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先生今天去世了,梅派藝術究竟偉大在何處?

黃晴清

梅先生的風骨和藝術造詣值得每個戲曲愛好者敬佩與尊重,而先生的去世更是讓人扼腕悲慟。作為梅蘭芳之子,毫無疑問,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藝術的優秀傳承者。從年輕時那個不愛唱戲的“摩登公子哥”,到歲月滌盪之後,那位毅然扛起了弘揚梅派京劇的大旗的一代名家,梅派藝術在梅葆玖先生這裡魅力盡顯,風華不減。2011年,梅葆玖先生甚至登上湖南衛視《天天向上》,以77歲高齡獻唱了經典曲目《貴妃醉酒》,那一刻的震撼和感動,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觀眾領略到了梅派京劇藝術的魅力。


梅派藝術在戲曲藝術上的探索始終走在同時代的前端。梅蘭芳先生更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即發揚了京劇唱唸風格,經過潛心研究,精益求精銳意進取,最終創造了甜潤、平和、優美、動聽的梅腔。同時過去傳統戲曲中過於單調的“抱著肚子傻唱”被他摒棄,反而創造了歌舞並重的新風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梅派的唱腔醇厚流麗,感情豐富含蓄,始終保持中正平和的氣度,旋律優美,順暢流利,氣質高貴典雅。而歌舞並重,神態與身段交融在戲曲裡的創新表現方式在梅先生經典之作《貴妃醉酒》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醉酒後柔美微醺的眼神,三次“銜杯”,兩次“臥魚”。不得不說,梅派藝術的精髓在於傳統與創新的完美結合,而其中對傳統的尊敬和對藝術創新的執著和不懈追求,讓我們每次看到那些珍貴的視頻資料,心中的讚歎和敬意滿滿當當張口卻無言。而真正的梅派藝術究竟如何,更希望大家能親自感受欣賞,那絕對是美的享受。


三聯愛樂

梅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個京劇愛好者都感到惋惜,在這裡希望他一路走好,相信每一個京劇愛好者都是他的“愛人”。


梅先生雖然從此遠離京劇,但是他在京劇屆的影響力依然存在。他的去世會讓京劇梅派的發展走向何處呢?我來會說一下,梅葆玖先生生前門下弟子有36人,其中

董圓圓——中國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李勝素——中國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馨月——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2008年第六屆全國青京賽金獎,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研究生;姜亦珊——北京京劇院青年團,2005年第五屆全國青京賽金獎。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研究生,流派班學員;田慧——上海京劇院,第七屆青京賽銀獎;胡文閣——男旦,北京京劇院;肖迪——遼寧省實驗京劇團副團長,瀋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副教授;單雯——天津市青年京劇團,2012年第七屆全國青京賽金獎;鄭瀟——北京京劇院,2012年第七屆全國青京賽銀獎;焦麗君——山東藝術學院;楊洋——山東省京劇院

所以對於梅派的發展我們也不需要過多的擔心。


最後說一下梅派的特點吧


歷史八卦講堂

民國時期,我最喜歡兩位大師,第一位是梁啟超,第二位梅蘭芳。我佩服梁先生的學富五車,以文醒世,學識開時代之先河。我讚歎梅先生的戲曲造詣,絕代風華,藝術引世界之潮流。梁啟超的學識似山,給民國增添一份厚重。梅蘭芳的藝術如水,給亂世增添一份溫柔。


兩位先生雖然早已離世,慶幸他們的後代繼承了先人衣缽。梁家一門三院士,九子皆俊傑,古今罕有。梅家則有梅葆玖先生扛著“梅派”的大旗繼續前行。後代的成就雖不及先人偉大,但也可以人們重溫舊夢,一晌貪歡。


