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圆桌派》这个节目?

做个太阳暖珊珊

我是冲着窦文涛才看《圆桌派》的,基本上还是秉承《锵锵三人行》的谈话风格,但是明显收敛了很多,话题也偏向简单肤浅,嘉宾更是如此,话到嘴边留下好几句,毕竟毕福剑的例子摆在那,谁还敢乱说,有些话说的自然不敢那么直接和明显。尺度比《锵锵三人行》小了很多。但是《锵锵三人行》被停播了,不知道窦文涛心里怎么想,反正我是感觉挺遗憾,挺可惜的,一个人能坚持做一个节目那么多年,确实很不容易,只是它停播了。之后窦文涛主持《一路书香》,我看了两期就看不下去了。只有《圆桌派》还能看下去,一个没有表达自由,思想自由地方,很难孕育出什么好东西,更不会擦出什么火花,《圆桌派》的嘉宾的整体水平也比《锵锵三人行》差了很多,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虽然梁文道、许子东和马家辉也会去做嘉宾。套用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允许你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可惜很多人不同意别人的意见,就让别人闭嘴了。



顺便说一下,我更怀念,也更喜欢《锵锵三人行》的老背景,新改版的背景总感觉多了几分俗气。




《圆桌派》对于《锵锵三人行》的老观众来说可能节目水平和质量有所下降,但是对于新观众来说可能还是不错的,观众的年龄、看视频的习惯、文化水平不同,个人有个人的喜好也不同,喜欢看就看看,不喜欢看就忽略,仅此而已。但是,《圆桌派》还是值得看的。


行远

国内综艺节目中,播到第二季,口碑不降反升的,不多。

评价人数只有几千,评分却在8分以上,低流量高口碑的节目,更不多。

这两点,《圆桌派》都做到了。

这是一个神奇的节目。

主持人是老腊肉直男窦文涛就算了,两季嘉宾没有一个小生小花。

布景简单,没有LED和大屏就算了,总共就一个房间、一张桌子,外加一炷香。

嘉宾们只顾着自己high 聊,动不动说出一些很文(nan)艺(dong)的话,但没有一句能上热搜、上头条的。

那,口碑都是从哪儿来的?

从节目里来。

第二季的第一期节目,讲的是出身,请到的嘉宾是马未都、柯蓝、蒋方舟。

几个人都是窦文涛的老友,但有区分度:马未都、柯蓝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蒋方舟呢,被窦文涛调侃为“湖北襄阳一枝花”,家人都是铁路职工。

而窦文涛对自己的认定,一直都是从小城市石家庄走出的主持人,所以姿态上把自己划到了跟蒋方舟同一阵线。

划好阵线,不是为了针锋相对,而是以自己为例子,来摆事实讲道理。

窦文涛抛出问题:一个人的好处,和觉得你自己不好的地方,跟家庭出身有多少关系?

蒋方舟接招,给自己戴了个“凤凰女”的标签:出生在小地方,爸爸是铁路乘警,妈妈是铁路子弟学校的老师。

体制内的生活,在小范围里坐井观天,或许是一种幸福,一跟大城市迎面撞上,就看出落差来了。

小城姑娘蒋方舟去广州的亲戚家,姨姥姥把家里孩子不要的衣服,都搬出来让蒋方舟捡。因为耳聋,很大声的说:翻吧翻吧,尽情翻吧!

二三十年前,很多小城市的工薪阶层,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但这并不是马未都、柯蓝过的生活。

马未都就说,他母亲从来不穿北京产的鞋,最次也是穿上海和广州的鞋。

即使在蒋方舟成长的年代,这也算是相当中产的生活了。出身对人有没有影响,相信观众已经有各自不同的判断了。

更重要的影响,是心态。

蒋方舟的“讨好型人格”,窦文涛在北京孩子面前会羞怯,都从出身上找到了根儿。

马爷神补刀:河北的问题就在于,它是烘托北京的。

窦文涛发散:优越感,带来了混不吝的放飞自我。

蒋方舟升华:这种放纵性情,其实是对占用公共资源的不害羞。

这个过程,很像排球场上的一传→二传→进攻,一环扣一环,没了谁都不行。

柯蓝呢?跟陆亦可一样三观超正,随时出来纠偏。

这种打配合的结果就是:看似每个人都在扯闲篇儿,但都通过自己的表达,让答案自己跳了出来。

从节目第一季追到番外篇《圆桌女生派》,再追到第二季,你会发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不管是明星、作家还是演员。

