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原始居民到底是谁?

殷诗妍

好无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一定要熟悉以色列的历史。木叔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要点,便于记忆和分析。

如今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在4000多年前的名字叫迦南。生活的人就是迦南人。以色列人的称呼是1000多年后的称谓了。这还要从闪族说起。

闪族是生活在如今阿拉伯半岛伊拉克两河流域的古老民族,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后来闪族的一支希伯来人度过了两河流域来到了如今的迦南地区,就是以色列地区生活,与当地的民族融合也打仗,当然还有交流,逐渐就占据了迦南的主流民族地位,和其他民族一起在当地生活。

至于以色列人与亚伯拉罕有关。亚伯拉罕作为希伯来人的一个家庭来到迦南后就繁衍子孙,他的后代有叫雅各的,据说梦见和天使摔跤,就被神改名为以色列。以色列的意思就是“与神摔跤的人”。雅各后12个儿子发展族人,后来成为以色列的12支派,以色列人的称呼就这么来的。

过了千年左右,当地被罗马人占据,迦南的称呼被罗马人改成了巴勒斯坦这个地名。想从根本上抹去以色列人对这片土地的记忆,从此巴勒斯坦这个地名就沿用至今。

因此木叔的分析可知,当地最开始出现的原住民迦南人,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被融合了,早已经不存在了。阿拉伯人在当地占据主导地位更是比以色列人在当地生活、建国遥远得多。至于信仰伊 斯 兰 教的阿拉伯人在当地成立政权,那更是只有1000多年历史而已。

但本质上,无论是迦南,还是如今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当地从来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某一个民族说,这里只是一个民族的他就是这个民族的地方。包括如今的以色列国,也有20%的阿拉伯人,而并非都是犹太人口。这就体现了巴以地区历史和现今的多民族多宗教混居的特性。


木春山

犹太人入主迦南地区分三个阶段,第一时间是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初次迁来迦南地区,第二时间是摩西率领犹太人从埃及重返迦南地区,第三个时间是二战后重返巴勒斯坦,在1947年以色列复国。

一、入住迦南

犹太民族先人是希伯来人,是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最早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公元前2000多年迁往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平原。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统一了两河流域。生活在这里的希伯来人信仰部族神的一神教耶和华,这与古巴比伦王国信仰多神教相冲突,凡是违背多神教的都要被征服和受到惩罚。亚伯拉罕不堪巴比伦国王汉谟拉的统治,赶着羊群和骆驼千里跋涉来到迦南地区。

迦南地区的迦南人实际上是腓尼基人,他们应该是这里早期的土著民族。腓尼基人与犹太人是近亲,同属于闪米特人后裔。腓尼基在希腊文中的音译就是迦南的意思。

公元前约13至15世纪(待考证),迦南发生大旱灾。犹太人在部族首领雅各的带领下,赶着羊群和骆驼越过过西奈半岛,到埃及定居下来。在埃及法老的统治下,过着寄人蓠下的生活,这个时间持续约400年。

雅各是以撒的次子,以撒的父亲就是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有一妻一妾。妻子叫撒拉,小妾叫夏甲。与妻子生的儿子叫以撒,与小妾生的儿子叫以实玛利。以撒与以实玛利是同父异母兄弟。

以实玛利与母亲夏甲被正妻排斥,最后流散到麦加生活定居下来,并与当地人通婚传宗接代,形成一个部落民族,就是阿拉伯人。以实玛利的阿拉伯音译是易司马仪。

公元750年,穆罕默德诞生,尔后在麦加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因为易司马仪的父亲是亚伯拉罕,所以阿拉伯人认同亚伯拉罕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这样说来,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有血统关系,只是宗教信仰不同,成为世仇。

以撒生了两个儿子,长子以扫,次子雅各。雅各有心机,用阴谋使以扫放弃了长子权。父亲以撒死后,雅各成了犹太人的部族首领。为了提高在犹太人中的地位,雅各编著了一个与天神摔跤的故事,并且赢了比赛,天神告诉他,你别叫雅各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摔过跤的人”。此后,犹太人又称以色列人。

二、返回迦南

公元前13世纪,生活在埃及的希伯来人出了一位英雄,他叫摩西。摩西用智慧战胜埃及法老,同意放归希伯来人回归迦南地区。摩西带领希伯来人越过红海来到西奈半岛住了四十年,将犹太教发扬光大,创立了“摩西十戒”,犹太教正式诞生。

希伯来人在摩西继承人约书亚的带领下重返迦南地区,与腓尼基人长期生活一起。但由于希伯来人受犹大教的影响,不与其它种族通婚,为了财产不外留,兄死后,弟弟必须娶嫂子为妻,所以腓尼基人并没融合进犹太人民族里。

犹太教祭祀过程中,专为协助祭司工作,从事料理会幕体力劳动的利末人,一直是犹太人左右离不开的人。他们没有分得土地,但每座城都划出草原供他们使用,靠百姓对神什一奉献分得的收入生活,属于特殊的神职人员,他们也是这里的早期居民。

公元前12世纪,有一支海上民族,叫菲力士人入侵进入了迦南地区。菲力士人来自爱琴海岛,经地中海与埃及发生了战争,最终在迦南沿海地区生活下来。菲力士人海运比较发达,率先进入了铁器时代。

公元前11世纪,扫罗成为犹太民族第一个国王,定都耶露撒冷。扫罗与大卫两代国王共同抗击菲力士人,最后取得胜利。

腓尼基人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迦南地区经历了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统治,于公元前800年民族文化消失了,融合到了其它闪米特人民族中。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大将庞培攻克耶露撒冷,犹太成为附属国,归叙利亚总督节制。公元135年,罗马帝国镇压了犹太人的最后一次民族大起义,由于憎恨犹太人,把犹太人赶出迦南地区,为了消除记忆,把迦南改名巴勒斯坦,犹太人灭国,开始1800年世界大流散。经过多年流散,主要分布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和埃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德国;中欧和东欧俄罗斯;中国开封和美国等地。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帝国崛起。四任哈里发开始收复被拜占庭波斯萨珊帝国占据的阿拉伯领土。公元638年,收复耶露撒冷,巴勒斯坦回到阿拉伯民族的怀抱。

三、返回巴勒斯坦建国

二战后,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地区,已经相隔1810年。此时居住的人主要是阿拉伯人。他们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靠经商致富,从阿拉伯人手里买来土地生活。由于返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众多,涉及土地与居住纠纷,与阿拉伯人矛盾升级。1947年,英国政府放弃对巴勒斯坦托管。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暂被联合国托管。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

如上所述,以色列的原始居民主要有腓尼基人、菲力士人,利末人和阿拉伯人等。


英汉微视

巴勒斯坦地区——苦难的犹太民族和独特的以色列国(长文预警)

