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真是假?

《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不可信。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会稽人口,甚至一度上了教科书本,但这个故事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史料对此事却只是寥寥几笔,是值得怀疑的。



“三”到底怎么解释

“三顾茅庐”的“三”到底做何解释呢?一种解释认为就是三次的意思,这种解释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刘备三次去见诸葛亮,看得很爽,但真实性很小,不可靠。而史料对“三顾茅庐”一事却是寥寥几笔,只有五个字。

“凡三往,乃见” ——《三国志》

诸葛亮的《出师表》也提及“三顾茅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三国志》和《出师表》中的这俩段文字的“三”到底作何解释为好,我认为应为“多次”的意思。原因有下:比如“三人成虎”原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可见古代的“三”事实上更多可能是解释为“多”的意思。毕竟“三人成虎”,若真是三人谎报,就能使人信以为真,这逻辑上说不过去。可见应是“多人”谎报。

故事很精彩,可信度却很低

历史不是文学,故事不会像文学作品那样地精彩纷呈,“三顾茅庐”一事,故事性很强,但不可信,且“三顾茅庐”中的诸葛亮本是不愿出世的,这话信不得,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过这是自谦的说法,而《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什么人?一个是古代名相,助齐恒公称霸诸侯,一个是战国名将,助燕国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这俩人都不是隐士!且都是搅弄风云的人物,可见诸葛亮是心怀大志之人,不可能不愿出山,其次就是诸葛亮所写的《诫子书》中写到“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表明了诸葛亮的态度是要不求名利,心无杂念,静心反省以求成就大志!大志之人是不肯老死山林的。


时间线问题

大家知道诸葛亮出山时已经27岁了,我前面说过诸葛亮是不愿呆在山中老死的,27岁出山,这个年龄出山似乎有些不太符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按理来说,刘备在荆州八年,大名鼎鼎,又是个好苗头,诸葛亮不该放过,与其刘备来找他,不如他去找刘备。巧了,《魏略》和《九州春秋》都写的是诸葛亮找的刘备,这怎么回事,可靠吗?且看下文。

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刘啸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三顾茅庐”质疑》,他就认为“三顾”的说法靠不住,为什么呢?他认为,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原因有三点:

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一定要出山的。

2.刘备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才,而并非一个人才,而诸葛亮需要老板,且是一个老板, 不是一批老板,可见刘备不会比诸葛亮更饥渴。

3.刘备大名鼎鼎,以诸葛亮智慧和社会地位,诸葛亮发现刘备的时间应该要比刘备发现他要早,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刘备这个“大人物”,刘备却未必知道诸葛亮。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


可见三顾茅庐的说法不太可靠,诸葛亮与刘备应该多次见过面,刘备却一时没有要请诸葛亮出山的意思,毕竟“三分天下”于当时的刘备而言太惊世骇俗了,刘备不敢相信。事实上,即便是现在,依旧很多人去质疑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最后曹操打过来时,刘备就把诸葛亮带上了,毕竟刘备连百姓都要带上,更不要说诸葛亮了。



李哥小粉丝

首先三是多次的意思,三顾可以理解成刘备去找了他三次,也有可能刘备找了他很多次。实际上据一些残存的各种史料,最终的靠谱的结论是,刘备投靠刘表,在荆州旅游的时候,经常喜欢开招聘大会,诸葛亮是来主动找过刘备的,刘备就请这些人吃饭,有的想要,有的不想要,当时对诸葛亮属于想要但是也不是必须要的那种人才,后面诸葛亮可能又来了一次,和刘备有了交谈,刘备觉得这是人才,所以偶尔有时间也会下乡找诸葛亮,两个人反正互相找着玩,终于有一天,两人越谈越开心,刘备觉得这就是上天给我的天才,诸葛亮也觉得这是上天给的好老板。罗贯中是比较崇拜诸葛亮,因为三国志和出师表交代的比较模糊,罗贯中就大写特写,实际上这就是老板在招聘人才而已,人家刘备当时还给别人打工呢。


_梦仕缘-

大家读过三国便会知道,刘备得来诸葛亮着实不易,三次放下身段去其茅屋中请他,才成功,放在当时,哪个一国之君会这样做?一个诸葛亮真的就值刘备这样做吗?