节目里的每个嘉宾都没有光环,只有素颜。

所以没有人设,只有真人;没有高潮,只有机锋。


《圆桌派》没有“演”,所以热度和传播率很难更上一层楼,但是内容都立得住。我的朋友陈先生说:可能中产阶层更愿意看《圆桌派》,因为清清淡淡不吵不闹没有撕逼,看了还能有点思考。

口碑和流量,都是好东西,就看大家怎么选。

其实,节目的气质,很大程度上是由做节目的人决定的。《圆桌派》其实是窦文涛的旧节目《锵锵三人行》Plus版。

窦文涛自己说过:锵锵是新闻,圆桌是生活;锵锵是公共,圆桌是私房。

舞台上的话,是说给别人听的。深夜里的私房话,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体己话,它可能有点糙,但不会美化,不打高光,因为不需要。

窦文涛不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也不一定是最适合谈话类节目的,因为他太不合乎标准了。

标准的主持人,或像倪萍一样以情动人,或像何炅一样什么话都接得住什么场子都能接。之前看到一个报道,《快乐大本营》的二十年特别节目,给何炅感性、眼红红的时间,只有10秒钟,时间一到立马就要切换回大家熟悉的快乐家族领队。

这对窦文涛太难了,一个经常被扣上“炮轰”标题的主持人,不会说车轱辘话。

时不时动作夸张得像表情包。

插科打诨的时候,不是老熟人,可能都兜不住。

对丁璇女士,他的态度不是讽刺,而是戏仿。这其实是有风险的,拿捏不好尺度就会引起争议。窦文涛把原话说出来,把判断留给观众自己。

即使是跟靠“说话”吃饭的同行比,他也算特立独行了:鲁豫的专长是抛砖引玉,让嘉宾说出自己的故事;金星有三宝:催婚、催生、问别人怎么好上的;蔡康永会引经据典,有温情也有冷箭。

窦文涛呢?直不楞登得像孙悟空。这几年可能年纪大了,不怼人了(加上睡不好),火气褪掉了,也还是个直线型思维的真·直男。

但,一个健全的市场,一定是既有静水深流派,也有直抒胸臆的人。

有的节目给你深夜鸡汤,有的节目给你苦口良药。选择的主动权,在你自己手里。看什么样的节目,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是自己的选择。

给自己一炷香的时间,看一期能引起思考的节目,才不会耽于声色。


桃红梨白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有《圆桌派》这样一个谈话栏目。第一季最开始吸引我一道门是栏目的开头短片,好奇的人可以现在就去打开第一季看一看,一档栏目,怎么做,能称得上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精致。

每集时长大概在半小时左右,主持人是《锵锵三人行》里的窦文涛先生,看完第一季的前四集之后,这个栏目大概的样子是:既高雅的起来也通俗的下去。

窦文涛在这里,与在《锵锵》里正襟危坐的样子不太一样。

首先,每一集里谈话或者说聊天的话题设置,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热点事件,不同于《锵锵》里新闻评论员似的镜头设定,这里的窦先生多了一些人间烟火气。

其次,《圆桌派》里,窦文涛和受邀嘉宾的状态非常像周末休闲时,约了三五好友来到家里,围坐在一起,沏上一壶茶,焚一支幽静清雅的香,就桌面上的问题,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从事的职业、过往的人生经验,就同一个话题,侃侃而谈,气氛并不紧张,也不总是显得肃穆庄重。

截至目前,《圆桌派》已经做到第三季了,不管是收藏家、主持人、作家、音乐人、明星、娱评人、演员等等身份角色的人,能够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给观众一些带着思考新鲜度和温度的内容,很棒。

2018-02-24 22:05

——衡·Isabella


吾腔调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快节奏,商业化,重包装,小鲜肉横行的年代,几个老男女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然后就可以把钱赚了?