资料来源:联合国、安理会文件、决议、大会报告、联合国网站和其他网站
巴勒斯坦地区现状图
巴勒斯坦被蚕食的土地

巴勒斯坦(Palestine),位于亚洲西北部。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北接黎巴嫩、东邻叙利亚、约旦、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界,南端的一角临亚喀巴湾,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8公里。西部为地中海沿岸平原,南部高原较平坦,东部为约旦河谷地、死海洼地和阿拉伯谷地。加利利山、萨马里山和朱迪山贯穿中部。梅隆山海拔1208米,为巴勒斯坦最高峰。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Canaan客纳罕),一般指西起地中海沿岸平原,东至约旦河谷,南至内格夫,北至加利利地区的一片区域。包括今日以色列、约旦及埃及北部的一部分。按旧约全书,这里被认为属于“应许之地”,是一块“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圣经中“迦南地”这个称呼包括的范围要更广一些,指巴勒斯坦地区与北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西南部这三处的总和。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进入这里时叫它迦南,后来腓力斯人进入地中海沿岸,控制了加沙到雅法的海岸线,把他们占领的地方叫做“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之地”,后为希腊史学家沿用。犹太极端的正统派不认同这个词,认为它是一个不能接受的“非犹太名词”。

【面积】

1947年分治前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巴勒斯坦国分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部分。约旦河西岸分为8个省:杰宁、图勒凯尔姆、纳布卢斯、杰里科、拉马腊、耶路撒冷、伯利恒、希伯伦。加沙地带分为5个省:北方省、加沙、代尔拜莱赫、汉尤尼斯、拉法省。

以色列现设五个行政区:特拉维夫区、海法区、中央区、北部区、南部区。

【首都】

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大多数国家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驻以色列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而拉姆安拉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部所在地。

【人口】

巴勒斯坦国809.62万人(2011年),其中约旦河西岸233.86万人,加沙地带158.87万人,以色列占领区416.89万人。讲阿拉伯语。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以色列国793万人(2012年)。其中76%是犹太人(多数是德系犹太人)、20%阿拉伯人、以及4%“其他”人种。在犹太人之中,有68%是在以色列出生,通常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以色列人,而其他在外国出生的32%里则有22%来自欧洲、10%来自亚洲和非洲,包括了阿拉伯世界在内。以色列有两种官方语言: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是主要的也是最优先的国家语言,并且被大多数人口所使用。阿拉伯语则是由阿拉伯族群与阿拉伯犹太人使用。以色列学校都会教授英语,大多数的人口也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巴勒斯坦历史】

据《圣经》和其他资料证实,希伯来人的始祖亚伯拉罕(Abraham,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辛,传说是闪米特的9世孙,诺亚的10世孙,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有两子,嫡子以撒,庶出叫实玛利)是闪族人他拉家族的长子,诞生在古巴比伦的乌尔(今伊拉克南部),他一生顺从上帝耶和华的旨意,屡经考验而信心弥坚。上帝曾与他立约,将犹太人立为“特选子民”,将迦南之地许诺给犹太人,成为他们的“应许之地”。

公元前19世纪,亚伯拉罕应上帝之命,率其家族从条件较为优越的美索不达米亚迁徙到环境甚为恶劣的迦南地区。迦南严酷的自然条件使他们无法定居和耕作。为了生存,他们到处流浪,几经迁徙,最后定居在希布伦(耶路撒冷以南30公里)西北部二公里处。初到迦南的希伯来人经济文化落后于迦南人。为了防止被强大的迦南人征服和同化,亚伯拉罕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团结众人,把耶和华尊为“唯一真神”,并在该地设立祭坛,这就是原始状态的犹太教。

公元前17世纪,迦南连年遭灾,迫使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Jacob,以撒之子。据《圣经》记载,以撒有两子,长子以扫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是犹太人的祖先,以此为据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有着共同的祖先)率子女逃往埃及。在迁居埃及的漫长岁月中,雅各的12个儿子逐渐发展成为以色列的12个支派。它们已表现出部落社会群体的鲜明特征:不愿意同群体以外的人结成军事同盟,并且把迦南看作他们的土地和遗产。在侨居埃及的过程中,以色列人成为毫无保障的奴隶。

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中出现了一位领袖,这就是为以色列民族和宗教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摩西(Moses)。他在带领以色列人迁出埃及的过程中创立了摩西教。摩西教的出现对以色列人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奈山下,摩西率领全体以色列人集体确认了其先祖亚伯拉罕与上帝所订立的圣约,即永远尊奉耶和华为独一无二的上帝,并接受上帝颁布的十条诫命和其他律法。在进入巴勒斯坦的途中,摩西又设立了宗教审判官和拟定了审判制度。根据《约书亚记》记载,摩西死后,以色列人在约书亚领导下,通过攻占外约旦,逐步夺取以法莲山区(撒马利亚)、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而占据迦南。

公元前12世纪,腓力斯丁人(非闪族,因与周围闪族融合日渐消亡)进入地中海沿岸,控制了加沙到雅法的海岸线,把他们占领的地方叫做“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丁人之地”,后为希腊史学家沿用至今。

公元前1028~前1013年,扫罗(Saul,便雅悯支族的后人,大能的勇士基士(Kish)的儿子)作为统一王国的第一位王,建立了国家的雏形。之后犹大支派的大卫王(Dawud,阿拉伯语发音为达乌德,耶西最小的儿子,受膏成为以色列第二位国王,圣经记载是耶稣的祖先)击败了周边亚兰(Aram)、腓力士(Philistines)的骚扰,定都耶路撒冷,建立了在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西部称霸的以色列联合王国(或称以色列—犹大联合王国)。

以色列12支派分布图

公元前975年,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后,在北部十个支派(流便、西缅、以萨迦、西布伦、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玛拿西、以法莲)称为“以色列”,南部的两个支派(犹大、便雅悯)称为“犹太”。这次分裂,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前970年,大卫王之子所罗门(Sulayman,阿拉伯发语发音为苏莱曼)成为以色列国王。他历经10年之久,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或“所罗门圣殿”)。

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闪族北支亚述人所建)击败以色列王国,亡国的犹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这便是犹太人大流散的肇始。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闪族人北支巴比伦人所建)也占领了犹太王国,犹太教圣殿也被异族烧毁,至此,犹太历史上所谓的“第一圣殿时期”结束。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将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也被称为犹太人第一次流散。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国王居鲁士下令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犹太人又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从而使犹太人能够重建犹太国。此后不久,得到波斯人资助的犹太人建造了第二座犹太教圣殿,从而开创了“第二圣殿时期”。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领导的马其顿王国征服西亚大片土地,并攻占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的统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隔绝状态,各被征服国家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从此也逐渐疏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这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这次流散,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逐渐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以及北非、中亚各地。

公元前63年,新兴的罗马帝国攻占了巴勒斯坦地区,并控制了犹太人。由于犹太人不堪忍受罗马人的迫害,相继发动了三次起义,但全都遭到残酷镇压。幸存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在此后的近两千年间,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已无太大关联。

