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养老金并轨后,工龄在退休金计算中能起多大作用?

暖心人社

2015年,国务院要求全国从2014年10月起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此机关事业单位也开始交纳养老保险金,未来退休后不再有政府供养退休金,而领取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了。

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计算新办法,跟企业是差不太多的。



比如四川省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也是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企业也是一样的。



那么使用同一套计算公式,相同工龄下,我们养老金的待遇差距有多大呢?

首先我们看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等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比例是缴费年限%乘以历年的平均缴费指数。

平均缴费指数是由我们的实际缴费指数和视同缴费指数转化而来。而视同缴费指数,很多地方还没有印发。

山东省是2017年9月份印发的,因此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没有理顺事业单位退休中人的待遇。

而我们的视同缴费指数是由三部分构成,职务岗位职数,职级薪级指数和生活调节指数。

三项相加后,多数情况退休人员的视同指数都会在1.2以上,一般中级职称的四十年老干部都可能达到1.5。

而我们企业四十年职工的平均缴费指数多数在0.8到1之间。

因此,基础养老金在同样40年的工龄下,由于缴费指数不同,会相差20%以上。

个人账户养老金

这一部分养老金全国是统一的,都是按照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计发月数。

如果余额相同,计发月数相同,退休金就相同。相对来说各地的企业建立个人账户时间是1995到1996年。至今已积累了20多年,企业退休人员会多一些。

但是毕竟我们20多年社会平均工资变化非常大,这一部分钱数并不是跟工龄成正比的。

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由于本身交费基数较高,个人账户的余额也累计较快,未来很快会超过企业普通职工的。

过渡性养老金

这一部分是对我们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时间的一部分补充。

其实未来我们的退休待遇就两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时间,就用过渡性养老金计算。

对于我们的过渡性养老金,跟社会平均工资和视同缴费指数直接挂钩,所以,事业单位是完胜的。

第四部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年金制度是用人单位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大多数私营个体企业还没有建立,目前全国有,8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2300多万职工受益。

职业年金是国家要求强制建立的,目前3600万事业单位人员都纳入了保障。所以我们还是事业单位待遇优厚的。

2018年2月1日,我们的企业年金办法实施,但基本原则还是职工企业双方协商共同建立。

不过我们也不排除未来强制用人单位给职工缴纳企业年金的可能。

实际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企业年金会和住房公积金合并,按照最高20%比例缴费,通过职工自主选择的方式,选择使用住房公积金或者转入职工养老保险。

因此,总的来看我们的工龄跟我们的退休待遇是有很大相关性。

但是我们也不要忽视缴费基数的作用,缴费基数越高,退休待遇就越高。一般按照60%基数交费的人,可以拿到100%缴费基数的人退休待遇的七成左右。


暖心人社

2018年养老金并轨后,工龄在退休金计算中能起到多大作用?

现在的养老金已经没有工龄这一叫法,所谓的工龄是以前的叫法,现在来说工龄在退休金计算中起不到啥作用。

现在的养老金计算方式,全部按照缴纳养老保险年限和缴纳金额计算退休金,实行缴纳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可以视为缴纳费用年限,与缴纳养老保险制度以后的实际缴纳年限合并计算缴纳年限。依据缴费年限计算退休养老金。也可以把缴纳年限看作为工龄。

养老金计算如下: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金额÷记发月数;

注:记发月数⇒(人口平均年龄―退休年龄)×12;(目前:50岁为195;55岁170;60岁139;不在统一120);


(2)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全省上半年度在岗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新农村二代

基本养老金的月标准,取决于参保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的早晚;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高,越晚退休,按月领取到的养老金越多,否则就少。事业单位2014年10月1日实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并轨,釆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办法。

社保缴费年限累计,是包含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是职工未参保前的连续工作时间,也即是连续工龄,且符合国家规定并计的连续工作时间为“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就是职工按月逐年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年限。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之后,工龄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缴费年限,未并轨前(即未参加社会保险前)的连续工龄,所符合规定的都被纳入到“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缴费年限在参保人退休时,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统筹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缴费年限的长短,在计算基础养老金中其作用得到最好的反映。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

基础养老金=(统筹所在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x缴费年限x1%或统筹所在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x缴费年限x1%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等于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是根据退休人员平均预期寿命确定。这时,晚退休的,计发月数就减少,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就相对增加;早退休的,计发月数就增加,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就相对减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公式: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x缴费年限x1.2%或1%。(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计1.2%;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计1%。)

累计缴费年限即包含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的连续工龄,其作用在计发过渡性养老金中得到体现。

此外,在基本养老金调整,也很好地反映了缴费年限的作用。如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其中的“挂钩调整”,缴费年限满15年的,每满一年月增加2元,当缴费年限是15年以上的,每满一年月增加3元。这就缴费年限长短不同,退休后领取到的养老金标准就不一样。


Yifan5

现行的政策中,企业巳经没有工龄这一个词了,计算养老金用的是养保险的缴费年限。也就是说,每一个职工(或参保人)都是按照本人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计算,缴费年限长短,直接影响养老金的多少。

养老保险是从1992年开始实施(有的地方更晚),1992年以前的正式工龄都可以视同缴费时间的,也叫视同工龄,1992年10月以后的就看实际缴费时间了。对机关事业单位来讲,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2014年10月1日,2014年9月以前的正式工龄都可以视同缴费时间,也叫视同工龄,2014年10月以后的就看实际缴费时间了。实际加视同的交费时间就是计算养老金交费年限。

计算公式是: 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工龄年限*1+个人养老金账户金额/退休年限基数+虚账实记账户/120,其中: (上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工龄年限*1%)是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个人养老金账户金额/退休年限基数)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虚账实记账户/120)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

养老金跟退休前1年当地社平工资丶交费时间、交费基数有关,交费时间越长丶交费基数越高,到退休年龄领取的养老金会越多。

养老金能领取多少,主要看个人缴费年限长短、个人缴费基数高低和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

以某省为例: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从192年10月开始的,如果某职工是1992年之前就已经参加工作,那么他1992年之前的连续有效的工龄(按月计算)可以视同缴费年限。而1992年之后,他需要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实际缴费年限)。这样,他退休的时候,他的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

由此可见,养老金制度并轨后,工龄巳经不存在了,在养老金的计算中,起作用的只有自己的实际缴费年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