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时,面对父皇留下的众多妃子,怎么处理?

Gavinmini

新皇帝登基后,对于父皇留下的遗孀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现罗列如下,欢迎大家补充点评。



其一、在后宫之中养老。皇帝生母一般升级成太后,在后宫之中颐养天年!年老色衰又没有生育子女的则在后宫伺候太后,也算有归属。


其二、到儿子封地养老!生有儿子且儿子被封为王侯的,则到儿子的封地养老!没有封地的则在后宫养老,但不用伺候太后。

其三、放归民间。年轻貌美的女子且没有跟皇帝上过床的女子,一般给她们一部分钱财,有家的归家,无家的回家乡,让她们到民间婚配,充实国家人口!


其四、给先皇殉葬!这是一种悲惨的归属,历史上虽然很少发生,但是确实有。秦二世就将秦始皇的嫔妃弄去殉葬了,明朝也有这样的事发生!

其五、新皇帝接收了先皇的嫔妃!这种事也很少发生,但是确有其事。曹丕就把他父亲的部分嫔妃居为己有;五胡的政权沿袭草原习惯,也是接收先皇嫔妃;杨广也收了几名父皇妃子。


大体而言,前三种是常态,后两种是特殊情况。帝王之家也是将人伦道德的,因此这么多封建皇朝,新帝登基后让先皇嫔妃殉葬或者居为己有的情况相当少!


大秦铁鹰剑士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做法。先秦时期,不说帝王,就是大夫级别的贵族,也有权力让老爸的小老婆陪葬。有一个成语,叫“结草衔环”,其中“结草”两个字,就蕴含着一段和殉葬有关的故事。说是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没有生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我死之后,你要选个好男人,把她嫁出去。”后来魏武子病得快死,又改变了主意:“我死之后,记得把她给我殉葬。”但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让那爱妾为父亲殉葬,而是将她外嫁。其弟责问:“为什么不尊从父亲遗愿?”魏颗说:“人病得快死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们应该遵守父亲清醒时的命令。”后来晋国和秦国打仗,魏颗是贵族,必须服役,在战场和秦将杜回相遇,正打着,魏颗突然见一老头用草绳把那秦国力士绊倒,魏颗得以轻松将杜回俘虏。当天晚上魏颗梦见那老头,老头告诉他:“我是你父亲那爱妾的父亲,你没有让我女儿殉葬,所以我结草来报答。”可见先秦时的女性有多悲惨。目前发掘的先秦各国墓葬,都存在大量女性殉葬的情况,而且都很年轻,最老的也很少超过25岁,其中不少有可能就是墓主的小妾或者性伙伴。

战国时代,各国从制度上废除了殉葬,但由于文化习惯,事实上殉葬的情况还很多。秦汉以后,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指定要那个姬妾殉葬,也不是办不到的,就看他愿意与否。比如秦始皇死了,虽然秦国早废除了殉葬,但秦二世下诏书:“先帝后宫凡是没有生孩子的姬妾,全部杀死殉葬。”

汉朝好多了,文帝遗诏说,凡是后宫没有孩子的姬妾,都放出去嫁人;后来的皇帝没有文帝这么好,但也一般是把后宫姬妾放置到死去皇帝的园陵守墓,不会杀死。曹操的遗令中,也是这么安排的。不过到了明朝,朱元璋这个家伙很坏,下令恢复姬妾殉葬,还假装表彰说这些姬妾是不忍舍弃君主,自愿殉葬的。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才又废除殉葬。

总之,古代皇帝对死去老爸的姬妾,或者拿去殉葬,或者让她们守陵,或者放出去嫁人,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把老爸的姬妾收为己有。当然,这种情况在那姬妾特别漂亮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毕竟古代美女资源稀缺啊。一般情况下,新皇帝还不至于做得这么难看。