公元66年,以色列地区发生饥荒之后,犹太人发动了“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起义被罗马皇帝维斯帕先之子及其继承人提图斯镇压。如今,提图斯凯旋门仍然屹立在罗马城,其墙体上的浮雕描绘了攻克耶路撒冷的过程和运回罗马的犹太灯台等战利品。因此,尊重历史的犹太人都不会从该凯旋门内经过,而是选择绕过这个犹太人历史上的耻辱标志。罗马军队破坏了耶路撒冷城的大部分建筑,只留下了圣殿的一部分基础,如今被称为西墙。

在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开始重建耶路撒冷,但对犹太人的一些宗教习俗进行了限制。作为反抗,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再次发动了起义并建国维持达两年。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贤帝之一,117~138年在位)迅速调动大批军队,以压倒性优势镇压了这次起义,并杀害了50万左右的犹太人。135年,当罗马军团大批到达后,罗马人决定彻底将犹太人驱赶出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遭到镇压、杀戮或驱逐,这被称为犹太人第三次大流散。为了加强对犹太人的统治,罗马把犹大地区改名巴勒斯坦,把耶路撒冷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还将以色列故土划归叙利亚,由罗马派驻叙利亚的总督尼格尔管辖。尼格尔对犹太人征收重税,实行使犹太人难以正常生活的苛政。

公元235年,塞维鲁王朝瓦解后,巴勒斯坦因罗马帝国王位更迭和社会动乱而受到影响。农业歉收,赋税沉重,民不聊生,许多犹太人被迫逃离巴勒斯坦。

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以实玛利后裔)宣布创立伊斯兰教,成为安拉神的使者。信仰安拉的人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迁入,形成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从此,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居民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并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1世纪末,巴勒斯坦等西亚地区的大多数犹太人,因宗教信仰、法律地位和社会活动受到穆斯林统治阶级的种种限制,离开故土,移居到欧洲。然而,当时的欧洲正是十字军发展的初期,犹太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残酷迫害。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身居欧洲的数万犹太人被杀害,许多犹太居住区被摧毁。巴勒斯坦地区经济遭到破坏,人口大为减少。12世纪 70年代末,全巴勒斯坦仅剩1440名犹太人。

1179年,基督教会在第三届拉特兰会议上做出禁止基督教徒与犹太人交往的规定。

1215年,基督教会第四届拉特兰会议上又颁布了一批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法令,要求人们严格执行敌视犹太人的法律,并规定犹太人必须穿特别的外衣,佩带特别的徽章。自此,犹太人成为最惨重的牺牲品。在街上行走的犹太人可以被过街的基督教徒任意杀害;犹太人聚居区经常被洗劫,居民被集体屠杀,房屋被付之一炬;犹太人群体经常被周期性地驱逐出欧洲各国。欧洲基督教会对犹太人的迫害,使阿利亚行动(指流散地的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故土居住的行动)再次升级。

14世纪,研究以色列地理的法国犹太学者埃斯托里·哈一帕赫拉比,在反犹浪潮的驱使下,返回了巴勒斯坦。随后,许多西班牙和德国的犹太人亦返回巴勒斯坦故土。

15世纪,返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来自四面八方,其中相当多的一批来自意大利,还有从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中国、也门以及北非一些国家迁来的。

16世纪初期,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统治刚一开始,许多犹太人从西西里岛、意大利、法国、德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返回。不少被逐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难民也纷纷回到巴勒斯坦圣地。这些移民一部分人定居耶路撒冷,更多的人在犹太中心萨费德落户。

17世纪初,卡拉派恢复了重返故乡巴勒斯坦的移民活动。由犹大·哈西德拉比和哈伊姆·马拉拉比领导的沙贝塔伊阿利亚,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启程时仅有3户人家,只有十几人,抵达巴勒斯坦时,发展到1500~1700人,大多数是中途参加进来的。不幸的是,这批人因其领袖不久身亡,加上生活无着,疾病折磨,而各奔东西,未能定居耶路撒冷。

18世纪,仍有成群结队的犹太人不断返回巴勒斯坦。1722年,由意大利加昂以利亚组织的阿利亚成功抵达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社团。随后,又有一些来自土耳其、也门、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18世纪末,哈西德派信徒把返回故乡巴勒斯坦作为一条主要教义加以宣传,因而许多哈西德派信徒从1764年开始,纷纷加入阿利亚行动。他们返回故乡巴勒斯坦的行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

1830年,德国犹太人在摩西·萨克斯带领下,开始了返回故土巴勒斯坦的阿利亚活动。萨克斯主张在故土建立一个规模巨大的犹太社团。来自德国的犹太移民中;有许多著名学者和拉比,如历史学家杰霍塞夫·施瓦茨和埃利泽·伯格曼拉比。同时,荷兰犹太人也成批抵达巴勒斯坦,他们和德国犹太移民组成了荷兰—德国犹太社团。

19世纪,东欧的阿利亚也有一定的进展。由摩西·索佛拉比发起的主要由青年人组成的匈牙利阿利亚,颇具规模,成功地返回巴勒斯坦,并且组成了自己的社区,在耶路撒冷发挥了重要作用。土耳其、伊拉克、波斯、阿富汗、库尔德斯坦的阿利亚活动相继出现。19世纪上半期,巴勒斯坦大部分犹太人居住在四个城镇:耶路撒冷、萨费德、太巴列和希布伦,他们在土耳其官员的沉重赋税压榨下,难以为生,经常得到海外犹太人的资助。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风潮,居住在俄国的犹太人被迫千里流散至故土巴勒斯坦。

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

1917年11月,英国外交部长詹姆士·贝尔福(James Balfour)发表《贝尔福宣言》(The Balfour Declaration):“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

1920年,奥斯曼帝国崩溃后,英国与法国战后签订了处理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协议,帝国在中东的领土成为英法两国的委任统治地区,英国统治了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法国统治了叙利亚、黎巴嫩等地。

1922年,英国政府以执行《贝福尔宣言》为由,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哈希姆王国),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为犹太居民区,由英国委任总督直接统治。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1939年,英国颁布了一份白皮书,规定39年后的5年内犹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一些激进的犹太人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英国曾经尝试过不同的方法让这块饱受暴力蹂躏的土地独立,但均未成功。

1940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1947年9月16日,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联合国第二届大会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美苏代表主张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立即进行分治。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第181号决议《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前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上次巴勒斯坦领区77%给予阿拉伯人,成为今天的约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约1.52万平方公里)和45%(约1.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以期避免冲突。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内盖夫(Negev)沙漠地区划入犹太国。故当时实际只占6%土地和1/3人口的犹太人获得了较多的领土。

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联大”分治决议的通过是个大好的时机。同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因决议对以色列的明显偏袒,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分治决议,阿拉伯的巴勒斯坦国未能建立,结果发生多次阿以战争。