实际上,从专业角度上讲,就是有这么几个老家伙,他们确实有实力坐着聊着就把钱赚了。

一、关键人物窦文涛

说窦文涛是中国最牛的主持人一点也不过分。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7年,在此期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十佳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这些都是中国新闻人的最高荣誉。也就是说他在出道早年其实就干得很好了。

1996年3月,作为国内新闻人的精英加入凤凰卫视,到香港工作,主持《相聚凤凰台》、《时事直通车》、《锵锵三人行》、《文涛拍案》、《滔滔不绝》等。

一个出生于大陆,经过了高考严格选拔,接受了重点高校专业新闻培养,然后又常年在特区,与世界接轨的媒体界接受严格历练的新闻人的经历是极其宝贵的,像拥有他这样的履历的人屈指可数。而从1989年到今天,一历练就是近30年。

风格上,作为一个极其专业而优秀的主持人,窦文涛的特色并不是突出自己的个性,而是非常低调,懂得如何开启话题,接嘉宾的话,适当捧起嘉宾,让节目效果达到最佳,这是一个主持人的最重要的素质。

如果说以前的节目里,窦文涛都是给别人打工,那么《圆桌π》是他在新闻界,主持界,媒体界打拼了一辈子,自己为自己做的节目,有更多决策权。可谓是万事俱备。

二、牛逼嘉宾关系硬

到现在除了还没有请到蔡康永,《圆桌π》的嘉宾模式是中国最牛的主持人窦文涛做主持;中国最牛的文化人马未都,还有其他各领域著名的文化人和科学家比如说陈晓卿,徐静蕾等说科学文艺;梁文道,许子东等代表老腊肉说人生哲理;而还有一个蒋方舟负责吸引网上吐槽火力。而其实他们所有人不管是什么人设,自身在专业领域都很牛很牛,包括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覆盖各粉丝群,拥有各种话题性。

要知道,这些嘉宾不管是为了钱来也好,还是为了关系来也好,能来凑一桌,分享自己的故事,就一定会爆发巨大的潜力和碰撞出巨大的火星,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太富太有内涵,眼光和见识总能给人启发,引起共鸣。一般人和一般的节目是攒不起这样的局的。

不用的主场嘉宾和客场嘉宾能来给窦文涛这个节目捧场,足以见得干了大半辈子的最牛主持人在业界的号召力。

其实在这里还想给蒋方舟鸣不平,不管她在现实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被多少人污蔑为凤凰女,心机婊,但是在《圆桌π》上的表现,根据她这个年龄,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要知道同期还有一些年轻嘉宾和这帮老家伙在一起聊的时候,谈吐举措都不是很得当的,而蒋方舟最后的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有时候真的觉得中国有些人为什么那么狭隘,就容不得看不得自己的同胞好,而但凡是舶来的就使劲跪舔。

三、话题人文关怀深

作为职业的新闻人,主持人,制作人和他的老伙伴们带领的创作团队,对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话题和问题的把握非常准确,而老江湖窦文涛很知道那些话题该说,哪些不该说,什么时候可以点到为止,适可而止,度把握得非常好。

节目内容上只要和梁文道沾边,档次就不可能低,因为梁文道可以算是在哲学,新闻学领域融贯中西,有真才实学的一个学者,说他是中国的福柯可能都不过分。

梁文道

福柯

四、表面低调其实高调

窦文涛可能人到不惑之年以后,少了年轻时候的激进,多了一些睿智,所以他给自己的人设是有点痞,什么小时候看女军人啊,什么摸女同学啊,张口就来。就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造型,然而这种人设和他媒体界大佬的身份明显是不符合的,所以,其实是为了效果。

以前在电视时代,梁文道主持的一些节目往往放在深夜,表面上看这是人们最不关心,最不火爆的时段,然而实际上,凌晨和深夜,是万籁俱静,人们感情上最脆弱,内心最空虚的时段。往往这个时候很多触及心灵的话题很容易打动观众。所以说,可能八九点一个很火的剧确实可以迅速圈粉,但是风头过了以后,很快就会被这个快消社会忘记,然而梁文道多年来不温不火的深夜聊天,不但圈到了很多高素质资深粉,而且他们绝对是死忠粉。

《圆桌π》的低调其实表现的是高调的自信——你爱看不看,你爱喜欢不喜欢,我们就说我们的,敢有这种自信,是因为他有牛逼的制作人,牛逼的主持人,牛逼的嘉宾,牛逼的话题,牛逼的节奏把控,牛逼的情怀......这是多年工匠精神酝酿所成的精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这一切元素长达几十年的积累,让梁文道自己的节目《圆桌π》横空出世了,真的很为这样一个有追求的新闻界前辈感到开心,也为长期被小鲜肉刷屏,精神极度匮乏的观众开心。

祝《圆桌π》越办越好!