梁惠王

先看下汉朝吧。

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的,就是王昭君。

昭君于汉元帝建昭元年时入宫,当时元帝已四十多岁了。放到现在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年轻,什么事都能干。

可是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差,营养不丰富。昭君入宫时,元帝由于长期纵欲身体已衰弱不堪,不再爱好那一口了。

公元前33年,匈奴一个部落的单于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就公开在后宫宫女中发榜,自愿报名。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文中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非常传神,昭君之美跃然纸上。

经由上文可以看出,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后生了一个男孩,封为右日逐王。在呼韩邪死后,又嫁给了他的接班人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是呼韩邪的长子,但不是昭君的亲生儿子。按照匈奴规矩,大阏氏死后,他的小老婆可以被接班人收入后宫,充当妻妾。这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曹操在五十六的时候写了《述志令》,说道:“孤常以语妻妾,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

曹操死后,曹丕遵照父亲的遗言,要求庶母们想改嫁的都改嫁,并公开表示全力支持。至于改嫁给谁嘛,嘿嘿,学了匈奴规矩,肥水不流外人田,我曹丕照单全收。当然了,那个时候的人对寡妇改嫁宽容,但是汉人中间绝对不能容忍嫡子娶庶母,所以曹丕接收庶母的事情只能学习小日本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有一回,曹丕他妈卞太后来看曹丕,急匆匆赶去没有提前告知。卞太后来的太急了,曹丕来不及让他霸占的庶母们回避。等卞太后进入曹丕寝宫一看,发现曹丕身边服侍的美女都是曹操小妾。这下子卞太后可就发火了,她骂儿子曹丕说:“狗鼠不 食汝余,死故应尔!”

这件事情被记载在《世说新语.贤媛篇》,从那以后,就多了一个六字成语“狗鼠不食汝余”。这个成语翻译一下就是“狗和老鼠都不吃的,你却吃得下,你饥不择食,猪狗不如。”

其实到了唐朝还有更加离谱的事。

除了李世民死后,他的小老婆武媚娘,被表现上看上去老实的接班人李治收编外,后边还有更高级的故事。

杨玉环,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话说唐玄宗听说,杨玉环是个美女,忙让人招来,自己在幕后偷看。果然是绝色女子。

于是玄宗效仿李治的做法,,让杨玉环先入籍女道士,赐号太真,然后再迎后宫。最后独享专房,令六宫粉黛失去颜色。

寿王见媳妇被父皇抢去,半句话也不敢说,只好忍气吞声。玄宗为了补偿,便聘韦诏训的女儿为寿王妃。

红楼梦中焦大说“……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人家公公扒灰的扒灰,是偷偷进行的,这唐玄宗却是公开抢劫。

不过唐朝皇帝不是汉人,是鲜卑族人,北方民族就是这么豪放,你又能如何。


新知传习阁

人和人的差别是巨大的。比如后宫里的女人,同样为皇帝服务,有人封后,有人封嫔,也有人被打入冷宫,甚至送命。老皇帝死后,差别更大,有人更进一步,有人堕入地狱,具体来说,先皇的妃嫔们的结局有以下几种:

一是变成皇太后。这是最好的结局,一般是皇帝的生母的待遇。咱们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婆婆地位都很高,更何况是皇家。做了皇太后,厉害的会专权,比如像

吕后、武后、慈禧这类,即使没有权力欲望,也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是殉葬,去地下继续给先皇服务。在春秋战国、两汉,甚至宋金等朝代都有以后宫活人殉葬的例子。成为牺牲品的,一般都是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妃子、宫女。当然,也有强势的女主要男宠殉葬的,比如秦宣太后芈月,死前非要让情夫魏丑夫殉葬,后来,在别人劝说下才罢休。

三是做了太妃。虽然还住在宫里,但基本退居二线,从此世事繁华已与己无关,变成白头宫女,无聊的度过余生。凄惨的,生活都会非常拮据,晚年凄凉。如果皇帝宽大,会放太妃到她所生皇子的封地去,母子团聚,得以共享天伦之乐。如果没有生育,有的也会放回原籍,哪儿来的回哪儿去,也算格外开恩了。