1948年5月16日,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七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四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12月23日,战争结束,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有71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新难民。双方划定了临时边界,即所谓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西托管区的领土增加了23.5%(6200平方公里),约旦取得了犹大和撒马利亚等山地,即著名的约旦河西岸。埃及获得地中海沿岸的一个长条地区,即加沙地带。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地区

1948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第三届常会通过第194(Ⅲ)号决议,其中列出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办法。大会根据伯纳多特伯爵的报告所载的寻求解决日益不定的巴勒斯坦局势的建议宣布:应允许愿意返回家园并与邻人和平共处的难民尽早在一个实际可行的日期返回家园,决定不回去的难民应得到财产损失赔偿。大会并呼吁使耶路撒冷非军事化和国际化,呼吁保护巴勒斯坦各处圣地,保障人们自由前往这些圣地。决议又规定设立联合国巴勒斯坦和解委员会,负责执行它认为需要履行的联合国调解专员的职务。决议指导委员会协助当事各方最后解决所有未决问题,并促进难民遣返、安置和重新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和解委员会设法解决领土的规模、难民和耶路撒冷地位这三大问题。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成为联合国会员。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颁布国有化法令,将一直在英、法两国控制之下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的与英法两国结盟。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入侵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二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10月30日,英法两国向埃及、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向后撤退10公里。以色列方面接受停火,但埃及纳塞尔总统拒绝,从而英法两国出兵埃及。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谴责,11月6日,在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并于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不但导致了英国艾登政府垮台,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此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64年5月,400多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耶路撒冷举行巴勒斯坦人国民大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PLO,巴解组织)。由8个背景各不相同的游击队组织组成: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民阵)、巴勒斯坦人民解放战争先锋队(闪电)、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人阵〈总部〉)、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巴解阵)、解阵巴勒斯坦阿拉伯阵线(阿解阵)、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人斗)。由阿拉法特创建的“法塔赫”是巴解组织中最大和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在巴解中居于领导地位。其目标就在约旦河至地中海一带土地组成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并取代以色列。

1964年 8月,巴解组织决定建立巴勒斯坦解放军,作为该组织正规军队。巴勒斯坦解放军由卡迪斯亚旅、恩杰鲁特旅、哈坦旅组成,兵力约6000多人,分驻在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

1964年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空军对埃及进行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这一场战争中以色列倾全国之空军部队,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机场进行攻击,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400多架飞机被摧毁,有超过40多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6月11日,战争结束,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东城区和戈兰高地,共6.57万多平方公里。第三次以阿战争只用了六天就结束,所以又称为“六日战争”。1948年的绿线成了以色列在占领领土上的行政边界。尽管以色列占领区存在主权争议,以色列行政区还是延伸到了东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以埃和平条约》签字后,西奈半岛归还埃及。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11月22日,安理会在第1382次会议上一致(15票赞成)通过第242号决议,促请以色列从它在1967年的冲突中占领的地区撤离,各方立即停战,并保证苏伊士运河等国际航道的畅通。

1968年5月,巴解组织在约旦安曼召开会议,组成新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参加巴解组织的民族主义组织和游击队有:法塔赫、民阵、阿拉伯解放阵线等共7个组织。巴解组织的各游击队武装力量共约1万人,其中法塔赫的武装力量“暴风”突击队约6000人左右。

1968年~1972年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期间,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源于埃及和叙利亚欲取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层对联合国关于归还土地的决议不予理睬。埃及总统萨达特寄望于以小规模的战胜以色列便能改变现状。埃及和叙利亚趁犹太人进行绝对休息的“赎罪日”时,同时向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22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第1747次会议上,以14票赞成,一票弃权(中国)通过安理会第338号决议。该决议要求第四次中东战争有关各方在12小时内在现有阵地上立即停火,并在停火后开始执行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举行和平谈判。10月26日,停火决议结束,并于28日展开谈判。

1974年5月,伊扎克·拉宾(Yitzhak Rabin)继承梅尔夫人成为以色列第五任总理。

1974年6月,巴解组织召开第12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大多数委员支持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组织领导提出的新的政治纲领。新纲领要求用一切手段进行斗争,有条件地参加中东和谈;主张在以色列将撤离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小型巴勒斯坦国,作为实现其最终战略目标的第一步。

1974年10月,在拉巴特举行的第7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巴解组织被确认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

1975年,联合国大会设立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联合国大会授予巴解组织在联大以及其它由联合国主办的各会议中以观察员资格。

1976年8月、9月,不结盟国家和阿拉伯联盟先后接纳巴解组织为正式成员。

1977年4月,因夫人非法在美国存款事被揭露,伊扎克·拉宾辞职。拉宾辞职后,希蒙·佩雷斯代理总理一职。6月,利库德集团(Likud)的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当选新总理。

1977年11月,埃及的总统沙达特首访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演讲,埃以关系开始缓和。

1979年3月,埃以双方并正式签署了和平条约,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驻英国大使遭到巴解组织刺杀为由,出动陆、海、空三军10万多人,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以色列占领贝鲁特西区。之后在以色列国防军的默许及帮助下,爆发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数日内杀害千名以上的无辜伊斯兰教徒,亦拍成电影与巴席尔跳华尔滋。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

1983年 5月,由于政治分歧(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多数派更加明确地主张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政治和外交努力上;反对派仍坚持要消灭以色列,主张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部分法塔赫军官脱离法塔赫,成立“巴勒斯坦革命运动”,形成法塔赫反对派。随后,法塔赫反对派和“人阵(总部)”、“闪电”、“人斗阵”组成“民族联盟”,“人阵”、“民阵”、“解阵”和巴勒斯坦共产党组成“民主联盟”。

1983年8月29日,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138个国家和巴解组织的代表及西欧国家的观察员出席,美国拒绝到会。会议通过《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日内瓦宣言》和《行动纲领》。宣言指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是以色列结束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土地;巴勒斯坦人民有权重返家园,实现民族自决,在阿拉伯领土上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巴解组织代表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有权参加一切有关中东的努力、磋商和会议;并呼吁召开中东和平会议,以使巴勒斯坦问题获得全面、公正、持久的解决。《行动纲领》要求各国停止对以色列的援助;要求联合国、国际组织、基金会和有关机构给巴勒斯坦人民以人道的、经济的援助。

1985年3 月,“人阵”、“人阵(总部)”、“闪电”、“人斗阵”、“巴解阵”和法塔赫中的反对派宣布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拯救阵线”。该阵线的纲领强调,反对阿拉法特执行的路线,但并不取代巴解组织。

1987年12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 HAMAS,哈马斯)成立,创始人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与巴解组织政治主张不同,集宗教性、政治性为一体的哈马斯主张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反对同以色列和平共处,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

1988年12月15日,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联合国观察员。

1989年,由于哈马斯多次制造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自杀式爆炸事件,以色列宣布哈马斯为非法组织,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1991年10月,中东和会在马德里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2年6月,工党在以色列大选中获胜,拉宾就任总理。