HannibalLecter


《圆桌派》从第一季的豆瓣评分8.9到第二季的9.2到第三季的9.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分数一路飙升的原因吧!



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这么多年一直陪伴了我们很长时间,最近的《圆桌派》不限于3个人在一起了,又有一种别样的味道,他们像楼下的老爷爷一样亲切,他们的话语有时云淡风轻,有事发人深省,有时天马行空。他们像老友一样轻松的谈话,这个节目不像是电视节目,更像是家人们唠家常,真的很好。


之前的《锵锵三人行》一直在看,但是感觉画质不清晰,本身谈话没有问题,但是剪辑或许粗糙,形成了不好视觉体验。《锵锵三人行》的节目风格设计的较为古典,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感官需求,而《圆桌派》采用最新的设计风格让人眼前一亮,而本身的话题更加的接近世界,而不像之前的节目话题,比较符合知识分子观看,现在的节目话题,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年轻化,这也是这个节目的成功之处。


有人拿《十三邀》和《圆桌派》做对比,首先许知远是一个不善与人交流的人,他的问题不容易激发对方的反馈,他嫌少在电视前活跃,不懂得如何去控场,挖掘被采访者的内容,例如在采访李诞中,自己更像是一个被采访者,被李诞牵引着话题走。我总觉得许知远太骄傲了,他不提前知道了解他的采访对象,以文化人知识分子自居,我不评判质疑他的文采,但是这是一个访谈节目,需要一定的互动。有网友说采访马东那集尴尬到不行,每次的话题被马东怒怼,马东喜欢把深刻的道理简单化,而许知远喜欢深奥的东西,所以两个人没有交集,很快结束了话题。


而窦文涛不一样,他是主持人出身,有着极强的控场能力,当对方的话题脱离了主题之后,他会立马引导嘉宾回到主题,他用淡淡的话语牵引着几嘉宾的话题,他娓娓道来的说着故事,在佛系青年那集,当许子东快要离题的时候,窦文涛接过话题,让聊天进行下去。他谦虚彬彬有礼善于与人交流,深刻的挖掘出大家的感受,让人觉得很有同感,他最让我喜欢的原因就是他会提前备课,准备很多的资料供大家讨论,让谈话变得精彩,让其变得更加的丰富多面。


有人说:“这是不是意味着文化向娱乐低头”,其实不然,我们都生活在当下,知识就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对其进行反思,如果一味的追求高雅,有什么用吗?《诗经》倒是高雅,可是有人看吗?知识分子正在用 一种新的方式改变社会,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提供更多的养料,让我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


文化名嘴窦文涛携手优酷“看理想”倾力打造。立足“撩、聊、了、料”四大吸睛秘笈,不设剧本,即兴聊天,平等视角,智慧分享。一期一个引发思考的话题设置,交流价值观点、碰撞思想火花,邀你畅游文化与跨界的奇妙之旅。


扒爷3

漂亮的脸蛋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像是一个π。言有尽,意无穷!

印象中,中国类的访谈节目,还停留在诸如《鲁豫有约》《艺术人生》那样为赋新词强煽情,老套却少些营养的节目。像是一受到表扬的人,拿着事先准备的演讲稿,对着问题说答案一样,说的不痛快,而且严肃的气氛也让人倍感不适。

还好,有圆桌派这么一档,让人倍感亲切的访谈节目,不,我更喜欢称他为闲谈节目。三五好友,一方圆桌,坐在一起,彼此都知根知底,每一个梗抛出来都会让彼此会心一笑。

这个闲谈节目,首先是吧所有在做的都当做是人,而不是完人。访谈类的节目,所有嘉宾,堪称完人,每个人道德完善、人格完人,事业上的完人,但是圆桌派首先是人,真实的人,有缺点。

第一季探讨文青一集中,文涛得知艾玛沃森不是同性恋时,表达出对她更为膜拜的时候,他对“同性恋”有偏见、钢铁直男的本性就暴露出来。而且每次谈到两性话题,文道两眼放光,总感觉他嘴角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真实的可爱,就显示邻家大哥哥,虽有缺点,但是胜在真实,亲切,自然。就像是他节目中说借用张岱的至理名言“人无暇疵不可与交,因为他没有真气”。

