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列維:神話思維和科學思維

克劳德·列维: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

克勞德·列維-施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法國人類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人類學之父”

克劳德·列维: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

然而自天文物理學與量子力學誕生以後,我們甚至必須放棄這個想法,因為新的科學使我們知道,我們的認知和思想運作法則並不兼容。我們將宇宙視為有歷史的:從所謂的大爆炸(Big Bang)開始。這樣的想法讓時間與空間有了現實性,但同時也迫使我們承認——倘若此說法不是極度矛盾的話——曾經有一段時間,時間還不存在;曾有一個起源狀態的宇宙,它並不存在於空間中,因為空間是與它一同誕生的。

當天文物理學家向一般人,也就是我們所有人,解說宇宙的直徑已知有百億光年,銀河系和其他周圍星系是以每秒六百公里的速度移動,我們不得不坦白,這些話對我們來說幾乎是無意義的,因為我們無法想象。

就無限小的範疇來說,我們得知,一個粒子甚至一個原子,能夠同時在此處又在彼處,無所不在又不在任何地方。它有時表現得像一種波,有時又像一顆微小的粒子。對學者而言這些說法有意義,因為它們來自數學的計算,以及複雜到僅有專家能解釋的實驗結果。但是它們無法被轉換成一般語言,因為它們破壞了邏輯推理的法則,尤其是同一性原則。

克劳德·列维: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

我們必須知道,那些長期以來從未被思考過的、數量級極大或極小的現象,就像最荒誕的神話結構一般違反常識。對非專家而言(對路人來說更是如此),物理學家以其方式所描述的世界,與我們遠古祖先所構想的超自然世界幾乎是對等的;當中的一切都異於尋常世界,有時更與之截然相反。為了想象這種超自然世界,遠古人類以及(與我們距離更近些的)還沒有書寫系統的人類便發明了神話。諷刺的是,他們同時也預示了今日的物理學家在試圖對我們傳達其研究成果以及從中得出的假設時所想象的寓言。

在此有一個有趣的例子,我們可以看看量子力學如何從微觀視野所描述的現象被移植到宏觀視野。一則塞內卡(Seneca)印第安人(易洛魁[Iroquois]聯盟五族之一)的神話,包含了一段奇怪的情節。一名少女同意嫁給一位男子,她知道他是法力強大的女巫之子。她跟隨這名男子回到女巫的村落,“丈夫是用頭走路的,當他們來到一處分岔路口,分開的道路如同拉長的環在遠處交會。太太驚訝地看見她的丈夫分裂成兩個,這兩個身體各自走在不同的小徑。她嚇傻了,不知道該走哪一條路。幸好她選擇走右邊的路(神話並沒有提到,若她做了相反的選擇會有什麼後果),並且很快就看到兩條小徑再度相會,丈夫的兩個身體也在交會處重新融合在一起。據說,這位奇異人物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意味著‘它們是兩條平行向前的道路’。”此故事以文法上的複數形式來指稱一個單一個體。

克劳德·列维: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

易洛魁人

易洛魁人構築的世界,當然和一般經驗的世界不同:在這個世界中,身體的運作,有時候像一股發散的波,有時候像是保有個體性的微粒。這段情節所屬的神話內容太長太複雜,在此無法討論細節,僅能點出其中的主要人物:當中有一對孿生兄弟,總是花時間在失去、找回、借取或交換他們的一顆或一對眼睛。無論是單眼或雙眼,視覺彷彿代表著某種自然所賦予的運作模型,不管經由一個或兩個管道運作,本質都是相同的。

這個關於一個人走向岔路時會分裂成兩個人的故事,與物理學家所孕育的寓言驚人地相似:他們在科普書籍中試圖讓我們去設想,當一束粒子穿過屏幕的一個或兩個裂口時,它們運動得有時像一道波動,有時則像微粒。

進行這個比較之時,我不想有任何的神秘主義論調,沒有任何理由創造或是維持神話思維和科學思維之間的混淆。儘管就一般語言來說,它們都取材自相同的語彙,但就經驗而言,一者可被證實有效,其他則不。“物質是由原子所構成”的想法,可上溯到久遠的古代。但那是一種直觀的假設,仍然無法由感官獲得驗證。只有應用在極為微小以致長久以來無法被認識的現象或事件上時,它才能獲得有效性。對於波與微粒的二象性來說尤然。

