殉葬人。直到明英宗臨死前才廢除了宮殉之制。

3、陪子女知國

古代大多數有子女的妃子,除非皇帝指定,一般都是不用去殉葬的。這主要是皇帝考慮其子女需要母親的撫養。

所以大多數朝代,有了子女的嬪妃一般都會在皇子、女成年之後選擇跟隨皇子、女到他(她)們的封地去生活,在子女的侍奉下度過餘生。歷史上有子女的皇帝嬪妃基本上都是以這種方式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4、出家做尼姑給先帝守陵

在漢朝以及漢朝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殉葬制度過於殘暴,被國家宣佈廢除,因此有一段時間,皇帝的妻妾因為不能殺掉,所以這些沒有子女的嬪妃,會被國家集中在一個地方居住,由國家出資給予撫養。

這些女人往往都是很悽慘孤獨的度過餘生。當然了這其中也有從尼姑華麗轉身的。

比如唐代的武則天,進宮時是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死後,被圈禁在感業寺做尼姑。但是由於高宗李治很喜歡她,就想辦法把她從感業寺里弄出來,收為自己的妃子,武則天也由此華麗轉身,並最終奪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

所以,從皇帝對嬪妃處理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來,中華文明正在漸漸的從落後走向先進,從野蠻走向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