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幸,畫廟也可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會仙觀是一座始建於金代的古老道觀,是我此行的重要目標,不過很可惜,修繕一新的會仙觀大門緊閉,管理員不在家,我千里而來,卻連門都沒能進去。但也沒有完全白來,因為在會仙觀西南面的五龍山腰上還有一座應感廟,於是我來到了這裡。

萬幸,畫廟也可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武鄉監漳應感廟

從蟠龍鎮坐班車向武鄉縣城返回途中,路過一個叫北社的村子,從這裡下車向南走不遠,就來到了監漳鎮上,這個鎮處於武鄉縣中南部山勢相對低緩的地區,鎮子不算太大,但東西向很狹長,穿過鎮子,一路打聽,都走到了最西頭,才找到了此地著名的大廟——會仙觀。

跟鄉親們打聽廟宇時候,如果是問他們某某廟在哪裡,他們會一臉茫然,改問大廟在哪,又可能告訴你一個新修的廟宇。如果問古廟或者老廟在哪,興許老鄉才能告訴你個基本正確的地點,而且問廟的事情,許多年輕人是不知所云的,儘量問老年人,問老大爺又常常好過問大媽,這也算是總結出來的一點經驗吧。

會仙觀是一座始建於金代的古老道觀,是我此行的重要目標,不過很可惜,修繕一新的會仙觀大門緊閉,管理員不在家,我千里而來,卻連門都沒能進去。但也沒有完全白來,因為在會仙觀西南面的五龍山腰上還有一座應感廟,於是我來到了這裡。

萬幸,畫廟也可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網上關於會仙觀的圖片,依然可以看到金代雄風

所謂五龍山實際上是一座不高的黃土山,遠遠就可看見綠樹掩映中應感廟高高的山門。這是一座完全荒蕪廢棄的破廟,要跨過會仙觀對面的河溝,鑽過滿山坡濃密的灌木叢才能來到山門前,夏日裡瘋長的植物幾乎把隱約可見的小徑完全封死了,需要披荊斬棘奮力開拓才行。小徑的盡頭是廟門下高大的毛石臺基,抬頭仰視,才感覺到依山而建的廟宇實在是巍峨壯觀。

萬幸,畫廟也可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應感廟山門內景

這座應感廟因地勢原因,實際上是坐南朝北修建的,只有一進院落,原本有正殿、山門兼戲樓,以及東西配殿。山門高兩層,東西向很寬大,外觀修建的頗為宏偉,好似一座堡壘,正中央下部為磚拱門洞,左右兩側連建有類似鐘鼓樓的小樓閣,其下也各建有拱門。不過內側被改建的很嚴重,更像是二層的民房,戲臺的特徵變得不明顯了。東西配殿早已徹底坍塌,荒敗的瓦礫堆日久年深,已經被豐茂的植物完全覆蓋,只有殿門口的石階和倒折在地的石柱才提醒我,這裡是建築的遺址。

正殿面闊五間,體量不小,看結構,原本應該是單簷懸山頂,但後代屢經修繕,已經嚴重改變了原貌,東山牆現在是巨大的硬山頂,根據建築技藝判斷,至少清代就已經改造成這個樣子了,西山牆與東山牆又有不同,明顯是外牆坍塌之後,用舊磚搶救性封堵支撐起來的,也就是近幾十年的樣子。大殿前簷寬大,廊柱是方形抹角石柱,柱頭枓栱為單下昂,古樸雄健。殿內空間原本寬敞,樑架跨度巨大,但目前殿頂多處滲漏變形塌陷,構架早已糟朽不堪,隨時將要垮塌,看來當地也進行了一些搶救,用磚砌起了多個立柱來支撐搖搖欲墜的樑架,暫時保住大殿不倒。原來廊下石柱間曾經被砌牆封閉,安裝了門窗,後來又被拆除,把大殿搞的衣衫襤褸,更加破敗。畫面中可見廊柱上有方形的孔洞,臺基下尚殘存有半截石柱,應該是殿前曾經建有抱廈一類建築。走在岌岌可危的大殿裡,滿地都是殘碎的磚瓦構件,真的不知道是不是下一分鐘這座蒼老的大屋就會轟然崩塌,但還是不管不顧地仔細探尋著每一個角落和細節。

萬幸,畫廟也可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因監漳鎮一帶地處濁漳河和七星河的交匯處,地肥水美,氣候溼潤,沿岸更是廟宇廣佈,這座應感廟實際上是當地民眾供奉龍王,祈求風調雨順的廟宇,這座大殿也叫做龍王殿。據記載,應感廟始建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名曰龍池應感廟。宣和四年(1122年)的碑中記載當時“監漳村老人張潤等狀舉本村三龍山有二龍池應感廟,每是歲旱禱雨必有顯應,乞敷奏優加封爵...”不知今天所謂的五龍山是不是三龍山加二龍池得來的,不過想起宋徽宗篤信道教,大封諸神,我以前還到過他敕封的二仙廟,也許當時子民正是投其所好,多有上報乞封,於是朝廷封龍王為仁澤侯,並賜牒。現在院中已經被雜草和灌木完全佔據,到處溼漉漉潮乎乎,我坐在東配殿的廢墟邊畫了這幅正殿,熱情的螞蟻輪番從我的腿爬上來,許多蚊蠅更是對我不間歇的進行俯衝攻擊,蹲踞於荒山殘廟之中,能夠畫得這樣的一個場景,真的很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