四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老子死了,儿子笑纳。这个一般都是少数民族王朝,或者有少数民族血统的王朝,比如唐朝。唐太宗死后,高宗李治就把武才人欢天喜地接到宫里,封妃封后,还取了个“天后”的名号。最后,武则天直接把儿皇帝拨拉开,登上大宝。这也算空前绝后的手笔了。


饮水君

问题: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文章右上角"关注"即可。



个别皇帝会对个别妃子占为己有,有类似的先例,唐朝就出现过,除此以外有被陪葬的可能,在清军入关前,多尔衮的母亲就被逼死陪葬了,外加安排进入尼姑庵等场所,历朝历代几乎都出现过,正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自古无情帝王家!


身心驿站

新帝登基时,面对父皇留下的众多妃子,怎么处理?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帝王、不同等级的妃嫔做法都不同,主要有四类下场。

第一种:给先帝殉葬

这无疑是下场最惨的一种,会这样做的帝王很多,像比较著名的秦始皇、汉武帝、朱元璋死后都有大量宫女妃嫔殉葬,死法也有多种,例如上吊的、赐毒酒的、活埋等等,老皇帝到地下了还要人继续服侍嘛,生是皇家人,死做皇家鬼。


第二种:守寡一生,皇家负责养老

会这么做的朝代更多,已经算不错的待遇了,至少比殉葬强,例如到指定寺庙出家为尼,武媚娘不就有这样的遭遇,还有更多继续圈养在皇宫内的,例如看护皇陵等,皇后贵妃等可能还能继续享受高品级待遇有专门的寝殿,下等嫔妃生活就比较困难了,也需要自食其力,特别是晚年可能还不如一个年轻宫女。


第三种:放其自由

也有一些朝代允许先帝妃嫔改嫁,总而言之就是把她们放出宫去,今后再嫁也好独身也罢自由选择,说到底就是现任皇帝不管你了!许多朝代普通低等级的妃嫔、大量宫女可能就是这个下场,能留在皇宫养老的也不是一般人!


第四种:新皇帝纳为己用!

这种有违伦理的事不少皇帝都做过,而且有些朝代蔚然成风!武媚娘是最出名的一位!


心安理得君

中国古代的皇帝哪个不是嫔妃成群,但这么多女人中,大部分不要说给皇帝侍寝,连皇帝的面也沒见到过的人都有,皇帝死后这么多人应如何安排成了大问题。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做法。

一,追随子嗣。嫔妃,佳麗能给先皇育有子女的,其子嗣可在本朝享受王爷,公主待遇,而其生母可以追随母凭子贵的生活,也就是去封地享福,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

二,打入冷宫。如清代皇帝去世后,他的后妃们是不能居住在东西六宫的,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门为她们安置的房子,从此就在孤独中度过,在这个豪华而枯燥的绚丽坟墓里走完自己的一生。

三,有的荒淫的皇帝可能会将老皇帝留下的一部分貌美的妃子,新皇帝继续封她们为妃,纳入自已的后宮。在历史上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唐朝也比较流行,隋炀帝也迎聚过自已父皇的妻子。

四,修行,守皇陵。有些带发出家或者在宫里修行,为家人祈福,新皇帝还会让更多的嫔妃去给老皇帝守灵,看管墓园,这些妃子看守墓园要看到自已去世,最后和巳去的皇帝葬在一起,历史上著名的班婕妤就为汉成帝守了一生墓园。

