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买办”具体是做什么的,为何这个职位能够牟得暴利?

买办,亦称“康白度”,源于葡萄牙语“comprador”,原意为采买人员,买办即为此词的意译。买办的出现,要追溯到明末时期,葡萄牙人窃据澳门,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垄断贸易。葡萄牙人嚣张跋扈,当时正直的中国商人多不愿与其接触,而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生活物资也都依赖大陆地区的产出。在这种情况之下,葡萄牙人开始雇佣中国人为之居中采买,这些为止居中采买的中国人,也就是买办最初的雏形。

清代的“买办”具体是做什么的,为何这个职位能够牟得暴利?

买办雕塑

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谕旨,将对贸易集中于广州一地,此后外国商人纷纷赶到广州,再次设立商馆,全面筹划贸易。清政府对于这些外国商人,仍然是十分警惕的,外国商人已经在此生活非常不便且事务繁杂,为此,广州地方官府为他们配备了一些华人专门为之服务,也就是当时澳门葡萄牙人所称的买办。当时的买办主要分为“商馆买办”和“商船买办”两种,前者主要负责洋商在商馆内部的事务,包括商务往来和个人事务;后者主要负责外国商船来华入关事务和商船人员的生活。当时的买办都需要在广州官府登记造册,并颁发特许执照,只有经过官方认定的人才可以充任买办,洋商一旦绕过买办私下进行贸易和沟通,则要面临官府的惩罚。当时的买办是国内与外国人来往最为密切的团体,其中的部分人也充任洋商的走狗,从事不法贸易,但他们本质上仍然是受官府管辖之人。在林则徐禁烟期间,买办的也得遵守命令撤出商馆。

清代的“买办”具体是做什么的,为何这个职位能够牟得暴利?

乾隆皇帝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清政府和列强之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获得了与中国商人自行交易的权利,在法律上已经可以摆脱买办的参与。但由于外国商人语言不通,不通风俗,洋商在贸易中还是需要依靠华人的帮助,洋商在广州之外的贸易港口经商时,广州买办仍然是洋商的得力助手。但此时的买办已经与过去不同,他们现在已经由原来的政府钳制变成了受洋商钳制,被迫承担了原本应由洋商承担的风险,不过他们也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也可以分享列强在华获得的特殊权益,如天津汇丰银行的买办吴调卿就在庚子赔款中获得了五十万两的赔偿,吴健彰更是由买办转变为了官吏但一旦他们与洋商发生冲突,则无人保护。另外,买办们由于长期从事与洋商相关的商业活动,也掌握了一定的资本,后期也有很多人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清代的“买办”具体是做什么的,为何这个职位能够牟得暴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