2016年4月14日,梁啟超的最小兒子,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梁思禮逝世。

2016年4月25日,梅蘭芳的最小兒子,世界京劇梅派藝術的傳人梅葆玖逝世。

在這同一年份的暮春四月,飲冰室的書屋還在,但屋中的人早已離去。楊貴妃的酒杯還在,但醉酒的人卻也醒不過來了。一個時代的背影,也離我們漸行漸遠。


如何評價梅葆玖先生?我的水平可沒資格評價,照例寫一副輓聯,以悼逝者。

上聯:梅謝暮春三月時,父也千古,兒也千古。
下聯:名耀梨園百花榜,男是一人,女是一人。


小方說歷史1990

梅蘭芳大師當年的藝術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所以把梅蘭芳大師的藝術稱為“梅派”。梅葆玖老師是繼承了他父親的意志,將“梅派”藝術傳承下去。我們能夠有幸拜在梅老師門下,學習梅派藝術,也是為了傳承,讓更多的人瞭解、喜歡京劇藝術。我是梅老師的第20位入室弟子,2007年11月23日在梅蘭芳大劇院的梅蘭芳銅像揭幕儀式上拜入梅葆玖老師門下。我在梅蘭芳京劇團工作多年,經常隨梅老師一起演出。與老師最後一次登臺演出是2014年的維也納新年京劇晚會。梅老師帶我們弟子在金色大廳演唱《梨花頌》。梅老師今已仙逝,我們不能再親耳聆聽他的教誨。不能再看他的現場表演。只能從留下的影像資料學習揣摩老師對藝術的理解。昨天是靈堂設立的第一天,我們幾位弟子守靈時總是回憶起和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教戲時的認真態度,待人處事的和藹可親。聊天時的幽默風趣。我們只能將老師的鼓勵時刻記在心裡,化為舞臺上的力量。用更多更好的演出傳播京劇藝術。


君若蘭香

各位老闆吉祥!應邀而至,題主所問:你怎麼看待梅派藝術?班主回答的是肯定的,梅派藝術足可以成為京劇的代名詞,即便在世界戲曲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梅派即“美派”!梅派首先給人的視覺震撼就是一個“美”字,人物造型優雅華麗,是中國人傳統印象中一切關於美的事物集一身的實際體現,語言不能形容的優美!無怪乎“通天教主”王瑤卿的一字點評梅派即:樣!

梅派即“沒派”,梅派唱腔天然無修飾,每個人都能隨口來上一句半句,但想達到無修飾的地步,那就需要的高超的技藝,平穩之中蘊含功力,簡潔中包含技巧!

梅蘭芳先生不只是旦角行家,同時也掌握了老生、小生等其他行當的技巧,是一位不可多得全能藝人,“伶界大王”的稱號不是白給的!


做為梅派二代掌門梅葆玖先生承父遺願,宏揚國粹,玖爺做的非常優秀,如今梅派早已在全國開花結果,桃李滿天下,一生收徒49人,多數都是劇團中的臺柱子!至今活躍在舞臺的眾多京劇梅派名家,尤其是李勝素女士,堪稱京劇界的亮點明片!

就說這些吧,梅派藝術也不可能說的盡,道的完,隨著玖爺的突然離世,梅派大旗能否在第三代乾旦傳人胡文閣的手中屹立不倒,還需拭目以待!



大話京劇

對於近當代的中國戲曲藝術而言,梅蘭芳無疑是最耀眼的一面旗幟,對於西方觀眾而言,梅蘭芳也是最為熟悉的中國藝術符號之一。作為傳統梨園環境中出身、養成的京劇藝人,梅蘭芳一方面對於傳統盡力去傳承守護,另一方面卻大膽革新、全面改良,以其一生的舞臺經歷去嘗試京劇藝術創新的可能與界限,為京劇發展尋找到穩健恰當的路子。梅蘭芳的成就與遺產,已經超越了京劇或者戲曲的範疇,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在特定時代裡的標高與巔峰,也自然成了京劇藝術的首推代表。

就京劇男旦藝術發展層面來看,梅蘭芳作為承前啟後之集大成者,得時代之助,領風氣之先,將旦角打造為繼老生之後又一領袖梨園之行當,使得民國京劇呈現出與清代以老生為冠不同的局面。在梅蘭芳及其同儕的努力下,京劇旦角藝術全面創新,氣象萬千,從妝容扮相、聲腔演唱、表演身段、劇目流派諸多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契合並創造了時代的審美意緒,贏得了廣泛的市場,併為京劇藝術留下成熟、完備的藝術財富。梅蘭芳為始,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等人紛紛繼起,互相競爭、你追我趕,創造了京劇黃金時期的一時盛況。