而其他常驻嘉宾也可圈可点,其中马家辉的“黑爹”专业户,方舟子的小骄傲,分享案例大都是谁谁假装认识她,谁谁说过睡过她等等……

其次是访谈的内容,一炷香的时间,围绕一个主题,可以天马行空,各抒己见,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简介说出来,不是辩论,而是让灵魂的一中碰撞,真实的展现给听众,让我们自己去主动思索。

三季节目,每一期都围绕一个时下热门话题展开,你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便点开一期,必有所裨益,当你聆听这些有趣的灵魂碰撞的声音,内心一定会变得充盈丰富。虽然,个人虽然看的不多,罗列下自己比较推崇的几集,或者这感觉受益颇多的几期节目。

第二季何冰老师做嘉宾的两期

第三季探讨渣男的那期

第一季如何成为饭局达人,陈晓卿做客那期。

其中精彩的篇章也正是出于他们。何冰谈演员的自我修养,去和诠释坏人;这位心理学教授手把手教你一眼辨别渣男;陈晓卿探讨饭局中北京与香港的差别;独树一帜、鞭辟入里的见解,让人振聋发聩,如醍醐灌顶。

从著名的心理学,从性格、从相互尊重来讲那女交往时应该注意的事情,著名的“时间是检验渣男的唯一标准”。

还有何冰那集,何冰作为戏痴,讲到一些老艺术家,或者艺术形式的时候,一秒入戏,而且模仿的惟妙惟肖,而且何冰的聊天技巧,以及那种天生的幽默感,听起来让人舒服,金句频出。比方说他形容现在的电视剧,就是“男的嚷嚷女的哭”。当文涛说诸如《权利的游戏》中每个人都不会像国产电视剧中这样的嚷嚷,哭,何冰略加思索后边说,我个人的感觉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反讽了国产电视的形式浮夸,内容空洞,堪称点睛之笔,让人拍案叫绝。

陈晓卿作为资深的美食家,深谙中国美食中所蕴藏的人情味。所以才能拍出《舌尖上的中国1/2》,他是其中的灵魂人物,如今舌尖三被吐槽成渣,和陈晓卿的离开有莫大的关系,与其花时间看舌尖三,不如听陈晓卿聊聊美食。毕竟,在地震来临的时候,所有人都忙于逃命,他却可以安之若素,淡定的享受一道菜肴的人,为了一道美食,连命都不要的人,也许才能参悟美食的境界。

纵观这三期节目中成功的理由,其中嘉宾都是一个在行业内都造诣颇深的人。演艺行业的何冰,还有美食鼻祖陈晓卿,还有就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然后其他的诸如马未都,梁文道都给与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其他嘉宾也都甘当绿叶,从不喧宾夺主!


田伯光

《圆桌派》节目是窦文涛为主以聊天式的方式展开。窦文涛抛出一个话题,让嘉宾畅所一言的表达心中的想法,原汁原味的给看者最直白的展示。这个节目传承了《锵锵三人行》的风格,大多粉丝都是《锵锵三人行》转变过来,《锵锵三人行》播了将近13年,深受网友的喜爱,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停播整改,所以窦文涛才再次主持《圆桌派》这个节目。

《圆桌派》这个节目已改现在综艺节目的浮夸风气,以嘉宾为主,以当时的热点,谈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谈笑风生。

主要嘉宾集结梁文道、陈丹青、马世芳、冯小刚、王蒙、王安忆、冯唐等众多文化艺术大咖。

一个很不错的节目。值得一看。


孟子杂谈

《圆桌派》这个节目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看的,偶然机会看过一期,看见几张熟悉的脸就点进去看了,静心静气的看完了一集,又乐此不疲的找来之前的一季看完。之所以会如此喜欢,总结如下几点原因。

一、节目形式简单 《圆桌派》节目形式,一炷香,一壶茶,几碟时令小水果,四个饱读诗书,阅人间无数的成功人士,谈生活,谈人生。没有太多炫秀的娱乐的东西,令人舒心静气,。就连广告植入的问题也没觉得反感,感觉到节目的真诚。