1994年7月,阿拉法特返回巴勒斯坦,在加沙和西岸耶利哥地区建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此后达成的若干协定使更多地区归属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控制。

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举行首次选举,法塔赫获巴勒斯坦委员会中的多数席位,阿拉法特以87%投票获胜当选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国际观察员宣布这个选举是自由并公平,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多数反对阿拉法特的组织决定不参加竞选,这个竞选并非真正的民主选举。

1999年9月4日,以色列政府和巴解组织在沙姆沙伊赫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承诺全面和共同履行临时协议及1993年9月以来双方达成的所有其他协议,以及源自前协议的所有未履行的承诺。

2000年7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导下,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戴维营举行谈判。然而,谈判最后破裂,没有取得任何新成果。巴拉克提出向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移交90%的西岸和加沙地带领土的建议,但被阿拉法特拒绝。导致戴维营和谈破裂的原因不是巴以在东耶路撒冷划分问题上的分歧,而是因为巴方要求得到“返回权”,希望让近300万巴勒斯坦难民重返被以色列占领的故土。和谈破裂后,巴勒斯坦人在阿里尔·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后举行了第二次起义。

2000年9月底,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2002年3 月12日,安理会以14 票赞成、1 票弃权(叙利亚)表决通过了第1397 号决议,肯定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将在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毗邻而居的区域前景。使这一憧憬变成现实的“路线图”是由四方(美国、欧洲联盟、俄罗斯联邦和联合国)制定的。“路线图”设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采取平行步骤,以便至迟于2005年年底达成最后的、全面的和平解决。

2002年3月28日,第14次阿拉伯首脑会议在贝鲁特举行,会上沙特提出一项旨在最终结束阿以争端的和平新建议,着重讨论了沙特提出的和平新建议。会议发表了《贝鲁特宣言》,并一致通过了以沙特中东和平新建议为基础的“阿拉伯和平倡议”。倡议要求以色列遵守联合国有关决议,从1967年以来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包括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至今仍在以军控制下的黎巴嫩领土上全面撤军;根据联合国大会第194号决议,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要求以色列接受在1967年6月4日以来被其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享有独立主权、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阿拉伯和平倡议通过后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支持,但却遭到沙龙政府的拒绝,致使该倡议一直未能实施。

2004年初,以色列宣布从加沙地带大部分地区和西岸一小部分地区撤出的计划。2004年5月,“四方”为这项撤出计划订立了一些原则,表明撤出必须是彻底的,而且应继而在西岸采取类似的步骤。

2005年1月9日,巴解组织举行新一届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选举,马赫姆得·阿巴斯以62.3%的选票当选,但立法委员会选举未能同时进行。

2005年3月,哈马斯首次正式宣布参加巴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表示不放弃武装斗争的同时,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立场,以更加务实灵活的策略来参政议政。

2006年1月25日,巴勒斯坦举行第二届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赢得立法委132个席位中的74席。3月29日,由哈马斯组建的政府宣誓就职,总理为伊斯梅尔·哈尼亚。

2006年5月11日,被关押在以色列监狱中的巴勒斯坦多个派别的领导人联名签署“狱中协议”,呼吁民族团结,组建民族联合政府,重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实现在被占领土上建立巴勒斯坦国的目标。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所属军队展开了一项代号名为“诚实的许诺行动”(Operation Truthful Promise)的军事行动,突然袭击了以色列北部,打死8名以色列士兵,俘虏2名以色列士兵。此项行动引起以色列的不满,随后以色列即展开一项代号名为“正义报酬行动”(Operation Just Reward)(稍后此行动被改名为“变向行动”Operation Change of Direction)的军事行动,进行反击。此次冲突被称为2006年黎巴嫩战争,在以色列被称为第二次黎巴嫩战争(Second Lebanon War),在黎巴嫩被称为七月战争。2006年8月14日停火,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

2006年10月1日,哈马斯武装人员与法塔赫支持者在加沙地带发生激烈冲突,致使8人死亡、70多人受伤。12月1日,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组建联合政府的谈判失败。12月16日,阿巴斯在拉姆安拉发表讲话说,他决定尽快要求提前举行立法委员会选举和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选举。

2007年6月9日,哈马斯和法塔赫武装在加沙地带爆发激烈冲突,造成30多人伤亡。此后冲突日趋激化。6月14日,哈马斯从法塔赫手中夺取了加沙控制权。阿巴斯宣布解散民族联合政府,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施紧急状态。6月15日,阿巴斯任命法耶兹为紧急政府总理。

2008 年12 月16 日,安全理事会以14 票赞成、1 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850号决议。指出2002 年《阿拉伯和平倡议》和四方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宣布支持安纳波利斯进程,承诺使谈判不可逆转。安全理事会支持双方开展双边谈判进程的商定原则,吁请双方履行《路线图》规定的义务,不采取任何可能破坏信心或损害谈判结果的步骤,吁请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营造有利于谈判的气氛,并协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国防军对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目标执行代号“铸铅行动”(Cast Lead Operation)的空袭,加沙战争爆发。为报复以色列军事打击,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目标发射火箭弹和迫击炮还击。同时以色列北部也受到来自黎巴嫩方向发射的火箭弹袭击。空袭持续一周后,以色列于次年1月3日派出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

2009 年1 月8 日,在进行全面彻底的磋商、包括进行部长级磋商后,安理会在法国外交部长贝尔纳·库什内主持下举行会议,以14 票赞成、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第1860号决议。安理会在决议中要求立即实行持久的、受到全面尊重的停火,以促成以色列从加沙全面撤军。

2011年9月23日,巴勒斯坦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申请,寻求成为联合国第194个会员国,但因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而未能获得安理会支持。

2012年10月20日,巴勒斯坦举行7年来首次地方议会和行政机构领导人选举,但由于遭到哈马斯的抵制,选举仅在约旦河西岸进行,不包括加沙地带。哈马斯要求在巴勒斯坦结束分裂、实现民族内部和解之前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选举。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对加沙地带武装发起代号“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空袭加沙地带多处目标。

2012年11月29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地位提升为非会员的“观察员国”。11月30日,以色列内阁批准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新建3000套住房。12月2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上明确指出,巴方“在联合国的单方面动作公然违反先前与以色列签署的协议”,以色列政府“拒绝接受联大的表决”。国际社会认为以色列这一举动是对巴方寻求在联合国升格的报复,美国以及部分欧盟国家对以色列提出批评。

2013年1月6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发布主席令,要求将目前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名为“巴勒斯坦国”。1月9日,巴勒斯坦各派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磋商举行巴大选(议会选举、主席选举以及民族委员会选举)的具体日程和组建联合政府问题,没取得任何成果。2月11日,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选民登记工作正式开始,这是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首次允许在加沙举行选民登记工作,为大选做准备。