梅蘭芳藝術上的孜孜以求、芳華絕代,改變了清季以來男旦色藝之間的模糊不清面目;其出訪國外,驚豔世界,更使京劇男旦藝術的獨立價值彪炳世代;而梅之人品高潔真誠、待人和善,久為人所稱道,堪稱楷模。作為有史以來圈內外乃至國內外最為知名的京劇藝人,從來梅之評論、研究、資料留存也最為豐富,相關文章比比皆是,近些年專著、專集也琳琅滿目,“梅學”也似呼之即出,這也是二百年京劇難得有之現象。


你怎麼知道的

2016年4月25日,梅派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最小的兒子,梅派傳人梅葆玖逝世。很多人在問,那梅派藝術怎麼辦?是不是就沒有正經意義的梅派傳人了?

與譚派不同,從譚鑫培創立譚派老生,到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增、譚正巖現在已經是六代嫡傳。而梅派旦角的創立是從梅蘭芳先生開始的,到梅葆玖是第二代,那對於這種“家族藝術”的傳承,梅葆玖先生有更加明朗的態度。他覺得,梅派傳承的概念並不該限制在“梅”姓人,最重要的是誰能更好的繼承和發展這門藝術。

(梅葆玖演《大唐貴妃》)

梅派的傳人中,有範玉媛、陳旭慧、李勝素、李亦潔等女弟子,男旦有胡文閣。女弟子中,李勝素是80年代參加第一屆青年電視大賽的時候就被梅葆玖看中,之後便積極鼓勵、幫助李勝素,一些大型的重要的演出也都給李勝素。對於梅派的學習,李勝素曾經說過梅葆玖先生並不是一味的要求她學自己,並且允許她對一些細節處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合適就採用。

而男弟子胡文閣呢,是經過幾年的考驗之後才最終在2001年答應收為徒弟。2004年,胡文閣調入北京京劇院。2013年1月,梅葆玖正式收胡文個為梅派第三代傳人,還把自己一把長期使用的扇子交給胡文閣。

去年在梅葆玖先生去世一週年的紀念活動上,最小的梅派男旦演員巴特爾與李勝素、胡文閣等梅派弟子一同演唱《梨花頌》,成為最“搶戲”的演員。巴特爾3歲就表現出天賦,本人對梅派京劇有有特殊的熱愛,2010年,5歲的巴特爾在一次表演中被坐在臺下的梅葆玖相中,開始教他學梅派。

梅葆玖先生去世,梅派藝術會怎樣?目前來說尚不能做出定論。可以肯定的是,梅派傳人還在繼續努力做這件事,希望謹記梅蘭芳先生“移步不換形”的發展改革原則,把梅派藝術發展下去。


不止看戲

總的來說,梅派藝術具有以下的特點!

吐字: 字頭流暢,字尾歸韻力度適中.

喉阻音: 較多實阻音.

頓音: 力度強.

裝飾音: 與主音的音距較大.

共鳴: 比較靠前.

音色: 圓潤\\寬甜\\明亮.

旋律: 簡逸\\精煉\\平淡.

節奏: 舒展平穩.

行腔: 繁腔簡唱,少小腔.

口形: 不張大嘴,提硬顎,堅咽壁.

音量: 大小變化不明顯.

尾音: 呈拋物線甩音.

梅蘭芳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創造了獨特的“梅派”藝術,其特點是從沒有特點中來體現的。他所創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創造者一樣,先是走承師之道,而後在承師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道路。就以承師來說,他從吳菱仙所學的戲,基本都是京劇青衣應工的開蒙戲,從陳德霖、王瑤卿等學的也都是規規矩矩的傳統老戲。後來又經過自己加工入了化境,不險不怪,如渾金璞玉而無圭角,其實骨子裡處處和別人兩樣,另有風標特色。