五,活人殉葬。这是嫔妃们最残酷的结局就是为老皇帝殉葬,很多年轻的嫔妃在皇帝死后,被宣布名单后要不喝毒酒,要不上吊而亡。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指定哪个殉葬就得去殉葬,如秦始皇死了,秦二世下诏书,先帝中凡是沒有生孩子的姬妾,全部杀死殉葬。在周朝那个丢了江山的周幽王,在他的墓中有百余尸体,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部为女性,都是他的殉葬姬妾。在元代是高潮,殷周君王死后就很盛行,他死后把生前享受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统统送到坟墓中去。在明朝朱元璋更坏,不仅要姬妾殉葬,还假装表彰说是不忍舍弃君主,是自愿殉葬的,并用箭把妃子们射死为自已陪葬。但也有好皇帝,如汉朝就好多了,汉文帝遗诏说,凡是后宫沒有孩子的姬妄,都放出去嫁人。曹操的遗令中也是这样安排的。清朝溥仪退位后,沒落的清政府由于无法支付巨大的后宮开销,释放了大量宫女嫔妃,在那个动荡年代里,虽然宫女仿获得了自由,她们出去悲伤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周明建16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所必须经历的,哪怕是古代的帝王,站在了权利的巅峰,在其年迈之后,也难免会有一死,古往今来,历史上每个皇帝都有一个长生梦,可惜谁也无法实现,有趣的是,明朝的每个皇帝都大量服用丹药,只为长生。

中国古代民间总是说,皇帝后宫有佳丽三千,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实际没有这么多,但也不少了。那么新帝登基之后,面对父皇留下的妃子们应该怎么处理呢?以历史记载来看,新皇帝们都是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题目说有很多妃子没见过皇帝,也没有侍寝过,这种女子一般情况下,新皇帝都会格外开恩,给她们一笔钱,让她们出宫去在寻找一个男子嫁了。一般来说,这种的还是比较幸福,出宫之后有人就会抢着去娶,毕竟以前人家名义上是皇帝的妻子。

侍寝过的则不同了,她们有很多下场。第一种,新皇帝会让她们去庙里做尼姑,因为她们已经被皇帝临幸,如果再嫁了他人,有损皇家颜面。第二种,为老皇帝陪葬,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人殉制度,朱元璋曾让大批妃子为自己陪葬。

第三种则是有子嗣的女子,这种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是王爷,那么这些女子也要跟着自己的孩子前去封地,一生无忧。如果自己的孩子就是新皇帝,那她自然还是继续留在皇宫中,享受荣华富贵。最后一种较为可耻,那就是新皇帝将其娶了,违背伦理道德,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事情其实没少发生。除了上述这些,历史中肯定还有其他办法,因为每个皇帝的脾性都是不同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新皇登基时如何处理父皇给自己留下的众多的小妈?有一条太残忍!

我们知道古代的皇帝都是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即使是后宫最少的清朝,康熙帝的妃嫔都有60多个。那么,问题来了,一旦皇帝归天,新皇登基,这些漂亮的妃子们怎么处理?这可都是新皇帝的小妈呀。

处理这些妃子共有六大方法,第一个就是给先皇殉葬在,这是最多的,所以放在第一条,从夏商周到秦汉,到六朝再到隋唐,都有后宫为皇帝殉葬的制度,这个制度什么时候被废除的呢?是在明朝英宗时期。殷周时期,国王死后,会把生前用的所有东西,包括妃嫔、宫女、仆人全部殉葬,这个陋习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朱元璋时期,还有妃子殉葬朱元璋。

第二个就是移宫,待遇略好于打入冷宫,但是是把昔日集宠爱与荣耀于一身的妃子移入二线宫廷,继续他们的生活,直到死亡。

第三个就是打入冷宫,皇帝去世后,后妃不能再居住在东西六宫,在清代,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门为她们修建的宫殿群,就是冷宫,包括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等。那些太妃、太嫔门活不下去了就会做些针线活补贴。

第四个就是追随子嗣前往封地生活,这个最典型的就是在汉朝,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

第五个就是修行,守陵,这个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武则天感业寺为太宗出家了。当然了,你既可以在宫里修行,也可以选择带发出家。