2014年6月2日,巴勒斯坦联合政府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总统府宣誓就职,标志着巴勒斯坦法塔赫和哈马斯长达7年的分裂局面正式结束。巴勒斯坦新一届联合政府的成立,在以色列引起巨大反响。6月5日,以色列宣布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增建大约1千5百所定居点住宅的计划,以此作为对巴勒斯坦组建联合政府的回应。

2014年6月12日,3名犹太青年在约旦河西岸被绑架并杀害,以色列认为是哈马斯成员所为。以色列军队随后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起空袭。哈马斯也向以色列发射了数十发火箭弹。7月2日,16岁的巴勒斯坦少年穆罕默德·阿布·海达尔(Muhammed Abu Khudeir)被绑架、杀害。此事被怀疑是以色列极端主义者对3名以色列少年被杀的报复行动。海达尔葬礼结束后,数百名巴勒斯坦人与以军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加沙地带的武装组织又向以色列南部发射了7枚火箭弹,以军则对加沙进行了轰炸。海达尔的死,将巴以推向大规模冲突的边缘。

2014年7月8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发起代号为“护刃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攻势,以空军不间断地对加沙地带实施空袭,旨在保护以色列南部民众免受来自加沙地带火箭弹袭击。这轮巴以冲突是2012年加沙战事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冲突。与此同时,加沙地带多个武装组织继续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一些火箭弹落在以色列南部阿什克隆等城市。

2014年7月18日,以色列军队出动坦克和大炮,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将同巴勒斯坦的这场冲突全面升级。以色列军方地面进攻的目标是哈马斯的地道网络。

【背景资料:巴以争端的主要问题】

根据1993年巴以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巴以争端中的棘手问题将在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这些棘手问题主要包括:耶路撒冷地位、巴以边界划分、巴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和水资源分配等。由于在上述问题上分歧巨大,巴以至今未能签署永久性和平协议。

一、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由联合国管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犹太人为主体的西区被以占领。1967年以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领土的一部分,以必须全部放弃。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

二、边界划分问题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约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约1.15万平方公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国”因阿拉伯人拒绝分治决议没有诞生。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在内全部“阿拉伯国”领土。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要求以撤出所占领土。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将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三、犹太人定居点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开始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几十年间,以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定居点。在巴以和谈中,巴方一直要求以必须拆除所有定居点。2005年8月,以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撤出位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点。目前,以在约旦河西岸还有100多个定居点,人口约20多万。

四、难民回归问题

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登记在册的巴难民已超过440万,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五、水资源分配

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在数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因此,以反对彻底同巴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保证以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巴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与以共同管理水资源。

地图看世界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土地原始居民是谁呢?犹太人、罗马人、亚述人、埃及人、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力山大帝国以及阿拉伯帝国、十字军等等都曾征服过这些地区。

但是从1518年起现在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纳入到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这里400多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为止,这里都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政区。

因为1881年的沙俄反犹太人大屠杀以后,在俄罗斯的犹太人首先开始兴起了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的运动,也就是“热爱锡安山”运动,后来他们就开始与奥斯曼帝国进行了漫长的谈判。

在奥斯曼帝国的批准下,这些犹太人来到了帝国下属的巴勒斯坦地区,用自己募捐来的钱和自己变卖了欧洲所有家产得到的资金,从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英国人手里高价购买沼泽、沙漠和荒滩。

并且还在这片沙漠上建立起了一座城市,也就是后来的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随后,更多的犹太人来到这里建立起一个个集体农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英国和法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获得了整个中东地区的统治权。

为了感谢犹太人对英军在大战当中的帮助,英国在1920年第一次批准犹太人可以在巴勒斯坦建立起一个犹太家园,这也就是以色列的雏形。

其实,现代中东地区的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叙利亚、黎巴嫩等等国家都是英国和法国在1918年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后,在英法帮助下建立起的崭新国家。

在20世纪20年代,犹太人耗资1.2亿英镑,从阿拉伯大地主和英国人手里购买了大量被认为是不毛之地的荒地。这在当年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就连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都感慨的说:“这些犹太人竟然把荒漠变成了柑橘和葡萄园”。


深度军事

以色列的原始居民如果不是Q系印第安基因,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黄种人与印欧白种的联姻联盟了。

首先用排除法分析。阿拉伯人基因为J系,与他们相近的是北欧基因I系和高加索基因G系。还有大洋洲新几内亚基因K系。是不是很奇怪,这些基因类型分布几乎挨着。

我们知道欧洲有日耳曼R1b的文化,也知道有斯拉夫R1a的文化,还知道有芬兰黄种萨米文化。然而你就不知道北欧基因I的文化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些族群古代都是跟随民族或奴隶军团,他们没有自己的原生文化。G系被称作突厥基因,可笑的是突厥文化类型很明显是沿海九黎与日耳曼这个联姻体的。他们与夏和大夏是一回事。你考察截和土这个语音都是日耳曼和夏人有关。吐伙罗与楼兰有关,夏后氏后来就演变成楼姓,海楼就是称呼他们的。九黎自称就是海萨,也就是今天的哈萨克,历史上的月氏。他们才是突厥。所以土鸡国其实主要是奴隶军团后裔。新几内亚K系本身就比这些基因高级,然而被摔到了新几内亚,什么德行?其实这些群体都是跟随民族。黄、白、印第安把他们带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阿拉伯人是闪米特人带进中东的。闪米特人就是内陆支的老三群体苗蛮与白种以扫群体的联姻联盟。这些白种是今天的印度、波斯、斯拉夫,基因R1a。

犹太历史明确记载向东走了的十支以色列支系。目前可以完全确定他们主要就是羌人。犹太圣历也明确第七月提斯利月为牛月,代表约瑟第二子以法莲。其实此月就是指白种七仙女与九黎牛郎的月份,其中还有二郎神。犹太名称叫九,犹太以七为核心数理也是对应的。此月就代表了回归。阿拉伯语里称耶鲁撒冷为阿拉鲧斯,阿拉为常用前缀,其实就是大鲧之城。大洪水发生后,大鲧族人四散,就是犹太第一月尼散月,也是日本尼桑这个词,视为汉语黎散。大鲧族人北逃的一支西进就有了含米特,古埃及的上埃及。后来他们的对立面,大鲧族的弟弟族群闪米特人也西进,就有了苏美尔和戴红冠的下埃及。他们就是汉藏民族的祖先了。犹太文化里是约瑟之子玛拿西。也是打击大鲧迫使其远走的那群人。后来他们被大禹如法炮制,所以在西部牧羊后也西进了。再后来就是商代时东归返回中国到中国西部新疆一带。于周代和秦代大规模重返中原。也就是汉族了。

