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要點,再談“梅核氣”——中醫身心療法

辨證要點,再談“梅核氣”——中醫身心療法

今天我們就再展開,往具體裡探討一番。

梅核氣是中醫病名,是因情志內傷、肝鬱脾虛或腎氣不足所致,臨床表現以咽喉不紅不腫,自覺有物阻塞,狀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無障無礙飲食的一種疾病,現代醫學稱為咽部異感症,又常被診為咽部神經官能症,或稱咽癔症、癔球。(這裡要注意排除相似症狀的器質性病變。)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刺激,而性格內向是發病的體質因素。情志所傷加之性格內向,則肝失條達、氣鬱氣滯,脾失健運,聚溼生痰,氣滯阻,肺胃宣降失常,痰氣互結於喉而發病,氣鬱痰凝為本病的病機,本病初起病變多以肝鬱為主,常兼化火,瘀血、犯胃、乘脾,多屬實證。病久則易由實轉虛,形成諸虛病變。

1。肝失條達

肝主風木之髒,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脈布脅肋而上循咽喉。若情志不遂,憤懣鬱怒,肝氣不得疏洩,氣機不暢,循經上逆咽喉,壅聚不散則發本病。

2。肺脾兩傷

思慮過度,憂愁悲傷,思則傷脾,悲則傷肺,或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不足,素體脾虛,母病及子,致肺脾兩傷。肺失宣降,脾虛失運,水溼內停,聚溼生痰,情志不舒,肝氣鬱滯,痰凝氣滯,上聚咽喉發為本病。

3。正氣虛弱

肝鬱日久,化火傷陰,思慮過度,神陰暗耗,或久用行氣化之品傷肺、脾之陰,而見咽喉乾燥,午後更甚,紅唇赤,潮熱盜汗等陰虛火旺之徵,或失的,遷延日久,或因他病久服清熱苦寒藥物,損傷陽氣,寒從內生,寒凝痰聚,亦可發病。

二、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輕重:一般來說,輕者病情較短,僅在明顯的情志變化時發病,自覺咽中有異

物阻塞,待情志因素解除後自行緩解;重者病情較長,反覆發作,遷延難愈。

(2)辨虛實:梅核氣因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或衝氣上逆,壅塞咽喉者,多肝鬱脾虛,氣互結,或腎氣不足,凝唾為病者,多屬虛實夾雜證,而純虛之證甚為少見。

2、分證論治

辨證要點,再談“梅核氣”——中醫身心療法

(1)肝鬱氣滯

證候:咽喉內有異物感,或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甚則感到氣悶難忍,但不礙飲食,患者常精神抑鬱,多慮多疑,並覺胸悶脅脹,善太息,鬱怒,嘆氣,舌質淡紅,苔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解鬱

主方:半夏厚朴湯

隨症加減:胸脅苦悶者,加柴胡、薤白;口乾,舌質偏紅者,加夏枯草、杭菊;氣衝而咳者,加旋復花。

(2)脾虛痰聚

證候:咽喉內異物感,常覺痰多難咯。或有咳嗽痰白,肢倦,納呆,抗腹脹滿。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健脾理氣化痰。

主方:二陳湯加減

隨症加減:若痰黃舌紅者,加黃芩、薄荷;心煩者,加合歡花、素馨花

1。怡情暢神

梅核氣患者性格特徵多為情志抑鬱,多愁善感,具有明顯的疑病傾向;

中醫認為,七情不調,可生百病;調和七情,則可防病。因此,醫生應引導患者保持心境恬靜,情緒調暢,參加各種有趣的文體活動,將注意力從疾病轉移到工作或活動中,達到消除不良情緒,緩解症狀的作用。如能廣交朋友,樂於生活,便能轉心思於讀書,聽曲、澆花種竹等富於積極情緒的活動中,有利於本病的痊癒。

2。行為矯正法

醫生應幫助患者學會自我觀察性格特徵,避免情志過極,嬌正不良行為,克服時間緊迫感或爭強好勝產生的焦慮感。

3。暗示誘導(催眠療法)

4。松池療法

讓患者自我放鬆的方法,長期練習,恢復心理狀態的平靜。使用三節放鬆操,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首先用鼻深深地吸一口氣,把氣愁住,然後用口慢慢地呼出,反覆兩三次後,會感到格外舒暢。

第二步,把雙手平放在沙發上,掌心向上。先握拳,越握越緊,會發現肌肉緊張堅硬,產生緊張的感覺,然後慢慢放鬆,這時雙手有微微發熱、發酸之感,接著變得痠軟,沉重又很舒服。連做兩三次,能使全身得到放鬆。

第三步,抬起雙臂,向後彎曲,隨後手掌使勁向肩部摸去,前臂和上然肌肉越來越緊張。然後完全放鬆,會感到兩臂的肌肉變得痠軟無力,松池舒服,反覆四五次,全身頗感輕鬆,消除緊張焦慮,病情就會很快好轉!

關注我,一起關注身心健康!

辨證要點,再談“梅核氣”——中醫身心療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