第六个就比较扯了,遇到好色的皇帝,就会不顾纲常伦理,将这些先皇的后妃纳入自己的后宫,这就还得说广为人知的武则天了。基本上就是这六大归宿了。


价值电商文少

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社会进化史,这种进化,使得中国人在较早的时候脱离了野蛮,成为一个文明人。

而继任帝王处理先皇的众多妃子,就是这种文明转换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关于先帝留下来的妃子,如何处理,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1、继承先首领妻妾的风俗。

在远古蒙昧时期的部落里,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严重落后,人民非常的蒙昧。因此部落里的首领也存在着前任首领去世后,继任首领继承前任首领所有妻妾的风俗。

这种风俗并不仅仅是因为首领都很好色,而是由于在当时的环境中,女人只不过是众多财富之一,占有先首领的妻妾意味着获得了先首领的全部权利。所以那个时候,继任首领这样做也是一种习俗上的需要。

同时由于首领的妻妾一般都是部落里有势力人家的女儿,因此继承了先首领的妻妾,也意味着继任首领与部落势力之间的相互接纳,这对于一个部落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等中华民族脱离蒙昧,到了夏商周以后,由于中华民族对于人伦的认识不断加深,这种继承妻妾的风俗也就逐渐消失了,但是在中国周边落后的游牧中,仍然盛行这种风俗习惯。

2、给先帝殉葬

在中华民族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社会生产力开始逐渐发达,以及奴隶制度的兴盛,导致中国王室拥有比较多的财富来进行相关的葬礼活动。

而由于此时的中华民族“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不断的兴盛,为了能让先王在死后过上和活人一样的生活,继任的国王往往会大量的屠杀俘虏来给先王殉葬。

同样也会将先王比较喜爱的或者一些地位不高的妃子拿来给先王殉葬。

有的时候也会有妃子因为先王死后过于悲痛,便自尽殉葬,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都会出现,比如大禹死后,他的两位妃子,女英、娥皇便投水而死(传说是这么说,具体怎么死的,估计没人清楚,姑且这么写吧)。

这种殉葬制度从远古就开始有,一直到明朝还有残余,《明朝小史》卷3记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为他伺寝的40余名妃嫔全部陪葬于孝陵(目前基本探明陪葬方位)。

其后,成祖的长陵也有从殉妃嫔30余人,仁宗的献陵有7名妃嫔陪葬,宣宗的景陵则由10名宫人“殉节从葬”。

妃嫔殉葬时,其状甚惨。明成祖死后,宫人殉葬者30余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杀。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宫妃中,有一人名郭爱,进宫不到一月,就被迫作了殉葬人。直到明英宗临死前才废除了宫殉之制。

3、陪子女知国

古代大多数有子女的妃子,除非皇帝指定,一般都是不用去殉葬的。这主要是皇帝考虑其子女需要母亲的抚养。

所以大多数朝代,有了子女的嫔妃一般都会在皇子、女成年之后选择跟随皇子、女到他(她)们的封地去生活,在子女的侍奉下度过余生。历史上有子女的皇帝嫔妃基本上都是以这种方式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4、出家做尼姑给先帝守陵

在汉朝以及汉朝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殉葬制度过于残暴,被国家宣布废除,因此有一段时间,皇帝的妻妾因为不能杀掉,所以这些没有子女的嫔妃,会被国家集中在一个地方居住,由国家出资给予抚养。

这些女人往往都是很凄惨孤独的度过余生。当然了这其中也有从尼姑华丽转身的。

比如唐代的武则天,进宫时是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死后,被圈禁在感业寺做尼姑。但是由于高宗李治很喜欢她,就想办法把她从感业寺里弄出来,收为自己的妃子,武则天也由此华丽转身,并最终夺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所以,从皇帝对嫔妃处理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中华文明正在渐渐的从落后走向先进,从野蛮走向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