犹太文化、古埃及神话全部可以破译,包括希腊神话。这里面只有一个事实,就是犹太人是以黄种为主导的两个黄白联盟。连以实玛丽都是指德意志。可见以色列最早的居民一定是含米特。而阿拉伯文化破解看,他们继承的更多是闪米特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文化。而且没有发现他们的原生文化。更有趣的是传教阿拉伯的是百合花天使加百黎,百合花原产地长江流域。而羌人返回者中先入云南的那部分竟然保留着阿拉伯这个名称。昆明就有个阿拉彝族乡,里面有戴公鸡帽的撒梅族。撒梅就是苏美儿的意思。犹太公鸡文化就是源自他们。其与哈尼族历史有过共建,所以昆明市徽为金马碧鸡。然而后来闹翻了,哈尼族也留下了受到蜡伯人欺骗的传说。但哈尼族里明显有很多头戴公鸡帽的支系。明显是混和过的。

其实可以证实的证据多得可以写几本书。包括西奈山也是汉语,相对于中国奈山而言。乃就是指黄种。乃在英语里是九和夜晚的意思,越和晚都是指黄种。月亮崇拜更多也是我们的。就这样,欢迎提问,请提具体问题。再说一个,以色列城市海法就是法海这个词。


國病

以色列那块地方,以前被称为迦南地,就是迦南人住的地方。

有人说迦南人就是腓尼基人,而腓尼基人属于闪族,和希伯来人还有阿拉伯人都是一族。

但如果说迦南人就是含的儿子迦南地后代,那迦南人应该属于含族,就不是闪族了。

我们下面来看看整个迦南人、菲利斯丁人、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太人、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人在这块土地上的来来往往,前世今生。

圣经里称迦南地是“应许之地”,啥意思,就是上帝答应给予的土地。给谁呢,给亚伯拉罕的子孙。

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住在苏美尔的乌尔,就是现在伊拉克的南部一带,上帝给他起名“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上帝反正看上他了,叫他和他的子孙前往迦南地,一个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

后来亚伯拉罕就来到了迦南地。这个迦南地在哪儿呢?

此地东西界于地中海和约旦河之间,南北界于埃及西奈半岛东北与亚兰之间,亚兰即是现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一部分。

实际包括约旦和黎巴嫩的一部分。

上面已经谈到,迦南人是当地的土著,是含的后代,据说,含的儿子迦南在他的爷爷就是诺亚喝醉酒后对诺亚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而被上帝惩罚。上帝所以叫亚伯拉罕来到迦南地,而要把迦南人干尽杀绝。

亚伯拉罕后来确实来到了迦南,但他就是个外来户,流浪者。 只是迦南人称亚伯拉罕一行从两河流域来的人为“希伯来人”,意思为“越河者”。

那么以色列呢?这个名字哪来的呢?

亚伯兰在100岁的时候和原配生了个儿子叫以撒。以撒生了一对双胞胎叫以扫和雅各。

雅各为了和以扫争族长之位,做了亏心事,就逃到了哈兰他舅舅家,呆了许多年,娶妻生子后回到迦南。

在跨过约旦河的前夜,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与天神摔跤,居然赢了,但天神在他大腿窝里摸了一把,醒来后他就蹶了,所以至今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筋就由此而来。

然天神给雅各起了个名字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摔跤的人”。

与神摔跤的雅各

以撒的子孙后来由于饥荒流落到了埃及,在埃及当了奴隶,整整400年后才由摩西率领出埃及,花了40年时间渡过红海重返故地迦南。

以色列人出埃及回到迦南路线图

回到迦南干啥呢?与迦南人争夺地盘,就是奉了上面所讲的上帝的旨意。

当以色列征服迦南人时,地中海人种腓力斯丁人(非利士人)从海上入侵了迦南,在迦南海边的狭长地带建立了据点。迦南地此后就被希腊人称为“巴勒斯坦”,意思就是“腓力斯丁人住的地方”。

一部分迦南人和菲利斯丁人混合后就是当时的巴勒斯坦人。

然后,古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就在迦南之地开打了。最后,以色列胜。

后面,以色列人也挺悲催,巴比伦之囚等,最后也是四处流浪。到了公元7世纪,这块地来了阿拉伯人,这些阿拉伯人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人。

1947年,为了让以色列复国,在巴勒斯坦地区一分为二,拟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

但阿拉伯人不同意,开战后阿拉伯战败,反而丢失了原先规定的大部分土地,后来随着以色列的不断蚕食,地盘越来越小。

特别是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占领了38年,最后虽然归还巴勒斯坦,但经常被以色列实施封锁,苦不堪言。

现在特朗普又正式宣布了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不知后面会怎么样?


人文悟宇

以色列犹太国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这里原先住着迦南人、喜克索斯人等。之后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建立了以色列。在尚未建国前,以色列犹太人经过长期的争斗逐渐占领了原始居民迦南人的地盘,一部分迦南人留下来与犹太人逐渐融合,一部分人则是一直与犹太人为敌。

公元前13世纪末,一些“海上民族”入侵地中海地区,其中腓力斯丁人与以色列犹太人发生了冲突,在争斗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为适应战斗而需的机构,私有制也萌芽,阶级也开始分化。到了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以色列犹太国形成。一般认为,在以色列的历史中,从大概公元前1020年到前1000年的扫罗时期,以色列犹太人进入到王国时期,不仅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军队,也驱赶了入侵者,逐渐形成了民族的认同。公元前1000年到前960年首领大卫继位为王之后与推罗结盟,彻底驱逐腓力斯丁人,并且从迦南人手中夺走了当时还称作“耶布斯”的耶路撒冷,定都与此,从此成为了犹太人的圣城。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即位之后,逐渐扩展,建立12行省并且巩固了君主政体。然而他死后,犹太国就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和南方的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北方的以色列王国仅存在了200年左右就不见了,南方的犹太王国则是一直都处在外族征服的阴影之下,亚述人、埃及人、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罗马人都曾征服过它。


国家人文历史


迦南人是以色列最早的居民,他们属于塞姆族的一支(闪米特民族)。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因饥饿而四处觅食的历史。哪里食物丰足,人们就迁移到哪里去安家。公元前20世纪左右,迦南人的部落占领了这个地区,并在这里过着游牧的生活。后来另一支塞姆族的希伯来人(犹太人的祖先)也想占领此地,于是他们之间爆发了战争。勇敢的迦南人打败了入侵的希伯来人。

被迦南人打败的希伯来人离开迦南,前往了埃及。但是埃及法老拉美西二世对希伯来人非常的残忍,他下令希伯来人如果生男孩子,就把男婴杀死。法老的目的就是灭绝外来的希伯来人。并强迫希伯来人开山挖石,服各种苦役。过了几年,拉美西斯二世死了,埃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野蛮民族和海盗的入侵。公元前1280年,希伯来人的首领摩西乘机带领全族人越过红海,逃出了埃及。

逃出埃及后,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回到迦南。但是大多数希伯来人没有勇气同勇猛强悍的迦南人进行战斗。摩西只好带着希伯来人到处流浪。过了几十年,摩西去世了。接替摩西领导希伯来人的是约书亚。这时希伯来人的新一代已经成长起业。经过长期艰难生活的磨炼,年轻的希伯来人个个成为强悍勇敢的战士。