当然,诸葛亮是很有才华,但是要说让刘备这样,其实真的不值,而刘备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还另有所图,刘备手下其实也不乏有很多的奇才,比如陈登等人,但是从书中我们也是可以看出,对待那些人,刘备根本不会像对待诸葛亮这般重视。

刘备是个用人谨慎的人,所以在用人之前都会派人去调查一番,而诸葛亮自然也少不了这个程序,徐庶的推荐虽然很有吸引力,但是刘备也不至于到这个程度,之所以让刘备这个样子的,就是因为派人这一查。

这一查不要紧,差点吓坏了刘备,诸葛亮当时在荆州可是有着很大的势力,而且人脉很广,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被自己拉来,即使是帮不上自己什么忙,也是可以在紧要关头说上点什么的。

说到诸葛亮,就要说说他的父亲诸葛珪,要知道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可是曾经担任过泰山郡丞的,这点还好,但是要知道,诸葛亮的两个妹妹可是嫁给了好人家,一个嫁给了庞山民,另外一个嫁给了蒯祺,这两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有权一个有钱,诸葛珪可以说是用两个女儿便名利双收。

而诸葛亮还有一个哥哥,那就是诸葛瑾,对于诸葛瑾,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再看看刘备当时局势,那是刘备还没有一个可以站稳脚跟的地方,本是想要在荆州落脚,但是却面临很多麻烦,如果诸葛亮被自己拉来,那么很显然,刘备便可以在荆州站稳脚。

所以刘备才会如此放下身段去三请诸葛亮,看到这,其实答案已经很明确了,相比于诸葛亮的人,当时刘备更加看好诸葛亮的关系,但是不得不说,诸葛亮后来还是很强的,到了最后,黄忠是死活都不愿意归降刘备,但是最后为什么同意了?还是因为诸葛亮家的关系。

刘备这个做法,其实很强,只要把诸葛亮请来,那关系和人不就都有了?聪明!


亭殿阁

三顾茅庐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招聘之一,刘备是否有过三次到诸葛亮的家中聘请。笔者认为是肯定是有的,要不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会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青年。一路上为他宣传的人很多,但是作为一位boss没有亲眼验证属下的能力不会随便招入自己麾下。徐庶就是好例子!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应该到过新野,或者是有书信到过新野。向自己相中的老板提出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结果方案太过前卫老板并没有重视。后面发现剧情竟然和那个少年预想的一般。这才有的三顾茅庐!三顾而出山不只是为了面子,而是希望老板能够对自己重视。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曾经有个应聘者在电视上说出一个几乎等同于相对论的科学理论,来表现自己结果被pass掉了。还成了一段时间话题人物。

曾经有人这样总结优秀员工,“优秀员工就是当老板提出问题的时候,给老板很多种解决方案。而不是把更多的问题踢回给老板”


稀有灵犀

三顾茅庐是真的,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都是假的,有的一些也是真的,比如三顾茅庐就是真的,当时刘备屯驻在新野,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十分的器重徐庶,徐庶就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先生,将军想不想见一面?


刘备说,那你让他跟你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去见,不能让他来见你,将军,你应该亲自去见他。

于是刘备就去诸葛亮那里,但每次都不巧,不在家,前后去了三次,最后在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也就有了后世著名的【隆中对】

另外,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也讲到了刘备确实是三顾茅庐,诸葛亮也为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打动,最后出山帮助刘备。

总的来说,三顾草庐就是真实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明确记载的!


历史简单说

三顾茅庐是真是假?

看三国志.诸葛亮传: 【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对于不太相信三国演义的先生,这段记载的“凡三往,乃见“,说明刘备确实上门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是没有疑问的。刘备当时好赖也是一个左将军,为啥要低三下四去见一个毛头小子?这是因为前面,刘备屯兵新野期间,徐庶投靠刘备,刘备非常器重。为啥?徐庶才能出众,刘备求贤若渴。后来,徐庶给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一条卧着的龙,将军最好把他请来。刘备说你和诸葛亮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上门去请,不能别人去,只能将军亲自出马,对于一个急于建功立业的枭雄,刘备别说上门去请,就是当面磕头,钻裆拾鞋,估计也在所不惜。因此,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当然史料中的记载,干巴巴,枯燥无味,没意思,与三国演义中那一段生动描写,根本没法比。其实,罗贯中先生的描述,非常符合逻辑,生动形象,不仅增长历史知识,还能培养文学兴趣,提高写作技巧,真是一举两得!(13: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