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命不同、善根不同、福报不同

本期导读:每个人能不能认识自己,自己怎么来认识自己?本期推出“心的世界”系列之《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讲,探讨如何引导我们、培养我们,来认识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让我们对内心的状态非常清楚地去认识,了了分明。

人,生命不同、善根不同、福报不同

佛言祖语:一切戒完具,定慧充其心。思惟内心念,此能度难度。——《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

学诚法师法语: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人,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体都是心念。就是:念,一念又一念、持续,都是念头。念头的转变,我们生命的状态才能够转变。


文章:人,生命不同、善根不同、福报不同

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人,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体都是心念。就是:念,一念又一念、持续,都是念头。念头的转变,我们生命的状态才能够转变。

念呢,有善、恶、无记。修行,就是纠正把握我们自己的念头,把握我们自己的念头,纠正我们自己的念头才能改变我们的生命。反过来,念头改变了,生命也就改变了;念头没有改变,生命也就不能转换。生命的状态也就会依然故我,甚至生命的状态可能会越来越迷茫,会越来越困惑,就是对于我们心念的生跟灭不了解。

心念是什么,就是心所。要生起一个心所,也不是偶然的。比如惭愧:要生惭愧,不是、不是你说惭愧就惭愧,你说无惭无愧就无惭无愧。它也是有因缘的,无贪、无嗔、无痴,也是有因缘的,不是说我们内心实际上没有那种状态。

你说我现在内心有这种状态,仅仅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心态不了解而已,那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心里的想法,不是真正我们自己的念头。所以,这样就导致很多人要说的话和心里面想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有时候我们说出来的话可能是世间的语言,但实际上它要表达的是一种佛法的内涵。

人,生命不同、善根不同、福报不同

反过来,有时候我们听起来是佛法的名相,但是实际上还是世间法,世间的心态。所以外在用什么语言是其次的问题,我们人的心态才是关键的问题。佛,当时我们把他翻译成“佛”就是佛,他就是佛;把他翻译成“人”就是人,人也变成佛,是一个名相。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名相,听到这个名、佛这个名号以后,我们内心里面会生起一个什么状态就非常关键了。我们听了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我们听到菩萨的圣号以后,内心里面会起什么状态,这个就是最关键的部分。

反过来说,我们怎么样来生起这种状态,恰恰好多没有文化的人,或者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或者说初学佛的人,对佛、菩萨特别特别的有这方面的感受。但是我们学久的人,反而这种感受越来越弱,最后甚至、慢慢慢慢感受就没有了。这个也就说明,学得比较久的人、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就是偏于理论、偏于概念、偏于名言,就是同这个佛法真正的内涵已经不切合实际了。

语言文字,仅仅是这个过程、这个事物、这种境界、这种状态的叙述。反过来,内心如果没有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是不相应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听课,一个不学佛的人、或者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不信佛的人(坐在这里听),一方面他也听不懂、也不会听,他听完了以后可能还会觉得自己在受罪......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但是呢,要学佛的人、有善根的人、有福德因缘的人,就不一样,他这个希求心就强,不听就难受,他天天要看、天天要听。所以这个就是人,生命的不同,善根的不同,福报的不同。(10)(未完待续)

——摘自学诚法师2009年5月北京龙泉寺开示《心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