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下寒”?面紅耳赤卻又四肢冰涼?口舌生瘡卻又胃寒腹瀉?

睡眠不安,煩躁易怒想發火,卻腰膝痠軟,手腳冰涼一片寒像?

這是“上火下寒”又稱“上熱下寒”證!

上熱下寒證,泛指上部有熱、下部有寒,

熱證、寒證同時出現的證候。是寒熱錯雜的表現。

多為陽盛於上,陰盛於下。

症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虛寒,陽氣上越之症,症見足脛寒冷,而面微紅似酣,兼見形寒,脈沉細,或伴大便洩瀉,又稱戴陽,為虛脫症候之一。上熱下寒是當今人們常見的體質。許多現代人都有這種症狀。

“上火下寒”?面紅耳赤卻又四肢冰涼?口舌生瘡卻又胃寒腹瀉?

為什麼現在上熱下寒的人會那麼多呢?

這主要和我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二、吃得多,動得少,應酬吃喝,飲酒無度、肥膩不拒,脾胃腸道都是淤堵的。飽則傷脾,脾虛不能運化。所以中焦是臃滯不通。中焦不通,自然脾胃的運化功能欠佳,熱氣溼氣運化受阻,導致溼熱鬱結在脾胃,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變化。

三、思慮過多,耗血傷精,心陰腎陰俱損。腎在中醫的五行中屬水,水是滋潤全身的,當腎水不足時,身體會幹燥,心火就會亢盛。而且,肝臟屬木,最需要水的澆灌,水生木,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也就非常明顯。

總之,“上火下寒”形成的原因,大體為以下三種:

中醫講的“上實下虛”“上火下寒”是病證,而不是具體的症狀表現,具體到腎來說,可以見有腎氣虛腎不納氣,則表現出氣喘咳痰的肺中實證,這就是上實下虛;再比如腎陽虛,水溼內停上犯於脾,是邪困脾出現噁心欲嘔,飲食不佳的表現也是上實下虛證;再比如腎陽虛陰寒內盛,心火不能下交於腎水,而獨盛於上的口舌生瘡症就是上火下寒證的表現!

“上火下寒”?面紅耳赤卻又四肢冰涼?口舌生瘡卻又胃寒腹瀉?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上假熱而下真寒

證候:此症上焦火盛,吐痰如湧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蓋衣,而下身冰冷。

治則:上病下治。

方藥:附子、熟地(半斛【古代以十鬥為一斛】)、山萸、麥冬、茯苓、五味子、丹皮、澤瀉、肉桂。

用法:水十碗,煎三碗,探冷與服,其渣再用水三碗,煎一碗,一氣服之。

2.上熱下寒腹痛欲嘔

證候: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治則:清上溫下,和胃降逆。

主方:黃連湯。

方藥: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人參、半夏、大棗。用法: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若上焦熱邪明顯,煩熱口乾者,可加黃芩;脾腎陽虛,惡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

3.上熱下寒、寒格吐利

證候:口微燥,入口即吐,胸間痞悶,脈虛數。

治則:溫中寒,洩上熱。主方: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方藥:乾薑、黃芩、黃連、人參。

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胃氣上逆、嘔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吳茱萸、烏賊骨;胃脘氣滯、腹痛甚者,可加烏藥、香附;脅肋痛者,可加白芍、當歸、川楝;脾虛失運、腹脹、納差、便溏者,可加白朮、蒼朮、廣木香;胃絡損傷、嘔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黃、地榆炭、白芨,並可配合使用雲南白藥、白芨粉等內服。

4.下元虛寒,陽氣上越

證候:足脛寒冷,而反微紅似酣,兼見形寒,脈沉細,或伴大便洩瀉。治則:破陰回陽,宣通上下。

主方:白通湯。

方藥:附子、乾薑、蔥白、乾薑。

關注我,一起關注身心健康!

“上火下寒”?面紅耳赤卻又四肢冰涼?口舌生瘡卻又胃寒腹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