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图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会议主办方供图

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宣示对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坚定信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办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5月7日在北京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作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员瓦迪·哈拉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季正聚,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和欧美的著名左翼学者等近1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图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教授作主题报告

会议主办方供图

王伟光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对全党提出的时代指令,也是对马克思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纪念。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非常大的经济社会变动,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依然具有其适用性、可信性和可行性,是真正不可动摇的科学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转化为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在现实工作中不断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本领,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和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是党的思想领域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王伟光强调,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提倡马克思学风,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以不断推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同志致辞

会议主办方供图

张英伟在致辞中指出,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思想原则,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其对世界历史的判断的一般原理,到现在仍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实际活动的人出发做出科学阐述,关注劳苦大众的生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丰富内容、核心要义、重要地位、历史贡献、时代价值、世界意义是广大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研究员讲话

会议主办方供图

李慎明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历史地看,当今时代并没有超出马克思、列宁所概括的时代特征,当前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已日益显著,资本主义在自身框架内无法解决其根本矛盾而必将走向灭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世界呼唤一种新的治理理念与治理方案,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今世情相结合而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这就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方略,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世界治理的中国方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光辉的时代价值。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研究员发言

会议主办方供图

邓纯东表示,对比当前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危机、苏东剧变后转型国家的全面停滞状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空前成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没有过时,而且正在得到更充分的验证。

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任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以切实杜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的情形。马克思所阐述的科学判断时代特征的方法论,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指导我们认识时代进步的客观标准、发现新事物的科学方法,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思想成果,以真正科学的态度,使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邓纯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态度对待真理,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教授发言

会议主办方供图

程恩富表示,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伟大斗争”和“革命精神”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必须重视的理论课题,要在研究中将“革命的彻底性”贯彻到底,做出完整的理解。具体而论,“革命”具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除了生产力方面的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以外,主要表现为:推翻旧政权建立并捍卫新政权意义上的“夺权性革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意义上的“改革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向未来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转变意义上的“过渡性革命”。通过科学、全面、完整地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内涵的三重规定性,有利于澄清种种对“革命”意蕴的误读乃至曲解,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的完整内涵的题中之义,即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但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今后还要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和过渡,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当代中国的共产党人必须以革命到底的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和轨道不断前行。

侯惠勤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生机勃勃,其最突出的理论特色,就是彻底的唯物论世界观,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独立、自在的自然界,是实践观点和认识论观点的前提,有了唯物论,才能够提出“主观符合客观”的思想,才能够认识客观真理,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折衷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就是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将科学精神贯彻于工作的方方面面。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图为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员瓦迪·哈拉比发言

会议主办方供图

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员瓦迪·哈拉比认为,与苏东剧变之后所广泛乐观接受的“历史的终结”的局面形成对照,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所昭示的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大范围的环境问题和日益严峻的国际战争威胁,都明确地证明了曾经的自由主义政治路线无法为人类带来真正的繁荣和幸福,反而会将人类带向资本主义总体危机所引发的灾难性境况,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使人类共同体的重重“危机”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大卫·科茨教授表示,马克思在“辩证法”的高度上所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纳入理论思考之中,使得当代社会的很多理论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分析和解决。而在经济学领域与之对立的,实质自由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不仅无法科学地解释中国崛起的真正意涵,更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错误的指引,使得危机问题再次出现,因此是必须在理论上坚决予以拒绝的。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编安德烈·卡托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真正的“普世化”做出了卓越的示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同样也启发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欧洲社会论坛组织者赫尔曼·德沃切克认为,马克思是第一位真正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地以革新社会形态为理论诉求的思想家。从更为深入而丰富的角度出发,完整地认识马克思的理论方法,绝非照搬马克思本人的固有论点,而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抽象概念与理念出发,对自身的具体革命情境进行研究,以应对当代世界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危机,与时俱进地为国际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运动注入新的活力。

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弗朗切斯科·马林乔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国际左翼在世界政治进程中越来越处于的边缘化的位置恰好形成对比,这种状况背后隐含了西方世界的左翼政党对处于“东方”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够理解的问题。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书林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刻板的“教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和矛盾观是当代实践的重要指导,在与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理论”,成为支撑共产主义伟大信念的重要支柱,也是马克思留给人类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季正聚研究员认为,在世界现代文明的进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变革和人类思想史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正像习近平主席所讲的那样,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和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之所以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以及战斗力,就在于它本身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思想的力量,它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力、对现实的透彻穿透力、对未来的科学把握和引领力,在今天,都有着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郭建宁教授表示,在新的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先要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中国话语、中国方案、中国逻辑的思想之本、行动之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崔唯航研究员表示,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要有明确的实践导向,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来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要面对现实的问题,在实践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概念史”发展做出哲学分析,也必须成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旭教授认为,纪念马克思应当以《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作为切入点,强调马克思资本主义观的辩证性与整体性对于认识马克思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的核心地位,既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野蛮性与局限性,也要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和必然性,提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气度、中国格局的批判理论,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和创造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表示,“马克思在当今世界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学者”,这一由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提出的命题,也是在世界范围内被专家学者们所广泛接受的。马克思的思想改变了世界,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希望,马克思基于唯物主义的“公正”(Justice)思想,不是抽象地探寻绝对的正义概念,而是要从现实出发、从物质世界出发来揭示“公正”观念的历史性实现,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走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正的正义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主任余斌研究员表示,马克思在志向、主义、情感三个方面都有着“一生不变”的特质,马克思是历史上第一个为人类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工作、作出巨大牺牲的伟大思想家,也是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从玄学成为科学的智者,还是一个一生不变的完人。

南开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何自力教授表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论回答了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自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从上世纪70年代起进入去工业化轨道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生产过剩性危机演变为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与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相伴随的经济波动和停滞失去了周期性,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越来越不明显,经济的持续停滞成为常态。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教授表示,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共产党人要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而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党员的最大初心和最高使命。既要从现实性的维度出发,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阐释,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扬弃资本主义的现实运动,又要从理想信念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伟大的革命理想和信仰,在最高纲领和未来目标的意义上,紧紧追随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学说,完成理想与现实的“合题”,为未来的共产主义道路奠定坚实的根基。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汤建军研究员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宝贵经验及其启示的研究,在当前有着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本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鲁娜教授认为,《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以来,其中的思想和原理在今天仍旧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论命题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我们要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以人民为主体,对人的发展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从思想与现实两个方面着手,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实践“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时代意义。

本次研讨会立场鲜明,立意高远,立论新颖。既关注马克思一生坚持不变的思想“志业”,又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的视角出发,阐发马克思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所展现的理论力量,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理论研究自身所面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对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坚定信念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供稿)

注释:

[1]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21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