先談唱。梅蘭芳的嗓音脆、亮、甜、潤、寬圓俱備,而最難得的是又甜又亮。甜而不寬,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音之寬,恰到好處。梅蘭芳精通音律,五聲尖團用而不混。他的唱法,在成名之後,可以說既無腔不新,又無腔不似舊(傳統)。其中打破藩籬的是“南椰子”唱腔,這是前人沒有的,至於在“南梆子”中加“哭頭”(《春秋配》),“南梆子”轉快流水以及反四平調(如《太真外傳》的“盤舞”、“出浴”等),更是梅派所創的新扳腔了。梅的唱法的革新之處,就在於揉化無痕,又都是結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給予不同的處理。例如,同樣是一句“哎呀兒的娘啊”,《春秋配》裡的姜秋蓮使高腔如絳去在霄,《御碑亭》裡的孟月華則唱低腔似落花委地、搖曳紆折,盤而後出。一個是少女,一個是少婦,同樣是一句“哎呀兒的娘啊”,由於身份不同、情況不同,唱法也就不同。至於在《生死恨》、《鳳還巢》、《洛神》等很多梅派劇目中,梅蘭芳所創造的優美動聽的二黃和西皮的慢板、原板、二六、快板及二黃的唱腔,都給旦行聲腔領域以很大的豐富和發展,並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次談念。梅蘭芳的唸白,是抑揚頓挫,句讀分明,越是高音,越是甜潤。例如《女起解·會審》的“苦哇”,就是明顯的例子。它好象甜菜中的“拔絲山藥”之類,拔的越高則越細而長,不但嫋嫋不斷,而且顯出金色的光彩。梅在《宇宙峰》金殿罵秦二世一段,能從唸白中分出喜、怒、憂、思、悲、恐、驚來,不但字字珠璣,而且口、眼、身、手、面面俱到。

又談做。梅蘭芳的做工身段,如《長坂坡》的“跑箭”,《汾河灣》的“進窯”,《御碑亭》的滑步,以及《攀江兵》等,基本上都是學王瑤卿。但有個特點,梅蘭芳是揉進崑曲表演的身段,令人感覺到花團錦簇,照眼皆迷。如他演《宇宙峰》,在“脫繡鞋”的蹲身做工,以及“擺擺搖”的身段,裡面竟有崑曲《南柯記》中《瑤臺》的身段,演《生死恨》,在從尼姑庵逃走時,有一個滑步,那臂上搭的包袱眼看落到臺上,忽然他來了一個挺身突起大轉身舞姿,真是翩似驚鴻,宛若游龍。這就是取自《思凡》的身段。從舞姿身段上看,《宇宙峰》和《瑤臺》、《生死恨》和《思凡》,那腰肢步伐之美,略有相似,而神韻意境運用的都各有所異。梅的古裝歌舞劇,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曾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舞蹈,有綢舞、鐮舞、劍舞、盤舞、佾舞、袖舞、拂塵舞等。這些舞蹈,很多是脫胎於崑曲,如盤舞崑曲《長生殿》中的“楊妃舞盤”原有的。梅演戲的身段這所以無處不美,就是因他任何非舞蹈戲中都揉化大量的舞蹈動作。並且根據歷史人物生活,合情合理的把這些舞蹈動作揉化於各種身段之中,絕不是生搬硬套。

再談打。花衫的打法,和武旦、刀馬旦不同,主要是以乾淨、準確、漂亮為主。梅蘭芳演的《虹霓關》(頭本飾東方氏)、《水斗》(《白蛇傳》中一折)等武打戲,都做到了這一點。《虹霓關》中和王伯黨會陣的“對槍”,是武中寓舞,走“四門關”的槍架子是一抬一式,講究畫面對稱。下場的背十字槍趨步亮相,以及《水斗》的開打,都是從婀娜旖旎之中顯示出矯健,絕不是以勇猛取勝,他還能把崑曲中的舞蹈揉合在武打之中,如梅蘭芳演的《抗金兵》,就和一般的刀馬旦不同。從前單演《戰金兵》曾有女《挑滑車》的說法,因為劇中人梁紅玉唱的也是[粉蝶兒]、[石榴光]等整套牌曲。梅在《抗金兵》中“起霸”、“水戰”等到場面的舞、打身段、更能熔昆、京、舞、武於一爐,梅的武打戲,雖以“率”、“美”為主,但是他掌握分寸,因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身份、地位不同而不同的。他從茹萊卿練武工,曾打下較好的根據底,因而在《花木蘭》中加上了“走邊”唱[新水令]的舞蹈,在開打上並吸取了武小生的打法。花木蘭替父從軍是女扮男裝,和梁紅玉等雖然不同,但畢竟是一個女子,所以他的開打是把武小生的“勇猛”化為“英勇”。所以說,梅派的武打是以舞、武結合,是在“王派”(王瑤卿是把花衫、刀馬、武旦的打法揉合而創造的)的基礎上,又發展為舞多武少的打法。


時尚美人娛

梅葆玖是京劇大家梅蘭芳的第9個孩子,梅派藝術的傳承人,主要作品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

梅葆玖老人於2016年4月26日離世,享年82歲。從此,中國京劇界又少了一個頂樑柱,痛惜痛惜!

