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書,兩個孩子可憐的孩子,過得並不孤獨!

因為有書,兩個孩子可憐的孩子,過得並不孤獨!

昨天第一次帶女兒去市圖書館的親子閱讀室。環境實在是太好了!這是我隔著玻璃牆看向裡面的第一感覺。

可是進去以後,感覺就沒有那麼好了。十分寬敞的房間,地面都是卡通圖案的,書架的造型也很哇卡伊,看得出來,圖書館為了吸引小朋友下了不少功夫。可是,在這個讀書室裡只有一個小讀者——一個小男孩,陪同他的是一位成年女性,大概是他的媽媽。

太冷清了!

我帶著女兒在這裡看了一會兒書,臨出門跟管理員聊了兩句,得知:這裡看書的孩子一直不多,週末都沒幾個。

在孩子的心靈還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時候,他們都會喜歡故事的,在某種程度上講,那時候的孩子也是孤獨的,因為接觸的東西太有限了,他們渴望從故事裡認識世界,感受溫暖。

所以說,在孩子3歲左右,會有一個故事敏感期。這個年齡的孩子,認知能力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而自由基本還與他們無緣,他們接觸到的世界受到大人限制,還顯得太狹小。故事,成為了他們汲取養分的一個重要來源。在這個年齡上培養閱讀興趣,也會相對容易。

白天去參觀了圖書館,晚上自然就要講一本關於圖書館的書。我選了《大鬼小鬼圖書館》——一本體現閱讀價值的繪本。

因為有書,兩個孩子可憐的孩子,過得並不孤獨!

這是大鬼,人們都叫他巨人。他長得又高又大,平時住在森林裡,晚上時候卻喜歡來到村莊裡。

他一走路就地震,一擺手就刮颱風,有時候還會踩壞了人們的房子,大家都很害怕他,就想辦法趕他走。

人們用弓箭射他,用鞭炮嚇他。巨人怕疼,也怕吵,被趕了幾次之後,就不敢到村子裡去了。

因為有書,兩個孩子可憐的孩子,過得並不孤獨!

這是小鬼,他的爸爸媽媽都去世了。他一個人站在床邊看著月亮,想念親人,他的玩具小兔被扔在了地上,倚靠著板凳,無精打采。

因為有書,兩個孩子可憐的孩子,過得並不孤獨!

小鬼走到外面,走著走著就來到了池塘邊。池塘裡的月亮對他笑,讓他想起以前媽媽在床邊給他講故事時的微笑。想著想著,他就自己講起了故事:

“從前,從前,有個公主在森林裡迷路了,公主坐在池塘邊哭了起來......”

大鬼和小鬼都是孤獨的,一個不被人們喜歡,一個失去了親人。這樣兩個孤獨的人在森林裡相遇了,而引領他們相識的是故事——小鬼嘴裡唸唸有詞的公主的故事。

這一相遇不要緊,小鬼瞭解了大鬼的秘密:原來巨人去村子裡是去聽故事的,他喜歡偷聽媽媽們給孩子講故事。可是他有時候會忍不住打個噴嚏,或者不小心踢到房子。這時候人們就會亂吼亂叫地嚇唬他,他一慌張就跌倒了,壓扁了房子。

原來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巨人只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的孩子而已!

可是小鬼依然是害怕巨人的,他害怕巨人會吃掉他。於是跟巨人達成協議:小鬼給大鬼講故事,大鬼就不許吃小鬼。

有一天,小鬼的故事講完了,再沒有新的故事可講了。他準備好了被大鬼吃掉,大鬼卻沒有吃他。小鬼把大鬼帶回了自己的家。

原來,小鬼家裡有一個裝書的大房間,孩子的手夠不到放在架子上的書了,所以他們沒有故事了。從此以後,巨人每天從高高的架子上,拿書下來,小鬼就在房間裡讀故事給他聽。

故事越讀越多,來小鬼家裡讀故事的孩子也越來越多,他們坐在巨人的身上,讀書、玩耍,還給巨人撓癢癢,其樂融融!

因為有書,兩個孩子可憐的孩子,過得並不孤獨!

越來越多的書被帶到小鬼家裡,人們在房子旁邊又加蓋了一些房間,專門用來放書。巨人也會幫大家砍柴、搬石頭、蓋新房子。

村子裡有了圖書館,一切跟以前都不一樣了。

後來,孩子們自己還做了一份禮物送給巨人——那是一本好大好大的書!

落幕。

故事講完了,卻遠沒有結束。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的是兩個特殊的孩子,他們與眾不同。一個太不討人喜歡,一個沒人關心關注,然而他們本該孤獨的靈魂卻因為有故事相伴,變得不那麼悲慘,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幸福。

大大的房間,裝著很多很多書。其實這也是我的願望,是我希望給予孩子的一份童年禮物。或許我並沒有很多很多錢,可以滿足孩子關於物質的每一個願望;我也沒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可以在孩子的童年裡給他充實而美好的精神大餐。但是我有書,幸好有書,它不那麼貴,也不需要太高的文化,只要能認字便可以讀給孩子聽。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讀書是件很枯燥的事情,甚至會覺得過早讀書會給孩子帶來負擔,會減少童年的樂趣。

其實,讀書,是一件最有趣的事。

書中的故事,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

讀書是一場最實惠的旅遊,雖然孩子並沒有真的看到摸到感受到,但是他可以想象到,藉助故事和圖畫,一場想象的旅行就在書中展開了。而故事中的旅行,比現實裡的還更有趣,孩子跟隨著故事裡的人物飛天遁地,無所不能!比如

《獅子爸爸的茶會》,就算你有再大的本書,也不可能讓孩子去參加這樣一場茶會吧?比如《不可思議的旅程》,這是一本無字書,我的女兒不到四周歲,已經可以自己看懂了。

讀書,也是遊戲

曾經有一個孩子的奶奶跟我討論過讀書和遊戲的關係,她說她很矛盾,又想讓孩子多讀點書,又想讓他盡情遊戲玩耍,不知道怎麼平衡兩者的關係。我說,它們本來就不衝突,不必平衡啊,讀書就是遊戲!很多家長陪孩子讀書,其實都玩過“角色扮演”的遊戲,尤其是關於孩子和媽媽的繪本,我們不自覺地就把它演成了一個小話劇。讀《禮物來啦》,我們在讀第二遍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進行了分角色飾演;今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兒園,我們走在路上,女兒還突然模仿《大衛惹麻煩》裡的畫面,揹著小手裝大衛,讓我插著腰扮演“媽媽”。

繪本故事,是一般家長講不出的好故事。

有不少會講故事的家長,其實是不用藉助故事書的,她們自己會編故事。但是不得不承認,那樣的家長很少。而他們講的故事也很多是民間傳說,口口相傳而已,總有講完了的一天。那麼我們就需要像“小鬼”一樣,藉助故事書了。好的故事書,裡面的故事也是好的,是有趣的、有意義的,是作家和插畫家付出了心血的,它能傳達給孩子的精神意義也是非同凡響的,當然,價位也是高的。

市場上一兩塊錢一本的書很常見,可是一本精裝繪本要打完折還要20元左右。因為價錢的緣故,很多孩子與經典繪本無緣。其實,家長真的不必因為錢的緣故,買廉價低質的故事書給孩子,倒不如少買一些,哪怕你一個月就買一本,總不會傾家蕩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