在這兩個例子中有趣的是,雖然略微粗略和模糊,但純粹的智力玄想卻能夠對人類無法認識的現實領域提供一個預先想象。

兩千五百年前,前蘇格拉底學派展開的希臘哲學也提出了相同的思考。這些思想家其中一方肯定水構成了萬物所源的原初現實,另一方認為是火,第三方說是空氣。無論這個原初現實起源時是一個同質整體,或是(且一直是)由原子所構成,當這批哲學家思索著存在與未來、靜止與變動等性質時,他們所探究的概念完全不涉及真實,他們只關心其智力體操能夠推展到多遠的境界。他們有系統地羅列各種心智推演的可能性。他們的哲學反思並非針對世界,而是致力於描繪心靈架構,擬定檢核表,讓日後的知識進展去填選某些項目,其他的則暫時或永遠留下空白。他們的推演既無實驗證明,亦無事實的試驗,且尚未被研究紀律馴服,僅僅沉溺於自身的力量與其潛在性的發掘。

有個範例可以證明上述理論,是普魯塔克在其《席間閒談》(Propos de table)中提到的一件軼事,當中的主角是著名的前蘇格拉底學派哲學家之一。有一天,德謨克利特品嚐無花果,覺得它有蜂蜜的味道,他問女僕這果實產自何處,女僕提到一處果園,德謨克利特便立刻要她帶他前往,以便考察那個地方,發掘美味的秘密。女僕答道:“不必勞駕了,因為一時不察,我將這些無花果放在盛裝過蜂蜜的瓶子裡。”德謨克利特生氣地說:“你說這些讓我惱火。我原本想追隨我的想法,研究原因,去看看那甜美是否來自無花果本身。”

克劳德·列维: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

德謨克利特

根據故事,德謨克利特可能習慣於大量的實際觀察,因此,他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往這個方向進行。但他無法抗拒思考帶來的快感,就算那是錯誤且徒勞無功的。普魯塔克指出,一旦出現了“值得申論的主體與材料”,其他都是次要的枝微末節了。

自從人類存在以來,“追隨想法”始終是人類最常做的事之一,而且無處不是如此。這個練習給人帶來滿足,讓人從中獲得內在的興味,而不會去問這個探索會有什麼結果。事實上,思想的探索總是會帶來一定的成果;即使人們要花上幾世紀或若干年才會發現,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反映的是真實世界中從未被揭發的層次。科學思想史——特別是數學史——證實了這一點。

同理可證,為何人們長久以來皆沉浸於神話:有系統的探索想象力並非無用。將神話中顯得荒誕的創造物與事件放到沒有固定衡量標準的原始思維時,它們就不再完全沒有意義。並且,因為神話所提出來的世界意象被銘記在“屬於世界”的思想結構當中(可以說是以虛線的方式),因此在日後的某一天,它們能顯得契合於這個世界,並且可以被用來展現其面貌。

這麼一來,我們就更能瞭解,為何量子力學先驅之一的尼爾斯·玻爾曾請同時代的人參考人類學家與詩人,以便克服量子力學表面的矛盾。他在四十年前的一次人類學會議上表示,“不同的人類文化傳統,在許多方面都類似於物理學描述的、不同卻對等的方式”。只有同時運用波與微粒的意象,才能讓我們瞭解同一物體的各種特性;正如人類學家們只有通過許多彼此矛盾且經常與自身衝突的信仰、習俗與體制,才能塑造出“文化”這個普世人類現象的觀念。

如此,科學思想以其最現代的形式讓人認可,在語言中(可能自始便是如此),隱喻與模擬完全有權利存在。正如維柯反對將它們視為“作家巧妙的發明”,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平行發展,通往的是同一個方向。這也讓人瞭解比喻是思想的一個根本模式,它讓思想更接近真實,而不是使其分離。

早在18世紀,維柯已經揭示,“文法學家們有兩個共同的錯誤,其一是認為散文家的語言是純粹的,詩人的語言不純粹;以及散文的語言先出現,之後才出現詩的語言。”對他而言,人類文明之初的真理,或許今日將再度成為真理。

克劳德·列维: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克劳德·列维: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

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採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對科學事業最大的支持!

克劳德·列维: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