约书亚带领他们经过无数次的战斗,终于渡过了约旦河,在迦南定居下来。约书亚之后的希伯来人的首领,是一位名叫参孙的勇敢的战士。参孙死后,希伯来人仍旧生活在动荡之中。由于当时的希伯来人还分成了许多小部落。其中较大的部落,一个叫以色列,一个叫犹太。由于一直没有能够使所有希伯来人佩服的人出现,有很长时间希伯来人的各个部落没有统一的领袖。当时的希伯来人处于分裂的状态。

公元前12世纪,海上民族腓力斯丁占领了迦南,他们打败并抢走了希伯来人圣物“约柜”。后来,希伯来人在与腓力斯丁人的争斗中,形成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后面的内容网上有,在这里我就不讲了。去完任务了,要不然又被战队开除了。


sdqst圣殿骑士团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则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部族的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

历史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们在公元前约4000年从阿拉伯半岛东部沿阿拉伯海一带到这里定居。公元前13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移居迦南,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此外,巴勒斯坦早期还有阿穆尔人和亚兰人等

部落居民。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他们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以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亚帝国消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东方新崛起的巴比伦王国占领犹太王国,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代。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从而结束了犹太人巴勒斯坦立国的历史。

亚述人和巴比伦人之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西亚大片土地,并攻占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的统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隔绝状态,各被征服国家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从此也逐渐疏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这可说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

犹太人的第三次大流散是在罗马帝国期间。公元前二世纪初,罗马帝国不断强盛,并向东大力扩张,于公元前63年先后侵占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为反抗罗马人的入侵,曾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史称“犹太战争”。特别是公元115年的最后一次起义,曾给罗马帝国以沉重的打击,把罗马驻军赶出了巴勒斯坦南部,并占领耶路撒冷。但起义于公元135年失败。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公元7世纪,出生在阿拉伯半岛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各民族和部落(参见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后又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帝国后,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0多年来,他们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6世纪50年代,新兴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巴勒斯坦从1518年起纳入帝国版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400多年。由于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伊斯教和阿拉伯文化,因此,这里的阿拉伯民族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可以说,公元一世纪以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数很少,1880年只有两万多人,1918年也只有5、6万人,仅占当地居民的8%。

犹太人在公元一、二世纪起离开巴勒斯坦之后,流散到世界各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慢长岁月中,他们的处境很悲惨。中世团洲各国,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而犹太教被视为异端邪说,它们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特别是19世纪末发生在沙皇俄国的排犹运动,十分猖獗,它是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催化剂,使犹太人从一般的复国愿望发展成具体的政治性运动。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沙俄为掩盖阶级矛盾,转移视线,煽起屠杀犹太人的狂潮,被屠杀的犹太人不计其数。1842年5月,沙皇俄国还颁布法令,将犹太人赶出乡村和居民区。这样,犹太人开始了第一次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并建立了一些犹太复国主义的移民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初步兴起。

犹太资产阶级也乘机打出“犹太民族主义”的旗帜,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推波助澜,从而把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的一般愿望发展成为系统的犹太复国主义理论和有组织的政治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作家西奥多.赫茨尔。1896年,他写了《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一书,宣称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提出建立犹太人自治的国家,并建议设立“犹太社团”和“犹太公司”两个机构,分别负责犹太国组织的筹备和经济上的策划工作。

1897年,在赫茨尔的领导下,欧美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首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决定成立全世界统一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当小选主席。这次大会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上揭开了新的一叶,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分散的地区性运动进入世界性的有组织的政治运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为打败德国,瓦解奥斯曼帝国,称霸中东,以承认和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独立国家为条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英国又背着阿拉伯人同法国签定了处理战后奥斯曼领土的《塞克斯——皮科尔协定》。协定除划分两国的势力范围之外,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尔后,在1917年11月,英国发表了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福尔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

1917年11月6日,英国军队入侵巴勒斯坦,1918年9月占领全境。1920年国际联盟给予英国以管辖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1921年,英国政府以执行《贝福尔宣言》为由, 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扶植 了一个傀儡政权;西部仍为巴勒斯坦,由英国委任总督直接统治。

在英国的支持下,犹太人开始大规模迁入巴勒斯坦,特别是在《贝福尔宣言》发表和英国委任统治之后,巴勒斯坦犹太移民成倍增长。据统计,1917年4月,《贝福尔宣言》发表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超过5万,1939年猛增到44.5万多人,已占巴勒斯坦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

犹太移民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以及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的庇护,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许多城市和工业,使阿拉伯人的工商业受到很大的打击。犹太人还建立了“哈加纳”、“伊尔贡”、“斯特恩集团”等秘密武装组织。从而使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

美国有几百万犹太人,它从一开始就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早在1917年10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向英国政府表示他对《贝福尔宣言》草稿的支持。1919年1月21日,美国在巴黎和会是提出“关于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的建议”,“犹太国一旦成为事实,国联就立刻承认巴勒斯坦为犹太人的国家”。1922年6月30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一项支持《贝福尔宣言》的决议。同时,在经济是开始渗入巴勒斯坦。

为扩大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力扶持犹太复国主义,排挤英国。1943——1945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了赞成在巴勒斯坦无限制移民和建立犹太国家的决议和宣言,但同时,也加深了阿犹矛盾。

  1942年2月,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联大”根据英国的要求召开特别 会议,讨论巴勒斯坦问题。1947年9月16日,联合国第二届大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美苏代表主张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立即进行分治,他们的主张获得通过。  

 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 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使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有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当时人口接近巴勒 斯坦总人口的1/3,拥有当地当地6%的土地。)

联合国分治决议一通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纷纷举行示威,反对分治。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雅法、特拉维夫等地掀起了激烈的反抗运动,而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联大”分治决议的通过是个大好的时机,决定采用武力建立犹太国。在美国的饿支持下,犹太建国协会征集17—25岁的犹太青年入伍,同时,美国以优惠的价格向犹太复国主义者提供价值千万美元的制造军火的机器和武器装备。

1947年11月30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合的城镇,爆发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激烈武装冲突,这被称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之后,在1948年1月—3月,双方不断发生冲突。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栓子46

按照《圣经》记载,最早出现的“以色列”实际是人名。“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


雅各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雅各的父亲是以撒,以撒的父亲是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的原名叫亚伯兰,他按照耶和华神的旨意,离开家乡,往流奶与蜜的地方迁移,成为以色列的先祖。

以色列国是大卫公元前11世纪,建立起来的王国。大卫来自十二个支派的犹大支派。大卫作以色列王7年以后,将首都迁移到 耶路撒冷。

以色列的历史记录在《圣经旧约》里,以色列人从孩子到老人,每人每年都会读很多遍《旧约》,以此牢记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