二、主持人的选用 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灵魂,节目效果,节目的舒适度和主持人的情商智商有很大关系,《圆桌派》的主持人窦文涛,典型的老腊肉,幽默,勇于自黑,也招黑,众嘉宾偶尔会拿他开玩笑,活跃气氛。他偶尔一抹神秘的笑,一个小眼神,意思在说“你懂得”觉的挺好玩。最重要的一点他这人特聪明,每次抛砖引玉,自然的引出谈话的主题,合适的点题,使嘉宾都能很好的打开自己,也很有存在感。偶尔放低自己的姿态一副谦卑的模样,像一个聆听的小学生,但他的学识和积累也是非常之了得,在高手聊天的过程中做到穿针引线 融会贯通,也是可见一斑的。另外作为主持人的技术的活也是拿捏的很到位,接话自然得体,嘉宾聊的很畅快。总之很欣赏他。

三、嘉宾设置 《圆桌派》的嘉宾设置还是很用心的,集合两岸三地的名人学者,囊括文化,科技,娱乐等各方面的领域的翘楚,畅谈人生,有马未都,梁文道,马家辉,蒋方舟等圈中知名人士。另外我还发现基本上每期都会请一位女嘉宾,像蒋方舟,李玫瑾,马伊琍,柯蓝等一些很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每期都会有一个女嘉宾呢?女性看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能更好的了解女性,且会更细腻柔和的看问题,能够丰富话题的内容。我看出镜最多的事蒋方舟,一个很优秀的年轻女孩,在众多老江湖里面一点没有拘束感,侃侃而谈,能熟练准确的表达出时下年轻人的状态和特点,她更了解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这估计也是节目组最看中的她的地方,另外她的成才之路也值得很多家长借鉴学习的。

四、节目的选题 谈话类的节目选题也是一大亮点,选题的合适度会影响到观众和嘉宾,一个好的选题能让嘉宾畅快的打开自己,会觉得自己一直有话说。另外观众也会根据话题简单取舍。一直觉得《圆桌派》的选题还是不错的,简单明了,生活,关注人们内心的需要,找补缺失。比如最近几期 怎么理解规则、青春时光真的美吗?、你和妈妈的相处模式等,都很好。

《圆桌派》这个节目我喜欢看最主要的原因是让我放掉繁杂试着思考,当下很多人的生活要么在不停的刷着手机,打着电话,侃着大山,烦闷中,枯燥着,已不会思考,也不愿意思考了,年龄越大越发现会思考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你真正的潜心静气才能做到的事情,带着孩子,做着繁杂的家务,生活琐碎的如一地鸡毛,我怕自己变成其中的一片鸡毛,没有重心随风飘来飘去,所以趁孩子睡着,忙做家务的时候我回归自己,看看《圆桌派》听听他们聊的世界,谈问题角度,纵使不在局内,也有神交之感。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谈天说地,活色生香。


解语三秋叶

《圆桌派》是个浓淡相宜的节目。窦文涛和他的朋友们在节目里看似聊得随意,“信手拈来”,但实际上每一期都非常良心——讨论的话题都是与社会紧密相关,并且是非常具有文化根源的。它一方面会以用一种轻松与思辨的方法来呈现节目形态,另一方面又绝对不像普通综艺那样雁过无声,反而是对于有思考能力的观众来说,有很多启发和思考。

马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个人特别喜欢。他说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意识到我们在一艘船上,但是却忘记自己在一条河上。

我觉得《圆桌派》这个节目最出色的一点是,它是既意识到自己在一条船上,又记得自己是在一条河上的。近的来说,他们是以一种娱乐的形态,在侃大山,是娱乐的;远的来看,他们又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在关心这个社会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是庄严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几乎是中国目前最高的谈话节目。暂时我认为没有之一。

我们再简单看一下常驻的嘉宾,就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节目组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的野心。

主持人选了窦文涛。这是一个既hold得住场面,又具有开放心态和足够的学识修养、社会经验的一个中年男性。他奠定了这个节目的基础。

然后一个是马未都。马未都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位文化名人,他同样也有出色的学识修养,更重要的是有独特的思想视角和社会见闻,并且他能够吸引一批中年段的受众。

还有一个是蒋方舟。蒋方舟则代表的是青年视角和年轻受众,以及一部分女性受众。她在节目里还是收到了一些质疑的,因为年龄小,有些发言不见得也不成熟,但是这三个人正好代表了这个社会三股力量的对话。

它不是一个正误的差别,而是一个启发。

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输出。但它又不是暴力的,不是规定性质的。

我认为这样的作风,称得上弥足珍贵。


宋雯婷




总体来说,这是一档有深度也有趣味的谈话类节目,其娱乐性当然不如现在的一些综艺,但在引导我们深度思考上还是有所帮助的,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