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胯下運球只能用來原地耍帥?艾弗森、哈達威給你答案

為什麼你的胯下運球只能用來原地耍帥?艾弗森、哈達威給你答案

胯下運球是一個獨特、瀟灑、美妙的動作,自然容易引人注意。而且這個動作也完全稱不上覆雜,很容易就能模仿出造型來。越是這樣的動作,真正的動作要領就越容易被忽略。於是這個動作就被連累了——沒有了與這個動作相應的腳步、力量,以及肩部動作,胯下運球還真的就只能用來耍帥了——但問題是,無效的籃球動作帥氣值總是會大幅度打折的。

事實上,胯下運球這個名字雖然特別,但究其本質,它不過是交叉步突破的特殊表現形式罷了。讓我們用文字描述它的基本過程:

向右突破時,左腳墊步蹬地推動右腳向側前方小幅度邁出,左腳隨即爆發式向右跨出超越右腳——這就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右手運球交叉步突破——如果這個動作未能完成突破,而且和防守人距離很近,最可能用到的回拉動作自然就是一記從右往左、穿過左腿的胯下運球。

這個動作的要點在哪裡呢?首先你的重心要先切換到右腿上,然後右腳蹬地發力,推動左腳調整位置,並使胯下運球更加迅猛有力,然後右腳向左側迅速跨出,左腳隨後——不管是向右突破後的回拉,還是胯下運球后直接向左突破,都是這個動作,無非是右腳的發力程度有所區別。

為什麼你的胯下運球只能用來原地耍帥?艾弗森、哈達威給你答案

從左往右的胯下運球道理也是一樣的。

動作的關鍵顯然是胯下運球發生前有球一側的那隻腳的發力。如果沒有發力或者發力不足,自然不足以形成一次爆發式啟動突破防守人或者改變防守人的位置,於是就成了連續的無效原地胯下運球。

換言之,胯下運球是一個隱蔽的攻擊準備動作,而不是一個沒有任何外向攻擊力的封閉式動作。再換言之,必須保證胯下運球結束後有足夠的能量去進行攻擊,而不是被動地循環往復。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胯下運球很好看,也很容易做出來,但做出這個動作並能做到像普通的交叉步一樣發力突破,就不太容易了。因為銜接兩個動作總是比只做一個動作困難些。追本溯源之後,你就發現,最實用的面框突破動作,永遠是沉肩強突的交叉步,其他動作大都是這個動作的備用方案。一個偉大的突破手,無論會多少種招式,這一招絕不會差。

如此,蒂姆·哈達威的招牌動作“胯下殺手”為何所向披靡就不難理解了——

蒂姆·哈達威為何要在從左往右的crossover之前加上一個從右往左的胯下運球?

為什麼你的胯下運球只能用來原地耍帥?艾弗森、哈達威給你答案

首先,這記胯下運球是一個節奏點,之前的右手運球推進動作結束了。伴隨著這記胯下運球,哈達威急停,暗藏投籃威脅,對手也跟著急停。

其次,這記胯下運球是另一個動作的開始。伴隨著這記胯下運球,哈達威做出了半個向左加速突破的動作。這個動作當然是和胯下運球同時進行的:右腳蹬地發力,隨時可以向左跨出,再加上肩部的切入動作,自然可以把對手的重心騙走——於是接下來那記迅疾無比的從左往右的crossover就防不住了。

Crossover的外在表現,自然是球在左右手之間做一個鐘擺式運動。但和胯下運球一樣,這不是一個兩手之間的封閉式動作,必須具有向外的攻擊性。攻擊性自然來自腳掌的蹬地發力。

無論是向左的晃動還是隨後向右的啟動,都必須有來自腳部的力量配合,否則這就不是傳說中的killer cross 了,而是真正的籃球鐘擺,除了好看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從這個層面上講,阿倫·艾弗森和蒂姆·哈達威的crossover在發力這個本質問題上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有所區別。

為什麼你的胯下運球只能用來原地耍帥?艾弗森、哈達威給你答案

艾弗森向左晃動那一下,最容易引人注意的自然是手上的動作,非常大氣舒展的側拉弧線,配合之後匪夷所思的反向突擊,更是無與倫比的視覺體驗——但很顯然,動作的關鍵在腳上——你只注意到他左腳的向左墊步是不夠的,更應該注意到他右腳蹬地發力推動了左腳的向左墊步——如果沒有右腳的蹬地,他向左的突破威懾就是不存在的,因為這會在動作速率上明顯地體現出來。

世間模仿艾弗森這記crossover的人無數,但就是因為向左晃動時少了隱蔽的右腳蹬地發力,故而畫虎畫皮難畫骨了,甚至而言,畫皮也是奢侈,因為向左的動作幅度、力度、速度都不夠,自然不可能做出那記美輪美奐的側拉——人言艾弗森沒有假動作,意義就在這裡,艾弗森那個向左晃動並不是虛晃,而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右腳蹬地向左突破,只不過這個動作只做了一半而已。但以艾弗森的速度,誰也得相信,如果不跟著他向左移動,他立馬就能右腳跨出直接過人了。所以,那個向左的晃動實質上並不是什麼向左的順步突破,而是一記呼之欲出、威力十足的交叉步。接下來自然就是左腳蹬地向右變向了,是一個完整的左腳蹬地、交叉步向右突破。

——這便是傳說中的艾弗森式crossover的全貌了。所以,在你單手運球向左右兩個方向上的交叉步突破純熟之前,你是不可能真正掌握這一招的——它不但要求左右手均衡,還要求左右腳均衡。

——當然了,艾弗森式雙重crossover的意義也就在這裡:如果對手沒上當,而且他向左晃動時右腳真的跨了出去,他就會用一記從左往右的胯下運球重新調整腳步動作,或是再次向左晃動,或是直接加速向右。如果是之後向右的變向沒能過人,自然也會用一記胯下運球順暢地銜接到下一個動作。

如此,有了胯下運球作為銜接和調整,原本只是兩個動作的crossover遂變得循環往復、無窮無盡了;他的進攻動作永遠比防守動作多一個。結束不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以這個動作為原點,可以衍生出無數動作,而且只要保持運球狀態,他隨時可以回到這個動作上來。在這種情況下,招式已經超越了招式本身,擁有了提綱挈領的意義——世間從未有過無敵的招式。如果一種招式真的無敵了,那是因為它和其他招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如此,在蒂姆·哈達威時代,crossover只是一記特定的妙招;發展到艾弗森時代,終於形成了一整套包羅萬象的武功。一代宗師,集大成者,信不虛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