縱觀梅葆玖老人的一生,他真正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對父親梅蘭芳“扛起梅派藝術大旗”的無聲承諾。

(梅派藝術的相關筆記)

梅蘭芳出身梨園世家,他在半個多世紀的舞臺表演中,精心鑽研、勇於創新,積累了《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奇雙會》《斷橋》等大量優秀劇目,形成獨居特色的梅派,在國際舞臺上也享有盛譽。

關於戲曲審美,梅蘭芳多次明確指出:“在舞臺上,是處處要照顧到美的條件的。”他堅持以廣大戲曲觀眾的“喜聞樂見”為標準。中國觀眾的審美觀與西方美學大師的觀點大不相同:既不是黑格爾的“理念”,也不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生活”或“理想的生活”。而是很直截了當的視覺與聽覺享受——“好聽”和“好看”。演員一出場,亮相就要好看,一張嘴發出的聲音就要好聽,因此要求演員扮相好,嗓音好,戲裝頭飾的“行頭”也要好。對這些方面,梅蘭芳下過很大工夫去研究改進,不僅重視身體外形美的塑造和嗓子的保養,而且引進現代舞臺上的燈光與佈景展現美和新,在唱、念認同戲曲專家陳彥衡的觀點“腔無所謂新舊,悅耳為上……戲是唱給別人聽的,要他們聽得舒服。”

在“做工”方面,梅蘭芳的論述是最多、最詳盡的。他高度推崇崑劇表揚的“歌舞合一”。他在加強、增多和改進“做工”的表演方面作出許多貢獻,最突出的要數他那三十幾種優美的手勢表演——“蘭花指”。此為他在《貴妃醉酒》《金殿裝瘋》等戲裡,把生活中醜陋的“醉態”和“瘋態”都美化了,這種化醜為美的表演不是通過反思或昇華,而是直接通過“形相的直覺”。

梅蘭芳在拍攝戲劇電影時,充分考慮攝影棚內場景可以變換鏡頭和切換,不像舞臺那樣固定,故而大大增加和豐富佈景和道具。在舞臺表演上,他依舊遵循“一桌二椅”的程式規定,道理在於舞臺空間的固定性,一來讓出空間來供舞蹈及武打之用,二來集中觀眾注意力於戲中人物而非環境。這很符合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談到的美感產生,他認為美感經驗就是人們在欣賞自然或藝術美時的心理活動:集中注意力於審美對象,凝神觀照,心有所悟,產生愉悅之感。

梅蘭芳呈現給觀眾的戲劇美感,就是其“形相”給觀眾的直覺。梅蘭芳的“相”既指他的外在形相,也包括其內在的藝術精神、氣質的“外顯之相”。“外顯之相”是指他多年的表演動作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用動作和風度達到高度的美的表演,猶如培根所說:“狀貌之美勝於顏色之美,而適宜並優雅的動作之美又勝於狀貌之美。”

縱觀梅蘭芳戲曲表演的三個大階段:他先是充分的繼承;以後是側重於大膽地、大量地改革和創新;最後把二者高度地結合起來,即用傳統的程式化表演形式把具有積極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容折射出來,達到美與善的兼顧統一。

他一生堅持戲曲觀點是:戲曲藝術是綜合藝術;戲曲表演要注意平衡、和諧;要力求學習崑曲的歌舞合一;不能脫離劇情單獨玩弄技巧;要武戲文唱、文戲武唱;既要美,又要豐富。最終,梅蘭芳的藝術成就雖然做不到“唱、武、做”等單項上的全部冠軍,但是在綜合上第一,是全能冠軍,成為四大名旦之首,達到京劇界至今難以超越的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